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學問君 人氣:2.29W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六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函數的定義(包括定義域、正負符號判斷);瞭解任意角的餘切、正割、餘割函數的定義.

2.經歷從銳角三角函數定義過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數定義的推廣過程,體驗三角函數概念的產生、發展過程.領悟直角座標系的工具功能,豐富數形結合的經驗.

3.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滲透事物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4.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關鍵

重點:任意角的正弦、餘弦、正切函數的定義、定義域、(正負)符號判斷法.

難點:把三角函數理解爲以實數爲自變量的函數.

關鍵: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座標系;六個比值的確定性(α確定,比值也隨之確定)與依賴性(比值隨着α的變化而變化).

三、教學理念和方法

教學中注意用新課程理念處理傳統教材,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僅要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而且要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師生互動,教師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揭示本質、經歷過程.

根據本節課內容、高一學生認知特點和我自己的教學風格,本節課採用"啓發探索、講練結合"的方法組織教學.

四、教學過程

[執教線索:

回想再認:函數的概念、銳角三角函數定義(銳角三角形邊角關係)--問題情境:能推廣到任意角嗎?--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座標系(爲何?)--優化認知:用直角座標系研究銳角三角函數--探索發展:對任意角研究六個比值(與角之間的關係:確定性、依賴性,滿足函數定義嗎?)--自主定義:任意角三角函數定義--登高望遠:三角函數的要素分析(對應法則、定義域、值域與正負符號判定)--例題與練習--回顧小結--佈置作業]

(一)複習引入、回想再認

開門見山,面對全體學生提問:

在初中我們初步學習了銳角三角函數,前幾節課,我們把銳角推廣到了任意角,學習了角度制和弧度制,這節課該研究什麼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板書課題),請同學們回想,再明確一下:

(情景1)什麼叫函數?或者說函數是怎樣定義的?

讓學生回想後再點名回答,投影顯示規範的定義,教師根據回答情況進行修正、強調:

傳統定義:設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與y,如果對於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和它對應,那麼就說y是x的函數,x叫做自變量,自變量x的取值範圍叫做函數的定義域.

現代定義:設A、B是非空的數集,如果按某個確定的對應關係f,使對於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麼就稱映射?:A→B爲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記作:y=f(x),x∈A,其中x叫自變量,自變量x的取值範圍A叫做函數的定義域.

設計意圖:

函數和三角函數是一般和特殊的關係,是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學生已經學習了函數的概念,因此對三角函數的學習就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演繹的過程,也是以具體函數豐富函數概念的過程.教學經驗表明:學生對函數兩種定義的記憶是有一定困難的,容易遺忘,此處讓學生對函數概念進行回想再認,目的在於明確函數概念的本質,爲演繹學習任意角三角函數概念作好知識和認知準備.

(情景2)我們在初中透過銳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學習了銳角的正弦、餘弦、正切等三個三角函數.請回想:這三個三角函數分別是怎樣規定的?

學生口述後再投影展示,教師再根據投影進行強調:

設計意圖: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銳角的三角函數概念,現在學習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又是一種推廣和拓展的過程(類似於從有理數到實數的擴展).溫故知新,要讓學生體會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就要從源頭上開始,從學生現有認知狀況開始,對銳角三角函數的複習就必不可少.

(二)引伸鋪墊、創設情景

(情景3)我們已經把銳角推廣到了任意角,銳角的三角函數概念也能推廣到任意角嗎?試試看,可以獨立思考和探索,也可以互相討論!

留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自由討論,教師參與討論或巡迴對學困生作啓發引導.

能推廣嗎?怎樣推廣?針對剛纔的問題點名讓學生回答.用角的對邊、臨邊、斜邊比值的說法顯然是受到阻礙了,由於4.1節已經以直角座標系爲工具來研究任意角了,學生一般會想到(否則教師進行提示)繼續用直角座標系來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數.

設計意圖:

從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出發,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突,進行必要的啓發,將學生思維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創造"征程.

教師對學生回答情況進行點評後佈置任務情景:請同學們用直角座標系重新研究銳角三角函數定義!

師生共做(學生口述,教師板書圖形和比值):

把銳角α安裝(如何安裝?角的頂點與原點重合,角的始邊與x軸非負半軸重合)在直角座標系中,在角α終邊上任取一點P,作Pm⊥x軸於m,構造一個RtΔomP,則∠moP=α(銳角),設P(x,y)(x>0、y>0),α的臨邊om=x、對邊mP=y,斜邊長|oP∣=r.

根據銳角三角函數定義用x、y、r列出銳角α的正弦、餘弦、正切三個比值,並補充對應列出三個倒數比值:

設計意圖:

此處做法簡單,思想重要.爲了順利實現推廣,可以構建中間橋樑或公共載體,使之既與初中的定義一致,又能自然地遷移到任意角的情形.由於前一節已經以直角座標系爲工具來研究任意角了,學生自然能想到仍然以直角座標系爲工具來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初中以直角三角形邊角關係來定義銳角三角函數,現在要用座標系來研究,探索的結論既要滿足任意角的情形,又要包容初中銳角三角函數定義.這是一個認識的飛躍,是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數概念的關鍵之一,也是數學發現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屬於策略性知識,能夠形成遷移能力,爲學生在以後學習中對某些知識進行推廣拓展奠定了基礎(譬如從平面向量到空間向量的擴展,從實數到複數的擴展等).

(情景4)各個比值與角之間有怎樣的關係?比值是角的函數嗎?

追問:銳角α大小發生變化時,比值會改變嗎?

先讓學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觀判斷,再用幾何畫板動畫演示,同時作好解釋說明:保持r不變,讓P繞原點o旋轉即α在銳角範圍內變化,六個比值隨之變化的直觀形象。結論是:比值隨α的變化而變化.

引導學生觀察圖3,聯繫相似三角形知識,

探索發現:

對於銳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六個比值都是

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得出結論(強調):當α爲銳角時,六個比值隨α的變化而變化;但對於銳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所以,六個比值分別是以角α爲自變量、以比值爲函數值的函數.

設計意圖:

初中學生對函數理解較膚淺,這裏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進一步研究初中學過的銳角三角函數,在思維上更上了一個層次,扣準函數概念的內涵,突出變量之間的依賴關係或對應關係,是從函數知識演繹到三角函數知識的主要依據,是準確理解三角函數概念的關鍵,也是在認知上把三角函數知識納入函數知識結構的關鍵.這樣做能夠使學生有效地增強函數觀念.

