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3篇

學問君 人氣:5.48K

導讀:說課稿是爲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它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說“怎樣教”,說課稿則重點說清“爲什麼要這樣教”。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構思、融爲一體、綜合論述的原則,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是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歡迎閱讀!

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3篇

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一)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頭像作畫步驟,現在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內容結構安排及特點

教材共分爲八章。其中基礎模組內容包括概述、石膏幾何體寫生、靜物寫生、頭像寫生、結構素描和速寫與默寫。選學內容包括風景寫生、半身人像寫生。教材遵循科學性、針對性、實踐性原則,每章均採用基礎知識,技能訓練程序和表現方法要點"三段式"結構。並將結構造型和明暗造型方法相結合,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展開訓練,充分體現以全面素質教育爲基礎、以能力爲本位的指導思想和注重 技能訓練、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的教學要求,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

本教材是工藝美術專業的專業教材,是必修課程。也是平面廣告專業的專業課程。透過學習本教材,一方面能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能強化技能,發展思維,提高素描造型的實踐能力。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中要求:"堅持堅持以全面素質教育爲基礎,以能力培養爲本位的思想爲指導,注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素描》教材中也要求:"以培養藝術的感知能力、掌握素描造型的規律法則、提高素描造型能力爲目標,以掌握素描的基本造型能力爲基礎,透過強化結構素描造型訓練,提高工藝美術專業所需的基礎造型能力。"結合平面廣告專業特點,參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德育目標:提高學生對各種物體造型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激發學生更熱愛本專業。

知識目標:掌握頭像寫生步驟並加以運用

技能目標:透過頭像作畫步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快速造型能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頭像作畫步驟運用的重要性,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形體分析階段的主要任務----定基本形

根據頭像在美術創作活動中的複雜性,把難點定爲:形體塑造階段主要任務----以明暗色調塑造形體,深入刻畫表現

二、教法闡述

根據本節課的知識要點和學生特點,我主要採用提問法、任務驅動法等教學方法。

依據靜物寫生知識運用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繪畫水平,圍繞上述的重、難點,我主要採用"案例賞析—引導—示範"的三步驟方法,充分利用教具,以實例爲主線,不斷採用賞、析結合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聯繫所學素描知識,在實例的引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強烈的求知慾,使整節課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配合中完成,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展示法:主要是指優秀作品的展示

2、實踐法:主要應用在課堂上的頭像作畫步驟的訓練上

三、學法闡述

頭像作畫步驟的準確性及運用是學生較難把握的,要想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本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真正起到主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參與到案例的賞析活動中,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準備採用以下學法:

1、"提問法"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這也是學法中最重要的部分

2、"嘗試操作法"增強互動性,掌握頭像作畫步驟的實際運用

3、"學中練、練中學"使學生最終將知識轉化爲能力

4、"觀察法"讓學生透過觀察分析,然後提出難點、凝點,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四、教學程序

根據素描課的特點,本節課由作業評講、匯入、授新課、課間巡迴輔導、小結五個環節組成。

1、作業評講:評講前次課的作業,在互動中展開評價,採用多表揚、鼓勵的評價方式。

2、匯入:展示歷屆美術高考優秀頭像作業,鼓勵學生學好美術

3、新授課:傳授新知識,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以伏爾泰石膏像爲例,講解頭像寫生的方法步驟。

①構圖階段(打基本輪廓):這時主要任務是觀察對象,打好輪廓。多媒體課件展示伏爾泰頭像,引導學生去觀察對象。伏爾泰,18世紀法國啓蒙運動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多次被流放,我們常用的伏爾泰石膏像是翻制烏東的雕塑伏爾泰坐像,雕塑家刻畫高齡的伏爾泰被流放回來的情景,寬鬆的長袍遮蓋伏爾泰瘦弱的身軀,但他目光炯炯有神,充滿智慧的光芒。讓學生感知伏爾泰的特徵。(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前額高而寬,面部瘦,嘴角露出似笑非笑,似乎是對敵人的譏笑。

