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9篇

學問君 人氣:2.61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彙編9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的

1.認識閱讀古代小說的意義,掌握閱讀方法;初步瞭解《紅樓夢》和曹雪芹。

2.瞭解課文中怎樣描寫賈府這一典型環境,理解環境描寫的特點。

3.從分析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的不同性格,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教學設想

1.本課,首先介紹《紅樓夢》及其作者,使學生對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這位文學巨匠有初步瞭解,引發他們讀全書願望。其次根據課文特點,重點學習環境描寫和人物刻畫,難點則在於準確地把握黛玉和寶玉的性格特點。

2.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的性格特點以及小說刻畫這些人物所運用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主要方法。

3.本文圍繞中心事件運用多種方法介紹人物的寫法。

4.古典小說中常用的古今義不同的一些詞語的含義。

5.安排四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

教學要點:

1、單元閱讀導言。

2、介紹《紅樓夢》和曹雪芹。

(一)導言。

介紹《紅樓夢》和曹雪芹。

指定一名同學讀課文[預習提示]第一段,要求全班同學標出:《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然後補充介紹如下: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是我國古代小說中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它產生於清代所謂:“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當時隨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的因素也有了增長。這股新的力量與嚴重束縛它的封建主義體系不可避免地產生衝突。這種衝突反映在上層建築領域便是處於萌芽狀態卻蓬勃而有朝氣的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與腐朽的趨向最後崩潰的但又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宗法思想、傳統制度之間的矛盾鬥爭。在這樣的時代,《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爲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約1715—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漢人,但很早就入了滿洲旗籍。從他曾祖曹璽開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顒、父親曹頫三代世襲江寧織造的官職。他的曾祖母做過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皇帝的待讀,兩個女兒入選王妃。康熙皇帝六次巡南就有四次以江寧織造署爲行宮。由此可見曹家的顯赫以及與皇室的密切關係。

曹家還是一個具有文學教養的世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博學能文,寫過不少詩詞戲曲,也是有名有藏書家。的《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刻印的。這種家庭環境無疑地對曹雪芹的文學素養有直接的影響。

曹雪芹在少年時代經歷過一段“棉衣紈褲”“飫甘饜肥”的貴族生活,雍正即位後,展開了一場殘酷的清除政敵的鬥爭。在皇室內部爭奪權力鬥爭的牽連下,他的父親曹頫因事獲罪免職並被抄家,後又遣回北京,家道從此衰落,到他著書時已過着“蓬牖茅椽,繩牀瓦竈”(見《紅樓夢》第一回),“舉家食粥酒常賒”(敦誠:《贈曹芹圃》)的貧困生活。他寫《紅樓夢》,“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見《紅樓夢》第一回),因貧病交困,加之愛子夭折悲傷過度,全書未盡即悽慘地與世長辭。

曹雪芹一生經歷了曹家由盛而衰的過程,他也由貴公子跌落爲“寒士”。這種天壤之別的生活變化不能不引起他對過去經歷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憶,從而產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時代貴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對本階級懷有溫情的眷念,思想上帶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會的腐敗,統治階級的醜惡,使他對本階級的面目有了認識,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徵。這些都爲他寫出《紅樓夢》這部偉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紅樓夢》的後四十回爲清人高鶚所續。研究者一般認爲高鶚在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上以悲劇結束,還是遵循曹雪芹原旨的,但寫賈府的結局爲“蘭桂齊芳”,家道復初,卻違背了曹雪芹的原意。

如導言所述,我們閱讀小說首先應瞭解背景和作者有關情況。這可以自己動手查閱資料。上述材料就是根據《中國文學史》及《紅樓夢》第一回有關文字整理的。

附錄:《紅樓夢》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進階中學語文第四冊(必修)教學參考書》1991年5月版。課前印發給學生參閱。)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是全書序幕的一個組成部分。《紅樓夢》的序幕由前五回構成,分別從各個不同角度,爲全書情節的開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們之間既有聯繫,又各有側重。因此,爲了學習《林黛玉進賈府》,就有必要對前五回的內容,作一概要的瞭解。

第一回是開篇。先用“女媧補天”、“木石前盟”兩個神話故事作楔子,爲塑造賈寶玉的性格和描寫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染上一層浪漫主義色彩。

