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熱門】幼兒園說課稿錦集10篇

學問君 人氣:2.71W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幼兒園說課稿錦集10篇

幼兒園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變色蝸牛是小班上學期早期閱讀課,變色蝸牛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又在平時常見到的幾種顏色爲線索所引出的故事,講述了小蝸牛每吃一種水果就會隨着水果的顏色變換身體顏色,所引出的故事,小班孩子對顏色認識還夠,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上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爲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加深對顏色的認識。

2、能力上:積極參與故發展的討論,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情感上:體驗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三)教學重、難點目標中提到學會

根據畫面上實物的顏色以及人物身上的顏色猜測想象故事情節,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爲教學重點。小班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說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說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再加深對顏色的認識,這樣孩子在活動中理解了故事內容,又認識了幾種水果,物質上的準備:我給孩子們每人一本圖書,讓他們邊看書邊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

(四)說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說又不知該怎樣說,即使說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透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說話的機會。

(五)說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爲:“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角色遊戲法、體溫法等。i。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爲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慢慢引導幼兒根據色卡知道小蝸牛的身體變化,讓幼兒透過圖片理解的效果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啓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六)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猜猜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猜測法等學習方法。i。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猜測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ii。猜測法: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猜測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七)活動程序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聽聲音猜測是誰來了,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2、鼓勵幼兒用"第七天小蝸牛吃了什麼,變成了一隻什麼顏色的蝸牛"講述。

3、完整講述故事。

一:聽聲音猜測是哪個小動物,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就以象聲詞蟋簌,並讓孩子們猜猜看誰來了,小朋友們就大膽想象,是誰來了呢?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b)在遊戲情境中討論出故事情節。這個環節我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讓幼兒討論:

1、第一天小蝸牛吃了什麼東西?身體變成了什麼顏色?

2、第二天小蝸牛又會吃什麼,會變成什麼顏色呢

3、第二天過去了是第幾天?蝸牛媽媽又會給他吃什麼東西呢?那小蝸牛會變成什麼顏色呢?這一環節透過提問、猜測,讓幼兒在討論、尋找中大膽地說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考慮到故事情節很平凡,所以在設計活動時,我將小蝸牛從第一天到第七天吃水果吃東西的地方設計了當小蝸牛遇到了小朋友後,小朋友會給他吃什麼東西呢?小蝸牛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了呢?這樣一來。孩子們舉手的熱情更高了,回答問題也熱烈了,雖然有的孩子回答的文不對題,但畢竟孩子在思考問題,在認真表現自己了,我就及時給予他們鼓勵,給予他們肯定。

c)完整講述故事。

這個環節其實我是在進行復述故事了,進行情感教育,我將它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讓幼兒透過回憶的方式完整講述故事,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體會,第一天蝸牛吃了什麼?他變成了什麼顏色的蝸牛?第二天,他又吃了什麼?又變成了什麼顏色的了?第三天呢?直至到第七天他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你們覺得他還會變成什麼顏色的蝸牛了呢?在這樣一遍又一遍反覆的提問下,孩子對故事已進一步的理解了。

幼兒園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內容選擇的依據

中華民族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傳統,孩子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橋樑,在幼兒階段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接受民間文化薰陶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經常接觸有關十二生肖的話題,也看過有關十二生肖的影視片,特別是十二生肖中的許多動物都是幼兒熟悉的,喜歡的,《綱要》中也要求我們:一個活動的選擇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要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選擇十二生肖這個課題,對幼兒來說是非常有趣的,也具有可接受性。

(二)設計思路

根據社會教育的目標要求,十二生肖社會活動的內容,不僅要讓幼兒知道十二生肖的名稱和形象,同時還要了解十二生肖的順序和輪迴問題。我的活動思路爲:熟悉動物;感知順序;理解含義;瞭解輪迴規律;遊戲鞏固認知。

二、說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精神和設計思路,努力體現以幼兒爲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結合本班幼兒實際情況,我確定以下活動目標:

1、熟悉十二生肖中十二種動物的名稱及其排列順序。

2、瞭解十二生肖的輪迴,對不同生肖的年齡進行簡單的判斷。

3、培養幼兒對民族文化的學習興趣和熱愛情感。

(二)活動重點、難點

以兒童的發展爲出發點和歸宿是《綱要》的基本點,對大班幼兒小朋友來說,本次活動的重點是掌握十二生肖中十二種動物的名稱及其排列順序;由於十二生肖的輪迴具有抽象性,幼兒理解水平有限,所以理解十二生肖的輪迴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說教法

十二生肖社會活動內容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爲了有效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幾個教學策略。

1、透過故事、課件與遊戲手段。

我透過講述十二生肖來歷的故事,再結合課件充分利用小朋友的聽覺和視覺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讓小朋友明確十二生肖的動物名稱和排列順序;遊戲活動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聚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爲一體的特點。本次活動的中,我就引導幼兒用遊戲的形式記住十二生肖的順序,感受十二生肖的輪迴,讓小朋友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活動氛圍中掌握重點。

2、藉助鐘錶。

由於小朋友已有了如何看鐘表的知識基礎,知道鐘錶上的12個數字,知道12個數字的輪迴是怎麼回事。運用知識的遷移原理,將幼兒對鐘錶的知識遷移到讓小朋友感受和理解十二生肖的輪迴上,符合教育規律,同時鐘錶的週期具有直觀性,這樣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降低了小朋友理解的難度,有利於小朋友理解十二生肖的輪迴,是突破知識難點的有效手段。

