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關於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學問君 人氣:3.03W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篇1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漂亮的蔬菜彩虹》,這是我們班主題活動“蔬菜朋友”當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次活動來自生活。在秋天這個季節裏,蔬菜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種非常的多,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着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裏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是相當的瞭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幼兒不愛吃青菜的現象也是很嚴重的,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綱要》中所說的,“既符合幼兒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趕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次的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夠服務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一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最終的結果,對活動和老師的教學起着引導的作用。以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爲依據,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A、幼兒在感知蔬菜不同顏色的基礎上,嘗試不同顏色的搭配。B、掌握蔬菜由條切成丁的技能。C、在活動過程當中,體驗自己動手勞作的樂趣,產生對蔬菜的喜愛之情。

根據我制定的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感知蔬菜的不同顏色,知道顏色的搭配(學會根據不同的顏色進行排列)。透過幼兒的自主操作,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幼兒的自主操作,掌握蔬菜由條切成丁的技能,並根據蔬菜顏色的不同,把蔬菜分層裝進玻璃罐中。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總之我們的活動有一定的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讓教育溶入生活當中。爲此,我們作了如下的活動準備:A、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長方形兩張兩張擺佈成3張長桌。B、物質準備:已做好的“蔬菜彩虹”;黃瓜、白蘿蔔、胡蘿蔔、包菜、紅辣椒、青辣椒等蔬菜切成條;小盤子、塑料刀、一次性桌布、花椒、八角、高粱酒、白醋、鹽巴、糖等分成三桌擺放;C、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全方位的準備爲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本次的活動,老師提供的主題,一定要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主動的參與到活動當中,還要挖掘此次活動的活動價值,所以我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所謂操作法就是幼兒動手操作,幼兒在操作的過程當中進行自主的探索發現,可以得到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本次

活動當中,我安排了幼兒的兩次操作。第一次是引起幼兒興趣後的操作,主要是讓幼兒探索蔬菜彩虹的色彩,知道顏色有層次的搭配。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中獲取感知。爲後面的操作做好鋪墊。第二次的操作活動是讓幼兒自己親手製作“蔬菜彩虹”,有層次的把切好的蔬菜裝進玻璃瓶裏作成泡菜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2.演示法:本次活動的演示法是老師說明怎樣把已經切成條的蔬菜切成丁,並且演示如何把已切好的蔬菜根據顏色有層次的裝進瓶子當中,在瓶子當中除了裝進蔬菜還要怎樣把各種配料給裝進去,讓幼兒對“蔬菜彩虹”的具體制作過程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讓幼兒得到濃厚的興趣,使其對製作的理解和認識更加的透徹。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話活動等把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勞作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和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

本次活動我們採取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當中目標名明確的指出:(幼兒)“能用多種的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當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聞一聞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此次的活動產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次的操作活動當中,我們鼓勵幼兒自己嘗試着用老師準備的材料根據老師的演示,製作“蔬菜彩虹”。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透過自主操作、觀察同伴或是同伴協作嘗試着自己製作。當然,孩子不一定一次就能夠做得非常的好,他們透過不斷的嘗試,會想盡辦法把自己的蔬菜彩虹做得最好看、最美味!

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之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等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此次活動的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自由勞作——品嚐交流——活動延伸

(一)激發興趣(品嚐美味的蔬菜彩虹)

活動的一開始,老師就拿出事先做好的“蔬菜彩虹”,請幼兒品嚐,讓他們猜猜看老師是拿什麼蔬菜做的?引發幼兒觀察“蔬菜彩虹”的興趣。

(二)自由探索(觀察蔬菜彩虹)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在第二個環節我就安排幼兒自由的觀察。我們爲每組的幼兒準備了用大玻璃瓶裝好的蔬菜彩虹,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當中,老師是引導者,在輕鬆的活動氛圍當中,幼兒摸摸、看看、說說各自看到的。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得到

的知識經驗是零散的,爲了能夠加工整理,再幼兒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整理幼兒獲取的知識經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預設幼兒將得到以下的知識經驗:在玻璃瓶當中的是各種各樣的蔬菜,切的一小塊一小塊的,老師根據蔬菜的不同顏色的把他們分層的放在玻璃瓶當中,看上去就像七彩的彩虹很漂亮!裏面還放了酒和醋、還有一些黑黑的東西(一些八角、花椒等)。

(三)自主操作(製作蔬菜彩虹)

具體說,我們的這次

活動主要是勞作活動。幼兒在透過大家的自由探索和老師示範當中,已經產生了對活動的好奇和興趣,於是我們就乘熱打鐵,安排幼兒自由操作,製作“蔬菜彩虹”。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和相互之間的交流,來嘗試製作。在這個環節,我們主要的要求是要孩子把切成丁的蔬菜,根據蔬菜顏色分層次的放進玻璃瓶子當中。因此,只要是幼兒看見自己製作的“蔬菜彩虹”和老師做的一樣漂亮,他們就能夠很高興,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四)品嚐交流