(三)分析歸納、自主定義

(情境5)能將銳角的比值情形推廣到任意角α嗎?

水到渠成,師生共同進行探索和推廣:

對於一個任意角α,它的終邊所在位置包括下列兩類共八種情形(投影展示並作分析):

終邊分別在四個象限的情形:終邊分別在四個半軸上的情形:

(指出:不畫出角的方向,表明角具有任意性)

怎樣刻畫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呢?研究它的六個比值:

(板書)設α是一個任意角,在α終邊上除原點外任意取一點P(x,y),P與原點o之間的距離記作r(r=>0),列出六個比值:

α=kππ/2時,x=0,比值y/x、r/x無意義;

α=kπ時,y=0,比值x/y、r/y無意義.

追問:α大小發生變化時,比值會改變嗎?

先讓學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觀判斷,再用幾何畫板動畫演示,同時作好解釋說明:使r保持不變,P繞原點o逆時針、順時針旋轉即角α變化,六個比值隨之改變的直觀形象。結論是:各比值隨α的變化而變化.

再引導學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識,探索發現:對於任意角α的每一個確定值,六個比值都是確定的,不會隨P在終邊上的移動而變化.

綜上得到(強調):當角α變化時,六個比值隨之變化;對於確定的角α,六個比值(如果存在的話)都不會隨P在角α終邊上的改變而改變,六個比值是確定的(對應的多值性即誘導公式一留到下節課分析).

因此,六個比值分別是以角α爲自變量、以比值爲函數值的函數.

根據歷史上的規定,對比值進行命名,指出英文記法和讀法,記作(承前作複合板書):

=sinα(正弦)=cosα(餘弦)=tanα(正切)

=cscα(餘割)=sec(正弦)=cotα(餘切)

教師強調:sinα表示sin與α的乘積嗎?不是,sinα是函數記號,是一個整體,相當於函數記號f(x).其它幾個三角函數也如此

投影顯示圖六,指導學生分析其對應關係,進一步體會其函數內涵:

(圖六)

指導學生識記六個比值及函數名稱.

教師指出:正弦、餘弦、正切、餘切、正割、餘割六個函數統稱爲三角函數,三角函數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和思想方法,我們以後主要學習正弦、餘弦、正切三個函數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對於餘切、正割、餘割,只要同學們瞭解它們的定義就夠了(遵循大綱要求).

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理解:

已知角的集合與實數集之間可以建立一一對應關係,對於每一個確定的實數,把它看成一個弧度數,就對應着唯一的一個角,從而分別對應着六個唯一的三角函數值.因此,(板書)三角函數可以看成是以實數爲自變量的函數,這將爲以後的應用帶來很多方便.

設計意圖:

把角的終邊分別在四個象限、四條半軸上的情形全作出來,有利於對任意性的全面把握.明確比值存在與否的條件,爲確定函數定義域作準備.動畫演示比值與角之間的依賴性與確定性關係,深化理解三角函數內涵.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主地對三角函數作出明確定義,是本節課的中心任務.由於學生剛學弧度制,對弧度制的理解有待於在以後的學習應用中逐步感悟,因此部分學生對"三角函數可以看成是以實數爲自變量的函數"的理解有半信半疑之感,有待透過後續的應用加深理解.

(四)探索定義域

(情景6)(1)函數概念的三要素是什麼?

函數三要素:對應法則、定義域、值域.

正弦函數sinα的對應法則是什麼?

正弦函數sinα的對應法則,實質上就是sinα的定義:對α的每一個確定的值,有唯一確定的比值y/r與之對應,即α→y/r=sinα.

(2)佈置任務情景:什麼是三角函數的定義域?請求出六個三角函數的定義域,填寫下表:

三角函數

sinα

cosα

tanα

cotα

cscα

secα

定義域

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如果沒有特別說明,那麼使解析式有意義的自變量的取值範圍叫做函數的定義域,三角函數的定義域自然是指:使比值有意義的角α的取值範圍.

關於sinα=y/r、cosα=x/r,對於任意角α(弧度數),r>0,y/r、x/r恆有意義,定義域都是實數集R.

對於tanα=y/x,α=kππ/2時x=0,y/x無意義,tanα的定義域是:{α|α∈R,且α≠kππ/2}..........

教師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義域必須緊扣三角函數定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熟,cotα、cscα、secα的定義域不要求記憶.

(關於值域,到後面再學習).

設計意圖:

定義域是函數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數必須明確定義域.指導學生根據定義自主探索確定三角函數定義域,有利於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它、應用它,也增進對三角函數概念的掌握.

(五)符號判斷、形象識記

(情景7)能判斷三角函數值的正、負嗎?試試看!

引導學生緊緊抓住三角函數定義來分析,r>0,三角函數值的符號決定於x、y值的正負,根據終邊所在位置總結出形象的識記口訣:

(同好得正、異號得負)

sinα=y/r:上正下負橫爲0cosα=x/r:左負右正縱爲0tanα=y/x:交叉正負

設計意圖:

判斷三角函數值的正負符號,是本章教材的一項重要的知識、技能要求.要引導學生抓住定義、數形結合判斷和記憶三角函數值的正負符號,並總結出形象的識記口訣,這也是理解和記憶的關鍵.

(六)練習鞏固、理解記憶

1、自學例1:已知角α的終邊經過點P(2,-3),求α的六個三角函數值.

要求:讀完題目,思考:計算什麼?需要準備什麼?閉目心算,對照解答,模仿書面表達格式,鞏固定義.

課堂練習:

p19題1:已知角α的終邊經過點P(-3,-1),求α的六個三角函數值.

要求心算,並提問中下學生檢驗,--------

點評:角α終邊上有無窮多個點,根據三角函數的定義,只要知道α終邊上任意一個點的座標,就可以計算這個角的三角函數值(或判斷其無意義).

補充例題:已知角α的終邊經過點P(x,-3),cosα=4/5,求α的其它五個三角函數值.

師生探索:已知y=-3,要求其它五個三角函數值,須知r=?,x=?.根據定義得=(方程思想),x>0,解得x=4,從而--------.解答略.

