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心得體會範文>

實用的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7篇

學問君 人氣:1.41W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7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範文7篇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1

最近,在《青年教師》中我有幸閱讀到了《像魯迅那樣教育孩子》。我非常好奇這麼偉大的的學者,在教育子女上又是怎樣的見解呢?懷着對魯迅先生的崇敬,也懷着一種好奇,我仔細詳讀了這篇雲南的李曉萍寫的文章。文章中這樣說道,“魯迅認爲:中國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兩種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其二是終日給以冷遇或呵斥,基於打罵,使他退縮,彷彿一個奴才,一個傀儡,然而父母卻美其名曰‘聽話’,自以爲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們外面來,則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從文章的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魯迅對於這兩種教育孩子的態度非常不贊成。前者,教育方式驕縱爲主,後者是禁錮孩子的發展。今天的教育何嘗不是這樣,要不然怎麼會出現“我爸是局長,我爸是李剛。”這樣囂張跋扈的孩子呢?在這些官二代、富二代的孩子們背後,我們應該反思,什麼樣的教育讓孩子們變成這樣,家長要反思、老師是不是也應該反思呢?我們總是對那些輕而易舉選擇輕生的孩子感到嘆息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這些脆弱的“乖孩子們”內心爲什麼如此脆弱,那麼傷不起!我感慨今天的教育真的出現了問題。面對多元的社會,面對個性鮮明的孩子,教育的方式不能夠再單一,一把尺子很難衡量不同的孩子。

作爲母親,作爲教育工作者,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之重,家長放心的把孩子交給學校、交給老師,我們在學校裏對於孩子來說教給孩子們什麼東西最重要。知識、能力、做人!三者都很重要。但我認爲教會學生做人是我們第一要任。前幾天有一位家長和我交流,說:“周老師,請您幫忙給孩子換個座”。問明原因,原來是同學間的小矛盾。就因爲這等“大事”就讓我大動干戈?這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愛,當孩子受到傷害時,家長會用他的翅膀保護好孩子不要受到傷害,可是,將來孩子們走向社會呢?還能繼續保護嗎?所以我建議他,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變得更強大,變得能夠自己保護自己。

我感慨“教育真是一門藝術呀!”我很慶幸自己走在教育的前沿,很慶幸自己能夠親身感受教育的藝術,很慶幸能與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很慶幸能夠分享孩子們的快樂與悲傷。在閱讀完這篇文章後讓與魯迅先生有着相同教育觀的我,再一次堅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受各種“率”的干擾,不能把學生從不同的個體,訓練成一個“聽話”的機器人。應該把目光放長遠一點,應該着眼於學生的未來。保護好孩子們愛玩的天性,老師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玩中思,在思中樂。教育的真諦是什麼?我認爲就是“育人爲本,特色發展”。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2

《愛的教育》,我一口氣讀完了。雖然我沒有流淚,但我的內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心革面的書。吸引我的似乎不是它的文學價值有多高,而是父母和孩子近乎完美的愛,老師和學生的愛,朋友的友誼,家鄉和國家的愛.這部處處充滿愛的小說,蘊含着那種深刻而豐富的情感力量,真的很棒。《愛的教育》告訴我們,對人性的崇高純潔的愛是最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一樣,但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相似的感受,但我們的態度和行爲可能是不同的,這觸動了我,引發了一些關於愛情的思考。

首先,《愛的教育》這個標題讓我想到,在這個多元的世界裏,愛是什麼?帶着這樣的想法,我和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徒步尋找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學生在一個學年的十個月裏寫下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孩子與父母之間、老師之間的愛,以及對祖國的愛,讓人讀了,尤其是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就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忽略,因爲它看不見,看不見。然而,我們離不開它。事實上,它的意義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就像父母的愛一樣,安利有一本日記可以和父母一起讀寫,但現在很多同學的日記裏還是有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最容易被忽略,就像這份大愛中的深厚的親子之愛,很多人感受不到。愛情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是爲了個人,也是爲了整個民族的尊嚴和情感。《愛的教育》描述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進步,陽光般閃耀的年輕人。他們有的家境貧寒,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的沐浴在幸福之中。他們的出身和性格大相徑庭,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對祖國意大利的熱愛和對親朋好友的真誠愛。這裏不可忽視的是老師每個月給那些少年唸的“精神演講”。這些短篇小說不僅陶冶了書中的人物,還以其中所反映的強烈情感震撼了我這個外國讀者。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愛情是一段無盡的旅程。一路上步行和觀看都很容易。每天都會透過感受和學習新的東西來充實。所以,我只想走下去,甚至全身心的投入熱情,不在乎能堅持多久。那時候這種感覺已經昇華爲一種愛,一種對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走進恩里科的生活,見證了他們是如何學習、生活、戀愛的。感動了,發現愛情裏包含着對生活的追求。