剛剛製作好的“蔬菜彩虹”是不能馬上食用的,所以我們在上課的前兩天預先製作好一些好吃的“蔬菜彩虹”,讓剛剛自己做好了“蔬菜彩虹”的孩子們品嚐!這樣不僅增添了孩子的喜悅之情,更是增添了孩子對自己製作的期待之情。他們將會帶着“我的‘蔬菜彩虹’也能向老師做的一樣好吃嗎”的疑問,繼續保持着對其的興趣。

(五)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我們並不能告一個段落。接下來還有孩子對自己製作成果的期待,他們希望自己的“蔬菜彩虹”能夠很美味,能夠讓大家都喜歡。接着,我們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製作帶回家裏,請爸爸媽媽品嚐,到時候,孩子不僅僅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得到家長對他們的讚許!我們也可以請家長配合,在家和孩子一起做“蔬菜彩虹”,讓孩子從中體會另一種樂趣!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篇2

設計意圖:

今天我抽到的說課題目是《甜蜜的家》,這是一個童話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爲基礎,透過豐富的想象、幻想,編制生動的情節來反映生活。《甜蜜的家》就是以家這個現實爲基礎,透過想象,把小房子擬人化描寫他想成爲一個甜蜜的家,它向好幾只小動物詢問要不要一個家,但結果都被拒絕了。直到有一天,北極熊一家搬進了小房子,終於讓它擁有了一個甜蜜的家,也感受到了有家的幸福感覺。故事情節雖然比較簡單,但是我們可以較清晰地感受到小房子前後的情緒變化,正是透過小房子的情緒變化,蘊涵着一個教育價值:家是甜甜的、暖暖的,是我們每個小朋友幸福的港灣,我們要愛我的家。然而生活在溫暖而又甜蜜家庭的孩子們是體會不到沒有家的孤單的,自然也不懂得去愛家,甚至關愛自己的家人。因此,這樣的情感教育對小朋友是非常必要而有意義的。中班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家有了初步的認識,情感發展逐漸形成,並且他們也正逐漸開始使用一些豐富的、完整的語言來表達想法,故事中出現的“高高的大樹,深深的地底,綠色的森林”都是幼兒可以值得學習的短句。於是,我設計了中班語言活動《甜蜜的家》。

活動目標:

根據中班幼兒語言發展的實際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要,確定本活動的目標爲:

1、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的簡短對話,初步感受小房子的情緒變化。

2、 知道家是幸福甜蜜的地方,懂得愛家。

活動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學習故事中的簡短對話。

活動難點:知道家是幸福甜蜜的地方,懂得愛家。

制定難點的依據是:中班幼兒在情感及認知方面的特點和理解水平有限,對理解隱含在故事中的寓意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讓幼兒充分感受家是幸福甜蜜的地方,有一定的困難,所以也就更難懂得如何去愛家了。

活動準備:

1、小房子(一座貼有傷心的表情,一座貼有高興的表情)圖片;小鳥、小老鼠、大象、北極熊圖片各一張。幫助幼兒理解故事。

2、音樂:讓愛住我家。最後一個環節提升活動時播放,目的是渲染愛的氣氛,讓幼兒充分體驗有家的溫暖和甜蜜。

活動流程:理解——感知——體驗——提升

一、 理解:沒有家的孤單

1、 出示圖片:傷心的小房子

提問:這是誰?它怎麼了?它爲什麼會這樣?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出故事主人小房子,傷心的表情直觀明瞭,目的是引起孩子的共鳴,掀起孩子們內心的情感世界。

二、感知:找家的辛苦

1、於是,小房子決定去找家。我們來看看吧

2、小房子找到誰了?小鳥是怎麼說的?小老鼠是怎麼說的?大象又是怎麼說的。

3、小房子知道它們都有自己的家,而自己去沒有,它感到怎麼樣?

這幾個提問都是圍繞目標1設計的,幼兒理解故事之後,再學習簡短的對話,解決重點。同時讓幼兒去理解小房子沒有家的孤單心理。

三、體驗:有家的幸福

透過以上兩個片段,幼兒完全理解了小房子的傷心,家是它多麼渴望得到的啊。

1、最後誰住進來了?

2、這時小房子心裏感到怎麼樣?(同時出示高興的小房子)。

是的,小房子有了家纔會高興,纔會幸福。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幼兒去體驗小房子有了家之後的喜悅和幸福。這是一直被糾着的心總算舒緩了,孩子們會跟着小房子一起喜悅一起幸福。

四、提升:感受有家的幸福

1、你有家嗎?你的家裏有誰?

2、你愛他們嗎?是怎樣愛他們的?一家人在一起,你感到怎麼樣?