2、自學例2:求下列各角的六個三角函數值:(1)0;(2)π/2;(3)3π/2.

提問,據反饋資訊作點評、修正.

師生探索:緊扣三角函數定義求解,首先要在終邊上取定一點。終邊在哪兒呢?取定哪一點呢?任意點、還是特殊點?要靈活,只要能夠算出三角函數值,都可以。

取特殊點能使計算更簡明。課堂練習:p19題2.(改編)填表:

角α(角度)

90°

180°

270°

360°

角α(弧度)

sinα

cosα

tanα

處理:要求取點用定義求解,針對計算過程提問、點評,理解鞏固定義.

強調:終邊在座標軸上的角叫軸線角,如0、π/2、π、3π/2等,今後經常用到軸線角的三角函數值,要結合三角函數定義記熟這些值.

設計意圖:

及時安排自學例題、自做教材練習題,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結合,進行適量的變式練習,以鞏固和加深對三角函數概念的理解,透過課堂積極主動的練習活動進行思維訓練,把"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貫穿在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始終.

(七)回顧小結、建構網絡

要求全體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問題進行總結識記,提問檢查並強調:

1.你是怎樣把銳角三角函數定義推廣到任意角的?或者說任意角三角函數具體是怎樣定義的?(建立直角座標系,使角的頂點與座標原點重合,---,在終邊上任意取定一點P,---)

2.你如何判斷和記憶正弦、餘弦、正切函數的定義域?(根據定義,------)

3.你如何記憶正弦、餘弦、正切函數值的符號?(根據定義,想象座標位置,-----)

設計意圖:

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回顧再現是記憶的重要途徑,在課堂內及時總結識記主要內容是上策.此處以問題形式讓學生自己歸納識記本節課的主體內容,抓住要害,人人蔘與,及時建構知識網絡,優化知識結構,培養認知能力.

(八)佈置課外作業

1.書面作業:習題4.3第3、4、5題.

2.認真閱讀p22"閱讀材料:三角函數與歐拉",瞭解歐拉的生平和貢獻,特別學習他對科學的摯着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毅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網查閱歐拉的相關情況.

教學設計說明

一、對本節教材的理解

三角函數是描述週期運動現象的重要的數學模型,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直角三角形簡單樸素的邊角關係,以直角座標系爲工具進行自然地推廣而得到簡明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緊緊扣住三角函數定義這個寶貴的源泉,自然地匯出三角函數線、定義域、符號判斷、值域、同角三角函數關係、多組誘導公式、多組變換公式、輔助角公式、圖象和性質,本章教材就是這些內容的具體安排.定義直接用於解析幾何(如直線斜率公式、極座標、部分曲線的參數方程等),定義還是直接解決某些問題的工具,三角函數知識是物理學、高等數學、測量學、天文學的重要基礎.

三角函數定義必然是學好全章內容的關鍵,如果學生掌握不好,將直接影響到後續內容的學習,由三角函數定義的基礎性和應用的廣泛性決定了本節教材的重點就是定義本身.

二、教學法加工

數學教材通常用抽象概括的形式化的數學書面語言闡述其知識和方法,教師只有透過教學法加工,始終貫徹"以學生的發展爲本"的科學教育觀,"將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爲教育形態"(張奠宙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活動,直接參與體驗數學知識產生髮展的背景、過程,返璞歸真,揭示本質,體會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方法,有效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

在本節教材中,三角函數定義是重點,三角函數線是難點,爲了較好地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分散重點和難點,同時兼顧例題、課堂練習的協調匹配,將不按教材順序來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安排三角函數的定義(突出重點)、定義域、符號判斷、例題1、2及p19課堂練習1、2、3,第二課時安排三角函數線、p15練習(突破難點)、誘導公式一及課本例題3、4和其它練習.本課例屬第一課時.

教學經驗表明,三角函數定義"簡單易記",學生很容易輕視它,不少學生機械記憶、一知半解.本課例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採用"啓發探索、講練結合"的常規教學方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設計了一系列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程序,透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動畫演示比值與角之間的依賴關係,拓展思維活動時空,力求使學生全員主動參與,積極思考,體會定義產生、發展的過程,透過思維過程來理解知識、培養能力.

將六個比值放在一起來研究,同時給出六個三角函數的定義,能夠增強對比感和整體感,至於大綱對兩組函數掌握與瞭解的不同要求,在下一步的教學中注意區分就行了.

教學中關於符號sinα、cosα、tanα的出場安排,教材首先對比值取名並給出英文記法,再研究它們與α的函數關係;另外可以先研究六個比值與α之間的函數關係,然後再對六個比值取名給出記法.後者更能突出函數內涵,揭示三角函數本質.本課例採用後者組織教學.

三、教學過程分析(見穿插在教案中的設計意圖).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學生在初中的學習中已經瞭解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並知道可以利用直線與圓的焦點的個數以及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但是,在初中學習時,利用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與半徑r的關係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卻以結論性的形式呈現。在高一學習瞭解析幾何後,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掌握由直線和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幾何法和代數法。其中幾何法應該是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結合高中所學的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出圓心與直線的距離d後,比較與半徑r的關係。從而作出判斷,適可而止第引進用聯立方程組轉化爲二次方程判別根的“純代數判別法”,並與“幾何法”欣賞比較,以決優劣,從而也深化了基本的“幾何法”。含參數的問題、簡單的弦的問題、切線問題等綜合問題作爲進一步的拓展提高或綜合應用,也適度第引入課堂教學中,但以深化“判定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爲目的,要控制難度。雖然學生學習解析幾何了,但是把幾何問題代數化無論是思維習慣還是具體轉化方法,學生仍是似懂非懂,因此應不斷強化,逐漸內化爲學生的習慣和基本素質。

二、目標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直線與圓的位置的種類;

利用平面直角座標系中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求圓心到直線的距離;

會用點到直線的距離來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2、過程與方法

設直線L:ax+by+c=o,圓C:x2+y2+Dx+Ey+F=0,圓的半徑爲r,圓心(- ,- )到直線的距離爲d,則判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根據有以下幾點: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離;

當d =r時,直線l與圓c相切;

當d

3、情態與價值觀

讓學生透過觀察圖形,理解並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圖形及其判斷方法。

2、難點:用座標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三、教法學法分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啓發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實驗、探索、歸納。

