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集錦六篇

學問君 人氣:3.21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集錦六篇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學語文九年制義務教材第十二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緊緊圍繞着“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作者先提出:“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看似在問,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而無法留它的無奈和對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戀。然後透過“洗手時、吃飯時、默默時……”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寫,具體再現日子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以及作者對人生的思索。最後抓住“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一句結尾,照應開頭,突出作者關於時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組課文的學習重點是要引導學生從閱讀的內容展開聯想。閱讀的時候,先要讀通、讀懂,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還要想開去,想到與課文內容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並把自己想到的與同學、老師廣泛交流,藉以活躍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本課四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標:能按閱讀提示抓住課文的內容,學習作品中的表達手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透過語感訓練,能有感情地朗讀或背誦課文,欣賞文章語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標:讓學生了解時光易逝、一去不復返的現實,教育學生不要虛度光陰,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作品內容,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想開去,教育學生要珍惜時間.

難點: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課時安排 二課時(第一課時)

5.課前準備 製作課件 查找資料

二、說教法

本文文辭優美、情感濃郁,只有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學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領會中心思想,體會語言的美,所以採取情感教學,用感情朗讀貫穿全課教學。

三、說學法

指導學生運用“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的學習方法,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劃出重點詞句,展開聯想,培養自己的觀察、語言表達、思維、朗讀的能力,積累規範語言,感受時間的匆匆,體味作品的語言美。

四、說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師: 同學們,時間對於人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你們能背出一些有關時間的格言嗎?

生:(略)

師: 是啊,同學們都在感慨時間太少了,時間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細心地發現,原來時間是這樣匆匆溜走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匆匆》。

板書課題 16 《匆匆》

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學課文。

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思考:“文中的‘匆匆’說的是什麼?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3〉讀了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2〉指名讀課文,並及時糾正讀音

3〉‘匆匆’什麼意思?你讀懂了什麼?

(三) 深入研讀,引導探究,品讀悟理

師: 課文中作者向我們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對這個問題,作者有沒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請找出答案。

生: 作者向我們提出了: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生: 我們的日子爲什麼一去不復返呢?作者作出了回答,在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

指導學生學習第三節。

1〉自由讀,讀懂文中敘述的句子。

2〉談談自己的理解。

重點探討這句話: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裏閃過了.

A 自由讀這段話

B 你讀懂了什麼?

C 把你的理解放進句子中去讀

D 你的日子是怎樣匆匆而過的?

E 能用這樣的格式來說嗎?

在_______的時候,日子從_______過去了。

透過探討學生可能會講:

聊天的時候,日子從嘴邊過去了。

玩耍的時候,日子從手裏過去了。

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屏幕上過去了。

寫字的時候,日子從筆尖滑過了。

3〉齊讀第三節,再次體味時光易逝,要珍惜時間。

4〉小結。

小結課文,然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家對時光易逝的無奈和惋惜,教育學生不要虛度光陰,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四〉課外延伸,拓展練習

1.請同學們課外查閱有關朱自清的資料,他是怎樣度過他的日子的呢?

2.仿照作者具體描寫時間來去匆匆的寫法,寫一個小片斷。

五、說板書設計

16 匆匆

時光易逝--------珍惜時間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明確教材地位,把握教學內容

《女媧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都是以想象見長的文學作品,體裁涉及神話、詩歌、童話、寓言。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是引導學生聯繫生活體驗,深入理解課文,激活想象力的一次絕佳的機會。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話學家,他運用豐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豐富了女媧造人的故事,使得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充滿生活氣息,煥發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性強,符合初一學生的欣賞心理,同時意蘊豐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媧不僅是一位神通廣大的神,也是一個真實的有着喜怒哀樂的人,更是一位勤勞善良的母親。

二、設計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地位,並結合學生實際,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爲: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比較閱讀,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閱讀,挖掘“人”的內涵,感受體會文中女媧樸實感人的母親形象;

3、拓展閱讀,運用創造性想象改寫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體會文中女媧樸實感人的母親形象;把握想象的特點,嘗試運用大膽合理的想象改寫課文。

三、明確教學思路,優選教學方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老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爲:在老師的引導下,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字,賞析女媧這一人物形象,併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課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平臺,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朗讀法、比較閱讀法、指導歸納法、拓展思維法進行教學。