這是活動的難點,有了對故事的理解後,再去進行情感上的遷移,會比較順其自然,從而也突破了難點。

3、播放“讓我住我家”的音樂,幼兒繪畫一家人在一起的歡快場景。

這種情感,不但要讓孩子說出來,還要讓他們深刻地記住,因此,我最後讓他們來畫一畫和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場景。這樣的記憶會更加深刻,他們也會更加愛護自己的家和家人。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整條街最胖的媽媽》

這一語言故事來源於重慶出版社幼兒發展課程幼兒中班語言活動下期教學參考,位於大大手牽小小手單元主題活動中,該單元以"愛"的教育爲主線,敘述性、關愛性、 應答性、應變性、獨立閱讀和常見文字的學習是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整條街最胖的媽媽》生動地講述了:豬媽媽長胖了,大家都來恭喜她,可是兩隻小豬卻不這樣想,認爲媽媽需要減肥,並做出了天真幼稚的決定,後來,聽豬爸爸講明原因,才知道媽媽爲什麼長胖了。教參中提供這個語言故事,目的在於讓幼兒初步理解人是由媽媽懷孕生出來的,從而感受媽媽的辛苦,激發幼兒對母親的愛,同時激發孩子講故事的興趣,幫助幼兒學習運用語言,培養幼兒完整講述故事的能力。

二、說幼兒中班幼兒主要依靠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對它們的聯想進行思維

與大班幼兒相比,還缺乏透過詞語邏輯來思維的能力,他們更多的是在動手玩樂中學習語言,喜歡象徵性遊戲,對故事表演很感興趣,喜歡伴隨着動作和手偶講述故事,也喜歡對同一故事重複講述。我班幼兒多數來自農村,幼兒語言表述能力較弱,多數幼兒長期受爺爺奶奶的溺愛,對父母、他人缺乏一定的愛心,不懂得去關心別人,也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別人。本次語言活動的組織不失爲培養幼兒的愛心,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一次良好契機,對於中班幼兒來說,理解人是由媽媽懷孕生出來的,知道人的由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前讓孩子們聽媽媽講懷孕的故事,並與同伴交流,將爲孩子們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奠定基礎。

三、說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並能完整地複述故事。

2、初步理解人是由媽媽懷孕生出來的,知道人的由來。

3、培養幼兒動腦筋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的好習慣。並知道豬媽媽爲什麼會長胖,感受媽媽的辛苦,從而激發孩子們對媽媽的熱愛。

活動重點:能較完整的講述故事,對講故事有興趣,知道豬媽媽爲什麼會長胖。

活動難點:理解人是由媽媽懷孕生出來的,知道人的由來。

四、說教學活動準備

1、製作本故事的.動畫片,豬媽媽的動畫卡通形象,以小組爲單位準備若干套小豬寶寶、豬媽媽、豬爸爸、雞媽媽、鴨媽媽的手偶玩具。

2、繪製小豬寶寶、豬媽媽、豬爸爸、雞媽媽、鴨媽媽的圖片3、課前請幼兒聽媽媽講懷孕的故事,與同伴進行交流。

五、說教法和學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程改革把故事作爲一門獨立的課程提出來,要求幼兒喜歡聽故事,樂意講故事中的語句,並懂得一定的道理。爲更好的達成本次語言活動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了操作演示法、情境再現法、問題探究法等教學方法,旨在爲幼兒創設一個寬鬆、愉快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中,積極主動的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並受到愛的感染和薰陶。

學習方法主要有

1、操作體驗法:心理學家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充分利用各種材料,讓幼兒在操作、體驗、感悟中愉快學習。

2、合作法:合作是組織幼兒活動中經常用到的方法,我在角色表演遊戲中採用小組合作,師幼合作等形式,再現故事情境,使幼兒充分體驗到了合作學習的無窮樂趣。

3、角色表演法:角色表演是孩子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採用這種表演的形式更有利於他們理解故事內容,幫助他們完整複述故事。

六、說教學思路

(一)談話匯入,質疑激趣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和源泉,開課伊始,教師就與孩子親切交談:"咱班的孩子都特別的喜歡聽故事,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裏有誰呢?"(出示豬媽媽的動畫)隨着豬媽媽可愛的卡通形象的展示,教師娓娓講述:"豬媽媽長胖了,大家都來恭喜它,可豬寶寶卻不這麼想,這是爲什麼呢?"隨着問題的提出,孩子們頓時興致勃勃,都期盼着聽故事呢。

(二)動畫展示,整體感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深情並茂的講述故事,同時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故事情境,化枯燥爲樂趣,化抽象爲具體,化靜態爲動態,使幼兒在聽故事的活動中更加興趣盎然。

故事講完後,教師再次提出"豬媽媽長胖了,大家都來恭喜它,可豬寶寶卻不這麼想,這是爲什麼呢?"相信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後,樂意應答。其間,教師相機幫助幼兒學習讀準"豬"的發音。