在“女禍補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寫了一塊“無材補天,幻形入世”的頑石。這便是隨賈寶玉一起降生,又爲賈寶玉隨身佩戴的“通靈寶玉”。它對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有隱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無“補天”之材,是個不符合封建社會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與封建主義相對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從天而降的頑石一樣的“頑劣”性,難以爲世俗所改變。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這塊“無材補天”的頑石與絳珠仙草的關係。說明這頑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變爲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絳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歲月,後來遂脫去草木之態,幻化人形,修成女體。在這頑石下世之時,她爲酬報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這絳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爲有這段姻緣,在林黛玉初見寶玉時纔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的感覺;賈寶玉也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至於“還淚”之說,正與節選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時,除非從此以後總不許見哭聲”相照應。

第2回是交代賈府人物。透過“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簡要地介紹了賈府中的人物關係,爲讀者閱讀全書開列了一個簡明“人物表”。賈府中上上下下的人物關係,大致可列表圖示如下:

(注:框中人物,冷子興演說時已不在世,括號內的人物,是上一個人物的配偶。)

第三回是介紹小說的典型環境,透過林黛玉的耳聞目睹對賈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寫。林黛玉進府的行蹤是這一回中介紹賈府人物,描寫賈府環境的線索。

第四回是展現小說更廣闊的社會背景。透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介紹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係,把賈府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來描寫,使之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由於薛蟠的案件自然帶出薛寶釵進賈府的情節。

第五回是全書的總鋼。透過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利用畫冊、判詞及歌曲的形式,隱喻含蓄地將《紅樓夢》衆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發展和結局交

代出來。《紅樓夢》只流傳下八十回,續寫部分對於《紅樓夢》中人物的命運,基本上是依據這些隱喻揣摩出來的。

至此,全書的主要人物、環境背景、發展脈絡、人物命運基本上交代出來,小說的情節發展便在此基礎上展開了。

課題“林黛玉進賈府”是編者根據節選內容擬的。林黛玉因何進賈府?原來賈府的老祖宗賈母有兩個兒子名賈赦、賈政,一個女兒名賈敏。賈敏嫁林如海,只有一個獨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親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無人照顧便派人把黛玉接進賈府。作者把此事安排在第三回,也就是全書的序幕部分,顯然是借黛玉進賈府來描寫小說的典型環境,讓賈府中一些重要人物登場亮相,併爲主人公林黛玉和賈寶玉第一次見面作了安排。因此,認真閱讀課文對我們瞭解《紅樓夢》很有意義。

(二)思考並準備回答問題:

“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這次來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與別家有哪些不同?

(1)賈府地處什麼地方,她來到賈府門前看到了什麼情況?

(2)進入賈府到賈母居處,她看到了什麼?

(3)她去拜見二舅舅時又看到了什麼?

(4)她在府內所見到的人,概括起來爲兩類,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初讀課文,認字解詞;分析情節結構。

(一)認字解詞。

認字解詞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古典小說中的一些古今義不同的詞語、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應當要求學生理解掌握。課文中有些不常用的偏僻字詞,可以不作爲教學重點。

字詞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利用工具書查音、註釋,教師檢查訂正;也可以由教師利用卡片、投影片出示一些字詞,學生拼讀講解。

字詞教學要利用課本的註解,還要注意解決課後練習中的有關問題。

字詞舉例:

(1)給字正音。

敕造阜盛綰着內幃盥沐

(chì)(fù)(wǎn)(wéi)(guàn)

兩靨忖度宮絛嗔視

(yè)(cǔn)(tāo)(chēn)

(2)解釋詞語。

小廝:未成年的男僕人。廝,古代剝削階級對服雜役的人輕蔑的稱呼。

廝認:互相認識。廝,互相。

納罕:感到奇怪。

斂聲屏氣:恭敬嚴肅得不敢說話、屏住呼吸。斂,liàn,收攏;屏,bǐng,抑制呼吸。

茗碗:茶碗。茗,míng,泛指各種茶。

憨頑:天真頑皮,憨,hān,樸實天真。

借懂:糊塗,不明事理。懵,měng。

草莽:指野草、雜草。“腹內原來草莽”,意思是說賈寶玉腹中只有雜草,沒有當時一般人所說的才學。

潦倒:對自己的舉止行爲不加約束檢點。

紈跨:wánkù原指富貴人家子弟的華美衣着,引申指富貴人家的子弟。

膏粱:指富貴子弟。

勞什子:北方方言,如同說“東西”。

(3)課後練習題四。

偏僻:偏激、不端正。

便宜:方便。

態度:神態。

像這樣的詞語,課文中還有,例如:

不經之談:不合常理。

體格風騷:姿容俏麗。

可憐辜負好韶光:可惜。(《紅樓夢》的“可憐”有時作“可愛”講。)

憊懶人物:誕皮賴臉。

(二)分析情節結構。

教師提問: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課文以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爲線索展開情節,大體可分爲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開端,林黛玉來到了榮國府。這部分着重描寫環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節的發展,透過林黛玉初進貴府的所見所聞,介紹貿府的環境和府中的衆多人物。其中:

2~4段是第一層,寫材黛玉拜見賈母與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寫林黛玉見王熙風,是第二層。

7~11段寫材黛玉見賈赦、賈政,王夫人介紹賈寶玉。這是第三層。

12~14段寫材黛玉初次見到賈寶玉,是第四層。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爲林黛玉安排住處。

透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以一定的事件爲中心,沿着一條線索,一步步開展故事情節,條理層次十分清楚。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知其不可而爲之》。

《論語選讀》是“文化論著研讀”系列選修課的一種,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具體學習目標中的第三點,提高個人的精神品格。所以根據這一目標,編排了這一課。本課所選內容就是反映了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爲之”的人生哲學。孔子對待陳恆弒君一事的態度、隱士對孔子的評價、孔子對待隱士的態度和孔子的喟嘆,都可以反映出孔子這種大無畏的崇高精神。

教學本文,首先應指導學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積累相關的文言知識,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探討孔子的精神。課堂教學以問答法、文化延伸拓展法爲主,創設濃郁的教學氛圍,體會孔子精神,增加感性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掌握課文中出現的常見文言詞語。

2、能力目標:透過改寫的方式,擴充文字中的留白處,提高學生的對文字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標: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樹立堅毅品質。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着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儘自己力量堅持到底。

本課中,有接輿、長沮、桀溺、丈人、晨門等隱士,他們身處亂世獨善其身的做法自然無可非議,但孔子“知其不可而爲之”體現了儒家追求理想的執着和奉獻精神。孔子的一生,躬身踐行着這種追求,始終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無視於苦難與死亡的威脅,處處碰壁而不改理想,不改爲人處事的準則。這是一種深切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精神照耀了中華民族史,影響深遠。

教學重點:理解“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內涵。

在理解並積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詞語之後,在此基礎上,透過品讀本課幾個選段,分析人物的行爲細節和語言神態,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想象孔子的處境和心境,並透過與隱者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

教學難點:品味語言,分析孔子孤獨、寂寞於亂世,卻鍥而不捨地追求道的品德。

本課的學習難點主要是認識“不可”與“爲”的關係。即使明知結果必定毫無結果,但他認爲此事該“爲”,明知“不可”也要“爲”。

教學準備:選段改寫。

教學方法:

運用啓發式教學,精心設計富有啓發生,針對性,層次性的問題。

運用情景教學法,透過改寫,還原當時對話的場面,來體會孔子的心情。

探討交流法,讓學生交流莊子和孔子的不同人生態度。

教學設想:

本節課在上述切實可行的教法及靈活多變的學法下,將精心設計出課堂教學的環節、程序、步聚,摒棄串講串問,讓教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做到教學目標以語言訓練爲主,教學過程以學生實踐爲主,教學方法以指導讀書爲主。使學生透過本課入情入景的學習,體會孔子的精神。

學情分析:

根據現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自身素質,很難理解孔子爲何知其不可還要爲之的心情。

學習方法:

透過改寫的方式,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領會“不可”也要“爲”的精神。

注重學生課堂交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同學投入到交流中,共同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過程:

(一)匯入: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與孔子精神相契合)