2、採用“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

3、體現“對比聯繫”、“數形結合”及“分類討論”的思想方法。

4、投影儀演示法。

在整個過程中,應以學生看,學生想,學生議,學生練爲主體,教師在學生仔細觀察、類比、想象的基礎上透過問題串的形式加以引導點撥,對照,歸納,整理,只有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原有知識的回憶,自覺地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繫,使新學知識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二)、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應該與學生熟悉的背景相聯繫。在教學中,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透過觀察、操作、歸納、探索、交流、反思參與學習,認識和理解數學知識,學會學習,發展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 設計意圖 師生活動

1、初中學過的平面幾何中,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類? 啓發學生由圖形獲取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直觀認知,引入新課 師: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匯入新課

生:看圖,並說出自己的看法

2、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 得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幾何特徵與種類 師:引導學生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種類,進一步神話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生:學生觀察圖形,利用類比,歸納的思想,總結直線與圓的位置關

3、在初中,我們怎麼樣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呢?如何用直線與圓的方程判斷他們之間的位置關係呢?

你能說出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兩

種方法嗎? 使學生回憶初中的數學知識,培養抽象的概括能力。

抽象判斷呢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路和方法 師: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過程

生:回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過程

師:引導學生從集合的角度判斷直線與圓的方法

生:利用圖形,尋求兩種方法的數學思路

5、你能用兩種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數學思路解決例1的問題嗎? 體會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思想方法,關注量與量的之間的關係 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1,並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練習題2

6、透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1,你能總結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 關係的步驟嗎? 是學生熟悉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 生:於都例1

師:分析例1 ,並展示解答過程,啓發學生概括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基本步驟,注意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

生:交流自己總結的步驟

7、透過學習教材書上的例2,你能說明例2中體現的數學思想方法嗎? 進一步深化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師:指導學生閱讀並完成教材書上的例2 ,啓發學生利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

生:閱讀教材書上的例2 ,並完成137的練習題

8、透過例2的學習,你發現了什麼? 明確弦長的運算方法 師:引導並啓發學生探索直線與圓的相交弦的求法

生:透過分析,抽象,歸納,得出相交弦的運算方法

9、完成教材書上的136頁的習題1234 鞏固所學過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 師:指導學生完成練習題

生:互相討論交流,完成練習題

10、課堂小結

教師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

透過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的判斷,你學到什麼了?

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有幾種方法?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如何求直線與圓的相交弦長?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擇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擇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必做題:課後習題A 1,2,3;

選擇題:課後習題B1,2,3;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課堂的內容和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關係: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了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本節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說課內容: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數學必修4》第二章第四節“平面向量的數量積”的第一課時---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下面,我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思考進行說明。

一、 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平面向量的數量積是繼向量的線性運算之後的又一重要運算,也是高中數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數學、物理等學科中應用十分廣泛。本節內容教材共安排兩課時,其中第一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概念,第二課時主要研究數量積的座標運算,本節課是第一課時。

本節課的主要學習任務是透過物理中“功”的事例抽象出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探究數量積的性質與運算律,使學生體會類比的思想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論證的能力。其中數量積的概念既是對物理背景的抽象,又是研究性質和運算律的基礎。同時也因爲在這個概念中,既有長度又有角度,既有形又有數,是代數、幾何與三角的最佳結合點,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很好的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使得數量積的概念成爲本節課的核心概念,自然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已熟知了實數的運算體系,掌握了向量的概念及其線性運算,具備了功等物理知識,並且初步體會了研究向量運算的一般方法:即先由特殊模型(主要是物理模型)抽象出概念,然後再從概念出發,在與實數運算類比的基礎上研究性質和運算律。這爲學生學習數量積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倍感親切。但也正是這些干擾了學生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一方面,相對於線性運算而言,數量積的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兩個有形有數的向量經過數量積運算後,形卻消失了,學生對這一點是很難接受的;另一方面,由於受實數乘法運算的影響,也會造成學生對數量積理解上的偏差,特別是對性質和運算律的理解。因而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數量積的概念。

 二、 教學目標設計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 對本節課的要求有以下三條:

(1)透過物理中“功”等事例,理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係。

(3)能用運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會用數量積判斷兩個平面向量的垂直關係。

從以上的背景分析可以看出,數量積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難點,首先無論是在概念的引入還是應用過程中,物理中“功”的實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作爲數量積概念延伸的性質和運算律,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同時也是進行相關計算和判斷的理論依據。最後,無論是數量積的性質還是運算律,都希望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透過主動探究來發現,因而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和類比思想都無疑是很好的載體。

綜上所述,結合“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

1、瞭解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理解數量積的含義及其物理意義;

2、體會平面向量的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係,掌握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

並能運用性質和運算律進行相關的運算和判斷;

3、體會類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推理論證的能力。

 三、課堂結構設計

本節課從總體上講是一節概念教學,依據數學課程改革應關注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的理念,結合本節課的知識的邏輯關係,我按照以下順序安排本節課的教學:

即先從數學和物理兩個角度創設問題情景,透過歸納和抽象得到數量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研究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然後透過例題和練習使學生鞏固概念,加深印象,最後透過課堂小結提高學生認識,形成知識體系。

 四、 教學媒體設計

和“大綱”教材相比,“課標”教材在本節課的內容安排上,雖然將向量的夾角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節提前做了介紹,但卻將原來分兩節課完成的內容合併成一節,相比較而言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加重了許多。爲了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順利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考慮到本節課的實際特點,在教學媒體的使用上,我的設想主要有以下兩點:

1、製作高效實用的電腦多媒體課件,主要作用是改變相關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此來節約課時,增加課堂容量。

2、設計科學合理的板書(見下),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主要知識的印象,另一方面使學生清楚本節內容知識間的邏輯關係,形成知識網絡。

平面向量數量積的物理背景及其含義

一、 數量積的概念 二、數量積的性質 四、應用與提高

1、 概念: 例1:

2、 概念強調 (1)記法 例2:

(2)“規定” 三、數量積的運算律 例3:

3、幾何意義:

4、物理意義:

 五、 教學過程設計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爲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六個活動:

活動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習興趣

正如教材主編寄語所言,數學是自然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平面向量的數量積這一重要概念,和向量的線性運算一樣,也有其數學背景和物理背景,爲了體現這一點,我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問題1:我們已經研究了向量的哪些運算?這些運算的結果是什麼?

