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論文寫作>

哲學論文寫作

學問君 人氣:1.77W

任何哲學革命首先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維範式,也正是這種嶄新的思維範式才導致了哲學的革命。下文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哲學論文寫作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哲學論文寫作

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環境哲學思想

20世紀,人類的生活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暖化、臭氧層稀薄、森林大量砍伐、水污染、土地沙化、生物物種大量滅絕、化學藥劑污染等,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已經深刻影響到地球生物的生存與生態系統的平衡。如何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這一課題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哲學家面對生態環境的問題,從哲學的角度來闡釋這種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演變,我們通常將其稱做“環境哲學”。環境哲學旨在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西方環境哲學方興未艾之際,我們從中國傳統哲學中看到中國的先哲早就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並對當代環境哲學具有很大的啓發性。

中國古代的環境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儒家的天人關係論與道家的自然觀。

中國古代環境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關鍵詞是“天”和“人”。

中國古代的天人關係可以歸納爲三種:人制於天、人定勝天、天人合一,其中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其基調。

一、僵家的天人關係論

“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是古代中國人一種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對宇宙、自身關係的認識,儒家對這一思想進行了獨特的表述和發展。

(一)古代儒家主張“時禁”

古代中國人對自然和生命的節律十分敏感,主張一種“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並透過一定的制度來體現這種精神,反映出一種節慾的觀念,表現出一種中和、寬容的態度。

古代儒家主張“時禁”,認爲這種爲自然和生命的節律而制定的各種禁令爲“聖王之制”,關注的是人類社會的維持和人類的普遍生存,而不僅僅是個人修身養性的道德約束和限制。古代儒家學說不是普遍地禁止或絕對地非議殺生,而是認爲人們某些時候可以做這些事,某些時候不可以做這些事。目的不是完全的禁慾,而是節制人類的慾望。如獵獸或伐樹,《禮記》“祭義”記載說: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

又《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亦記載孔子說:“開蟄不殺當天道也,方長不折則恕也,恕當仁也。”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話對時令的強調,以及把惜生、不隨意殺生的“時禁”與儒家孝、恕、仁、天道等道德理念緊密聯繫,這意味着對自然的態度與對人的態度不可分離,廣泛地惜生與愛人憫人同爲儒家思想的應有之義。

《禮記·月令》中規定在春萌夏長之際;不僅特別不許破壞鳥獸之巢穴,不許殺取或傷害鳥卵、蟲胎、雛鳥、幼獸,也一般地禁止人們各種有害於自然生長的行爲。所禁的行爲對象範圍不僅包括動物、植物,也涉及山川土石。《禮記·王制》有對天子諸侯行爲的限制,《大戴禮記·易本命》則直接對帝王提出嚴重警告:如果他們做出了諸如壞巢破卵、大興土木這樣一些事情,幾種象徵天下和平的吉祥動物(鳳凰、蛟龍、麒麟、神龜)就不會出來,甚至各種自然災害將頻繁發生,生態的危機也將帶來政治的危機。

之所以有這些“時禁”,固然一方面有爲了人的利益的一面,使百姓“有餘食”、“有餘用”、“有餘材”(《荀子·王制》),但另一方面也有讓各種生命自然成活和生長、“無傷”、“不天其生、不絕其長”(《荀子·王制》)的意義,亦即不僅人的生命,所有其他的生命也都有其價值、有其意義。

在儒家這裏,除了人類之中的由父母、兄弟、夫妻、家族到朋友、鄰人、鄉人、國人、天下人這樣一個推愛的圓圈,在人類之外還有一個由動物、植物到自然山川這樣一個由近及遠的關懷圓圈,前一個圓圈又優先於後一個圓圈。

(二)荀子的“制用天命”觀

儒家初見雛形的生態哲學主要是以人類爲中心的,是天人有別的。荀子師承儒學,但不拘泥於孔學,他的“制用天命”觀豐富了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把儒學創始人開創的“知天命”一“畏天命”發展爲“知天命”一“畏天命”一“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主張在破除人的迷信和無知的同時,消除人的自卑,確立人的自信,恢復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尊嚴,在更高層次上求達天人之間的和合統一。一方面,荀子認爲“天行常”,“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天論》),人類從屬於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類生靈,人依賴自然,不能逃遁也不能超越自然,人不可以“與天爭職”(《天論》)。另一方面,荀子認爲人在“天”的面前並非一個可憐的被動的存在,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天論》)。他宣言:“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天論》)他認爲,與其迷信天的權威去敬畏它、思慕它、歌頌它,等待“天”的恩賜,不如“制天命”、“騁能而化之”。在他看來,只要辨知天地萬物之理而加以制用,那麼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可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便可以達到“天地官而萬物役”(《天論》)、“與天地參”(《禮記·中庸》)的和合境界。

這個“制天命”之說,往往被理解爲近代的“征服自然觀”,這是望文生義的誤解。正因爲“天人之分”,各有其道,所以人不能“與天爭職”,根本不能征服自然,只能在一定範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只有靠自身努力去順應和利用“天”的規律,順時順勢發展。

(三)對易經的解釋,建立了一種貫通天人的宇宙和人生哲學

據傳伏羲創八卦,文王衍《周易》,孔子著《易傳》。《易傳》也許不是孔子親著,裏面充滿儒家的思想卻是實實在在的。十篇《易傳》在“天人關係”問題上充分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易傳》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傳》看來,天地間的萬物皆“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乾、坤二卦是代表天、地,天地是以發育生長萬物爲功能。所謂“天地之道恆久不息”,就是形容其無限永恆的意義。所謂“萬物資始”,是說明萬物生命是由天而來的,天就是生命