(二)文字疏通,複習上節課的學習情況。(承前啓後,在此基礎學習文章內涵)

沐浴 告夫三子 之三子告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趨而闢之

子路問津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止子路宿 見其二子焉

不仕無義 欲潔其身 果哉!末之難矣

(三)文章研討第一則

1、在得知陳成子殺了齊簡公之後,孔子爲何要“沐浴而朝”?(體會孔子對此事的重視)

(明確)沐浴就是齋戒,古代在舉行祭祀或其他典禮前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潔食、禁慾,以示莊重和虔誠。這說明孔子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2、按理來說,陳成子殺簡公,哀公應該早就知道這件事,但他卻沒表示要出兵。況且殺的是齊國國君而並非魯國國君,爲何孔子還要如此隆重地請求魯哀公出兵討伐?(體會孔子對禮的重視,凸顯其品質)

(明確)這是因爲在孔子的觀念中,臣子應該有自己的本分,應該依禮行事,臣子僭越諸侯的禮節都已經使他很憤怒了,如他就曾說過:“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何況竟然有人弒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韙。此種行徑應該天下羣起而攻之,不僅是爲了簡公,還爲魯哀公的統治,甚至爲了天下的君主統治的秩序。這是孔子“禮”的體現,所以他纔會如此隆重地提出這種要求。

3、文字語言簡單凝練,讓學生在留白處發揮一定的想象,模擬出當時對話雙方的神色和心態。(有助於學生理解孔子和魯哀公當時所處的處境和心境,爲解決4、5題打下基礎)

4、孔子在稟告時爲何直呼陳成子爲“陳恆”?哀公又爲何說“告夫三子”?

(明確)古代稱呼他人,同輩稱字或稱官職。陳成子作爲齊國的掌權大臣,地位何其尊貴,而孔子直呼其名,主要體現了孔子對他弒君行爲的憤怒。這與後人所謂孔子的“春秋筆法”是一致的。春秋筆法: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而哀公說“告夫三子”,實屬無奈,因爲當時的魯國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強大,三桓握有實權,以致國君沒有實際的決斷權。

這種情況孔子理應知曉,但他首先稟告國君而沒有直接找三桓這種實權人物,也體現了他遵守禮制的思想。

5、報告無效後爲什麼反覆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麼樣的心情?

(明確)“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他對周禮的虔誠,而且也體現“在其位,謀其政”,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於魯國君臣實現自己的要求就沒有報多大的希望,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爲之”的意味,反覆申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

小結: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爲之”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一種勇敢的擔當精神。這種積極入世的態度,比一般“獨善其身”的態度更爲崇高而悲壯。

(四)文字研討其餘幾則,指導學生對“仕”和“隱”進行探討。

透過與隱士的對比,感悟儒家“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

1、孔子在聽了接輿的勸說之後,爲什麼“欲與之言”?發揮你的想象,你覺得孔子會以什麼態度對待接輿,又會說什麼話?(根據課前改寫,讓學生進行討論,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孔子聽完接輿的話後,應該明白接輿的意圖,即認爲從政已岌岌可危,應避禍爲是,別去救治,要孔子及時悔改。但以孔子的一貫追求和主張,他必定不會放棄自己的堅持。

2、如果接輿有一種對話的態度,孔子會說些什麼?在原文中找相關語段。(文章相關段落的理解)

(明確)“鳥獸不可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小結:中國向來多的是人精,缺的是志士。如不和天下志士在一起還能和誰在一起?如說“滔滔者皆是”而先下動亂,那麼此時正需有人知難而進、知不可而爲之,給黑暗以光明,方見君子仁人的分量和質量。

(五)思想總結

試試用簡潔的文字概括“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內涵。(學生探討)

(明確)孔子一心要積極入仕,恢復周禮,平定亂世。雖然自己也知道很難成功,但他仍然表現出堅定的原則性,從不動搖。如果從積極意義角度說,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社會責任感。

(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爲之”,是“替天行道”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建功立業、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更是一種從政的強烈自信。這種力求用世的態度,比一般“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態度更爲積極。)

(六)文化拓展(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楚辭》)

在孔子“知其不可而爲之”和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之間,你如何抉擇?