3、雙主體互動模式。

師幼互動、幼幼互動是本次活動的最大特點,一方面,幼兒是問題的學習者和探索者,幼兒帶着對十二生肖動物的好奇參與學習,探索問題,大膽表述自己的認識,另一方面,教師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引導着、組織者、促進者,教師透過各種手段激發幼兒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引導幼兒積極探索,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四、說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爲主體,幼兒將在說說、看看、想想、聽聽、演演、唱唱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

五、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

1、教具的準備:十二生肖動物課件、根據本班小朋友屬性準備屬相飾物若干。十二生肖的故事、十二生肖圖片一套、十二生肖的兒歌。

2、知識經驗準備:透過佈置家庭作業使幼兒事先知道自己的屬相,知道父母的屬相,父母的年齡,瞭解十二生肖中部分動物。認識鐘錶。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大班幼兒學習經驗和年齡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提問匯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有了興趣幼兒會集中注意力,並樂此不疲。爲了激發幼兒活動積極性,教師運用激勵機制,將事先準備好的屬相小禮物獎給回答問題的小朋友。

在這個環節,老師對小朋友說:“小朋友們,我這裏有很多禮物,現在我要獎勵給回答問題積極,答題又好的小朋友,你們看好不好”。根據小朋友屬相在回答完問題後獎一個屬相飾物。問題如:

1、你知道自己的屬相嗎?屬啥的?

2、你知道父母的屬相嗎?你媽媽多大了?

3、你知道都有哪些屬相?

本環節老師透過提問匯入,獎勵機制,激活幼兒原有知識,目的是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回憶對屬相的認識,爲全面學習十二生肖有關問題做準備。此時小朋友的主體精神得以充分展示,有利於培養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小朋友的競爭意識,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二、基本部分:

過渡:剛纔小朋友回答的問題很好,可是人的屬相不僅有我們以上所說的幾種,實際上人的屬相有12種,它們都是什麼動物呢?好,今天我把它們請來了,大家認真看,它們都是什麼動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第一個環節:播放十二生肖視頻課件,在動作、形象、聲音等方面突出每個動物的特徵,強化幼兒的認知。

本活動環節,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十二屬相動物做成視頻圖片,依次給小朋友播放。這個環節老師採用問題導學法、直觀視頻教學法。在小朋友觀看視頻之前提出問題,幼兒帶着問題觀看,同時透過形象生動視頻,使觀看具有目的性、直觀性;幼兒處在看看、想想、模仿的學習過程中,這個環節有利於加強幼兒的認知和記憶,實現本次活動的第一個目標。

第二個環節:透過猜猜看活動、進一步認識十二生肖中動物的變形圖案。

在觀看視頻之後,小朋友對十二生肖動物,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十二生肖的變形圖案很多,爲進一步增強認知,教師透過圖片匹配、讓幼兒猜動物名稱,進一步深化幼兒的認知。

本環節採用雙主體互動模式,透過師幼互動,幼幼互動,教師、幼兒在師幼互動、生生互動中,形成合作學習的機制。本環節有利於完成本次活動的第一個目標。

第三個環節:講故事,在鐘錶圖案上貼圖片,讓幼兒認識十二生肖的順序。

過渡:十二生肖中老鼠排在第一位,小朋友們你知道爲什麼嗎?這裏有一個傳說故事。

教師結合課件,繪聲繪色講關於十二生肖動物透過比賽來排序的傳說故事,在講故事的同時依序將對應的動物圖片貼到事先準備好的大鐘表上。從1——12。分別爲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愛聽故事是多數幼兒的特點,也是最能吸引幼兒的教學手段之一。本環節利用故事與課件相匹配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了幼兒的聽覺和視覺,幼兒在聽聽、看看的學習過程中明確了十二生肖的順序。本環節設計有利於本次活動的第一個目標達成。

第四個環節:結合鐘錶圖,聯繫幼兒的屬相,用問題引導幼兒瞭解生肖與年齡的關係以及十二生肖的輪迴。

過渡:小朋友們,在我們這個神奇的鐘表中,各種動物依序排列,一個數字代表一年,一年一個屬相。下面老師問幾個問題,誰第一個回答,誰就先得到老鼠的頭飾。

教師設定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將難點分解,隨着小朋友的回答,依次發出十二生肖頭飾。

老師的問題如下:

1、今年是牛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屬啥的?

2、今年是牛年,明年是什麼年?

3、明明小朋友屬馬的,明明今年幾歲?

4、12年後是什麼年?

在本環節中,老師採用難點分解法,透過給小朋友提出由易到難,由具體道抽象的問題,將十二生肖與年齡的關係以及十二生肖的輪迴活動難點,一一化解,小朋友則運用想想,說說的學習方法,從而突破難點,達成本次活動的第二個目標。本環節教學活動,有利於培養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第四個環節:透過遊戲、唱歌,鞏固加深學習成果,烘托課堂氣氛,達到本次活動的高潮。

三、結束部分。

透過關於十二生肖動物兒歌和童謠的聯唱,激發幼兒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讓幼兒在意猶未盡中結束本次活動。

幼兒園說課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要展示給大家的是中班主題區域活動《我愛我家》。家對於幼兒來講是最熟悉、最安全的地方,區域活動無疑是本月活動開展的最好載體,孩子們在模擬家的環境中,在一個充滿溫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盡情地發揮他們的創造力、與表現力。

考慮到一個月以來幼兒對“家”的已有的經驗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能自選遊戲內容和遊戲夥伴自行區域活動。

2、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形式來表現對家的熱愛之情,引導幼兒大膽設計,並初步感受家居佈置的藝術美。

3、學習與同伴分享活動的快樂,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並從中感受和體驗創造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

材料準備:

爲了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我和孩子們一起收集準備了光盤、吸管、紙盒等廢舊材料。

根據以上目標我爲幼兒創設了以下四個區:

傢俱加工廠:和孩子一起收集自選喜歡的材料,搭建拼擺不同的傢俱;與同伴友好合作相互幫助製作不同的傢俱。

寶寶廚房:透過實驗初步瞭解溶解現象;用水果拼擺果盤;並請他人品嚐,體驗製作的樂趣及分享的快樂。

飾品加工店:和孩子們收集自選喜歡的材料(紙盒、布、吸管等廢舊材料);能積極運用各種輔助材料,採用多種手段,製作與衆不同的飾品;與同伴好友合作相互幫助製作。

活動流程:

1、以一個參與者進入孩子的活動中,和孩子觀察家中佈局。

討論怎樣佈置我們的家更漂亮。

2、幼兒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並進行活動。

3、引導幼兒自主交流。

4、品嚐水果拼盤。

理念:

在課程執行過程中,我們本着教師將集設計者、蒐集者、合作者、觀察評估者、引導者、創意製作者等多種角色於一身原則,所有設施設定都應該充分滿足最大限度的服務於幼兒學習,合作與交流的需要。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區域活動,自由結成遊戲夥伴,學習的方向,內容有較大的探索空間,注意幼兒發展的個別和主動性。

幼兒園說課稿 篇4

【活動意圖】

隨着小班幼兒對環境的熟悉,我們對孩子早晨的入園和放學後的離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家長手拉手自己走。這樣既鍛鍊身體,又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同時也很安全。但在利用晨間談話、平時的個別教育、以及語言故事、兒歌的多種教育形式後,效果仍然不是很明顯。早晨依舊看到年老精瘦的奶奶揹着白白胖胖的孫子從門口搖搖晃晃地往教室門口走;放學後,背上趴着,肩膀上扛着,手上抱着,姿態各異。更有一些孩子撒腿在前面跑,奶奶在人羣中邊喊邊追;有時還會出現孩子走散,家長到處找的局面。

看到以上這些發人深省的場面,我們找到了靈感:何不利用我園的現代多媒體手段,把這些具體的,來自孩子身邊的場景拍下來,讓他們自己來分析,評價呢?使他們真正地從知識、情感上意識到自己爲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呢? 於是,我們就設計了情感活動《我會自己走》。

【活動目標】

1.知道放學回家時應小手拉着大手,跟着家人有序地走出園門,培養初步的安全意識。

2.掌握自己與家人走散後的最基本的解決方法。

3.知道自己長大了,要自己走;激發自己走的榮譽感。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已學過兒歌《我要自己走》

2.物質準備:錄像鏡頭

A.家長蜂擁着從園門口走來。

B.幼兒離園時要家人抱着、扛着、揹着走。

C.幼兒跟着家人手拉手,一起走,隨着人羣有序地走出園門。

D.放學時幼兒離開家人,跑得遠遠,家人追也追不上。

E.在幼兒園走散了,回教室找老師幫忙。

3.動畫課件: 兒歌《回家啦》

【教學過程】

1.看錄像匯入,激發交流的興趣。

(放錄像片段A.家長蜂擁着從園門口走來)

提問:小朋友看到這是什麼地方,有誰?他們是來幹什麼的嗎?(幼兒園放學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接小朋友的)。放學後,家長們來接我們小朋友了,離開教室後,你是怎樣到幼兒園門口的?

2.看錄像分析討論,與同伴互相學習。

導語:老師把平時小朋友和家人一起到幼兒園門口的鏡頭拍了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是怎樣做的。

(1)幼兒看製成ppt課件的錄像片段:(錄像片段B)幼兒離園時要家人抱着、扛着、揹着走。(錄像片段C)幼兒跟着家人手拉手,一起走,隨着人羣有序地走出園門。最後定格在場景總圖上。

提問:

你認爲他們中誰做的最棒?

我們一起爲她鼓鼓掌。

爲什麼你覺的他做得不太好呢?你想對他說些什麼?我們一起對他說一說。

小結:我們小朋友已經長大,變重了,家長抱不動我們了,同時我們已經上幼兒園了,變得能幹啦,要自己走。

(2)播放兒歌,幼兒跟着一起朗誦複習兒歌《我要自己走》。

導語:你們看,不但我們小朋友很能幹,連小鳥、小兔,小動物們也很能幹,它們也不要爸爸、媽媽抱呢。

播放兒歌:媽媽、媽媽,你快撒手,我要自己走。你看小鳥自己飛,小兔自己跳,小狗自己跑,小魚自己遊,我爲什麼不能自己走?媽媽、媽媽,()你快撒手,我要自己走。

(3)幼兒看錄像片段D:離開教室後,幼兒離開家人,跑得遠遠,家人追也追不上。

提問:有一個小朋友,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離開家人自己一個人跑得很遠。你覺得這個小朋友的表現怎樣呢? 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4)看錄像片段E:在幼兒園和家人走散了,回教室找老師幫忙

提問:發生了什麼事啦?他是怎麼做的?

小結:如果在幼兒園裏找不到家人,我們要回到教室裏請老師幫忙,等家長來接你。

提問:老師是怎麼說的?這次他是怎麼和家人一起回家的?(和家人手拉手回家的。)

3.學習兒歌,在文學藝術美中提煉行爲要求。(看動畫課件)

導語:老師把小朋友正確的回家方式編成一首兒歌。

兒歌:放學啦!回家啦!

爸爸媽媽來接我!