(三)圖片再現,學習語言學習語言,重在感悟語言,我讓幼兒邊看圖片邊聽故事,並根據故事內容提問:豬媽媽長胖了,誰向它表示祝賀,怎麼祝賀的?兩隻小豬怎麼想的?晚上,他們發現了什麼?做了什麼?這個決定合適嗎?爲什麼?一個個問題的提出,有效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討論交流中,自然而然的學習了文中:"恭喜你,豬媽媽" "謝謝你啦!"真糟糕!我們的媽媽太貪吃了,她成了整條街最胖的媽媽.""真可憐,爸爸快要沒地方睡了"等角色對話,也隨機學會了"糟糕、世界、牀"等詞語的正確讀音。

圖片是幼兒最喜歡和最熟悉的材料,爲了幫助幼兒明白豬媽媽長胖的原因,理解小豬作出的決定,我採用了教師操作圖片,幼兒講述的形式,使師生有效互動,讓整個故事再次浮現在孩子眼前,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幫助幼兒記住故事。同時,透過與社會學科的整合,有效調動幼兒課前資訊的收集和交流,讓幼兒初步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由媽媽懷孕生出來的,從而知道媽媽的辛苦,至此,教師相機引導幼兒:"這時,豬寶寶會對媽媽說什麼呢?""孩子們,你想對媽媽說什麼呢?"此時此刻,對媽媽的熱愛之情不禁在幼兒心中油然而生。

(四)角色表演,複述故事角色表演是幼兒喜聞樂見的遊戲活動,在孩子們進一步學習理解故事的基礎上,我便採用了角色表演的方式,幫助幼兒複述故事,複述故事中,我採用了播放錄音,幼兒跟隨錄音自由講述表演;師幼合作,利用手偶玩具分角色表演講述故事;小組合作,利用手偶玩具分角色表演講述等幼兒樂於參與的遊戲活動反覆練習複述故事,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

爲進一步拓展延伸活動內容,活動結束之時,教師激勵幼兒回家後向爸爸媽媽講述故事,爭做故事小超人。

七、說教學效果本次活動我遵循"玩中學,學中樂"的幼兒教育理念

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透過操作演示、情境再現、問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態展示,生動形象的圖片演示,喜聞樂見的角色表演,爲孩子們創設了一個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學習環境,使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會媽媽的辛苦,受到愛的感染和薰陶。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我遵循“玩中學,學中樂”的幼兒教育理念,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透過操作演示、情境再現、問題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效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動態展示,生動形象的圖片演示,喜聞樂見的角色表演,爲孩子們創設了一個他們想說,敢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學習環境,使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會媽媽的辛苦,受到愛的感染和薰陶。當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和孩子的互動這方面,我覺得孩子們的積極性還沒調動得起來,不夠活躍,希望以後能做得更好.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語言活動《蘿蔔回來了》。

一、說教材:

《蘿蔔回來了》是一篇講述小動物們相互關心的童話故事,故事中以“蘿蔔”爲線索,將小動物們把蘿蔔送給朋友分享的一個個情節,串聯成一篇充滿愛心和喜劇特色的故事。故事採用反覆式的結構,類似情節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其中描述小動物心理活動的語句既有重複,又有不一樣的內容,既易於爲幼兒掌握複述,又對他們有一定的新鮮感,這一種方式給幼兒清楚明瞭的記憶和想象因素,符合中班幼兒思維的特點,因而可以很好的爲幼兒接受。

故事中所反映的“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情感主題,正是當今孩子所缺失的一種美好情感,因爲“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以及充斥利益因素的快節奏社會生活,讓現在大多數幼兒都缺乏“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情感體驗,進而造成了孩子的“霸道”、“自私”,這和我們和諧社會的發展宗旨是背道而行的。新《綱要》中也提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要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可見向孩子進行關愛他人的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我們中班孩子,他們的交往熱情日趨高漲,並已逐漸學會了交往,這時候,給他們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友善的交往情感態度,對他們今後的爲人處世都將起到一個不容忽視的影響。

結合故事特點以及孩子的年齡特點、培養目標,因此我選擇了《蘿蔔回來了》這個故事爲活動內容,希望透過故事中善良、生動地人物形象來激發孩子們關愛他人的意識。

二、說教學目標:

(一)根據新《綱要》中的總目標,結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技能、情感態度三方面提出了以下幾個目標:

1、 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小動物們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這是從孩子的知識培養維度考慮制定的,由於中班孩子的理解水平還處在初級水平,傾聽能力還需加強,加上本故事內容是很長的,所以我從故事的線索出發,讓幼兒來逐步理解故事內容。

