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5篇

學問君 人氣:2.8W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彙編5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是立體幾何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二面角的概念發展、完善了空間角的概念;而二面角的平面角不但定量描述了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同時它也是空間中線線、線面、面面垂直關係的一個匯集點。搞好本節課的學習,對學生系統地掌握直線和平面的知識乃至於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讓學生掌握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和運用。

2、教學目標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並能初步運用它們解決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把空間問題轉化爲平面問題的化歸思想。

能力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爲重點。

(1)突出對類比、直覺、發散等探索性思維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透過對圖形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操作來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育目標:

(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來自實踐,並服務於實踐,從而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透過揭示線線、線面、面面之間的內在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兩個過程的教學:

(1)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的形成過程。

(2)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的發現過程。

其理由如下:

(1)現行教材省略了概念的形成過程和方法的發現過程,沒有反映出科學認識產生的辯證過程,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悖,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非常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

(2)現代認知學認爲,揭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透過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給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間,可以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大膽求索的精神,這樣才能全面落實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

在設計本教學時,主要貫徹了以下兩個思想:

1、樹立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透過構建以學習者爲中心、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提供學生自主探索和動手操作的機會,鼓勵他們創新思考,親身參與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2、堅持協同創新原則。把教材創新、教法創新以及學法創新有機地統一起來,因爲只有教師創新地教,學生創新地學,才能營建一個有利於創新能力培養的良好環境。

首先是教材創新。

(1)在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引入上,我變課本上的“直接給出定義”爲“類比——猜想——操作——定義”,也就是變封閉的、邏輯演繹體系爲開放的、探索性的發現過程。

(2)在引入定義之後,例題講解之前,引導學生髮現尋找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爲例題做好鋪墊。

(3)重新編排例題。

其次是教法創新。採用多種創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問題解決法、類比發現法、研究發現法等教學方法。

這組教學方法的特點是教師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步發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這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數學,用數學,不僅強調動腦思考,而且強調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注重多感官參與、多種心理能力的投入,透過學生全面、多樣的主體實踐活動,促進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素質的整體發展。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有利於提高課堂效益,有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根據本節課的教學需要,確定利用《幾何畫板》製作課件來輔助教學;此外,爲加強直觀教學,教師可預先做好一些模型。

最後是學法創新。意在指導學生會創新地學。

1、樂學: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要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斷強化自己的創新意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爲學習的主人。

2、學會: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生要注意領會化歸、類比聯想等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學會建立完善的認知結構。

3、會學:透過自已親身參與,學生要領會複習類比和深入研究這兩種知識創新的方法,從而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創新。

三、程序安排

(一)、二面角

1、揭示概念產生背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明確數學概念的學習目的和意義時,就會對概念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營造了創新思維的氛圍。

問題情境1、我們是如何定量研究兩平行平面的相對位置的?

問題情境2、立幾中常用距離和角來定量描述兩個元素之間的相對位置,爲什麼不引入兩平行平面所成的角?

問題情境3、我們應如何定量研究兩個相交平面之間的相對位置呢?

透過這三個問題,開啟了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爲知識的創新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學生領會到,二面角這一概念的產生是因爲研究兩相交平面的相對位置的需要,從而明確新課題研究的必要性,觸發學生積極思維活動的展開。

2、展現概念形成過程。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說課的題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爲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爲第三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事件的關係與運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質爲主。它是本冊第二章統計的延伸,又是後面"古典概型"及"幾何概型"的基礎。在整個教學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也是新課改以來考查的熱點之一。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應用;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難點: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區別與聯繫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瞭解隨機事件間的基本關係與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並會用其解決簡單的概率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⑴透過觀察、類比、歸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

⑵透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數學活動,瞭解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具體情境,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採用實驗觀察、質疑啓發、類比聯想、探究歸納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擲骰子的試驗中,我們可以定義許多事件,如:

c1=﹛出現的點數=1﹜,c2=﹛出現的點數=2﹜

c3=﹛出現的點數=3﹜,c4=﹛出現的點數=4﹜

c5=﹛出現的點數=5﹜,c6=﹛出現的點數=6﹜

D1=﹛出現的點數不大於1﹜D2=﹛出現的點數大於3﹜

D3=﹛出現的點數小於5﹜,E=﹛出現的點數小於7﹜

f=﹛出現的點數大於6﹜,G=﹛出現的點數爲偶數﹜

H=﹛出現的點數爲奇數﹜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爲例講授事件之的包含關係和相等關係。

⑵從以上兩個關係學生不難發現事件間的關係與集合間的關係相類似。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

「設計意圖」引出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事件之間的關係與運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⑴經過上面的思考,我們得出:

試驗的可能結果的全體←→全集

↓↓

每一個事件←→子集

這樣我們就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了,用已有的集合間關係來分析事件間的關係。

集合的並→兩事件的並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兩事件的交事件(積事件)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幫助學生區分集合關係與事件關係之間的不同。

(例如:兩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屬於集合A或者屬於集合B;而兩事件A和B的並事件A∪B發生,表示或者事件A發生,或者事件B發生。)

「設計意圖」爲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打下基礎,

⑵思考:①若只擲一次骰子,則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時發生麼?