我和他們手拉手,

快快樂樂走呀走。

我不跑,也不抱,

早早離園回家啦。

幼兒先聽一遍兒歌。

邊看錄像,邊聽兒歌。

和老師一起表演兒歌。

4.回家遊戲,在遊戲情景中進行行爲練習。

老師扮演家長來接小朋友回家,故意抱起孩子或背起孩子走,引導孩子自己說:我長大了,我要自己走。

【教學反思】

生活瑣事是存在與生活中的細小而繁雜的事,經常會被我們的傳統教學拒之門外,但是這些瑣事卻是孩子們每天都會碰到的。在這些不起眼的事情背後,卻有着巨大的教育潛力,蘊含着豐富的教育資源。本次活動的選材,教師注重了對生活地觀察,抓住了生活中"下午放學後幼兒離開教室"的這一段時間中所蘊含的教育素材,運用錄像讓孩子們平時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展示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有話可說。

本次活動中,藉助多媒體,教師在自然狀態下采集了孩子們放學離開教室後的情景,讓孩子看看——大家在離開教室後的不同表現;評評——他們誰對誰錯,爲什麼對,爲什麼錯;聽聽——其他的小朋友是怎麼說的;做做——我們一起來跟着兒歌學學該怎麼做呢,營造出生活化的學習情景,使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得到提升。

建議:孩子的一些不良的行爲,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錯誤的教育方式而造成的。本次活動中的錄像短片,可以在家長會上播放,和家長們一起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導家長正確地育兒,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從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園說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綜合活動《變廢爲寶》,這是"漂亮的海底世界"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

一次性的物品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這些物品隨便丟棄又造成了環境的污染。根據新綱要的要求:指導幼兒利身邊的物品或廢舊資料製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爲指導思想。利用一次性物品來大膽進行創新制作,既培養了幼兒動手動腦能力,又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意識,讓幼兒體驗到了變廢爲寶的樂趣。最近,我們班搞的主題是海底世界,針對以上問題以及結合本班的主題活動,我特設計本活動。主要是引導幼兒在欣賞廢舊物變寶發明出來的美后,自己動手利用平常經常丟棄的廢舊物也來發明一種美,從中增進幼兒的創新意識與環保意識。我認爲,選擇這一活動就如《綱要》中所說,"既符合幼兒的愛好和現有經驗,又有助於形成符合教育目標的新經驗;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目標定位:

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爲:

1、樂意與同伴交流自己製作的作品,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進步幼兒的協商能力。

2、嘗試用多種廢舊資料製作海底世界,體驗發明的樂趣。

3、增進幼兒的創新意識與環保意識。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用多種廢舊資料製作海底世界,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進步幼兒的協商能力。

活動難點:

如何有效地合適地選用各種廢舊資料製作漂亮的海底世界。總之,我們建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製作活動之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預備:

1、物質預備:收集製作玩具的廢舊資料,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廢舊資料製作的有關海底世界的成品和圖片。

2、經驗預備:幼兒對海洋的水生動物有肯定的經驗。

3、空間預備:幼兒座位呈框字型擺放,展示臺呈半弧形放置於幼兒視線前面。

全方位的預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以參觀者的身份引導孩子,以自己的語言啓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外,還挖掘此綜合活動價值,採取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取的教法有:啓發提問法、直觀法、自主探索法、分享交流法

1、啓發提問法:本次活動最經常使用這種方法,引起幼兒的思考,啓發他們的發明思維,讓他們在老師的提問幫助下,更好地完成作品的製作。

2、直觀法:本次活動的開頭,老師就採取了這個方法,讓幼兒透過欣賞別人的作品,引起幼兒創作的愛好,初步感受藝術中的美。

3、自主探索法:讓幼兒自己選擇喜歡的形式進行廢舊物的創作,並在製作過程中學習合作,並進步幼兒的協商能力。

4、分享交流法:本次活動的結尾部分,我讓幼兒將自己的作品與同伴與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讓小朋友學會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賞。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取了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廢舊物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發明條件讓幼兒參加發明活動,不僅進步了熟悉,錘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取的學法有:

1、多感官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廢舊物變寶發生了愛好。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創作活動中我就鼓勵幼兒自己尋找資料進行創作。在這一過程中幼兒透過商量、合作、嘗試用各種廢舊資料進行創作。透過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經驗作一匯合,學會了相互欣賞、相互交流。

3、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進步".爲了讓幼兒對廢舊物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取了直接參與創作的過程,在創作活動中,體驗廢舊物變寶的創作樂趣。

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間的合作創做,交流分享。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熟悉,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取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愛好→自由選材→分工合作→動手製作→交流分享→審美延伸

(一)激發愛好(2分鐘)

"愛好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就讓幼兒欣賞由廢舊物製作的作品,引起幼兒製作的憧憬和愛好。

(二)自由選材,合作創作(3分鐘)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支援者、合作者。在輕音樂播放的輕鬆氛圍中,讓幼兒自己選擇資料,並和同伴一起商討如何創作漂亮的作品。然後共同製作。

(三)動手製作作品(20分鐘)

在這個環節中,幼兒開始製作作品,作爲一個引導者、參與者以及合作者。我始終以參觀者的身份,利用提問引導、啓發幼兒更好地發明作品。

(四)交流分享(10分鐘)

在最後幼兒作品的展示中,我讓每組派一位小朋友上來交流自己小組利用什麼來製作作品。透過孩子之間的互相欣賞、相互交流,進步了他們對廢舊物變成寶的愛好,並在這個過程中,體驗了表示美和發明美的樂趣。相信透過這個活動,孩子們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廢舊物他們會持着如何利用的想法,環保的意識也增加了。

(五)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回家以後也可以自己動手利用家裏的廢舊物品來製作其他的物品。

五、資源利用:

讓家長幫忙收集各種廢舊物。

六、活動預期成果:

1、讓幼兒在製作的過程中,進步同伴間的`合作意識以及協商能力。並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

2、嘗試運用廢舊物品發明新的藝術作品,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並讓他們初步感受環境、生活和藝術的美,體驗發明的樂趣。

