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學問君 人氣:2.25W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節,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爲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爲此我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觀感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也能說出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和兩條短邊,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不過對於精準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描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應重點放在學生的驗證過程和表達上。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從邊和角的角度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各部分名稱,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二)過程與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增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價值,增強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透過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爲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教學難點爲觀察、猜想、驗證等自主探索的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爲出發點。鑑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是匯入環節,我將採取複習匯入的形式請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什麼特徵。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見的四邊形,請學生將黑板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選擇出較爲特殊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和正方形,此時我會提問:你能準確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嗎?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複習了舊知,又爲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採用談話法、啓發法等。

(1)首先請同學猜想: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邊和角有哪些特點?在小組裏說一說。

(2)其次請同學針對猜想進行驗證並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動手摺一折、比一比,你能發現哪些邊的長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麼?

(3)其次小組彙報介紹驗證方法並彙報長方形的特徵:

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①學生透過量一量,從中看出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邊長度相等。

我順勢介紹“對邊”的概念。並與學生一同總結:透過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不同邊,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徵。

②有的學生透過折一折,說明對邊相等。

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後,我會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長方形,互相看一看,你們的長方形一樣嗎?(顏色、大小都不相同)雖然長方形的顏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驗證後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特徵?那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樣的長方形,它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徵。

我因勢利導介紹“對邊、長、寬、邊長”等各部分名稱,並讓學生指一指數學書的封面哪條邊是長?哪條邊是寬?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標出邊長。

(4)最後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和表達,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小主人去探究發現,印象更深刻。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設定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不同層次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完成,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會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本節課的課後作業我設計爲: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篇1

一、 說教材:

1、 教材內容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礎上繼續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教材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內容、線索,並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透過數、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空間觀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感受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透過觀察、測量、比較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3、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徵的歸納總結。

二、說教法:

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以及本節課的內容特徵,我採取多種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起學生積極思維的動機,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我設計了小信鴿送信遇到難題,請小朋友幫幫他。讓學生產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獲取新知的情感。

(2)實踐參與,促進知識能力均衡發展 透過操作、實驗等方式,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猜測,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個手、眼、腦等多種器官協作的活動。我請學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動腦筋,想辦法研究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手的活動促使了腦的發展,腦使手的動作更加靈活,而手腦並用能使人的思維得到均衡發展。

三、 說學法:

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本節指導學生以下幾種學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學習數學

“探究”是新課改的一個主題詞,所謂探究,是對問題做出猜想、假設、預測、收集數據、證明的過程。這是一個活動過程也是學生的思維過程,對兒童的發展來說是最重要的。從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掌握到根據特徵來判斷長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學習方法是很適合的。在本節課中,我引導學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動腦筋,想辦法,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點以及長方形與正方形之間共同點與不同點等等,內容一步一步推進,使學生逐步掌握了探究這類問題的一些方法。

2、在主動“觸摸”中學習數學

讓學生多實踐、多操作,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是本節課的一大特點。在教學中多次讓學生運用數一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發現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徵。讓學生在“觸摸”中掌握知識,學會學習方法,領悟知識內在的奧祕,更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只是計算的過程,還要能夠在推理、思考的過程中學會交流,進行體驗。課中我安排學生6人一組,想出能證明長方形邊和角特徵的辦法,活動後讓學生及時反饋自己的發現,表述自己獨到的見解。交流是資訊共享的過程,也是嘗試的過程,透過合作交流,學生互相幫助,在平等和諧的氛圍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長補短,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果,和他們的積極主動性。

四、 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合本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年齡特徵,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一)創設情境

1、老師出示多媒體: 請小朋友們來看!勤勞的小信鴿準備將這些信送到哪兒去呢?哪些信送到長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號信呢?小信鴿多着急呀!爲什麼既不是長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學習了今天這節課,大家就明白了!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從學生喜歡的情景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急於探索的情感。

