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留學專業>

談留學生漢語言專業中國哲學課教學初探論文

學問君 人氣:1.93W

近年來隨着來華留學生人數的增加,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設立了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總體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實用型進階國際漢語人才”,要求學生不但要系統掌握漢語言的基本知識,能夠熟練地運用漢語進行交際,而且要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風俗等有比較全面的瞭解。針對上述目標,漢語言專業的課程設定除了語言基礎課、專業必修課,還應包括一些中國文化、歷史、文學等人文課程。筆者所在的國際文化交流學院自2010年起開辦留學生漢語言本科專業,學生主要來自中亞,還有少部分來自韓國和東南亞。除了漢語基礎課和專業課,學院還開始了中國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概況、古代和近現代文學、書法等人文類課程,中國哲學課是本科四年級上學期的通識選修課之一。

談留學生漢語言專業中國哲學課教學初探論文

一、中國哲學課的意義與目標

爲什麼要開設一門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哲學課?調查顯示,促使世界各國的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的很大一個原因,是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然而本科階段開設的中國文化、中國概況等課程,只是讓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各方面如政治、經濟、歷史、地理、風俗等有了一個表層的大致的瞭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俗及其他各類文化現象的根源,不瞭解這些哲學思想就無法深入瞭解各種孤立的文化現象。另外,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蘊含着一些對現代社會、對人生極具啓發性的瑰寶,學習並體悟這些智慧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和心胸,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應用於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更好地處理與他人、與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此外,透過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各種哲學思想進行開放的討論思考,或與自己國家思想文化對比,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及平等對話交流的能力。在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可以讓學生們逐漸發展出較爲理性的思維方式,學習以平等的開放的心胸對待不同的思想與文化。

二、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針對留學生的中國哲學課與針對哲學專業的哲學課有很大不同,經過三年的漢語學習,這些學生大部分已透過HSK(漢語水平考試)五級,已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是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瞭解還有限,理解專業的哲學詞彙更爲困難。所以首要的問題是如何選擇一本適合學生的哲學教材。目前公開出版的哲學教材基本都是針對哲學專業的學生,難易程度和內容不太適合留學生。最終,筆者選取了一本北京大學留學生哲學專業預科教材《中國哲學專業漢語教程》,這本教材將語言學習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語言較爲簡單,且對一些哲學專業詞彙有注音和解釋。根據學生反饋,教材難易程度較爲合適。

但是,要將哲學課開展得較爲生動活潑,僅靠教材還遠遠不夠。因此,筆者只是將這本教材作爲參考,在徵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緊密聯繫現實社會和生活的內容,並組織學生針對不同的專題進行課堂討論。作爲一門針對來華留學生通識選修課,本課程在介紹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哲學思想時,不具任何宗教性,同時儘量做到避免中國文化本位思想,鼓勵不同文化間平等對話溝通。課程的內容力求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現實性,教學方法力求輕鬆活潑,緊密聯繫現實生活。具體的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如下:爲了建立一種能夠自由平等交流的氛圍,建立一種“多元理解的文化態度”,筆者做了如下嘗試:

1.在第一堂課首先簡單介紹這門課的內容及教學方法,並就授課內容、方式方法、課外作業等內容廣泛徵求學生意見。大部分學生反映因面臨撰寫畢業論文就業壓力,希望可以透過較爲輕鬆愉快的方式學習哲學課,能夠聯繫自己的生活,可以學以致用。根據學生的建議,筆者在授課的內容和形式上做了調整。首先,在內容上,參考《中國哲學專業漢語教程》,將第一課“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第二課“中國的哲學家及其理念”改爲“東西方哲學思想對比”,從哲學的起源、發展、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等方面簡單介紹東西方哲學的主要差異,同時也讓學生對中國哲學的精神特色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其次,在授課形式上,爲了讓學生更直觀體會中國哲學的精神,採用了較爲生動形象形式多樣的講授方式。如在學習道家的“無爲”思想時,學生很難理解無爲的深意。爲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深奧的哲學理念,筆者給學生播放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視頻。這樣,學生就可以體悟到“無爲”不是消極地旁觀或等待,而是極具智慧、力量和遠見的思想。一些精彩的電影也蘊含深奧的哲學精神,鑑於學生非常喜歡中國的功夫電影,在學完先秦道家哲學和法家哲學之後,帶領學生觀看李連杰主演的《太極張三丰》,討論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這部電影中的體現。爲了幫助學生理解佛家思想中“無我”的概念,讓學生去思考眼前的一張紙或是自己身上的一件衣服的製造過程,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學生就會直觀地感受到一切都是相互聯繫的,不能孤立地存在。

