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五年級數學統計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2.71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統計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數學統計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統計說課稿1

一、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是在學生進行過簡單的統計圖和已經初步認識某些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基礎上安排的。培養初步的隨機的觀念和概率的思想,爲第二學段“研究概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條形圖描述數據,完成相應的統計圖,體會到統計是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2.使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從中體驗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並能對能發生的結果或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簡單判斷。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初步感受動手實踐是獲得科學結論的一種有效方法,激發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發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與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實驗的具體過程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四、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某些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正確判斷,並能適當解釋和分析統計的結果。

說教法學法

一、注重數學學習的情感化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並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營造了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敢於質疑,樂於交流與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嚐到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

二、注重數學學習的活動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動,課堂教學的本質應該是活動的,要讓學生“活”起來,必須先讓學生“動”起來。遊戲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活動形式,把數學教學與遊戲活動相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趣,激發學習動機。學生透過摸球活動,發現和掌握有關“可能性”的知識,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

三、注重數學學習的自主化

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透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學習方式,推出“可能性”的幾種情況。學生學得積極,教師教得輕鬆活潑。這樣實實在在地把學生放到主體地位,使其參與新知的認知過程,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又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精神。

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我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順昌購物中心打出了“消費大抽獎”的活動牌子:一等獎2名,二等獎20名,三等獎200名,紀念獎20xx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猜一猜抽到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紀念獎的可能性會怎樣?

那麼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確的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着問題來學習

二、小組活動,猜測驗證

1我先出示口袋裏有5個黃球、5個紅球,讓學生任意摸一個,學生會想到摸到黃球和紅球的可能性一樣大。

但我又袋子裏拿走3個紅球,讓學生猜測,結果會怎樣。

透過新舊遊戲的對比,有助於學生正解把握條件,從而順利作出關於結論也隨之變化的預測;另一方面,相似的遊戲情境,更能調動學生原有的認識和經驗,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主動地進入探索活動。

副標題#e#

2.實驗驗證

出示實驗要求

每次摸1個球,摸完放回口袋,一共摸10次,

提供兩種記錄方法,選一種記一記

方塊圖:每次塗一個方塊表示

條形圖:每次塗一個方格表示

然後讓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最後全班交流實驗情況:你發現了什麼?小結提升:你覺得用“方塊圖”和“條形圖”表示數據時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各有什麼優點?

透過比較條形圖使用起來更方便些,以後我們還會經常見到“條形圖”這位朋友。

學生透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親身經歷“猜測——實驗——驗證”的科學研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快樂,並在活動、交流中初步感受“條形圖”表示數據既直觀又清楚的優點。

三、想想做做,豐富體驗

1想來玩“拋骰子“遊戲嗎”

2.做一個小正方體,四面寫1,一面寫2,一面寫3,還是拋30次,預測一下,結果會怎樣?

3小組活動,用條形圖記錄結果。

在條形圖裏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在小組裏說一說

4又到了“裝筆”比賽的時候了,請各組做好準備

第一關:在布袋裏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多。(每組派代表展示,說說怎樣想到這樣做的。

第二關:在布袋裏放4枝筆,每次任意摸一枝,摸50次,摸到紅鉛筆的次數比藍鉛筆少

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表達,培養統計活動中分析數據,判斷推理的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不確定事件。

四、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今天在活動中,你有什麼新的收穫和感受嗎?請和大家共同分享。生活中這樣的情況很多,請你留心身邊的事物,誰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也請帶到學校裏與大家分享,好嗎?

葉瀾教授的生命課堂的理念告訴我們:人不僅有認知,人還有情感、態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是一個認識體,就簡化了對人的認識;如果教學只注重培養認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學的意義。我透過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體驗驗證、深化認識”的過程進行教學,不僅把學生的實際生活和課堂生活緊密相聯,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教學體驗,加深了學生的思考,突破了學生思維和經驗的障礙,而且爲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大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小學五年級數學統計說課稿2

教材簡析

《統計》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教材首先出現實際場景——生日聚會,引導學生學習分類整理,初步學習統計,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教材還安排了“想想做做”,內容是整理小組裏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幾種水果的人數。目的是讓學生相互協同、合作學習,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進一步體會統計的過程及作用,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是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

教學難點是初步感受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統計》這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透過親手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透過學習數據整理,感知數學在生活裏的作用。

2、經歷數據的整理過程,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感受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體會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4、學會有序觀察、有條理地思考。

5、在合作與交流的學習中,學會肯定自己和傾聽他人的意見。

教學流程

一、提供質疑的時機,喚起“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你們每年都過生日嗎?過生日時你邀請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媽媽是怎樣爲你過生日的呢?(出示主題圖)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這張圖,你們想提什麼問題?