2、學習複述描述動物心理活動的語句。

這個目標是從孩子技能的培養維度出發的,中班的孩子雖然能獨立講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但講話有時會斷斷續續,因此,我以語句的複述學習來促進幼兒的完整講述能力。同時我們也知道“行動和言語是相互強化的”,因此,我把這句心理描述的關鍵語句提煉出來,語句的複述也是增進孩子感受故事情感的有效方法。

3、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這個目標是從孩子情感態度培養維度出發制定的,“關愛他人”、“與人分享”這是故事的主要寓意,也是我們中班孩子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所應建立的情感態度,所以我制定了此情感目標。

(二)重點、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小動物們相互關愛的美好情感。

因爲故事是語言技能鍛鍊、情感表述的載體,只有把握了故事內容,才能進一步挖掘其教育意義,所以我把“初步理解故事的內容”作爲活動的教育重點。

難點: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因爲情感的體驗是抽象的,中班幼兒的理解水平又有限,所以只有孩子在理解故事內容、充分把握故事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移情至自己的生活經驗,才能激發起孩子對“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美好情感的真正感悟,所以我把它作爲我的活動難點。

三、說教學準備:

本次活動我準備了以下幾樣物品:

知識準備:幼兒認識故事中所涉及的動物以及食物。

物質準備:雪天背景圖一幅,大蘿蔔圖片一張,故事錄音,小白兔、小猴、小鹿、小熊角色圖片各一張,腳印組合成的箭頭、打X的嘴巴圖片各4個;幼兒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生活情景圖片。

根據中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心理髮展特點,他們的思維還處在具體形象階段,注意力也容易分散,因此我利用角色圖,能夠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同時大蘿蔔圖片和腳印組合成的箭頭,清晰地表現出了送蘿蔔的過程,讓孩子清楚地感受到這種“自己捨不得吃,要和朋友分享”的愛的傳遞過程。幼兒關心他人、與人分享的生活情景圖片的運用,可以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以景促情,豐富孩子的表達。

四、說教法、學法:

(一)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學習活動的支援者、合作者、引導者。”所以我從“支援”、“引導”、“合作”三方面出發,主要採用了下列幾種教法:

創設情境誘導法:利用背景圖片(大雪天),烘托出“蘿蔔”的珍貴,這一情景也讓孩子進入了故事情境,爲後面體驗“關愛他人、與人分享”增加了感情砝碼。

另外,在幼兒情感遷移部分,我也運用了“創設情境誘導法”,以孩子平時和同伴交往的情境照片,來喚起孩子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的經驗。這是因爲中班孩子的記憶是無目的的,因而容易遺忘,所以需要一定的情境來激起他的回憶,促進孩子的情感體驗。

設問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慧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和鼓舞”,所以每次欣賞之前我都進行了設問,讓孩子帶着問題進入故事情節,這樣不僅增強了孩子的注意力,也讓孩子能有目的的傾聽故事,利於故事內容的理解。

講述法:中班幼兒的有意注意增強了,運用語速、音量的變化,透過生動形象地講述,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共識,引導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幫助幼兒樹立簡單的是非觀念達到教育目的,爲提高教學效果和突破重、難點做準備。

直觀演示法:由於孩子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階段,抽象思維還未形成,所以對事物的認識依賴於圖片、模型等,這個故事雖然內容重複,但是涉及的人物衆多,容易混淆,運用圖片的直觀演示,讓孩子對人物形象以及“送蘿蔔”的過程能更清楚的把握。

討論交流法:新《綱要》指出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所以,在活動中我運用了討論交流發,如討論:“爲什麼蘿蔔又回來了?”、“小動物們爲什麼都不吃蘿蔔?”來引導孩子萌發“關愛他人、與人分享”的意識。

(二)學法:

依據“孩子是學習的主人”,我採用了以下幾個學法:

觀察法:孩子對生動的圖片總是有興趣的,所以我採用觀察法,讓他們觀察背景圖(大雪天)以及角色圖,這樣不僅增強孩子的活動參與性,也幫助孩子抓住故事線索,瞭解故事內容。

討論談話法:幼兒在討論、談話中能無拘無束地說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說話的好機會,這也充分體現了新《綱要》中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的精神實質,同時,討論的形式能給孩子寬鬆的講話空間,利於孩子思維的發展。

視、聽、講結合法:這樣讓孩子透過多通道器官的感知,把語言和孩子的自我理解有機融合,特別是觀察“送蘿蔔”過程圖的環節中,孩子們在明晰角色間關係的同時,聽聽、講講,利於故事內容、語言的學習。

模仿扮演法:這種方法主要運用在“心理描述”語句的學習中,在活動中,讓幼兒嘗試模仿角色的心理對話,在角色表演中體驗同伴間互相關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的美好情感。

情境體驗法:情感的激發是需要介質的,特別是中班孩子,孩子處在具體思維像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記憶特點、語言表達能力決定了他們不能把曾今發生的事情帶着感情完整講述出來,所以運用情境體驗法,在一幅幅的情景圖片幫助下,孩子纔有話說,有情抒。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內容重複、語言通俗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激趣匯入,引發疑問。——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瞭解故事內容。——分段欣賞故事,結合圖片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完整欣賞故事,體驗故事情感,遷移故事主題。

1、激趣匯入,引發疑問。

師出示背景圖,展開談話:“這是什麼季節?”“雪地裏有什麼?”“這麼冷的天,小兔子出來找東西吃,它看到蘿蔔會怎麼樣?”