問題2:我們是怎麼引入向量的加法運算的?我們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研究了這種運算的?

期望學生回答:物理模型→概念→性質→運算律→應用

問題3:如圖所示,一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產生位移S,

(1)力F所做的功W= 。

(2)請同學們分析這個公式的特點:

W(功)是 量,

F(力)是 量,

S(位移)是 量,

α是 。

問題1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數學背景,讓學生明白本節課所要研究的數量積與向量的加法、減法及數乘一樣,都是向量的運算,但與向量的線性運算相比,數量積運算又有其特殊性,那就是其結果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問題2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在與向量加法類比的基礎上明瞭本節課的研究方法和順序,爲教學活動指明方向。

問題3的設計意圖在於使學生了解數量積的物理背景,讓學生知道,我們研究數量積絕不僅僅是爲了數學自身的完善,而是有其客觀背景和現實意義的,從而產生了進一步研究這種新運算的願望。同時,也爲抽象數量積的概念做好鋪墊。

活動二:探究數量積的概念

1、概念的抽象

在分析“功”的計算公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4

問題4:你能用文字語言來表述功的計算公式嗎?如果我們將公式中的力與位移推廣到一般向量,其結果又該如何表述?

學生透過思考不難回答:功是力與位移的大小及其夾角餘弦的乘積;兩個向量的大小及其夾角餘弦的乘積。這樣,學生事實上已經得到數量積概念的'文字表述了,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概念。

2、概念的明晰

已知兩個非零向量

,它們的夾角爲

,我們把數量 ︱

︱·︱

︱cos

叫做

的數量積(或內積),記作:

·

,即:

·

= ︱

︱·︱

︱cos

在強調記法和“規定”後 ,爲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這一概念,提出問題5

問題5:向量的數量積運算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什麼不同?影響數量積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並完成下表:

的範圍0°≤

<90°

=90°0°<

≤180°

·

的符號

透過此環節不僅使學生認識到數量積的結果與線性運算的結果有着本質的不同,而且認識到向量的夾角是決定數量積結果的重要因素,爲下面更好地理解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做好鋪墊。

3、探究數量積的幾何意義

這個問題教材是這樣安排的:在給出向量數量積的概念後,只介紹了向量投影的定義,直到講完例1後,爲了證明運算律的第三條才直接以結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我覺得這樣安排似乎不太自然,還不如在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後,直接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所以做了調整。爲此,我首先給出給出向量投影的概念,然後提出問題5。

如圖,我們把│

│cos

(│

│cos

)叫做向量

方向上(

方向上)的投影,記做:OB1=│

│cos

問題6:數量積的幾何意義是什麼?

這樣做不僅讓學生從“形”的角度重新認識數量積的概念,從中體會數量積與向量投影的關係,同時也更符合知識的連貫性,而且也節約了課時。

4、研究數量積的物理意義

數量積的概念是由物理中功的概念引出的,學習了數量積的概念後,學生就會明白功的數學本質就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爲此,我設計以下問題 一方面使學生嘗試計算數量積,另一方面使學生理解數量積的物理意義,同時也爲數量積的性質埋下伏筆。

問題7:

(1)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功的數學本質:功是力與位移的數量積 。

(2)嘗試練習:一物體質量是10千克,分別做以下運動:

①、在水平面上位移爲10米;

②、豎直下降10米;

③、豎直向上提升10米;

④、沿傾角爲30度的斜面向上運動10米;

分別求重力做的功。

活動三:探究數量積的運算性質

1、性質的發現

教材中關於數量積的三條性質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的,爲了很好地完成這一探究活動,在完成上述練習後,我不失時機地提出問題8:

(1)將嘗試練習中的① ② ③的結論推廣到一般向量,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2)比較︱

·

︱與︱

︱×︱

︱的大小,你有什麼結論?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明晰數量積的性質,然後再由學生利用數量積的定義給予證明,完成探究活動。

2、明晰數量積的性質

3、性質的證明

這樣設計體現了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引領者,而學生纔是學習活動的主體,讓學生成爲學習的研究者,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更培養了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維品質。

活動四:探究數量積的運算律

1、運算律的發現

關於運算律,教材仍然是以探究的形式出現,爲此,首先提出問題9

問題9:我們學過了實數乘法的哪些運算律?這些運算律對向量是否也適用?

透過此問題主要是想使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猜測提出數量積的運算律。

學生可能會提出以下猜測: ①

·

=

·

②(

·

)

=

(

·

) ③(

+

=

·

+

·

猜測①的正確性是顯而易見的。

關於猜測②的正確性,我提示學生思考下面的問題:

猜測②的左右兩邊的結果各是什麼?它們一定相等嗎?

學生透過討論不難發現,猜測②是不正確的。

這時教師在肯定猜測③的基礎上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2、明晰數量積的運算律

3、證明運算律

學生獨立證明運算律(2)

我把運算運算律(2)的證明交給學生完成,在證明時,學生可能只考慮到λ>0的情況,爲了幫助學生完善證明,提出以下問題:

當λ<0時,向量

與λ

與λ

的方向 的關係如何?此時,向量λ

與λ

的夾角與向量

的夾角相等嗎?

師生共同證明運算律(3)

運算律(3)的證明對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爲了節約課時,這個證明由師生共同完成,我想這也是教材的本意。

在這個環節中,我仍然是首先爲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在類比的基礎上進行猜想歸納,然後教師明晰結論,最後再完成證明,這樣做不僅培養了學生推理論證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類比創新的意識,將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活動五:應用與提高

例1、(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6,︱

︱=4,

的夾角爲60°,求

(

+2

)·(

-3

),並思考此運算過程類似於哪種運算?

例2、(學生獨立完成)對任意向量

,b是否有以下結論:

(1)(

+

)2=

2+2

·

+

2

(2)(

+

)·(

-

)=

2—

2

例3、(師生共同完成)已知︱

︱=3,︱

︱=4, 且

不共線,k爲何值時,向量

+k

-k

互相垂直?並思考:透過本題你有什麼收穫?