在《愛的教育》裏,愛被比作很多東西,這是真的,不僅僅是這些東西。“愛是什麼”我想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止境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家長對孩子百般呵護,甚至是萍水相逢的人的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愛像空氣一樣有時會被污染和稀釋。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3

認識新教育,我領略到了新教育專家的風采,感受到了新教育所散發出的無窮魅力,彷彿整個人也起了質的變化,對學生、對課堂、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

"晨誦-午讀-暮省"(包括晨誦、讀寫繪、整本書閱讀)這一兒童生活方式課程是新教育實驗開發較早也是迄今爲止最爲成熟的一個項目,從粉紅到深藍,從毛蟲到蝴蝶,專家爲我們清晰地呈現了一個和孩子同步成長的閱讀路徑。無論是那些開啓黎明的美麗詩歌,那些精彩有趣的繪本故事,還是那一本本被反覆甄選出來的經典著作,都被孩子們、甚至我們老師深深的喜愛、着迷。讓孩子們能在他們的童年和這些美好而永恆的經典相遇,讓這些經典爲孩子們鋪展一個豐厚廣闊的.智力背景,這正是兒童課程的真正價值所在,也是我們學習感受最深的一點。

諸城市實驗初級中學組織了15名骨幹教師到淄博市臨淄區金茵小學進行了爲期一天的參觀考察。學習了金茵小學晨誦課程、午讀課程、暮省課程、常麗華老師小螞蟻班級課程;觀看了《幸福人生讀書始》專題片、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觀摩了王秀玲老師《夏洛的網》主題探討課、理想課堂展示課;聽取了楊世臣校長《營造書香校園爲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學校工作彙報、常麗華老師《締造完美教室》報告。老師們看的認真,記的詳實,激情盎然,普遍認爲:時間雖短,收穫卻很大。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4

他是這樣一個倔強的小男孩,即使他感到內疚,“我錯了,原諒我。”從他嘴裏說出這樣的話很難。往往是心軟,也不表露出來。

看完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他內心的愛。雖然費魯喬平時。他從來不在口中表達對家人的愛,但到了關鍵時刻,他用行動寫出了一首愛的頌歌,一首英雄的讚歌。

現在,我回憶起我的奶奶,這讓我更加想念和愛我的奶奶。我奶奶活着的時候對我很好。好像我奶奶從我出生就一直在我身邊。我慢慢長大,外婆從託兒所和幼兒園接我。照顧我,愛我,這輩子帶我去玩。所以我特別喜歡奶奶,很欣賞她。我打我奶奶的背,她奶奶高興地說:“孩子真孝順!”

奶奶很知足。只要你說“奶奶辛苦了”或者“奶奶,你真好”,再給她搓背搓腿,她就更滿足了。現在奶奶走了,我很難過.

費魯喬走了…我們的小英雄走了…一個美麗的童心也走了…

我們要珍惜這段來之不易的時光,努力爲短暫的人生旅途留下一些美好而難忘的回憶。“自古以來,沒有人死在生命中,我要取丹之心。”

英雄不需要豪言壯語,也不需要勇猛無敵。英雄之所以成爲英雄,是因爲一個人的努力,充分展現了人性和愛的光輝。

費魯喬是一個冷靜面對死亡和威脅,表現出崇高愛心的值得讚美的英雄。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5

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總會有幾個不盡如人意的學生。

可能,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這樣的表達:“剛剛跟你說過,你又忘了,你有沒有記性呀?”“你真是讓我失望透頂,沒救了。”“人家某某某早就做好了。你呢,一節課只寫了這麼幾個字”“你的皮太厚了,用尺來量量有多厚”教師,家長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可能是“恨鐵不成鋼,怒其不爭”,有時是失望,有時是譏諷……不管說的時候,是帶有哪種情緒,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傷害。作爲教師的我們,培養優等生固然重要,轉化後進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顯得更爲重要。