此環節的重點是激起幼兒的興趣,引出故事的線索,運用了觀察法和討論法,讓孩子對故事的背景有一個瞭解,突出了蘿蔔的珍貴。同時,在討論中可能有的孩子會說出“把蘿蔔吃掉”、“拔蘿蔔藏起來”等想法,幼兒討論得出的結論能讓孩子在故事傾聽過程中產生情感衝突,利於幼兒對故事主題的把握。

2、完整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師設問:“故事裏有哪些小動物?”“小動物有沒有把蘿蔔吃掉?他們是怎麼做的?”教師師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角色圖。

此環節的重點是初步理解故事內容,透過提問法、演示法,幫助孩子瞭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蘿蔔”這一線索的發展情況。

3、分段欣賞故事,結合圖片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

師分段講述故事,並提問:“蘿蔔是從哪裏來的?”,“小兔子把蘿蔔送給了誰?它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小猴、小鹿、小熊同上)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按順序擺放角色圖和箭頭和打X的嘴巴圖片,並鼓勵幼兒用生動的語言模仿小動物的心理描述語句。隨後,教師組織幼兒幼兒觀察“送蘿蔔”路線圖,再次用故事中描述動物心理活動的語言來集體介紹送蘿蔔的過程。

此環節的重點是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學習心理描述語句,教師透過提問法、直觀演示法的教法幫助孩子瞭解故事中情節的發展順序,幼兒透過視、聽、講結合法,模仿扮演法來學習重複的語句,增進對故事情感的理解,“送蘿蔔”路線圖的運用幫助孩子清楚瞭解了故事發展的順序,解決了本環節的重點。

4、完整欣賞故事,體驗故事情感,遷移故事主題。

教師提問:“蘿蔔是誰第一個發現的?最後又回到了誰的手裏?小動物爲什麼都不吃蘿蔔?”“你喜歡故事中的小動物嗎?爲什麼?”透過孩子的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小動物們知道要關心朋友,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們一起分享。”並順勢介紹本故事的名稱。

接下來是遷移故事主題,透過提問:“你的好朋友是誰?”“你是怎麼樣來關心他的?”“好朋友又是怎麼樣來關心你的?”等鼓勵幼兒講述自己的生活經驗,若孩子講述有困難,教師則可以播放幼兒生活中相互幫忙的情境圖片,幫助孩子講述。最後師小結:“我們小朋友之間要相互關心,願意與人分享,這纔是真正的好朋友。”

此環節的重點也是本活動的難點,即體驗相互關心、與人分享的美好情感,教師運用討論交流法、情境體驗法來激發孩子對故事情感的把握和遷移,因爲孩子的記憶是無意識的,同時孩子情感表達的語言能力還不是很高,所以要依靠一定的具體事物,因此孩子生活情景圖片的運用可以達到“以景促情”的效果,解決了本環節的難點。

活動結束。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篇5

一、說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對摺紙、剪貼等這些手工比較感興趣,但他們的動手能力比較弱,爲了讓幼兒有更多的動手的機會,我就設計了這樣的一節新穎的,趣味性濃厚的手工活動,幼兒能利用所給的操作材料,能運用剪、粘貼、畫等技能,認真的、有耐心的完成作品,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說目標:

1、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手工製作的興趣。

2、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製作玩具,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活動,增強環保意識。

三、說活動重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要讓幼兒畫、剪、粘貼等綜合的技能技巧。

難點沿着果凍殼邊緣畫圓,手不能動,這樣才能把園畫得圓。

四、說活動準備

1、教師給幼兒提供操作用的大的果凍殼、剪刀、卡紙、記號筆、乳膠人手一份

2、製作好的小“烏龜”,還有一個活的烏龜。

3、一塊展板。展示幼兒的作品,體驗成功的快樂。

五、說活動過程

(一)匯入:

教師運用談話的形式,激發幼兒對小烏龜的的興趣。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看誰來了。(拿出魚缸裏烏龜)“呀,小烏龜來了”,小烏龜長得是什麼樣子的?請你先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孩子們都運用已有的經驗跟自己的好朋友說說烏龜的樣子,在幼兒講述的同時讓幼兒集體學一學烏龜爬,感受一下小烏龜慢慢地爬,快快的爬……教師引導幼兒說小烏龜喜歡在什麼地玩?這時候教師以小烏龜的口吻告訴幼兒:今天沙灘上要開一個運動會呢,它的好朋友也都趕來了。教師及時地出示製作好的小烏龜:“哎,這一隻小烏龜是用什麼做成的?”