②形體分析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定基本形,這是本課的重點。依據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作畫原則,運用幾何形體的歸納法,將複雜的頭部形體結構進行概括。邊觀察,邊分析。複習頭部結構,人的頭部是對稱的,要將左右對稱的對應部分聯繫起來畫,還要準確地把握其透視變化。可用輔助線(學生回答垂直線、水平線和傾斜線),尋求對應的相互聯繫和透視變化。準確地把握頭部結構和五官位置。這時要學生學會整體觀察、整體作畫的方法。要畫左邊看右邊,畫上面看下面。最後用線或略加明暗的方法將對象的形體結構確定下來。不斷分析、比較。在石膏像寫生中應該強化這一階段的訓練,作爲單獨的重點的訓練課題,以提高對頭部形體結構的認識,提高素描造型能力和表現力。

③形體塑造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以明暗色調塑造形體,深入刻畫與表現。基本形體塑造主要以形體結構、明暗交界線爲依據,以暗部色調爲重點,透過明與暗兩大部的對比關係去完成。在暗部色調基本畫好的基礎上,接着畫明暗交界線亮部一側的中間色調。這一個變化豐富、微妙而色調區域,必須認真對待。在不斷深入刻畫表現的過程中,不斷觀察、不斷深入、不斷修改。五官的刻畫要始終保持相互照應、同時並進的一致性。但不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還要注意虛實變化。

④調整統一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回到客觀形象上來,恢復到第一印象的新鮮感,認真分析、提出問題,調整修改。這時要將作業放到頭像旁,退到一定的距離,整體的觀察比較,提出幾個問題,在作業中逐一尋求答案。根據提出的問題,多觀察、多比較、多分析、多思考,找準主要問題,找到解決辦法。修改的"點"一定要找準,否則將不可收拾。調整,要從整體出發,抓住整體。將局部調整的過程變爲充實整體的過程,使畫面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

4、作業練習

寫生或臨摹伏爾泰頭像,讓學生進行素描打形練習,掌握和應用本課頭像作畫的方法步驟。要求學生主要以結構分析爲主,在四開素描紙上完成作業。

教師巡迴輔導:由於學生理解及掌握靜物的寫生步驟的知識層次不同和素質參差不齊,在巡迴輔導時,可以要求基礎好的學生在完成作業後,再進行其他頭像的拓展練習。根據學生在實際運用中會出現的情況及時輔導。

5、小結:總結本節課所學的內容,並對學生作業做簡單的評述。

 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二)

一、說教材

1、教學基本思路

A、從具體的美術作品入手,藉助課本上文字的提示,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畫面的含義,然後舉一反三,用類似的思路來理解其他作品,最後進行總結提煉。在教學過程中儘量把直觀感受和思考、聯想結合起來,能較爲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術作品。透過相關的活動項目來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所提供的圖片可以大致分爲三組:圖1~圖4是中國畫,並且有題詩和畫面的內容相印證。王冕題《墨梅圖》的詩是"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徐渭題《墨葡萄圖》的詩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項聖謨《大樹風號圖》的題詩是"風號大樹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隨時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只要領會了詩的內容,畫中形象的含義不難理解。

鄭思肖是宋元交接時期的人物,號"所南",是懷戀南宋王朝的意思。他的"標準品牌"是"無根蘭",也就是說畫的蘭花沒有根和泥土,別人問:根和泥土到哪裏去了?他回答說,被番人(指蒙元統治者)擄去了!所以他畫的蘭花,除了表示一種高潔的品格之外,還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項聖謨的《大樹風號圖》作於清順治二年(1645),明朝剛剛滅亡,作爲"遺民"的項聖謨在畫面上表達的是一種淒涼無奈的情緒。