2、舉例 小朋友們,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哪些物體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透過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讓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揭題 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入課題——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

(二)、探索特徵

1、探究長方形的特徵 老師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們有什麼特點呢?同桌交流後,學生自由發言,進行反饋。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說課稿篇2

教材分析:

學生在一年級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這兩種圖形的特徵,爲後面學習長、正方形的周長、面積以及立體幾何的學習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分析:

1、藉助觀察、操作,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能用語言進行描述。

2、經歷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過程,發展空間想像力和創新意識。

3、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欣賞圖形美,培養愛護鳥類、保護環境等環保意識。

教學要點分析: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 歸納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教學中透過學生分組合作、動手實踐、討論交流,自主獲取新知,培養學生的初步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空間觀念。

教學策略設計: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根據這一理念,我認爲教學中,教師的着眼點,不應只是規律性結論的呈現,而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爲此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以“美麗的鳥巢”匯入新課,透過猜測、操作、分析、比較等方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出長、正方形的特徵,並應用這些特徵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小棒。

過程設計:

本節課設計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 揭示課題

多媒體課件出示:資訊窗1情境,點擊鼠標。

小朋友們,小鳥的“家”漂亮嗎?看到它們這麼漂亮的家,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學生可能會提出:鳥巢是怎樣做的?它的每個面是什麼形狀的?這些圖形有什麼特徵?今天我們重點來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板書課題: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帖)

設計意圖: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由情景中的數學問題匯入新課,能很快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懸念,並迅速切入正題,爲後面的合作探索與深化理解巧設“孕伏”。

第二環節:分組合作 探究特徵

本環節設計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 猜測特徵

我是這樣進行的:(老師手指課件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小朋友們,我們大膽的來猜想一下,長方形和正方形會有什麼樣的特徵?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出:大家的猜想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下面就要透過我們的動手操作來進行驗證。

這裏更多體現了課堂的生成,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成了課堂的主人,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第二層次:探究特徵

首先研究長方形的特徵:大家的桌子上有長方形紙片、直尺、三角板、小棒等學具。聽清要求:利用這些學具,動腦筋,想辦法,找一找長方形的邊有什麼特徵,角有什麼特徵,一會兒要在全班交流你們組是怎樣發現這些特徵的。

學生分組學習結束後,全班進行交流。有的小組透過測量的方法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有的小組是透過對摺的方法發現的;有的小組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發現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礎上,再利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的特徵。(演示課件)

最後教師板書特徵: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貼在黑板上)

接下來研究正方形的特徵

剛纔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的特徵,利用手中的學具,運用各種方法看一看正方形有哪些特徵。學生在分組合作、全班交流後,總結出正方形的特徵,教師板書: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貼在黑板上)

在這個層次裏,教師爲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比較、總結特徵,預設與生成交替出現,課堂真正成了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第三個層次:比較特徵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長、正方形的異同,然後全班進行總結,教師用韋恩圖表示出長、正方形的關係。(畫圖)

有對比才有鑑別,本層次的設計就是想透過比較長、正方形的異同,讓學生在同中求異,在異中求同,避免思維產生混亂。

到此,新授已經結束,師生共同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指着黑板比劃一下)然後對開始的猜想進行判斷。

本課的第三個環節 實際應用 解決問題

練習的設計緊扣重點,由易到難,形式多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

第一個練習:課件出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出其它兩條邊的長度,並說明理由。

第二個練習:用小棒擺長方形、正方形

每個同學都有長短不同的小棒若干根,兩人一組,選擇合適的小棒分別擺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要說清這樣擺的理由。在這裏學生有可能擺出平行四邊形、菱形,那麼讓學生說明爲什麼不是長、正方形,怎樣才能變成長、正方形。

第三個練習:給出一張長方形紙片,讓學生想辦法變成最大的正方形。目的就是想讓學生在操作中體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

最後一個環節:全課總結

以學生談感受的方式,評價本節課的收穫、體驗,以及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感受數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