四、進行科學指導,注重學法傳授

依據“教是爲了不需要教”的理論,要求教師教學重在學習方法指導,能力培養。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重視能力訓練,優化教學過程

1、講述故事

由學生講述《盤古開天地》的故事,然後過渡到本文,明確體裁,激發閱讀興趣。

【讓學生講述故事以調動、創造輕鬆的氣氛,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帶着良好的情緒走進課堂,愉快接受新知識,而且充分體現課標所提倡的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一理念。實際上這也是激活學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較閱讀

第一步:學生齊讀課文標題,就此提出一些疑問,教師出示疑問,學生自由默讀課文,並解決這些疑問,初步熟悉課文內容。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女媧爲什麼要造人?女媧怎樣造人?女媧用什麼來造人?

第二步:與《風俗通》對比,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

齊讀《風俗通》的內容,學生透過與原文的比對,得出作者透過想象手法來改寫課文,豐富了女媧造人的原因、方法、過程、心理活動等內容。明確本文想象的特點:大膽合理。

第三步:從女媧的角度來理清故事情節,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

用多媒體出示女媧造人的主要過程,學生依據提示理清故事情節。

【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思維訓練,同時依據本單元的單元目標,要求學生在默讀、朗讀的過程中把握課文內容。在閱讀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此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帶着問題閱讀課文,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同時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明確想象手法的運用,爲下一環節的賞形象作鋪墊。】

3、探究閱讀

第一步:挖掘“人”的內涵。

引導學生抓住“小東西”、“小傢伙”、“人”三個稱呼的變換爲切入點。朗讀表現泥捏人的叫“媽媽”喜悅之情的語句,體會爲什麼要這樣想象,學生從課本找依據並反覆讀出這種喜悅的情感,隨後提出問題:女媧給這些心

愛的孩子取什麼名呢?讓學生從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義,探究“人”的內涵。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教師要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分析關鍵語句的方法達到預期目標。

第二步:根據課文分析女媧母親形象,並與古人眼中女媧形象作對比。

引導學生圈點勾畫女媧的動作、神態、心理等,要求學生朗讀、欣賞,將每一句話在腦海中慢慢映射成一幅畫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勞、善良、樸實的母親形象。透過閱讀交流,學生會有這樣的收穫: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摻和、揉團”,第15段中的“拉、伸、攪、揮灑”這些動作描寫。學生腦海中呈現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間女媧在池塘邊造人的畫面。一個勤勞的女媧便在腦海中清晰的浮現。

第9段女媧聽見叫媽媽的喊聲那種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讀分析,呈現女媧日以繼夜辛勤造人的場景。

學生像這樣將每一句話透過朗讀、欣賞幻化成圖畫。這樣既是對女媧形象的賞析,也是訓練學生想象能力。

這一環節的朗讀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透過朗讀、賞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畫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繪聲繪色的表達出來,也使字裏行間潛在的含義溢於言表,把書面文字難以表達或者根本無法表達的隱情妙趣抒發出來。“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爲自己的東西”。

這一環節爲本節課的重點,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讀、思、議的過程中深度分析文字把握女媧這一母親形象。

【教學就是交給學生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使學習成爲一種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立足文字,透過朗讀、抓關鍵詞、合作學習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互補性,給每個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教師則要抓住學習過程中的契機,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立足文字透過朗讀、抓關鍵詞、賞析語言等方法,挖掘內涵,賞析人物形象。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內涵與女媧的母親形象,從而凸顯亮點,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4、拓展閱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讓學生想象子自己是當時造出來的第一個人,會有哪些舉動?

小組合作,選出一個發言人。在此過程中老師對學生進行點撥。如:“我”看到了什麼景象,“我”會有怎樣的舉動,“我”和女媧怎樣相處,女媧會交給“我”哪些能力等。幫助學生展開想象。

【要求學生髮揮想象力,訓練創造性思維,鍛鍊口頭表達能力,開拓學生想象力,達到由感知想象到創造想象的昇華。這既是運用,又是知識的遷移訓練,學以致用。】

5、遷移練習

1)認真修改你創作的《女媧造人》,注意細節描寫。

2)查找有關《女媧補天》的資料,充實女媧的形象。

【整理思維,進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進學生對女媧形象的把握與充實,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六、簡化板書設計,以畫龍點睛