3、學會和同伴一起分享交流,進步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並學習相互欣賞、相互交流。

4、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培養幼兒表示美和發明美的情趣,並初步具有環保意識。

幼兒園說課稿 篇6

一、說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的視野”,幼兒園數學教育不是爲純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種以幼兒生活爲特徵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幼兒的生活來開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牀,常有孩子把鞋子、襪子拿錯、穿反。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鞋子、襪子、鞋墊爲活動材料的《找朋友》數學活動,引導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上關注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不同,進行配對。在遊戲中自然滲透數學的概念,達到“玩中學,玩中教”的目的。

二、說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對活動起着導向性作用,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體目標是:

1、認識目標:

(1)、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隻。

(2)、能按鞋子、襪子、鞋墊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標:體驗與教師、同伴遊戲的快樂;初步感受改編兒歌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三、說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 活動準備是服務於活動目標,同時幼兒是透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在幼兒操作的材料上,我選擇了孩子們熟悉的鞋子、襪子和鞋墊。這些物品讓小班孩子具有親切感,願意去動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師共同探索。因此,我爲幼兒準備了鞋子、襪子、鞋墊各人手一份、鞋架一個、夾子若干、玩具小熊一隻。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設計有情節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積極參與,能自然而然的轉換活動場所,銜接下一個活動環節。知識準備是已學的兒歌《襪子歌》

四、說教學方法、重點

(一)這是一次數學配對活動,其中有機整合了語言領域的兒歌改編活動,但教學仍以配對遊戲教育爲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幼兒認識、形成 “雙”的概念和正確爲鞋子、襪子、鞋墊正確配對這一環節上。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幼兒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等特點。我選擇了利用遊戲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在“找朋友”裏面,以幼兒爲主體,我透過操作法、遊戲法和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二)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讓幼兒爲鞋子、襪子、鞋墊配對,讓幼兒透過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雙”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

五、說活動過程

(一)以出示襪子,引導幼兒觀察爲引入,初步感知“雙”有兩隻。

1、誰來了?有幾隻啊,我們來數一數。

2、複習兒歌《襪子歌》,引導幼兒討論、小結。

討論:它們是好朋友嗎?哪裏一樣?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襪子也叫一雙襪子,它們是好朋友。

一開始就由孩子所熟悉的襪子引入,並將襪子兒童化,當作孩子們的好朋友,引起他們的興趣,願意去感知、去理解、並積極的響應老師的提問和主動與同伴交流、討論。而討論是非常必要的環節,能使幼兒相互吸取經驗,這種相互的學習方式會使幼兒接納他人的觀點,達到學習的目的。引導幼兒複習兒歌,一是鞏固已有的學習經驗,二是爲以下的引導幼兒初步接觸兒歌改編這一環節做鋪墊。

(二)出示鞋子,引導幼兒觀察,再次感知“雙”的概念

1、這是誰呀?有幾隻鞋子?兩隻也可以說成什麼?它們是好朋友嗎?爲什麼?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鞋子也叫一雙鞋子,它們是好朋友。

2、引導幼兒將《襪子歌》改編爲《鞋子歌》

這一環節設計與第一環節的引導一樣,透過師生共同再次感知鞋子的配對情況,再一次幫助個別幼兒對配對有進一步的認識,加深了孩子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認識。但又在原有基礎上適當增加了難度,引導幼兒找出二者間的共同點:同樣是一雙兩隻,將《襪子歌》改編爲《鞋子歌》,將數學和語言進行初次的整合。嘗試的挖掘孩子身上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三)請配班老師扮小熊設定情景,讓幼兒幫忙收拾鞋子、襪子,引導幼兒初步配對, 師 巡迴指導。

提出規則:

(1)兩個好朋友要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

(2)將配成對的鞋子(襪子)放到鞋架(夾在繩子上),排放整齊。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定了“幫小熊整理房間”的情景,一是設計這樣的情節容易引起幼兒積極參與,能自然而然的帶領幼兒變換活動場地,由教室外到室內,而不會造成幼兒散亂和失去活動興趣。二是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鞏固所學內容。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孩子難點未掌握,於是我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幫助,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反覆感受、反覆體驗以突破難點。

(四)以小熊口吻感謝幼兒,並邀請小熊和幼兒一起參觀鞋墊牆,引導幼兒爲鞋墊配對。

1、(以小熊的語氣)這又是什麼呀?它有好朋友嗎?它們會一樣嗎?

小結:鞋墊也有好朋友。它們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也叫一雙。

2、引導幼兒將《鞋子歌》改編爲《鞋墊歌》

爲了讓活動更完整、更有趣,我設計了“邀請小熊一起爲鞋墊配對”的遊戲,再一次順利的帶領幼兒轉換教學地點,由室內到室外,而依然能保持小班幼兒參與遊戲的積極性,從而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五)延伸活動:

以小熊的口吻引導幼兒懂得不亂扔東西,要主動幫媽媽或老師整理東西。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主動幫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強化幼兒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以上是我對數學活動《配對——找朋友》的設計思路,在活動中我始終要體現的是:堅持以幼兒爲主體,教師透過爲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運用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引領舞伴,並不間斷與幼兒進行協調、合作,整個活動在有組織、有規範、有秩序中進行,又適合個性發展,而不是隨意,無序的行動,在這樣的師幼交融互動學習狀態中,幼兒成爲獨立自主的建設者和成功者。活動的完成也就能事半功倍。

小班數學配對活動:找朋友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隻。

2、能按鞋子、襪子、鞋墊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3、初步感受改編兒歌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鞋子、襪子、鞋墊各人手一份、玩具小熊一隻、鞋架一個

三、活動過程:

(一)以出示襪子,引導幼兒觀察爲引入,初步感知“雙”有兩隻。

1、誰來了?有幾隻啊,我們來數一數。

2、複習兒歌《襪子歌》,引導幼兒討論、小結。

討論:它們是好朋友嗎?哪裏一樣?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襪子也叫一雙襪子,它們是好朋友。

(二)出示鞋子,引導幼兒觀察,再次感知“雙”的概念

1、這是誰呀?有幾隻鞋子?兩隻也可以說成什麼?它們是好朋友嗎?爲什麼?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鞋子也叫一雙鞋子,它們是好朋友。

2、引導幼兒將《襪子歌》改編爲《鞋子歌》

(三)請配班老師扮小熊設定情景,讓幼兒幫忙收拾鞋子、襪子,引導幼兒初步配對, 師巡迴指導。

提出規則:

(1)兩個好朋友要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

(2)將配成對的鞋子(襪子)放到鞋架(夾在繩子上),排放整齊。

(四)以小熊口吻感謝幼兒,並邀請小熊和幼兒一起參觀鞋墊牆,引導幼兒爲鞋墊配對。

1、(以小熊的語氣)這又是什麼呀?它有好朋友嗎?它們會一樣嗎?

小結:鞋墊也有好朋友。它們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也叫一雙。

2、引導幼兒將《鞋子歌》改編爲《鞋墊歌》

(五)延伸活動:

1、以小熊的口吻引導幼兒懂得不亂扔東西,要主動幫媽媽或老師整理東西。

2、讓幼兒爲鞋墊尋找朋友並粘帖在牆上爲其配對,活動自然結束。

幼兒園說課稿 篇7

一、活動內容選擇

本次活動根據大班多元智能創意主題活動《冬日暖洋洋》中真溫暖主題生成,在冬季選擇這樣一個活動,我覺得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符合季節特點。

二、具體活動目標確定

冬天裏,圍巾是每天都能用到,每個小朋友都有圍巾,但是一般孩子都是家長代勞,所以確立目標1:嘗試打圍巾結;另外,圍巾除了保暖外,還有打扮自己作用,爲了發揮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確立目標2:樂於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打扮自己;由於幼兒嘗試動手打圍巾結,所以必須人手一條圍巾,四十多條圍巾,很好教育機會,所以確立目標3:觀察各種各樣圍巾,這也是對幼兒觀察能力一種培養。

三、教材分析及幼兒分析

本次活動是一個綜合活動,它涉及到了藝術領域、語言領域、科學領域三個方面,對於我們這個地區來講,圍巾在冬季比較常見,但是圍巾也包括冬季保暖圍巾和秋冬防風沙、打扮自己紗巾,幼兒自備了各種各樣圍巾進行系圍巾和觀察圍巾,教材選擇適合大班幼兒水平及特點。基於我班幼兒喜歡動手操作,所以這一活動很適合我班幼兒。

四、重點和難點

本次活動重點是觀察不同形狀圍巾。透過與同伴選圍巾對比觀察,教師細心引導一步一步得以突破。活動難點在於嘗試打圍巾結,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教師首先請小朋友想想媽媽平常怎樣系圍巾或媽媽怎樣給你係圍巾,再動手試一試,請個別幼兒展示圍巾系法,教師給予充分肯定,並引導幼兒可以大膽想象,設計出自己認爲更漂亮圍巾系法,從而突破難點。

五、準備工作

根據活動需要,在活動前發動了幼兒園和本班幼兒帶了各種各樣圍巾並展覽在班級前面,保證人手一條還有剩餘,便於幼兒選擇,爲活動提供了充分物質準備。在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時,我爲幼兒準備了關於圍巾系法幻燈片及舒緩音樂作爲背景。我還選擇了比較有活力音樂作爲圍巾展示音樂,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爲了鼓勵幼兒展示,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獎狀,爲了烘托頒獎時熱烈氣氛,特意配了頒獎音樂。

六、過程及相關策略

開始由班級前面展示圍巾,直接引出舉辦圍巾展覽會,請幼兒參加。選擇自己滿意圍巾進行觀察、與同伴圍巾進行對比,幼兒透過對比就會發現圍巾花紋、形狀、顏色、質地、款式、厚薄等方面不同,既然有這麼多圍巾,就給幼兒一個表述自己喜愛機會說一說自己喜歡什麼樣圍巾及其原因,幼兒有說到暖和,自然引到,圍巾用途,幼兒有說到打扮自己,自然匯入到幼兒練習打圍巾結,並請個別幼兒向大家展示打圍巾結方法,再鼓勵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打扮自己,幼兒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和創造力,用各種方法把圍巾系在頭上、脖子上、腰上等,爲了使每一名幼兒都有展示自己機會,我設計了一個圍巾展示表演,請每一名幼兒都做小模特進行表演,並對幼兒進行了分組,我也融入到幼兒中間去進行表演,激發幼兒興趣。爲了對小朋友表演進行肯定,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最佳獎和優秀獎獎狀,以幼兒提名,老師記錄形式進行,爲了保護幼兒參與積極性,還我準備了小組獎獎狀,使獎勵既突出了個別,又面向了全體,最後利用幼兒園老師來聽課寶貴機會,邀請園長爲獲獎幼兒頒獎。

七、活動反思

從整體來講,我覺得本次活動有一些優點或閃光之處:

1、從幼兒身邊選材,離幼兒生活很近,符合季節特點。

2、我爲活動做了充分準備,在活動前發動了幼兒園和本班幼兒帶了各種各樣圍巾並展覽在班級前面,保證人手一條還有剩餘,便於幼兒選擇,爲活動提供了充分物質準備。在幼兒用多種方法系圍巾時,我爲幼兒準備了關於圍巾系法幻燈片及舒緩音樂作爲背景。我還選擇了比較有活力音樂作爲圍巾展示音樂,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爲了鼓勵幼兒展示,我還準備了造型獎、表演獎、設計獎單項獎獎狀,爲了保護幼兒參與積極性,還我準備了小組獎獎狀,使獎勵既突出了個別,又面向了全體,爲了烘托頒獎時熱烈氣氛,特意配了頒獎音樂。

3、在整個活動中幼兒參與得比較積極,很開心,所以我認爲他們很喜歡這次活動。整個活動環節設計,層層深入,教師對活動也很投入,融入到幼兒中間去了,活動目標還是完成得很好。

4、我覺得利用幼兒園老師來聽課寶貴機會,邀請園長爲獲獎幼兒頒獎很好,這樣幼兒覺得自己被重視,"園長給我頒獎了"有自豪感。

5、大多數幼兒都願意動手系圍巾,並且想象力、創造力很豐富。

6、在圍巾展示表演時候,整個活動掀起了一個高潮,幼兒願意表現自己,敢於表現自己,大部分幼兒音樂表現力都很好。

但是,對於本次活動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幼兒表達得不夠積極,原因:在觀察各種各樣圍巾時,是不是先請幼兒到前面看一看、摸一摸,然後不拿圍巾回座位更利於幼兒觀察,或者直接在座位上看?幼兒把圍巾取回去之後,大多數幼兒都是把自己圍巾和身邊小朋友進行比較,這樣有侷限性,本來很明顯不同之處,需要老師引導才能發現,而且有圍巾在手裏,他們更關注是手裏圍巾本身而不是表達發現。

2、在說圍巾有什麼用時候,教師有些拖,在張碩研說好看時候,我就應該及時總結收住,圍巾還可以打扮自己,匯入到下一個環節,不必非說出毛線織圍巾是保暖,紗巾可以擋風沙、打扮自己。

3、整個活動時間長了,以至於後來頒獎時候很匆忙,教師都把小組獎給落下了。

幼兒園說課稿 篇8

(10以內的相鄰數)

活動目標:

1:認識相鄰數,探索三個相鄰數之間的關係。

2:感受10以內的自然數例中三者之間的等差關係(及多1和少1的關係)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

2:教學圖卡組(數字卡若干)

3:房子圖10副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呈現已有經驗。

(1) 教師提問:你們知道什麼是鄰居嗎?你們旁邊的兩個小朋友就是你的鄰居,請小朋友 們 說說你旁邊的鄰居是誰好嗎?(幼兒互相說)

(2)引導幼兒認識相鄰數。

教師:小朋友們有鄰居,數字寶寶也有鄰居呢,教師出示房子和數字圖卡請小朋友來給數字寶寶搬家,並找鄰居。幼兒操作,教師記錄。

2:探索相鄰數之間的等差關係。

(1)請你仔細看一看,鄰居和中間的一個數有什麼關係?

(2)前面的比中間的數要怎麼樣?後面的呢?

教師小結: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祕密,就是前一個數比中間的小1,是它的小鄰居,後面的一個數比中間的大1,是它的大鄰居,前後兩個數就是中間這個數的相鄰數。

3:實際操作,讓幼兒運用新經驗位數字(3、5、7、)找鄰居。

(1)教師提問:請你小朋友爲3、5、7、這些數字寶寶找小鄰居和大鄰居。

(2)分組討論,(引導幼兒同伴交流)

4:拓展:爲相鄰數找共同的鄰居。

(1)教師出示兩張數卡提問:誰是5的鄰居,又是7的鄰居呢?

(2)幼兒操作,舉卡回答。

教師小結:6是他們的共同鄰居。它是5的大鄰居,7的小鄰居。

5:操作幼兒用書,並完成練習。

(1)引導幼兒填空。

教師:是相鄰數的西瓜娃娃手拉手纔是好朋友,請在空白框裏寫上數字使它們成爲好朋友。

(2)幼兒互相交流操作結果。

幼兒園說課稿 篇9

設計意圖: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由此可見,社區及家庭中蘊涵着豐富的學習資源,它的開發利用有利於拓展教育的空間,豐富教育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基於以上認識,我園進行了《社區、家庭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課題研究,如何充分開發利用好家庭、社區資源,讓資源“活”起來,讓資源在我們的主題活動中發揮其最大作用,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在學習、嘗試、思考的過程中,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現實反應等各方面因素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社區、家庭這一教育媒介,將之有效的結合利用,突顯教育成效。

在當今物質條件比較優越的時代,孩子們更多的感受着來自家庭及各方面的寵愛,成爲家中的“小太陽”物質需要有了不同程度的滿足,從而也使孩子更以自我爲中心,習慣於接受別人的關心與愛護,而不知道積極主動地用愛心去對待別人,雖然在幼兒園教育中,我們也無時不在對孩子們進行着苦口婆心的德育教育,但是更多的是流於口頭教育、書面示範,形式單調而枯燥,並不能激發幼兒內在的動力。那麼怎樣使我們的孩子發自內心的、真誠地學會關愛別人呢?我們想到了利用我們的社區基地——聾啞學校的孩子們,這是身邊的實例、鮮活的感受、生動的體驗。將這些社會弱勢羣體請到我們孩子中間來,讓我們的孩子對“愛”有更深的體驗與認知,它震撼孩子們的心靈,滌盪他們的情感,爲此我們設計了本活動動《感恩的心》透過一系列的互動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被愛都是幸福的,培養幼兒有關愛別人的情感。

一、說活動目標

孩子學東西很直觀,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重在點滴事

物中,用行動和語言讓孩子感受到別人對他的關愛,同時也希望透過老師的引導能表達自己對別人的關愛。《綱要》中也指出:“…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因此在本活動中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學習“我喜歡你們”、“我們是朋友”等簡單的手語,