第二組作品,包括兩幅中國畫和兩幅油畫,側重於畫面形象自身給人的心理感受。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題詩比較晦澀,但這條孤獨的、翻着"白眼"的魚本身就足以體現一種強烈的憤世嫉俗的情緒。畫中的詩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淵注處,料得晚霞多。"典出《世說新語?言語》:謝中郎(謝萬,東晉謝安的弟弟)經曲阿後湖,問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謝曰:"故當淵注渟著,納而不流(指水只流進來,不流出去)。"傳說因爲秦始皇認爲曲阿湖有王氣,就鑿動了湖的入水口,破壞其王氣,因此名爲"曲阿".聯繫畫面來看,似乎是表達一潭"死水"中的魚的感受。任仁發的《二馬圖》後面有作者的跋語,直接點出了形象的象徵含義:"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爲廉;苟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淤濫之恥歟?"

關於凡?高的《藝術家的臥室》,教材中已有說明,成對的椅子和枕頭暗示他對高更的盼望。創作該作品的這段時期凡?高住在法國南部一個叫阿爾的地方,幾乎不和外人來往,而高更是他最親密的朋友。此外,凡?高沒有按照傳統的透視畫法來描繪這間臥室,而是採用了平面化的手法,使人感到緊張和焦慮。格斯頓原來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陣營中的一員,後來才畫具象繪畫的。他畫的日常物品有一種神聖的意味。從畫面上稚拙的表現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一種頑強孤僻的個性。兩件油畫作品表現的都是藝術家的身邊之物,也是他們非常熟悉、抱有深厚感情的東西。他們細心地描繪這些物體,是要表現自己特殊的心情。這一點跟前面幾幅畫是一樣的。

第三組作品,是美術家創造出一些具有明顯特色的形象,以期獲得影響和共鳴的例子。他們都具有風格簡潔明快的特點。相對來說,這些作品的主題要直接和明顯些,沒有多少拐彎抹角的成分。和前面的作品相比,這組作品的特點是,一、畫面上的形象不太依靠傳統的程式或習慣性的符號(第一組作品所涉及的梅、蘭、竹、菊"四君子",其含義是相對固定的),而是美術家自己創造出來的;二、它們不是單純抒發美術家的個人情感,而是要產生社會效果,打動別人。胡一川和李樺的作品都產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畫面的訴求目的很明確。《怒吼吧,中國》用一個被捆住的農民來象徵整個受壓迫、受的中國人民。

2、教學目標 :

使學生了解美術家表達深層自我的不同方式,掌握視覺藝術作品中象徵和隱喻手法的使用,透過查找資料或藉助聯想來熟悉一些基本的視覺表現慣例,學會解讀美術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教學重點、難點 :

"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理解視覺中的隱喻手法以及作品內容與美術個人思想感情的關係。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掌握視覺藝術作品中象徵和隱喻手法的使用,瞭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鑑賞能力。養成深入觀察和思考的良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理論依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a、教材中的部分圖像是有題畫詩來補充說明畫面含義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詩歌來引導學生體會畫面的內容和藝術家的思想情感。

b、在課前,請同學們從網上或者畫冊中查閱一些關於名畫,然後到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

二、說學法

1、學情分析:由於高中階段學生的社會意識以及生活經驗的侷限,可能對本課的主題理解的不夠深入,所以在教學中手段要儘量多樣化,在課前,讓學生去查找一些這方面的資料或者故事拿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

2、心理調節的方法指導:學會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個性、信仰及見解。

3、知識建構的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分析作品和查資料,董得用一些作品產生的背景與作品形式之間的聯繫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從而讓學生理解本課教學的主要思路。在欣賞過作品程中,使學生對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種更深的體會。

三、說教學方法

主要運用啓發式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思考能力。教師把需要講解的內容適當安排在討論過程中。

四、說教具與學具

教具:藉助多媒體課件、圖片等資料進行教學。

學具:作業紙、筆。

五、說教學程序

藉助圖像和問題創設教學情景匯入,激發興趣誘發探究。

a、匯入

提問1:誰知道中國傳統繪畫題材中的"四君子"?爲什麼稱它們爲"君子"?