板書是藉助視覺作用於學生大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書反映的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力求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複雜的內容明朗化,體現板書設計的簡潔性、直觀性、目標性原則,使學生準確把握本課的學習重點。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單元共五課九篇文章:有童話《皇帝的新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話《女媧造人》;詩歌《天上的街市》《靜夜》;《寓言四則》。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透過虛構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現實,或揭露鞭撻現實生活中的醜惡,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讚美呼喚人間真情。想像豐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透過這些富於想像力的故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聯想、想像的能力,引導學生憎惡假醜惡,嚮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詩歌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着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我試圖加強朗讀指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透過探究調動學生想像思維。

2、 教學目的:

①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② 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 體會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3、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

難點是:理解聯想和想像的作用並形成能力。

二、【說教法】:

1、 結構、層次:從教師教學角度主要設計爲六個環節(引匯入境—明確目標—指導朗讀—提問探究—小結鞏固—練習提高)。

2、 思路、理念:

引匯入境儘量簡潔明快自然得體。

明確目標爲的是減少學生學習活動中的無效思維,並有利於學習活動中的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指導朗讀,重在學生體驗,新課標認爲“學習的過程是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所以朗讀指導重在示範,不在理論解說。同時這是重點之一,而且是下一環節的基礎,要視學生情況捨得花時間,學生朗讀訓練形式要多樣。

提問探究,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這首詩的寫法及風格,學習聯想和想像的手法,體會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夥伴間的互動互生是最接近‘最近發展區’的。”因此,這環節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許並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勇於提問質疑,討論爭辯。

小結鞏固要做到緊扣要點,幫助學生形成思維整合。

練習提高,安排圖景和文字的聯想和想像,目的是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要求學生最好不作同類事物的聯想,還要要求所聯想的事物應該是美的。藉此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情趣。

3、 手段及依據:教學手段方面,設想運用簡單課件輔助教學,做到實用、有效,不搞花樣。僅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點作資料參考,圖片畫面的運用也僅爲激發聯想想像而設,堅定語文課堂“文字學習爲主,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教學立場。

【說教學程序】

1、 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匯入境(1分鐘)

明確目標(1分鐘)

指導朗讀(15分鐘)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

小結鞏固(5分鐘)

練習提高(8分鐘)

2、 教學環節設計

引匯入境:(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文字,教師口述引出“夜晚,我們仰望天空,羣星璀璨,那裏,發生過多少美麗的故事,產生過

多少神奇的傳說,令人禁不住心馳神往。今天,讓我們跟隨着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那《天上的街市》,去感受那份美麗、那份新奇吧!”

明確目標:(1分鐘)課件屏幕出現,學生讀出明確“學習任務:① 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這首詩。②理解詩中聯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養聯想和想像的能力。 ③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解說指出:這首詩很美,“美是需要發現的”請同學們從學習任務入手,帶上三個問題去發現詩中的“美”,問題是A、如何有感情地朗讀? B、怎樣聯想和想像?C、詩歌表現的是怎樣的情感?

指導朗讀(15分鐘)學生先個人試讀說說自己的理解,再聽讀感覺情感基調和節奏重音,接着教師屏幕顯示朗讀要點並提醒心境體驗和眼神運用,學生再聽配樂朗誦跟讀並覈准節奏和重音,然後組織齊朗誦、小組內齊朗誦、男女分組朗誦等形式。

提問探究並質疑(15分鐘)分兩步,

先探究內容。問題是a.全詩共四個小節,你能指出哪些是寫實,哪些是想像嗎? b.你能概括出詩人所想像的內容及想像過程嗎?