本節教材共安排了四道例題,我根據學生實際選擇了其中的三道,並對例1和例3增加了題後反思。例1是數量積的性質和運算律的綜合應用,教學時,我重點從對運算原理的分析和運算過程的規範書寫兩個方面加強示範。完成計算後,進一步提出問題:此運算過程類似於哪種運算?目的是想讓學生在類比多項式乘法的基礎上自己猜測提出例2給出的兩個公式,再由學生獨立完成證明,一方面這並不困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透過類比這一思維模式達到創新的目的。例3的主要作用是,在繼續鞏固性質和運算律的同時,教給學生如何利用數量積來判斷兩個向量的垂直,是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基本應用之一,教學時重點給學生分析數與形的轉化原理。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數量積的含義,熟練掌握性質及運算律,並能夠應用數量積解決有關問題,再安排如下練習:

1、 下列兩個命題正確嗎?爲什麼?

①、若

≠0,則對任一非零向量

,有

·

≠0.

②、若

≠0,

·

=

·

,則

=

.

2、已知△ABC中,

=

,

=

,當

·

<0或

·

=0時,試判斷△ABC的形狀。

安排練習1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在與實數乘法比較的基礎上全面認識數量積這一重要運算,

透過練習2使學生學會用數量積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進一步感受數量積的應用價值。

活動六:小結提升與作業佈置

1、本節課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兩個基本應用是什麼?

3、我們是按照怎樣的思維模式進行概念的歸納和性質的探究?在運算律的探究過程中,滲透了哪些數學思想?

4、類比向量的線性運算,我們還應該怎樣研究數量積?

透過上述問題,使學生不僅對本節課的知識、技能及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也爲下

一節做好鋪墊,繼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佈置作業:

1、課本P121習題2.4A組1、2、3。

2、拓展與提高:

已知

都是非零向量,且

+3

與7

-5

垂直,

-4

與 7

-2

垂直求

的夾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考慮檢測全體學生是否都達到了“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此安排了一組教材中的習題,目的是讓所有的學生繼續加深對數量積概念的理解和應用,爲後續學習打好基礎。其次,爲了能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領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又安排了一道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供學有餘力的同學選做。

 六、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課標指出:相對於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因此,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結合“課標”對數學學習的評價建議,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透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 透過與學生的問答交流,發現其思維過程,在鼓勵的基礎上,糾正偏差,並對其進行定

性的評價。

2、在學生討論、交流、協作時,教師透過觀察,就個別或整體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表現做出評價,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 透過練習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並在講評中,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 透過作業,反饋資訊,再次對本節課做出評價,以便查漏補缺。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數列"是中學數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不僅在歷年的高考中佔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要用到數列的一些知識。例如:儲蓄、分期付款中的有關計算就要用到數列知識。

就本節課而言,在給出數列的基本概念之後,結合例題,指出數列可以看作定義域爲正整數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數。因此,本節課的內容,一方面是前面函數知識的延伸及應用,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爲後面學習等差數列、等比數列的通項、求和等知識打下鋪墊。所以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必須講清、講透。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形成並掌握數列及其有關概念,識記數列的表示和分類,瞭解數列通項公式的意義。

(2)理解數列的通項公式,能根據數列的通項公式寫出數列的任意一項。對比較簡單的數列,使學生能根據數列的前幾項觀察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並透過數列與函數的比較加深對數列的認識。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加深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相互滲透性的思想。

3、情感目標:

透過滲透函數、方程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透過介紹數列與函數間存在的特殊到一般關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數列的概念及其通項公式,加強與函數的聯繫,並能根據通項公式寫出數列中的任意一項。

2、教學難點

根據數列前幾項的特點,透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數列的通項公式。

四、教法學法

本節課以"問題情境——歸納抽象——鞏固訓練"的模式展開,引導學生從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並與學生共同探索、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理解更加透徹。

現代教學觀明確指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應成爲學習的主人。根據本節內容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不同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方法。對於國際象棋棋盤麥粒採用電腦動畫演示,增強感性認識;所舉的引例及數列的函數定義,可採用探索發現法;對通項公式及數列的分類等概念採用指導閱讀法;對於難題(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一個通項公式)採用講練結合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平時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本節課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探索發現,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品質,加強主動學習的能力。

爲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本節課將常規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將引例、例題、練習等實物投影。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引入新課

(1)電腦動畫演示:國際象棋棋盤格子中放有麥粒的示意圖,從而得到一組數:1,2,22,23……263

敘述故事:給你一張報紙,你可以用它登上月球,你相信嗎?只要不斷地將報紙對摺42次以後,報紙的厚度就可以達到月球和地球的距離。

設計意圖:以實例引入概念,再配以電腦動畫,敘述小故事,增強了感性認識,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2)投影演示,再觀察以下幾列數:

①某班學生的學號:1,2,3,4……,50

②從1984年到20xx年,中國體育健兒參加奧運會每屆所得的金牌數:

15,5,16,16,28,32

③某次活動,在1km長的路段,從起點開始,每隔10m放置一個垃圾筒,由近及遠各筒與起點的距離排成一列數:,……1000

④放射性物質衰變,設原質量爲1,則各年的剩留量依次爲:1,0.84,0.842,0.843,……

2、歸納抽象,形成概念

(1)學生嘗試敘述數列的定義:啓發學生觀察上述幾組數據後,進行歸納總結定義: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數,叫數列,便於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舉例1:1,3,5,7與7,5,3,1 這兩個數列有何區別?

舉例2:-1,1,-1,1,……是不是一個數列?