竹 虛心、勁節(比喻"氣節")。

菊 傲霜。

梅 傲雪(可以引用毛澤東的詩句"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蘭 高潔(比喻人品"清高")。

提問2:"四君子"題材除了在繪畫中較多運用,在其他美術門類中有運用嗎?如果有的話,它們是否也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情感意義呢?

除了繪畫作品之外,"四君子"題材也是傢俱等物品的裝飾母題。

可見它們都是有象徵含義的。

b、講授

1.觀賞圖片:《墨梅圖》。

梅花,因其盛開於早春和冰肌玉骨的傲霜特性,象徵着古代文人所尊崇的高蹈遠引、孤芳自賞的性格,故而歷來是文學家所喜愛的創作題材,也是花卉畫家所鍾愛的表現對象。從這幅畫上看,王冕的梅花繼承揚無咎一路,用筆精練,墨色清淡。其勾花點蕊,極爲自然,似於有意無意之中。

⑴提問:梅花是什麼顏色的?爲什麼作者要畫成"墨梅"?

畫面上除了梅花之外,還有許多文字,這些文字能否提供些資訊?

出示王冕的題畫詩。

(解釋:水墨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形式,王冕是借用傳統的表現方法,但在這裏又賦予了新的含義:"不要人誇好顏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可見此圖具有人格象徵的含義。

⑵提問: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畫?王冕這樣稱讚梅花具有什麼樣的特殊含義?

(結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說明他與元朝統治者的不合作。)

2.圖片欣賞:《墨蘭圖》。

畫蘭用筆簡逸,數筆蘭葉夾雙蕾,筆力勁挺硬朗,氣格高潔清俊。其書畫用筆頗具隸書內斂含蓄的筆韻。左下方鈐一白文印,有"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數語,頗見其士大夫的自傲態度。另有"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題詩,極其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元統治者的'憎恨之情。

提問:圖中的蘭花有什麼特殊之處?是否具有人格象徵的含義?

由於"土爲蕃人奪",他畫的蘭花常露根不見土,這種愛國情懷爲他的畫作增添了不少光彩。

3.圖片欣賞:《墨葡萄圖》、《大樹風號圖》、《安晚帖》。

提問:聯繫圖中的題畫詩來說明:它們各自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4.小結:每幅畫都表達了作者獨特的情感。 從教材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借用傳統的視覺圖式不會束縛美術家的自我,相反,幾乎沒有人能夠自己發明一套完全獨創的視覺符號。例如,"四君子"題材在中國是一種通用的圖式,但實際上每個美術家畫出來的具體形態都不一樣,所賦予這些題材的情感內涵和主題思想也不一樣。

c、分組討論

1.分組觀察、討論《藝術家的臥室》、《畫家的桌子》。

2.提問:它們分別描繪了什麼場景?畫中的物品跟畫家是什麼關係?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教師進行適當的講解。)

d、集體討論:《剪花娘子》、《到前線去》、《怒吼吧,中國》

對比分析:

1.它們和前面的作品有什麼樣的區別?

2.作者們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3.這種主題是透過什麼樣的形式語言表現出來的?(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必要的背景材料說出對作品的理解。)

4.總結:美術作品都表現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自我"),但是有的隱晦,有的直接;有的透過畫面本身,有的採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創造的形象,有的借用傳統的圖式,有的則需要透過語言(詩歌、題跋)來暗示。尤其是兩幅油畫作品,因爲西方並沒有中國畫那種詩、書、畫、印結合的傳統,語言暗示的因素要小得多,更多的是靠畫面本身來說明問題和表現情感。

活動建議 :領會教材中幾幅關於馬的作品的內涵。分析這三幅馬的形象可以先從畫面的形式出發,但也有必要涉及到作者的背景。

 高中美術說課稿模板(三)

