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的面積》說課稿範文

學問君 人氣:3.17W

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認識圖形的面積》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認識圖形的面積》說課稿範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9—41頁的《認識圖形的面積》。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認識圖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和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學好這部分的知識,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讓學生經歷探索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大小的實際問題的過程,透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動,感知面積的含義。 2、過程目標 透過探索、交流、比較、評價。使學生經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與人合作的意義。 3、情感性目標 透過自主學習,動手操作,感受數學的價值以及在生活中的運用,獲得成功的體驗以及用數學的樂趣。

(四)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重點

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難點: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 關鍵:結合教材提供的實例,透過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及操作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學具盒、硬幣和剪刀。

二、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運用上,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爲指導,並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採用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合作交流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形象的輔助教學。 (二)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只有透過自己的實踐體驗,才能真正對所學內容有所感悟,進而內化爲已有,並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這節課,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組織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透過“塗一塗”“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等有趣的活動,在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體現“做數學”的樂趣。

三、教學程序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數學教學”從“以獲得知識爲首要目標”轉變爲“以關注人的發展爲首要目標”。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我特設計以下的教學程序: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設 計 意 圖

 創 設 情 境,遊 戲 激 趣師生塗色比賽。 透過比賽來匯入新課,一方面以來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另一方面讓學生建立圖形有大小的概念,爲學習新知識做好心理準備。

活 動 體 驗,認 識 新 知 1、感知面積概念 主要讓學生從分門別類,對照比較中認識平面圖形有大有小,爲平面圖形的面積作鋪墊。 (1)看圖找朋友(動手操作一) 平面圖形有大有小 (2)摸一摸,比一比(動手操作二)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充分利用書本的主題圖,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參與並體驗到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3)歸納概括,板書課題 物體的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獲得多種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抽象出面積概念便是水到渠成了。

教學環節,每個同學體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性。並透過反思性的評價,提煉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提高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設 計 意 圖

實 踐 應 用, 鞏 固 反 饋 1、基礎性練習 (1) 下面方格中哪個圖形面積大? (2)說一說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 (3)說一說每種顏色的面積等於幾個小方格 2、拓展性練習 (1)畫圖活動 在下面的方格中畫3個不同的圖形,使用它們的面積都等於7個方格的面積。 (2)展示學生作品,交流發現 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這項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給學生創設一個充分發散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環節

教 學 內 容

設 計 意 圖

總 結 回 顧,整 理 收 獲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什麼?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使學生學會總結,深化認識,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

四、評價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我以新課標的理念爲指導,選用正確的觀察比較法,實踐操作法等教法和最優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法去組織教學課程。使教法與學法和諧統一,達到最佳組合,極大地優化了課堂教學,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學到有價值的數學,體驗到不同程度的樂趣,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學課堂。

五、板書說明 板書設計:

認識圖形的面積小 平面圖形 就是它們的面積 本節課的板書,把重點知識的含義在黑板上板書,又把平面圖形直觀地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感受到形與面大小的聯繫,幫助學生建構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