設計意圖:使學生注意把數列中的數和集合中的元素區分開來:

①數列中的數是有順序的,而集合中的元素是無序的。

②數列中的數可以重複出現,而集中的元素不能重複出現。

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數列定義的理解。

(2)數列的項及項的表示方法: an

(3)數列的表示方法:可寫成:a1,a2,a3,……,an……

或簡記爲:{an},注意an與{an}的區別

上述(2)(3)採用指導閱讀法(書P106頁第7節~第8節第一句話),對an與{an}的區別進行集體討論歸納。

3、通項公式的探索

(1)觀察歸納定義

由學生觀察引例中數列的項與它在數列中的位置(即項的序號)間的關係:

實物投影:

序號 1 2 3 …… 64

↓ ↓ ↓ ↓

項 1= 21-1 2=22-1 22 = 23-1 …… 263

從而可看出項與項的序號之間可用一個公式:an =2n-1表示,該公式叫數列的通項公式,然後歸納抽象出數列的通項公式的定義(略)。

(2)用函數觀點看待數列:這是一個難點,講解必須清楚、透徹。數列可看作是以自然數集或它的有限子集爲定義域的函數,當自變量由小到大依次取值時對應的一列函數值(這是數列的本質),其圖象是一羣孤立的點,畫圖(棋盤麥粒這個數列)

設計意圖: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3)數列的分類,並口答引例及數列①②③④分別歸於哪類數列。

4、講解例題

設計例題:①根據通項公式寫出前幾項並會判斷某個數是否爲該數列中的項;②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一個通項公式。

例1,根據下列數列{an}的通項公式,寫出它的前5項

(1) an= n/(n+1) (2)an=(-1)n · n

設計意圖:使學生正確掌握通項與序號的關係。

變式訓練:問 2589/2590是否爲數列(1)中的項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方程思想是解決數列問題的重要方法。

例2,寫出下列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使它的前4項分別是下列各數:

(1)1,3,5,7

(2)2, -2,2 ,-2

(3)1 ,11 ,111 ,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行解題後反思,對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十分必要。寫通項公式時,就是要去發現an與n的關係,對各項進行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找出這些項與相應的項數(即序號)之間的對應關係。(注:遇到分數,可分別觀察分子組的數列特徵與分母組成的數列特徵;若爲正負相間的項,則可用-1的奇次冪或偶次冪進行符號交換,有時也可根據相鄰的項,適當調整有關的表達式。)

5、練習鞏固

投影演示:

(1)寫出數列1,-1,1,-1,……的一個通項公式

(2)是否所有數列都有通項公式?

上述(1)的設計意圖:an=(-1)n+1也可寫成 (分段函數的形式)(當n爲奇數時,n爲偶數時),說明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的通項公式可能不唯一。(2):引例②就沒有通項公式。透過這些練習,使學生能及時消化,及時鞏固所學內容。

6、歸納小結

由學生試着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老師適當補充,可以訓練學生的收斂思維,有助於完善學生的思維結構。

(1) 數列及有關概念。

(2) 根據數列的通項公式求任意一項,並能判斷某數是否爲該數列中的項。

(3) 根據數列的前幾項寫出數列的一個通項公式。

(4) 數列與函數的關係

7、課後作業:

(1)課本P110/習題3.1/1(3)(4)(5);2、書P108/4(1)(3)(4)

(2)複習看書P106-107

六、評價與分析

本節課,教師可透過創設情景,適時引導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慾望,有時直接講解,有時組織掌握學生集體討論、探索發現,課堂上除反覆強調注意點外,還應透過課堂練習和課後作業來強化它們。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數列及有關概念,而且可體會到數學概念形成過程中蘊含的基本數學思想:"函數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特殊化思想",使之獲得內心感受,提高了基本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逐漸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爲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三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事件的關係與運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質爲主。它是本冊第二章統計的延伸,又是後面"古典概型"及"幾何概型"的基礎。在整個教學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也是新課改以來考查的熱點之一。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應用;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難點: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區別與聯繫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瞭解隨機事件間的基本關係與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並會用其解決簡單的概率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⑴透過觀察、類比、歸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

⑵透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數學活動,瞭解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具體情境,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採用實驗觀察、質疑啓發、類比聯想、探究歸納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擲骰子的試驗中,我們可以定義許多事件,如:

c1=﹛出現的點數=1﹜,c2=﹛出現的點數=2﹜

c3=﹛出現的點數=3﹜,c4=﹛出現的點數=4﹜

c5=﹛出現的點數=5﹜,c6=﹛出現的點數=6﹜

D1=﹛出現的點數不大於1﹜D2=﹛出現的點數大於3﹜

D3=﹛出現的點數小於5﹜,E=﹛出現的點數小於7﹜

f=﹛出現的點數大於6﹜,G=﹛出現的點數爲偶數﹜

H=﹛出現的點數爲奇數﹜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爲例講授事件之的包含關係和相等關係。

⑵從以上兩個關係學生不難發現事件間的關係與集合間的關係相類似。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

「設計意圖」引出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事件之間的關係與運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⑴經過上面的思考,我們得出:

試驗的可能結果的全體←→全集

↓↓

每一個事件←→子集

這樣我們就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了,用已有的集合間關係來分析事件間的關係。

集合的並→兩事件的並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兩事件的交事件(積事件)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幫助學生區分集合關係與事件關係之間的不同。

(例如:兩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屬於集合A或者屬於集合B;而兩事件A和B的並事件A∪B發生,表示或者事件A發生,或者事件B發生。)

「設計意圖」爲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打下基礎,

⑵思考:①若只擲一次骰子,則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時發生麼?

②在擲骰子實驗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個會發生?

「設計意圖」這兩道思考題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爲引出接下來將要學習的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讓學生從實際案例中體驗它們各自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⑶總結出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概念,並透過多媒體的圖形演示使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⑷練習:透過多媒體顯示兩道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們能夠及時鞏固對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學習,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質:

⑴回顧:頻率=頻數/試驗的次數

我們知道當試驗次數足夠大時,用頻率來估計概率,由於頻率在0~1之間,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質、

(透過對頻率的理解並結合前面投硬幣的實驗來總結出概率的基本性質,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果)

3、典型例題探究

例1一個射手進行一次射擊,試判斷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對立事件?

事件A:命中環數大於7環;事件B:命中環數爲10環;

事件c:命中環數小於6環;事件D:命中環數爲6、7、8、9、10環、

分析:要判斷所給事件是對立還是互斥,首先將兩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弄清楚

例2如果從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張撲克牌中隨機抽取一張,那麼取到紅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塊(事件B)的概率是1/4,問:

(1)取到紅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與事件B的並,且A與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與事件D是對立事件,因此P(D)=1—P(c).

