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四年級科學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8.5K

導語:小學四年級學生對科學充滿了興趣和嚮往,那科學老師應該怎麼講課才能讓他們更加了解科學呢?下面是小編爲你準備的小學四年級科學說課稿,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四年級科學說課稿

小學四年級科學說課稿

一、主題確定

我們確定了以教科版科學四上教材《天氣》單元爲教學內容;以課堂教學爲主要途徑;以學生實際觀測、記錄分析爲重點;以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爲主題的教研課題。

本次四位一體教研活動分爲三個階段進行,即:課題制定階段;課題實施階段;課題延伸及成果展示階段。《我們觀察到的天氣》一課,是我們對第二階段中開展關於雲量、風和氣溫方面教學研究的階段性彙報。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具備了初步搜尋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我們在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證據,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而《天氣》單元需要學生利用所學的關於對天氣現象的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對一段時間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可以真正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一段時間內觀察記錄的天氣資訊進行整理和分析,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特徵,瞭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2、過程與方法:對一段時間內收集到的天氣資訊進行分析,並利用這些資訊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對一段時間內觀察到的天氣資訊(氣溫、風向和風速、雲)以各種形式進行彙報。

2、難點:學生根據觀察到的天氣資訊進行整理和分析。

五、主要活動方法分析

本課題探究以對觀測結果進行記錄、分析、加工整理爲主要研究方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實踐研究和分析交流。重點解決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提高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的科學性和準確性的問題。採用的具體活動方法有:

1、數據記錄法:

學生每天記錄電視或報紙中天氣預報內容,利用所學的天氣符號畫在自己的《天氣日曆》中;在每天跟蹤記錄天氣的過程中,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天氣是在不斷地變化着,激發研究天氣的興趣。

透過參與觀察的途徑,採取小組合作用學生們的感官和自制的觀測工具對天氣現象進行持續觀測,獲得天氣特徵和記錄數據。同時進行較全面的記錄,用以作爲感知和分析秋季天氣變化特點的依據。

2、資料查詢法:

透過上網、查資料、詢問獲得更多的科學知識,與學生自己觀測到的天氣現象進行對照,加深學生對天氣現象的理解。比如:只依靠教材中的圖片資料,在對雲的認識上,學生很難區分拍攝到的雲屬於那個種類,這時教師指導學生上網查找不同種類雲的相關圖片,與自己拍攝到的關於雲的圖片相對照學生不但能區分不同種類的雲,還對不同種類雲預示不同天氣有了更深的理解。

3、持續觀察記錄法:

對一株植物、一種動物以及周圍的人羣在這一段時間內的變化進行觀察,利用文字、圖片加以記錄,感受秋季天氣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的影響。

4、數據統計分析法:

利用柱狀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統計表對這段時間裏觀測、記錄到的有關雲量、氣溫、風力和風向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學生生活地區天氣的概括性認識。

六、活動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應對策略

此次教研活動要求學生對較長一段時間的天氣進行觀測、記錄,由於學生對於觀測方法、測量儀器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不同,難免在實踐觀測中出現錯誤,因此我們對每一天佈置的內容第二天都及時的檢查,發現問題團隊成員集體討論,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最佳方案。而後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在過去一段教研中對一下問題進行了研討:

(一)各個小組同一時間的溫差較大。

分析原因

1、測量的位置不同,有的`在向陽、無風的地方氣溫就高。

2、溫度計質量差、不準確導致較大誤差。

3、讀數時生沒有水平視線看讀數,讀數據方法錯誤。

4、發現有的小組沒有實地觀測,只是憑感覺確定溫度數值。

應對策略

1、在背陰的地方氣溫就低。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必須在背陰、通風的地方測量。

2、教師對每一組的溫度計進行檢查,更換誤差大的溫度計。

3、教師又重新演示讀溫度計的方法。

4、教師及時進行糾正,教育學生必須用科學的數據說話。

5、教師再次重申測量的時間分別爲7:00—8:00、12:00—1:00、2:30—3:00、4:00—5:00。

(二)不能準確的確定風向、風速。

分析原因

1、觀測地點選擇在了建築物中間或高大植物附近。

2、風向標、風速旗製作不規範。

3、觀測時風向不定。

應對策略

1、帶領學生選擇空曠地帶測量風向、風速。

2、指導學生選擇符合教材要求的材料製作風向標、風速旗。

3、教師親自帶領學生實地測量,並指導學生測2分鐘之內保持時間最長的風向就是本次要測的風向 。

(三)數據加工整理和分析不夠“準確”和“到位”。

分析原因

1、受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的影響,使得我們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流失了許多寶貴的資源和成果。

2、個別學生不能持久、認真地進行觀測、記錄,應付了事。

3、學生觀測、記錄、數據整理、分析能力不強。

應對策略

1、提供給學生有結構材料。

2、課堂上教會學生觀測、記錄方法;觀測儀器的使用方法,課後和學生一起觀測,對出現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

3、對學生製作的圖表及時檢查、評析,指導學生對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科學分析。

在整個前一個階段的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對天氣進行了一定時期的實地觀察、記錄並利用所學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這些活動使他們懂得了用科學的數據可以證明天氣變化的規律,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提高了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