(二)師講解示範。

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討論:這個小烏龜是用什麼做的?從而發現操作的順序:

1、果凍殼放在卡紙上,用一隻手按住,另一隻手,沿着果凍殼的邊緣,在卡紙上畫一個圓。然後觀察教師示範製作小烏龜;

2、在圓上添畫上小烏龜的頭和四肢尾巴;

3、剪下小烏龜;

4、在小烏龜的背面邊緣塗上膠水,再把果凍殼粘在圓圈上。

(三)幼兒製作:

小朋友都想用果凍殼來做一做小烏龜,讓它們也來參加運動會。但我想到中班幼兒的動手能力比較弱,在這個環節我就讓個別的幼兒上來先試一試,這樣給其他的幼兒也是一次鞏固,加深影響的一次練習吧!省得到操作的時候,會犯“圓畫不好”錯誤。讓小朋友回憶一下,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接着做什麼?最後做什麼?

幼兒在操作的時候,教師巡迴的指導,剪的時候注意不要把小烏龜的身體剪破了。

(四)欣賞:

1、幼兒欣賞作品,評價同伴的作品。

2、小朋友想一想果凍盒好可以做什麼?這時候如果教師出示一些預先用廢舊物製作的其他作品供幼兒欣賞,這樣會更加的好。更能激發幼兒手工活動的興趣,最後進行環保教育。

反思:

1、活動中,我能爲幼兒提供材料,讓幼兒主動探索,主動學習,

2、整個過程,孩子們興趣濃厚,也比較投入,認真,都能認真的完成自己的作品。透過此活動掌握了剪、畫、粘貼等一定的技能技巧。

3、課後,他們興奮地把小烏龜放在一起相互比較,激烈的議論,而且也創造出很多玩法:搭烏龜橋,烏龜變隊行,烏龜賽跑等等,有一個小在烏龜的另一面也粘貼了一個果凍盒,做出了一個會轉動的小烏龜,爲此,我就想把這個活動延伸到特色區域裏,讓幼兒的興趣得到延續,再一次的滿足幼兒的學習的慾望。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篇6

貪吃的小老鼠

一、說教材

《貪吃的小老鼠》講述的是一隻小老鼠吃西瓜皮沉入河底的經過,本課配合故事內容安排了四幅圖片,讓幼兒按情節發展順序排圖並用連貫地語言,講述一個完整地故事,教育幼兒遇事要先動腦筋想一想,想清結果後再做,不要向小老鼠學習。

根據學前班幼兒語言發展的水平,我認爲這一活動應達到以下目標:

1、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圖片,並用連貫的語言講述畫面內容,鼓勵幼兒根據情節發展設想故事的結尾。

2、豐富詞彙:羨慕、神氣

3、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培養幼兒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重點:讓幼兒按情節發展順序排圖並用連貫地語言講述一個完整地故事。

難點:設想故事結尾並講述。

準備:投影儀、圖片、每人一塊拼圖板

二、說教法

針對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充分利用故事圖片,啓發式的教育思想,寓教於樂。採用了觀察法、圖片講述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

三、說學法

幼兒活潑好動,想象豐富,語言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我充分利用故事圖片,讓幼兒展開想象,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判斷思維能力幾口語表達能力,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

四、說教學程序:

1、懸念匯入

放投影儀出示西瓜皮,請幼兒講述西瓜皮的用途。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費時3分。

2、經驗講述

出示投影片小老鼠,啓發幼兒講講小老鼠看到瓜皮它會想些什麼?會說些什麼?用一句完整地話講述圖片內容,讓幼兒充分發表見解,培養幼兒的推理能力,接着出示小老鼠坐在瓜皮船裏的情景,請幼兒講述老鼠的神情,讓幼兒學會理解“神氣”這個詞。讓幼兒自己動手排序,每人一塊拼圖板,四幅圖片,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排列四幅圖的順序,再把故事講給大家聽。指名幼兒先按老師排得圖片講故事,老師再用生動的語言講故事,這樣能夠培養幼兒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並學習理解“羨慕”一詞。費時20分。

3、讓幼兒創編故事

提問:水慢慢地流進來,西瓜皮船沉下去,最後會發生什麼事呢?請幼兒大膽發言,想象出不同的故事結尾,這樣做,可以培養幼兒的想象推理能力。費時4分。

4、活動延伸

聯繫實際,教育幼兒。費時3分。

幼兒園中班語言說課稿 篇7

一、說活動設計思想

幼兒語言的發展和幼兒的想像的發展關係密切,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知能力,從而使幼兒的想像力也能得到發展,而認知範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在以往的語言活動中常常是教師的語言多,幼兒的語言少,結果幼兒的思維和嘗試的機會就少了,創造性也沒有了,這樣會大大阻礙幼兒的思維發展和語言發展。因此,要注意語言交往的發展、運用語言的能力,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培養幼兒創造思維能力。爲此選擇語言文學活動“老鼠三兄弟”,旨在讓幼兒在欣賞、理解、體會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發展他們的想像力。