生: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給大象哪些花呢……

這一層次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過生日這一事件,讓學生自己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透過生生互問、師生互問,實現角色轉換。喚起學生的“主角”意識。

二、提供探索的機會,激活“主角”意識。

1、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1)分類理一理。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那麼誰又能解決這些問題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嗎?怎麼辦?(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後說說。)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豬放在一起。(讓學生四人小組合作操作,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在實際場景圖上找到一個動物,就在下面擺一個動物。)

指名學生到黑板前分類整理,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襬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學生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下往上排的,有的學生是從上往下排的。

哪種擺法比較好?透過比較,學生知道擺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種小動物各有多少隻。而將小動物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就能比較容易地看出每種小動物有多少隻。

師:分類後一個對一個地排好,我們就說是“分類理一理”。

這一層次讓學生自己來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透過學生的操作與實踐去發現、經歷和體會分類整理的過程,從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2)語言描述

看了這張圖你能告訴大象什麼呢?請你和同桌說一說,同桌在說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聽聽他說的是否和你說的一樣。(學生互相說。)

剛纔同學們交流得很認真,現在誰能站起來響亮地說給大家聽。

像這樣整理有什麼好處?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藉助語言可使動作思維內化爲智力活動,讓學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覆描述,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有利於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時激活了“主角”的評價能力。

2、獨立操作、體會過程。

師:紅花、黃花、綠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請你從附頁中把它們剪下來,分顏色理一理。

學生彙報分類整理的結果。

教師在四種顏色的花下板書花的朵數,再畫上線,並讓學生說說從表中知道了什麼?先同桌說,再指名說。

師:……我們把小動物分類理一理,把花分顏色理一理,這就是統計。(揭示課題:統計)

這一部分透過獨立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感受數據的整理過程,進一步培養“主角”意識。

三、創設選擇的空間,積澱“主角”意識。

師:小朋友真聰明,爲了獎勵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歡吃哪一種水果?把它從附頁中剪下來,以組爲單位理一理,並說說從這張圖中你知道了什麼?

給學生提供一些貼近生活的統計表,如“聽課老師年齡統計表”、“小組男女生人數統計表”、“本節課教具、學具統計表”等,讓學生進行調查、整理。學生可以獨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後把自己最爲滿意的一張表介紹給大家。

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選擇。培養學生的選擇意識和選擇能力,對學生以後適應社會甚爲重要。在這一層次,教師爲學生創設選擇的空間,讓學生體味自由選擇的輕鬆和快樂,這是積澱“主角”意識的有效方式。同時讓學生統計喜歡吃水果的人數,也使學生初步感受了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

四、賦予總結評價權利,豐富“主角”意識。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麼知識?是怎麼學到的?

讓學生自己總結,不但使學生懂得了操作實踐、合作交流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了“主角”意識。

小學五年級數學統計說課稿3

今天我要爲大家說的課題是:北師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扇形統計圖》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扇形統計圖》是北師版小學數學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歷了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認識了簡單的統計表,認識了1格表示多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折線統計圖,這一節課是在以往知識的基礎上的深化。本節內容和以後經歷數據統計的過程,認識複式統計圖有很大的聯繫,因此在小學階段佔據了一定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現代公共媒體已經大量使用統計圖表表示資訊,能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會看圖表、會分析圖表中的數據並進行必要的推斷。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認識扇形統計圖,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能力目標:從扇形統計圖中獲取資訊,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來源與生活。

三、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四、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學生用計算器。

五、教法、學法: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本節課我致力與做好引導者的角色,透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獲取新知——拓展延伸三個環節獲取新知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代社會更需要會學習的.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氛圍中感受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六、教學程序及設想: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由現實生活的飲食引入:課前和學生進行談話,說說你家裏一天主要吃些什麼,並對學生進行健康飲食的教育,讓學生知道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

2、課件出示小麗一家三口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並讓學生用條形統計圖表示表中的數據。學生獨立製作條形統計圖,後展示,學生評價。

3、引入新知。

讓學生觀察表格數據,要求算出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後讓學生思考: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能看出每一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嗎?由此引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扇形統計圖。

(這一環節由生活中最平常

的飲食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透過複習條形統計圖,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爲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透過引入新知,激發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二)探索交流,獲取新知。

1、認識扇形統計圖。

課件呈現扇形統計圖,讓學生說說你看到的扇形統計圖是什麼樣的?爲什麼叫扇形統計圖?讓學生了解扇形統計圖是用扇形面積的大小(佔圓面積的百分之幾)來表示各類數量的多少(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對扇形統計圖有個初步的瞭解)

2、瞭解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後與同學交流,並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從扇形統計圖中能夠清楚地看到各類食物的攝入量佔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並與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對比。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來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並且透過多元化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即時練習。

在學生了解了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後,課件呈現課後的“說一說”。讓學生讀一讀統計圖中的各類資訊,並說說自己的體會。

(這一環節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拓展延伸。

1、課件呈現課後的“試一試”。

(1)一年級與五年級學生作息時間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據統計圖用計算器算出他們每天上課、自習、校內外活動、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時間。

2、課件呈現本班同學某次測驗的分數段,讓學生說說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加深對扇形統計圖的理解,再次體會數學與學習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總結評價:

說說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你認爲這節課哪位同學表現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