除了教師講授,課堂討論也是哲學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philosophy”一詞本義即是“愛智慧”,而透過營造一種可以寬鬆和諧暢所欲言的討論氛圍,讓學生就某些專題或觀點展開談論,在這種自由的`開放的討論中,透過各種觀念的碰撞交流,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可以不斷地拓寬學生的視野,打破一些僵化的觀念,逐漸學習以一種更平等更包容的心胸對待不同的思想觀念。筆者嘗試透過一些遊戲營造這種開放的平等的討論氛圍,如在授課之初將一些不同文化的名人蘇格拉底、耶穌、孔子等的名言放在一起請大家歸類。這個遊戲可以讓大家體會到不同的文化之間既有不同,又有一些共通之處,可以彼此交流學習。在暢所欲言的討論中,有些學生對某些傳統的哲學觀點提出質疑,有人開始質疑由父母、國家甚至宗教灌輸的價值觀,開始依據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也正是哲學課努力達成的目標之一。

爲了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同時也爲了將所學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透過與學生溝通交流,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緊密聯繫現實生活的課外作業。在學習某種哲學思想後,在生活中觀察這種哲學思想在各方面的表現或應用,2~3人一組,透過製作PPT課件向大家展示。如在學完道家哲學思想後,爲了讓大家體會道家哲學中“道法自然”的深意,讓學生觀察大自然的智慧,體會人類可以從自然中學習到什麼,用自己拍攝的照片製作PPT向大家解說。這樣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去仔細觀察自然,體會自然的奧祕與智慧。每個小組探索觀察的角度不盡相同,但是都有獨特的視角和觀點,講解作業的過程也變成了老師和同學們共同學習的過程。

三、教學效果與反思

中國哲學課作爲漢語言本科選修課,每週只有兩課時,在這短短的十幾節課中,不可能系統地學習中國哲學的各個流派和思想。但是,經過這十幾周學習,從學生的作業和學期論文中,可以看到學生的變化和收穫。有的學生開始反思這幾年的大學生活,有的學生結合所學的哲學觀點思考本國的一些社會現象,也有的學生開始想一些深奧的問題,如“自然是爲誰而存在的?”對於這些問題,雖然沒有得出結論,但這種不斷追尋不斷思考的精神,正是哲學的精神。正如羅素所說:“哲學的目的就是在不確定和懷疑中繼續討論,使人們保持思考的興趣,總之,哲學的意義就在於思考過程本身。”哲學本是對智慧的追求和探討,因此,在教授學生最基本的哲學思想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是哲學課的主要目標。要培養學生以平等、理性的態度對待不同的哲學思想,教師首先要做到平等地對待不同的文化與哲學思想,若教師以中國文化本位的指導思想教授中國哲學,很難期待學生能夠以平等開放的心胸對待不同的思想及文化。然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意識到,當學生的觀點與教師的觀點不同或者與主流觀點不符時,筆者也曾試圖引導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或主流觀點。

但是實踐證明,這樣的做法很容易破壞課堂上學生自由探討和思考的熱情。若只是灌輸一些現成的觀點和知識,而不允許學生自由地表達並擁有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哲學課也就喪失了自由探索與思考的精神。因此,對筆者來說,哲學課的教學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思的過程,是一個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