「設計意圖」透過這兩道例題,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

4、課堂小結

⑴理解事件的關係和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小結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味與深化,使知識成爲系統。讓學生嘗試小結,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補充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識。

5、佈置作業

習題3、1A1、3、4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概率的基本性質

一、事件間的關係和運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質

三、例1的板書區

例2的板書區

四、規律性質總結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冪函數》選自高一數學新教材必修1第2章第3節。是基本初等函數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從教材的整體安排看,學習瞭解冪函數是爲了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比較系統的函數知識和研究函數的方法,爲今後學習三角函數等其他函數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初中曾經研究過y=x,y=x2,y=x—1三種冪函數。這節內容,是對初中有關內容的進一步的概括、歸納與發展,是與冪有關知識的高度昇華.本節內容之後, 將把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科學的組織起來,體現充滿在整個數學中的組織化,系統化的精神。讓學生了解系統研究一類函數的方法.這節課要特別讓學生去體會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將該方法遷移到對其他函數的研究.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接觸的函數,確立利用函數的定義域、值域、奇偶性、單調性研究一個函數的意識 ,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2)雖然前面學生已經學會用描點畫圖的方法來繪製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圖像,但是對於冪函數的圖像畫法仍然缺乏感性認識。

(3)學生層次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理解冪函數的概念,會畫冪函數的圖象。

②讓學生結合這幾個冪函數的圖象,理解冪函圖象的變化情況和性質。

(2)過程與方法

①讓學生透過觀察、總結冪函數的性質,培養學生概括抽象和識圖能力。

②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透過熟悉的例子讓學生消除對冪函數的陌生感從而引出概念,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利用多媒體,瞭解冪函數圖象的變化規律,使學生認識到現代技術在數學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③培養學生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意識,培養學生利用圖像研究函數奇偶性的能力。並引導學生髮現數學中的對稱美,讓學生在畫圖與識圖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二)重點難點

根據我對本節課的內容的理解,我將重難點定爲:

重點:從五個具體的冪函數中認識概念和性質

難點:從冪函數的圖象中概括其性質。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啓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努力去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樣的原則和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併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比較法

因爲有五個冪函數,所以可先透過學生動手畫出函數的圖象,觀察它們的解析式和圖象並從式的角度和形的角度發現異同,並進行比較,從而更深刻地領會冪函數概念以及五個冪函數的圖象與性質。

2、藉助資訊技術輔助教學

由於多媒體資訊技術能具有形象生動易吸引學生注意的特點,故此,可用多媒體制作引入情境,將學生引到這節課的學習中來。再利用《幾何畫板》畫出五個冪函數的圖象,爲學生創設豐富的數形結合環境,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冪函數概念以及在冪函數中指數的變化對函數圖象形狀和單調性的影響,並由此歸納冪函數的性質。

3、練習鞏固討論學習法

這樣更能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使學生既能夠進行深入地獨立思考又能與同學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這樣一來學生對這五個冪函數領會得會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班級整體學習氛氛圍也變得更加濃厚。

(二)學法

本節課主要是透過對冪函數模型的特徵進行歸納,動手探索冪函數的圖像,觀察發現其有關性質,再改變觀察角度發現奇偶函數的特徵。重在動手操作、觀察發現和歸納的過程。

由於冪函數在第一象限的特徵是學生不容易發現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抽象問題具體化,藉助多媒體進行動態演化,以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問題1:下列問題中的函數各有什麼共同特徵?是否爲指數函數?

由學生討論,總結,即可得出:p=w,s=a2,v=a,a=s1/2,v=t—1

這時學生觀察可能有些困難,老師提示可以用x表示自變量,用y表示函數值,上述函數式變成:

都是自變量的若干次冪的形式。都是形如

的函數。

揭示課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冪函數

(一)課堂主要內容

(1)冪函數的概念

①冪函數的定義。

一般地,函數

叫做冪函數,其中x 是自變量,a是常數。

②冪函數與指數函數之間的區別。

冪函數——底數是自變量,指數是常數;

指數函數——指數是自變量,底數是常數。

(2)幾個常見冪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由同學們畫出下列常見的冪函數的圖象,並根據圖象將發現的性質填入表格

根據上表的內容並結合圖象,總結函數的共同性質。讓學生交流,老師結合學生的回答組織學生總結出性質。

以上問題的設計意圖:數形結合是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它包含以數助形,和以形助數的思想。透過問題設計讓學生着手實際,藉助行的生動來闡明冪函數的性質。

教師講評:冪函數的性質.

①所有的冪函數在(0,+∞)上都有定義,並且圖像都過點(1,1).

②如果a>0,則冪函數的圖像透過原點,並在區間〔0,+∞)上是增函數.

③如果a<0,則冪函數在(0,+∞)上是減函數,在第一象限內,當x從右邊趨向於原點時,圖像在y軸右方無限地趨近y軸;當x趨向於+∞時,圖像在x軸上方無限地趨近x軸.

④當a爲奇數時,冪函數爲奇函數;當a爲偶數時,冪函數爲偶函數。

以問題設計爲主,透過問題,讓學生由已經學過的指數函數,對數函數,描點作圖得到五個冪函數的圖像,但是我們應該知道繪製冪函數的圖像比繪製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圖像更爲複雜,因爲冪函數隨着冪指數的輕微變化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因此,在描點作圖之前,應引導學生對幾個特殊的冪函數的性質先進行初步的探究,如分析函數的定義域,奇偶性等,在根據研究結果和描點作圖畫出圖像,讓學生觀察所作圖像特徵,並由圖象特徵得到相應的函數性質,讓學生充分體會系統的研究方法。同時學生對於歸納性質這一環節相對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性質,學生會有更大的困難。因此,教學中只須對他們的圖像與基本性質進行認識,而不必在一般冪函數上作過多的引申和介紹。在教學中,採用從具體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具體的安排。

透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3)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例題和練習題的選取應結合學生認知探究,鞏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並能用知識加以運用。本節課選取主要選取了兩道例題。

例1是課本上的例題:證明f(x)=x1/2在(0,+∞)上是增函數。這題先從“形”的角度判斷函數的單調區間和單調性,再用到定義從“數”的角度對函數的單調性進行推理論證,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和解決問題的專業素養。

例2是補充例題,主要培養學生根據體例構造出函數,並利用函數的性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學生對冪函數及其性質的理解。注意:由於學生對冪函數還不是很熟悉,所以在講評中要刻意體現出冪函數y=x1。3是增函數與y=x—5/4的圖像的畫法,即再一次讓學生體會根據解析式來畫圖像解題這一基本思路

(4)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

(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繫;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冪函數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