二、說活動教材

這個故事敘述了老鼠三兄弟看到鼠妹妹穿着破衣服就悄悄地讓裁縫把漂亮的布做成了女式服裝這樣一件事,非常溫馨和感人。故事所表達的精神對道德意識還往往處於自我中心的當今的獨生子女應該具有較強的心靈震動。這一形象對中班幼兒來講是能夠接受和體驗的,有利於培養他們正確的道德態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容易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擴展孩子的詞彙量。其二是現在的孩子由於受生活環境限制,缺乏與周圍人相處的經驗,普遍存在對周圍事物缺乏感情的行爲,所以這一內容既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

整篇童話語言通俗,主題單純,充滿生活情趣。更巧妙的是:作者設定了一個懸念“你給我做……”做什麼呢?作者沒有直接把三兄弟讓裁縫做女式服裝的對話告訴幼兒,這留給幼兒一個想像、思考的空間。

中班幼兒有意注意開始發展,複雜句發展較快,詞彙增加,能用完整、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想說的事,喜歡欣賞不同形式的文學作品,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用恰當的語言、動作、繪畫形式表現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體驗,擴展想像,嘗試創編。希望透過這個故事來提高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感受和表現能力,並尋求不同角度的思維方式。鼓勵幼兒能大膽地想像,表現自己的情感。

三、說活動目標

1、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因此,我從能力和情感兩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的情節、內容,感受作品中老鼠三兄弟樂於助人的角色形象。

(2)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運用各種詞彙(時髦、灰溜溜等),並能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萌發幼兒懂得做事要多爲他人着想,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道理。

2、重點:理解故事的情節、內容,感受作品中老鼠三兄弟樂於助人的角色形象。

3、難點:引導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透過一系列啓發性提問讓幼兒將看到的具體形象的圖片或課件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四、說活動準備:課件,故事中有關角色形象。

五、說活動流程

活動環節: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設問:三兄弟得到一塊漂亮的布,他們準備用這塊布做什麼呢?

設計意圖:幼兒的學習是建立在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和新舊經驗的結合上。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運用提問讓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講述。既是啓發幼兒積極地仔細地聽,也是思維活動的開始。

目標:透過提問、討論,引出活動的主題,激發幼兒對故事欣賞的興趣,爲下面的活動打下伏筆。

2、結合圖片,分段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講述故事到懸念處,組織幼兒進行討論,老鼠三兄弟會對裁縫說什麼?

設計意圖:懸念的討論,不但給孩子創設寬鬆的語言談論的氛圍,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討論,使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想急於知道故事的結果。此時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討論,作隱性指導,切忌每一個問題由教師提出,幼兒回答。這樣幼兒會感到索然無味,被老師控制着,幼兒只能是被動地一問一答目標:這一環節中透過提問、討論、觀察、再提問,內容一環扣一環,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大膽、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的想像力,幼兒在你一語、我一言中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它是解決活動重點、突破難點的一個關鍵的環節。此環節爲幼兒提供了說話和表現的機會,將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活動的目標。

3、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

設計意圖:感受老鼠三兄弟的美好形象,使幼兒懂得做事要替他人着想。

目標:讓幼兒透過視聽結合的感受進一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脈絡,解決難點。

4、活動經驗的遷移組織幼兒討論:爲什麼鼠妹妹穿着比我們好看?

設計意圖:使幼兒進一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脈絡。

目標:讓幼兒透過視聽結合的感受進一步地理解作品的情感脈絡,解決難點。

5、活動延伸:可以圍繞“如果你有一塊漂亮的布,你準備怎麼辦?”

設計意圖:透過討論形式,讓幼兒從自身出發,設身處地的想一想。

目標:讓幼兒進一步強化幼兒關心、愛護別人的情感。

六、說活動特色

1、生活教育的理念。活動內容的選擇貼近幼兒的生活,故事所表達的精神對道德意識還往往處於自我中心的當今的獨生子女具有較強的心靈震動。

2、先進的視聽教育手段。多媒體技術將圖、文、聲、像融爲一體,以看圖片、看課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兒的視聽器官,透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透過觀看情境表演直接獲得印象。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說說、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使教學進行得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想象。

3、討論交流法的運用。“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幼兒語言的發展在於使每一個孩子都有“說”的機會,所以引導幼兒採用了“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教師講述故事到懸念處,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吸引幼兒在體驗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使活動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