“我們兩個真可憐,他們都不喜歡我們”兩個後進生愁眉苦臉的說,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我覺得“知其心,然後救其心也。”很重要。讓他們感到一種快樂,感到老師給予他們的一種特別的關愛,同學們會爲他們加油,他們纔會來勁兒。作爲教師的我們,還要以柔克剛,曉之以理,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實施有效的幫助措施。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6

今年寒假期間學校給每位教師發了一本書在假期裏面讀,這本書是《教育是沒有用的》。本書是是作者若干年對中國教育考察、實踐、研究的心得。指出了中國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環境的最大問題,我們過於迷信教育技術,迷信教育的目標是透過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實現的,絕大多數家長和老師都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實施教育行爲,他們並不能意識到,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受教育的時候,教育已經失效了。本書透過大量的實例說明,讓孩子成爲教育的主體,把家長和教師都解放出來,是教育的本質,也是在應試教育之下能讓教育提升的根本方法。本書立意深遠,說理清透,是一本可能會對中國教育觀產生重大影響的教育理念性作品。

書中講到我們的教育承擔了許多不應由它來承擔的過多的社會壓力:升學、就業、致富、當官、成名成家,這些壓力透過考試、升學的途徑,全部加到了中小學生和家長、教師、校長的身上。有一位全國著名中學的女老師說:“我們每天至少需要工作12個小時以上,週末也基本上沒有休息,沒有時間與人交往,所以也就沒有什麼朋友,連家庭也照顧不了。”

當然,作者不認爲培養五六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近兩百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就是教育的成功,作者同時對美國教育也有過實地考察和研究,也並不認爲他們的教育比起我們有多強。但是無論這個故事是否屬實,這個“黑色幽默”卻給了我們一個問題需要反思:敢不敢徹底給孩子鬆綁?爲什麼孩子是可以依靠的,而且是可以徹底依靠的?

人的短視是因爲看不遠,因此,我們需要站在高處,把目光投向遠處。教育,至少需要我們往後看三十年,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使命。所謂“往後看三十年”,就是想象過了三十年後,孩子已經三四十歲了,你希望他們是什麼樣子,再回頭來看當下的教育,心態可能就會中正平和了。

教育目的的心得體會 篇7

這些天,我一直在認真的學習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剛開始讀時我有些茫然,什麼是“生本教育”?怎樣才能施行“生本教育”?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靜下心來,非常認真地讀了郭思樂和他的“生本教育”的文章。

透過學習郭思樂的生本教育,我瞭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讓學生成爲課堂真正的主人,老師僅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者和引領者。“生本教育”要求教師放棄講解,而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討論。以往我們的課堂是教師在上面講的聲嘶力竭,學生在下面似聽非聽。讓學生講解吧,還扭捏不大方,聲音小的只有自己才聽得到。隨着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發言的熱情越來越低。這種狀況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很簡單,就是以前我們的教師在課堂將知識講解的太多太細,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太少,久而久之使學生思維懶惰,懶得思考問題,認爲學習是被迫的,是爲家長學、爲老師學,沒有了學習的動力,自然課堂效率低。

透過學習,我瞭解到郭思樂教授的理論基礎。他說:“兒童獲得的東西,有許多是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之下獲得的。這種探索需要一個過程,當然也會犯不少錯誤。發現錯誤,改正錯誤,就激發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錯誤的過程中,兒童獲得了真知。”

傳統上,我們總要求學生的認識‘一次性完成’,這並不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心得體會 )生本的學生,我們給他這樣的機會,使他們的認識,可以透過多次或長期地反覆式提高來完成我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逐步地去感悟。生本課堂帶來的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和成長。課堂應該在給予學生充分的前置性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思辨,能學會的自己學會,不能學會的創造機會讓他學會,真正實現教育是爲了幫助學生,而不是限制學生。在課堂上還應該給學生充足的空間,讓學生們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質疑,在合作、交流、質疑中主動學習,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孩子們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這樣學生對課堂學習就更感興趣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我應該一改以往的教學作風,無論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對我的學生應該多些理解、寬容和耐心,允許他們犯錯誤,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在反覆驗證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快樂的成長。使他們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