(學生探討)

(明確)“知其不可而爲之”並不是執迷不悟。首先,所堅持的必須是正道,而不是歪門邪道。其次,要懂得方法策略,不做無謂的犧牲。

(七)學生週記片段欣賞。

(八)哲理共勉

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說。

一、教材分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普通高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本文是李白在長安時爲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屬於一篇古體詩。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瞭解李白豪邁飄逸的詩歌特點,整體感知詩歌寓意。

2.反覆誦讀,鑑賞詩歌的意境美,瞭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3.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爲: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啓發法、點撥法。只有反覆的誦讀學生纔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啓發、點撥。

教是爲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裏轉化爲學習的能力,纔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於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並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教學手段上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學過程

本課我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環節一】、匯入新課。

由學生回憶李白的詩句匯入,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想到“牀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等詩句,由此得出李白詩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奇特的想象,誇張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出《蜀道難》。此環節意在由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引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新課的興趣。

【環節二】、認識李白。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課前預習情況。

【環節三】、誦讀感悟

詩歌學習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首先設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來朗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師生共同欣賞flash配樂朗誦《蜀道難》,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再以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學生集體朗誦,加深理解。

【環節四】、討論文字

學生上一環節透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本環節主要用討論法、啓發法來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藝術技巧。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要求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並且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教師在這個環節要給予正確的點撥。

例如當學生討論本首詩歌的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說法,最後確定一種最有據可循的說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又使理解不發生偏差。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藝術技巧上,由於學生對誇張這種修辭很瞭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誇張時,而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手法,則需要教師點撥。

例如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教師要適時的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環節五】、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評析詩歌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並且與《蜀道難》進行比較閱讀。此環節意在擴展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深化對教學重點的理解。

【環節六】作業設定

背誦詩歌。意在透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開場白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我抽到的說課題目是《過秦論》。下面是我的說課內容。

二、說教材

《過秦論》是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節選自賈誼的《新書》,原著分爲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透過對秦王朝興起、強盛、衰亡過程的敘述,議論了秦王朝成敗的因由。

透過單元提示,我們知道,《史記》和《漢書》等紀傳體史書的出現,標誌着我國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偉大的成就。要透過本單元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古典文學作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其中《過秦論》是本單元的重點課文,學習時,要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着重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讀和背誦過程中,注意掌握有關的文言文詞語和文言句式。

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是: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能理解詞句含義,讀懂課文,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根據課文特點,結合大綱要求,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1、 歸納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2、 理解文章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係,體會本課敘事時極力鋪張渲染,議論時使用對比論證的寫作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賞析的語言特點:多重排比、誇張、對偶、對比、同義疊句的運用,使文章顯得氣勢非凡,而又深刻。

4、 瞭解賈誼對秦王朝迅速滅亡原因的分析,瞭解借古諷今、實施 仁政的意義。

四、重點、難點

高一階段,學生文言知識體系尚待完善,對魏晉歷史散文接觸不多。因此,教學中要進一步增加文言知識積累,並透過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魏晉歷史散文的能力,養成思辨的習慣。據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爲:

1.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賞析的語言特點。

本課的教學難點爲:

注意對“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心論點的正確理解。

五、教學程序

《過秦論》篇幅較長,文言知識較豐富,文章內涵豐厚,因此我設計用三課時教學。

第一課時的要點是:瞭解作家作品,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精讀課文,要求讀透,討論繪製結構圖示。

第二課時的要點是:詳細深入理解文章結構層次及寫作意圖。

第三課時的要點是:賞析的語言特點。

六、結束: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目標

因爲大部分學生對詩歌閱讀感到困難,所以我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有意識地降低難度,引導學生對整首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然後重點講解思想內容方法的知識。透過訓練讓學生掌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方法,然後利用這個方法訓練能力,提高學生在試卷上的得分能力。所以,我的教學目標就是:

1、把握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出題者的意圖,有針對性地答題。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對古代詩文鑑賞有一定的畏難心理,而且平時在披閱試卷的時候也發現學生這個題目的得分較低。所以,我首先要讓學生破除這種畏難心理。只有不懼怕了,纔有可能做好。我便在開始的時候給學生講解高考有關的知識,同時使用風趣的語言。目的是讓學生了解高考,消除學生對這個題目的畏懼心理,同時放鬆學生的心態,活躍課堂氣氛。