再探究情感。先圍繞問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是a.課文中想像的牛郎織女的生活跟神話故事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是透過哪些詞語表現出來的? b.詩人爲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想像,要對傳說中的故事情節做這麼大的改動?這種想像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c.詩中反覆出現的“定然”“定”有什麼作用? 然後再學生提問質疑,同學間互相釋疑。

探究過程中提醒學生利用好課前準備的資料,並根據需要提供有關“作者簡介”“詩歌背景”“聯想和想像” “牛郎織女圖片”等。巡視指導小組合作探究。

小結鞏固(5分鐘)先齊朗誦詩歌一遍,再請學生概括自己對於這首詩歌的理解。最後老師作結“老師認爲:這是一首極美的詩。首先,全詩語言優美親切,節奏舒緩,極具音韻美;其次,詩人運用聯想與想像的手法,爲我們描繪了美麗的天街,創造了牛郎織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圖景,又具意境美;還有,就是字裏行間,充溢着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情感非常的美。”

練習提高(8分鐘)如果探究討論熱烈可安排爲課外作業。安排兩題:a、由兩副燭光圖片引發聯想和想像,b、課後練習,仿例續寫。

3、 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以上設計主要是形成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學習梯級,爲學生設計一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學習過程”;其次,輔助運用多媒體提供配樂朗誦以供模仿學習,提供資料參考,用圖片畫面作引導,增強直觀感受;另外,學生間的交流,也是突破重點、難點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的特點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20課。本單元主要反映的是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現象與“海市蜃樓”相似,可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適當的探究。課文用精練生動的語言描述山市的生成、發展、高潮及至消失的過程,極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讀課文,學生學習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階段(這是學生進入初中階段接觸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對文言字詞、語法的要求可以儘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貫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教育,結合本單元的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能力目標: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

豐富想象,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山市”神奇、壯麗的幻景。

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

重點: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並再現“山市”。

難點: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頭表達能力。

3.學情分析

初中一年級學生較活躍,形象思維較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進行分析。意義識記已優於機械識記,自我意識較強,對事物有一定的獨立見解,但他們的有意注意穩定性較差。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積累詞語與培養想象力結合起來,請學生用畫筆或語言描繪出山市奇幻的景象。還要運用電腦多媒體手段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吸引力,發展學生形象思維。

文言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學生雖已初步接觸了文言文,對怎樣學習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體印象,但還是有畏難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要求用一課時來完成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抓好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外利用工具書、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意,能夠找出難詞難句,並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預習要求:①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語速和語調。

②藉助工具書和書中註釋疏通文意,準備複述課文。

⑵預習步驟:①初讀:識記生字詞,分清停頓,標出難詞難句。

②再讀:逐詞逐句疏通文意,補出省略的翻譯。

二、教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設計了以下教法:

1.情境設定法。

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首先是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片斷,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其次整節課都在具有神祕氣息的中國古典民樂的氛圍中。課件的背景是與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國古典山水畫,字型採用楷書、隸書、行書等書法字型。整體介面古色古香,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從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透過聯想與想象,在整體上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課文的意境中。

2.誦讀法

教法千變,朗讀爲本。對文言文的教學來說,誦讀尤爲重要。要克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激發學習興趣,就要從朗讀入手,讓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3.質疑法

課前作好預習,課上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

4.討論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將簡單的分組討論引向有組織、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層次的討論形式。

5.畫圖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萬變、虛無縹緲,比較適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因此,我從三個層面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①以創造性複述來培養學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給景物畫插圖的形式來培養學生將語言轉化爲圖景的空間想象力。③最後又給插圖配上文字,將再造想象力與空間想象力相結合。

三、學法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始終貫徹了新課標的精神,即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共同發展。

1.圈點勾畫法

此法主要用在預習以及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預習中,圈出生字詞,劃出疑難句,注出自讀心得。在檢索“山市”的變化過程中,要通

過快速默讀,標出“山市”的初生、發展、高潮與消失四個階段。

2.文言文閱讀法

在預習中使用“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啓迪”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誦讀法

把握文言文的節奏,體會其中的音樂美,感悟中國古代文化的韻味。

4.討論法

充分討論,互相啓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團隊的力量。

5.畫圖法

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圖畫再現“山市”,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分以下幾個環節:

1.創設情境匯入

先播放動畫片《阿拉丁神燈》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爲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燈神一夜之間在沙漠上建起了無數宮殿。然後,請同學們說說動畫片中最神奇的是什麼?並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說明]:設計此環節是爲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爲後面的活動作好情感準備。

2.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理解課文大意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因此,要在檢查預習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具體做法是:①學生提出預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是朗讀、詞義句義、課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學生互相釋疑,教師適當補充。②齊讀課文,解釋課後練習中的詞語,反饋預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別請兩位同學複述課文,並請其他同學點評優劣。評價的重點放在文言文的複述是否僅僅是機械的翻譯,倡導創造性複述,爲下一環節的再現“山市”作鋪墊。