之源。地之厚,能夠“生物”,也能夠“載物”,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礎。而“萬物資生”,則說明萬物的生命是由地而生成的。天地乾坤如此重要,所以《易傳》稱之爲“易之門”,“易之蘊”,《周易》就是講天地自然界的,天地自然界即是“易”的蘊涵。

在《易傳》看來,人與自然界本來是統一的,不能分離。人是天之所“始”地之所“生”,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自然界又有其特殊的地位與作用。《繫辭傳》與《說卦傳》都講到“三材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視爲“三材”。天之道在“始萬物”,地之道在“生萬物”,人之道,就在於“成萬物”。三材之道,實質是講人與天地自然界的關係問題。《說卦傳》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兼三材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說卦傳》指明天、地、人三者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繫的,這不僅是一種“同”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則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在這一點上。天、地、人真正統一起來了。

《易傳》已經自覺地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有一種內在的生命聯繫,而不只是認識主體與認識對象之間的關係。提出“法天”、“法地”,不僅效法天地之義,更使之成爲人的內在需要,人的生命目的本身。《繫辭下》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古之“聖人”作八卦,是在“仰觀俯察”與“近取諸身,選取諸物”的過程中作成的。這不僅是純粹的觀察,而且與人自身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動密切相關:不僅是客觀的觀察,而且是主觀的體驗,也就是說,在觀察中有生命體驗,在體驗中有客觀觀察。這樣做的結果,就創造出了人與自然合一的生命哲學。

二、道家的自然觀

老莊在他們的著作裏極爲明晰地展示了人與自然關係的一般原理,提出了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環境哲學理念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規範。

(一)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於孔子,發軔於孟子,也是老子、莊子的宇宙觀和思維方式。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42章》),人是自然化育恩養的萬物之一,人類社會是整個自然界的一部分,這就把人納入到天的.範疇。這是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種反映。莊子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莊子·齊物論》),是更明確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老子看來,道高深莫測,遠大難知,看似空虛無形,卻又無所不在,是無限宇宙裏支配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力量。

大自然實際上是道的化身,敬仰道就是敬仰作爲它的化身的大自然。像老子一樣,莊子對天地自然也無限崇尚,他熱情讚美道:“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黃帝堯舜之所共美也。”(《莊子·天道》)自然孕育萬物,生生不息,作用無限而偉大,故而古代的先哲無不崇尚自然,敬畏天地。

老子、莊子不僅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而且主張人們師法自然。老子說:“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天、地、人最後都統一於自然,強調人道要服從天道,人道要體現和踐行天道。他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老子·第2l章》),認爲大德的執行要以(天)道爲唯一的法則和準繩。莊子認爲,“道”是覆蓋和負載萬物的,它廣大而又豐盛,而君子不可以不去掉心智而師法自然。老莊都把崇尚自然、效法天地、尊道貴德當作人生行爲的準則和依歸。

(二)天人和諧,不以人滅天的思想

老子透過對天地萬物、自然物象的玄覽洞察,透過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體悟,認識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告誡人們不要自恃靈明而高高凌駕於天地萬物之上,不要憑仗強大有力而妄爲濫施。莊子“天與人不相勝也”(《莊子·大宗師》)的睿言就深刻地表達了人與自然應當平等的至理。

要保持人與自然萬物平等、和諧、融洽的關係,就要樹立“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莊子·秋水》)的思想。要順應天下萬物各自的本性,遵循它們各自的規律,不要刻意妄爲:天下最純正的道德就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髮展,保持它們自然的稟賦和天真的性情;否則,必然會違背事物的規律,擾亂自然界的秩

序,給原本和諧的自然界帶來紛亂,甚至造成災難。

(三)“天和”、“知止”的思想

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整 體。人類要生存 發展,就離不開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在終極意義上人與自然萬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離開自然 環境,人類將無以生存,更談不到發展。爲此,老子提出了“知止”,莊子提出了“天和”的思想。這既是他們爲人生設想的終極追求,也是他們爲實現天人和諧提供的方法。老子以“止”德排遣干擾,虛靜心境,從而與道冥和,與物同體,由“心和”達到“天和”。

莊子的“天和”是人與自然關係最佳狀態的中和美、平衡美。莊子不僅把與天地和諧視爲人生最大最美的追求,還把它視爲人生最大的歡樂。要實現“天和”、“天樂”就要下番“原天地之美”、“明天地之德”的工夫,修煉具有“知止”之德、“天和”之美的聖人之心。只有具備了朗照天地、洞察道體的聖人之心,才能做到“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大宗師》),從而平等、寬容、仁愛地善待天下萬物,做到與自然萬物和諧融洽,實現人生終極追求和最大歡樂。

當然,儒道兩家“天人合一”中所指的“天”和我們現在的自然環境並不完全等同,但他們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慧見卓識,形成了他們的環境 哲學思想。雖然是人類 社會早期的思想,但在地球環境惡化,人與自然關係緊張,人類生存受到威脅的今天,深思他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箴言哲理,反思人與自然割裂的教訓,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德規範和信仰是很有意義的。

TAGS:論文 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