再次,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上黑板做題。先不做任何的提示,讓學生把自己的錯誤展示出來,然後有針對性地講解,以期能突出重點,有的放矢。然後總結方法,方法總結出來以後,再做相關的題目提高能力。體現學案導學,自主探究,自我展示,精講啓發的教學思想。

三、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我利用學生對詩歌熟悉的現狀進行匯入,同是用一個誇張的句子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身體裏流淌着詩歌的天賦,然後來一個轉折,指出學生在考試的時候做這個題目時的困惑。有困惑,我來幫你解決。以此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授課過程

講解高考考綱關於這個問題的相關規定。注意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的詩歌名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進行高考題目的相關講解。首先講解題目,題目是一首詩歌的重要部分,在很多情況下是詩眼的所在。在這首詩歌裏面,題目就給出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要素。這些要素是學生掌握文章內容的一個重要提示。然後重點講解“故園”、“折柳”。透過“故園”讓學生把握詩歌鑑賞中重要字詞的作用。重點講解“折柳”這個詞,一個是有關“折柳”的典故,“柳”和“留”的諧音;另一個是關於《折楊柳》這個曲子,以及曲子的內容。

在講“柳”和“留”諧音的時候,我沒有直接把他們的諧音關係說出來。因爲學生利用自己的學習過的知識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直接說出來,那麼學生就不能夠深入思考,沒有思考,收穫就不會大;也不能夠訓練他們把已學過的知識和從來沒有見過的知識聯繫起來的能力。所以,我就旁敲側擊,說了“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個詩句,側面點撥,讓其有頓悟的感覺。如果學生透過這種聯想發現這個“祕密”,他就很有成就感!

再次,針對題目講解。首先要讀題目,在讀題目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出題者的語言進行分析,透過分析可以得出出題者在題目中給你的提示,以及出題者所要考查的方面。然後讓學生上黑板板書答案,這個實際上是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學生的錯誤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那麼這樣可以瞭解學情,提高講題的針對性。講解出學生在答案正確的部分和不正確的部分。重點講解學生正確的答案是從哪裏來的,學生不正確的答案是怎麼來的,怎麼才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

在講解第二個學生的板書時,我首先表揚學生的板書,一是鼓勵這個學生,二是給其他同學的一個信號,這樣的書寫就是好的,你應該有這樣的書寫。然後表揚學生在答題方面的條理性:分條列敘。答題的規範性是回答這類題目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在平時的教學中持之以恆地進行培養。

根據我選擇的詩歌的不同,我針對各個不同的詩歌採取了不同的策略。第一首詩歌是我重點講解的,所以,我讓學生讀詩,然後從題目入手,細緻分析文章的內容。然後就題目進行分析和把握。在講題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拓展,以期學生能夠對這首詩有一個全面的把握。第二首我就讓學生自己分析,稍微做一些指點,以此讓學生掌握剛剛總結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三首詩歌我就完全放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生髮表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但是,最好的答案我心裏是有譜的:只有分析到“梅”與“人”

這個層次,才能說學生把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讀通了。第四首詩歌我直接就把它作爲了課後作業。這樣可以讓我把精力集中到重點問題上,又可以讓學生有自我發揮的時間和空間。使我的課堂儘可能發揮最大的效用。

再一個就是關於課堂上的語言。雖然我平時不是很愛說笑。但是,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愛這門課的一個前提是使他覺得這門課有意思。我利用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的特點,在課堂語言中儘量讓學生體會到語文是一門多麼有趣的學科,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風趣的語言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輕鬆的課堂氣氛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而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如果對這門課不太感興趣,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同時,我也是用我的這種語言把一些難以表達的東西用一種客觀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課本和習題中看到的高不可攀的東西變成自己生活的東西。讓學生明白:語文的外延使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更要從生活中學習。日常的積累和觀察,經常的反思和總結是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四、說板書

我的板書沒有什麼特色。但是,我在設計板書的時候注重體現這堂課前後環節之間的.緊密聯繫。一環扣一環,學生看完以後能夠回想起這堂課的開始、重點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