3.合作探究,培養想象力

這一環節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要求學生研讀相關段落,透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描繪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驟:

①快速默讀課文,檢索主要資訊,並圍繞它展開討論:可以將“山市”的變化畫成幾副圖,挑選一副圖思考:該圖中有哪些內容?(文中之景學生可以說得很好,主要引導學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多媒體出示板書,並進一步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樓的周圍還應該有山、有樹、有小橋流水……把文中沒有提到,現實中有的事物畫進去。那麼請問文中的孤塔、危樓都“直接霄汗”,我們在有限的畫紙上怎樣表現無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組活動再現“山市”的奇幻場景,由小組長組織分工,擅長畫的畫,擅長作文的同學就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該場景,可以是描寫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詩歌等形式。

③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作品,並談談創作的設想及過程。

4.拓展延伸

這麼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經常看見多好啊!那麼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透過這一問題自然的將思考從課內到課外,從文字遷移到自然科學,激發學生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究的慾望。

5.總結評價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海市蜃樓,但同學們能充分發揮想象,用手中的筆再現“山市”,真是棒極了!!最後讓我們迴歸文字,在朗讀中體會“山市”的神奇、壯麗吧!

[說明]:此環節對學生活動給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勵,並回歸文字,從整體感知到局部的活動,最終又回到對整體的把握上,體會文言文的音樂美、語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業

請同學們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講給父母聽。

[說明]:透過講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變化過程更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的頭腦中,進一步培養想象力,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5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透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裏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着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透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透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裏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透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爲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透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爲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質疑爲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爲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透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衆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着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爲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透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爲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爲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爲“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人教版初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該單元以傑出人物爲題材。這篇課文是一篇描寫人物的記敘文,又是自讀課文。作者抓住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徵,各有側重地描寫他們的肖像、行動和語言,並穿插了議論和抒情,鮮明地表現了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二、說教學分析

(一)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3. 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肖像、行動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

4.學習在敘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二)教學重點: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詳略得當。

(三)教學難點:學習在敘述、描寫中插入抒情、議論的寫法。

三、說學情分析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語文學習,學生已漸漸適應了初中的學習生活,瞭解了一些基本的文章類型,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初步具備了獲取、篩選、分析及處理資訊的能力。透過本單元前面三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對描寫某一人物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本課就是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描寫幾位人物的寫作手法,同時,使其樹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說教法設想

1. 教學方法:以閱讀法和發現法爲主,以講解法、談話法、練習法爲輔。

2. 教學器具:多媒體設備。

五、說學法指導

透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養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展示課件,直接匯入。

(二)整體感知

學生帶着以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1.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2.故事中的核心人物以及依次出場的人物。

3.出場的標誌性詞語。

4.簡要概括故事大意。

此四題意在使學生對課文有整體認識,理清思路。(需時5分鐘)

(三)合作探究

1.展示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找找圖上共有幾個人,課文中又寫了幾個人,學生就會發現插圖上多了一個人,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多出來的那位就是作者莫泊桑的結論。(需時1分鐘)

2.讓學生猜測插圖上剩下來的四位分別是誰,要求從課文中找到判斷的依據,用不同的標記圈點出來。意在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感知課文。(需時9分鐘)

3.以四人小組爲單位,交流、討論各自的猜測及判斷依據。透過四人小組的討論,使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積極探索,互幫互助。(需時5分鐘)

4.全班交流、討論並確定結論及判斷依據。(需時5分鐘)

5.分別展示四人的圖片和簡介,讓學生在瞭解他們的同時可以對照圖片和插圖,加深印象。

6.讓學生根據討論確定的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中來概括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意在使學生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透過人物的肖像、動作和語言描寫來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而且可以在記敘、描寫時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插入議論和抒情。(需時5分鐘)

(四)拓展延伸

1.以班上的某個同學爲對象,學習文中的寫法,抓住人物的特徵進行描寫,可以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或抒情或議論,寫100字左右的片段。(需時10分鐘)

2.挑選幾個學生讀一讀自己寫的片段,讓其餘學生來猜猜他(她)是誰,檢驗學生的學習收穫。(需時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