教學目的:

透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有所瞭解,有所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趣味,懂得如何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着重理解獨特的藝術傳統。

教學難點 :

如何理解"意境"?追求意境的創造,既是的重要藝術傳統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方面。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具準備:圖片、錄象資料、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常規)

二。引入新課:

今天學習第十課。 (出示課題,開始使用課件)

本課內容爲欣賞。透過對典型的名作的賞析,瞭解的性質、畫法,各種藝術風格和獨特的藝術傳統。

1. 的性質和它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的重要地位: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瞭解到,中國古代繪畫習慣按傳統分成人物、山水、花鳥三個畫科。 的主要描寫對象是自然風景。它不但表現了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與社會審美意識,甚至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

中國山水畫作爲一個獨立的畫科比人物畫晚,但它在中國繪畫史上得到了突出的發展,並且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多種畫法和藝術風格。主要的有:青綠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青綠山水——青綠是指中國畫顏料中的石青和石綠,用這種顏料作爲主色的山水畫稱作"青綠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筆少,着色濃重,如《千里江山圖》後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略施青綠兩色,如《遊春圖》。

淺絳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爲主色的淡彩山水畫。

水墨山水——以渲染爲法,用筆簡練奔放,強調水墨效能的發揮。

1. 名詞解釋: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靈感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大 意是,山水畫家創作既要以自然爲師,同時又得力於畫家對自然的感受。它正確地指出了中國山水畫創作的基本原則,對後來中國畫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南北宗"——是明代畫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禪宗分爲南、北二宗,來解釋自唐至明數百年的繪畫發展,他按繪畫的創作方法和畫家的身份,將唐以後的山水畫也分爲南北二宗,將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家比作"南宗",將青綠畫法的職業畫家視爲"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維、李思訓,後世稱爲"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爲主。代表人物是范寬、郭熙和王希孟。

範 寬《溪山行旅圖》 絹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佔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的主峯,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矮小的側峯。中景與主山間,被雲氣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這幅畫構圖並不複雜,細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 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的工夫。描寫的手法也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 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岩石的塊面,然後用濃淡層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組織的方向,逆筆皴擦,產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圖 》中,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它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恆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暫停留的過客。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明顯的不同,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許多南宋山水畫的標題就很富有詩意,如寒江獨釣、風雨歸舟等。()著名的山水畫家有馬遠、夏圭等。

從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國古代畫家善於運用空白的藝術手法,稱之爲"以白當黑".南宋的山水畫儘管題材、場景、畫面小得多了,但由於極力追求詩的意境,善於進行大膽的藝術概括,運用以少勝多 的藝術手法,作品的意境更爲濃厚、鮮明,顯示了中華民族美學傳統的重要特色。

元代的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抒發與個人風格的創造。代表畫家有倪贊、王蒙等。

(2) 其次,在空間的處理上,採用"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畫家自己看作是一個巨人,面對自然,就象人觀盆景狀。這樣,千里江山也可盡收眼底,或用長卷的形式表現,如《千里江山圖》,長達11米。或以中國畫特有的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方法,畫十分繁複的山嶺,如《溪山行旅圖》、《早春圖》、《青卞隱居圖》等,其空間處理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獨特的構圖方法。創造的這種獨特的處理空間關係的藝術手法,既體現了中國畫家獨特的觀察自然的方法,同時也蘊含着中國民族的審美胸襟,體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

(放映錄象)

(3)此外,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表現程式。

如表現各種山石就有各種皴法,什麼披麻皴、雨點皴、荷葉皴等。在這些表現程式的應用上,主張靈活運用,不斷有所發展。在山水畫的筆墨技法上,也更爲豐富多變,如筆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種皴法和點苔法等;墨法中溼者爲"染",幹者爲"擦",還有"破墨"、"積墨"等等。可見,也同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傳統和體系。

(放映錄象)

三。小結 (課件使用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