初步瞭解手語的表達方式。

2.培養幼兒喜歡和關愛聾啞人的情感。

二、說活動重難點

要與聾啞孩子交流語言上不通,勢必得學會一些手語才行,因此我們在活動中將請幼兒學習“我喜歡你們。”“我們是朋友。”等一些簡單的手語動作,並透過送禮物共同表演“感恩的心”這個節目來進一步提升幼兒對聾啞人的關愛之情。

三、說活動準備

爲了使活動進行更爲順利我做了如下準備。

1.拍攝了聾啞人活動錄像。

2.《千手觀音》片段及手語版歌曲《感恩的心》。

3.老師學會一些簡單的手語

四、說教法

遵循“幼兒是透過自由觀察,積極探索進行學習的”這一認知發展規律,本次活動運用的方法有:傾聽表述法、視聽講演結合法、與聾啞人互動法,將不同教學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補充,使幼兒真正的切身感受到要去關心別人,並能將感恩的心紮根在自己的心底。

五、說過程

本次活動,我能以新《綱要》爲指導,從播放錄像,匯入活動——學習瞭解手語,激發孩子喜歡和關愛聾啞人的情感——手語表演《感恩的心》一步步將幼兒的情緒調動起來,使孩子們受到了一次以往教學中從未有過的情感體驗。

(一)不露痕跡引課題

美的事物總能吸引更多的人的眼球,也會記憶的更深刻,我在活動的第一環節用了春節晚會上聾啞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進行匯入,由於這個舞蹈十分的優美孩子們一下就被帶入到活動中來了。提問時老師也給了個懸念請小朋友們說說:這兒的演員與我們有不同嗎?從而很自然引出了聾啞人。使幼兒知道社會上還有和自己不一樣的、特殊的人羣。

(二)精彩互動露真情

有了前面的鋪墊老師就順勢請上了特邀的五個聾啞孩子,進入到了活動的第二環節,這會兒我們的孩子正式近距離的與聾啞孩子們面對面了,由於平時的生活中很少接觸聾啞人幼兒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孩子們都急切的想和他們交流,但是由於雙方的勾通方式不一樣,學習手語就很重要了,於是老師教孩子們學習了“我喜歡你們。”“我們是朋友”一些手語動作,而且學會後馬上與聾啞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增進了他們之間的情感。在互動中,小朋友們知道了不少有關聾啞的情況也從而使自己對聾啞人有了發自內心的關愛之情。

(三)小小禮物表心意

孩子們透過互動後於聾啞哥哥姐姐間的距離已有了很大的拉近,在第三環節的贈送禮物也是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聾啞人關愛之情的一個方法。這時聾啞孩子也對我們的小朋友給予了積極的迴應,就這樣在雙方無聲的互動中,孩子們感受到了關心、喜歡別人的快樂。小朋友透過邊送邊說邊做手語,一方面對學的手語有個鞏固,另一方面也滿足了他們想關心別人的心情。我們能在說說、做做、抱抱的過程中,感受到濃濃的情義。

雙方的情感表達在此時有了個昇華,聾啞人也被小朋友的情感所感動他們有代表來“發言”用手語表達自己的心聲,雖然小朋友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但有了老師的翻譯後,孩子們也能理解。緊接着我們就進入了第四個一個環節,看聾啞孩子的學習生活錄像,能過一個個畫面在銀幕上滑過,讓我們的小朋友更清楚的瞭解到聾啞孩子其實也和我們正常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幫助,從而進一步的激發了小朋友想去關愛他們的願望。透過這個錄像又讓我們的小朋友與聾啞人一起體驗關愛與被關愛的快樂。

(四)無聲表演再體驗

一曲《感恩的心》結束了整個活動,大家一起用着特殊的語言——手語進行表演,互相表達着自己的心情與祝願。整個活動讓我們孩子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衝擊。讓孩子們瞭解到在社會上有很多需要自己去關心,幫助的人。

培養孩子關心愛護別人的能力,方法很多,我們要以愛滋潤孩子的心靈,使他們能乘着“愛”快樂、健康的成長。本次活動是我們利用了人文資源來對幼兒進行教育。結合課題在今後的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我也將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

幼兒園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認識時鐘》是幼兒園小班數學課程。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必須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無直觀形象較爲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8:00入園,4:3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目標:認識時鐘,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能叫出名稱。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並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3.情感目標:透過活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二.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爲此,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在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

三.說教法與學法

爲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爲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在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透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針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四.說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隻,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說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離開家的時間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二)基本部分

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鐘面上有什麼呀?”“這鐘面上都有那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麼排列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等,來引導幼兒初步的認識時鐘。

2.認識整點、半點,瞭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朋友們,誰能看出這三隻小時鐘上面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着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能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透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着透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3.看圖撥時間

請幼兒看幾張圖片,並以小兔的口吻提出:“小兔子要來考考小朋友,看誰把剛纔的知識學會了。”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後運用圖片上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並透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最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結束部分:

此次活動是以遊戲:“小羊,小羊幾點鐘?”結尾的。幼兒可以透過這個遊戲來加深對時鐘的認識。遊戲規則是由老師扮演老狼,小朋友扮演小羊,老師擺出時間問小朋友:“小羊小羊幾點鐘?”小朋友要馬上回答出來,當老師問到6點鐘的時候,小羊得馬上跑回家,否則將被老狼吃掉。

本次活動就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介紹多種鍾、表及國內外有關鐘錶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彙:如遊戲時間,5點鐘到了……

3.教室內可設定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7:00起牀、7:30進餐等,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