②在擲骰子實驗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個會發生?

「設計意圖」這兩道思考題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爲引出接下來將要學習的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讓學生從實際案例中體驗它們各自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⑶總結出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概念,並透過多媒體的圖形演示使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⑷練習:透過多媒體顯示兩道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們能夠及時鞏固對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學習,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質:

⑴回顧:頻率=頻數/試驗的次數

我們知道當試驗次數足夠大時,用頻率來估計概率,由於頻率在0~1之間,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質、

(透過對頻率的理解並結合前面投硬幣的實驗來總結出概率的基本性質,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果)

3、典型例題探究

例1一個射手進行一次射擊,試判斷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對立事件?

事件A:命中環數大於7環;事件B:命中環數爲10環;

事件c:命中環數小於6環;事件D:命中環數爲6、7、8、9、10環、

分析:要判斷所給事件是對立還是互斥,首先將兩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弄清楚

例2如果從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張撲克牌中隨機抽取一張,那麼取到紅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塊(事件B)的概率是1/4,問:

(1)取到紅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與事件B的並,且A與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與事件D是對立事件,因此P(D)=1—P(c).

「設計意圖」透過這兩道例題,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

4、課堂小結

⑴理解事件的關係和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小結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味與深化,使知識成爲系統。讓學生嘗試小結,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補充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識。

5、佈置作業

習題3、1A1、3、4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爲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概率的基本性質

一、事件間的關係和運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質

三、例1的板書區

例2的.板書區

四、規律性質總結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後,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透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並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爲: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係,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說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於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瞭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髮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匯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後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說學法

我認爲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透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爲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透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

好學教育:

因此,我採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定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並隨着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下午好!

我的抽籤序號是____,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_》第__課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數列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一方面數列作爲一種特殊的函數與函數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學習數列也爲進一步學習數列的極限等內容做好準備。而等差數列是在學生學習了數列的有關概念和給出數列的兩種方法——通項公式和遞推公式的基礎上,對數列的知識進一步深入和拓廣。同時等差數列也爲今後學習等比數列提供了學習對比的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熟練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的知識經驗較爲豐富,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思維活潑,積極性高,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學生層次參次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爲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____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函數單調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別函數單調性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自主建構單調增函數、單調減函數等概念;能運用函數單調性概念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函數單調性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難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高二學生的年齡特徵,按照臨沂市高中數學“三五四”課堂教學策略,採用探究――體驗教學法爲主來完成教學,爲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採取了:

1、透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爲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慾,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透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並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二)學法

在學法上我重視了:

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啓迪思維,並透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

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是一個教師的“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悟”構成的和諧整體。教師的“導”也就是教師啓發、誘導、激勵、評價等爲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把學習的任務轉移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任務,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完美的結合也就是以“問題”爲核心,透過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的演繹、解釋和探究來組織和推動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難懂、難教和難學,這就需要讓學生置身於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數學思想的領悟和學習過程更是如此。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師生互動學習,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透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2)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3)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爲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

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透過作業設定,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悅,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繫;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透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透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____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高中數學第三冊(選修)Ⅱ第一章第2節第一課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期望是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反映隨機變量取值分佈的特徵數,學習期望將爲今後學習概率統計知識做鋪墊。同時,它在市場預測,經濟統計,風險與決策等領域有着廣泛的應用,爲今後學習數學及相關學科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離散型隨機變量期望的概念及其實際含義。

難點:離散型隨機變量期望的實際應用。

[理論依據]本課是一節概念新授課,而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把對離散性隨機變量期望的概念的教學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此外,學生初次應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也較爲困難,故把其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透過實例,讓學生理解離散型隨機變量期望的概念,瞭解其實際含義。

會計算簡單的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期望,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概念的建構這一過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等合情推理能力。

透過實際應用,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和學以致用的數學應用意識。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培養其嚴謹治學的態度。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積極探索的精神,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三、教法選擇

引導發現法

四、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怎樣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五、教學的基本流程設計

高中數學第三冊《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期望》說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