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長方形和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6.46K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長方形和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長方形和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

成功之處:

1、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爲,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重組。如在匯入環節中,我設計了利用長方體、(正方體)中的一個面是長方形(正方形)來匯入本課,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入手,使學生在親切中自然進入本課;另外,就找長方形和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而言,學生能很快說出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四條邊、四個角,這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基礎。因此我在設計時,就以這種經驗爲基礎,引導學生充分動手操作,在折、量、比等過程中感知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徵,這樣,讓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建構的學習方式。

2、創設學習活動情景,把課堂變成數學活動探索的場所。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動。這節課,我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3、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不應該僅僅獲得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所以我將研究圖形特徵所採用的方法定位爲這節課的重點。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研究長方形的邊和角?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特徵後,緊接着小結剛纔我們是用什麼方法研究的?然後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徵。其次,在引導學生練習數長方形與正方形比賽的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先由學生自己數第一幅圖,再指導學生數出第二幅圖後師生共同找出數這類圖形的規律,從而由學生依照規律完成後面習題的教學思路。再次,本課結束前,我又一次引導學生回顧了這一節課研究圖形進所採用的方法,並且加以延伸、拓展,讓學生學會總結學習方法,並且能利用所學的方法自主學習。

4、注重創設情境,合理運用電教手段。 從開始的課題引入到練習活動的各頂比賽,我都給學生創設了輕鬆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新知,而生動的課件演示恰到好處,更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體驗新知。

不足之處: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編寫意圖不夠深入透徹,如在驗證正方形的特徵時,只簡單的說明先用研究長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條邊都折兩次,再用對角折一次。而沒有說清楚對邊折是驗證對邊相等的、對角折是驗證臨邊相等的方法。

2、在變魔術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環節的演示過程中,操作欠細緻,學生沒有很好的領略在這個演示過程中的奧祕。

《長方形和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2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啓發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周長的含義,自己去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透過尋求策略、嘗試計算、交流、討論,自己找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師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透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啓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對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有更具體的感受,他們真正成爲了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嚐到成功的喜悅。課伊始,讓學生帶着做花邊至少需要多少邊框料這個問題,展開求周長策略的探究,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和取捨。

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接着,學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算法時,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使思維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思維迸出了火花,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長方形和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3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的內容。它在前一課經歷許多測量實踐活動並瞭解周長的一般意義的基礎上進行的。《數學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設計以這一基本理念爲指導,強調“以學生爲中心”和“以自主探究爲主線”,重視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努力使學生在探索交流中獲得新知,同時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本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探索並掌握長方形和和正方形周長的多種計算方法,並能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概括能力,同時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透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與他人合作學習、共同發展的精神,增強小組學習的意識和作用。

“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當今教育的熱點問題。數學來自生活又運用於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着密切的聯繫,如何把數學教學生活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堂化,化抽象的數學爲有趣、生動、易於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於生活且無處不在的,數學的學習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學習數學是爲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現生活。站在新的教育教學觀角度上看,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活動過程,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創造性的設計教學過程,纔可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情導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爲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學生理解周長的基礎上,我創設了一個 學生們都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的情景匯入新課,這樣的匯入,既生動有趣,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又蘊含着新知識,引發學生的進一步思考。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爲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繫。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爲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於、善於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經常進行合作學習訓練,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觀點激烈交鋒,在磨擦碰撞中閃耀出智慧的火花,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給學生探索、發現知識的機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又能讓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爲主,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的發揮,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

三、以解決實際問題爲準則,強調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另外,在探討長方形周長公式時,學生透過討論與交流,想出了“長方形周長=長+長+寬+寬”,“長方形周長=長×2+寬× 2”,“長方形周長=(長+寬)×2”三種策略。對於這些方法,我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透過小組交流,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與取捨。這不僅驗證了剛纔的策略是否合理,同時又從中領悟到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策略。正如數學教育專家鄭毓信所說:“(學生)所選用的策略,在教師眼中或許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眼裏並沒有好壞之別,只要解題過程及答案具合理性,就值得肯定。” 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

在這次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多,對學生的激勵不夠。二是讓學生髮言的時間不夠充足,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的釋放,比如學生列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的算式後,由三個算式引出相應的公式時,學生髮言的人數不多,部分學生的思維沒有由特殊轉換到一般去,導致練習時學生只計算一個長和寬的和。三是鞏固練習的設計不夠嚴密,考慮不夠周全,對學生有誤導之嫌。兩個同樣的長方形拼成一個新圖形,我設計的長方形的長恰好是寬的兩倍,當兩條長重合時拼出的是一個正方形。在今後類似的題型訓練中學生可能會受其影響。

《長方形和正方形》小學數學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常見的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徵,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繫與區別。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經驗,因此一開始讓學生在校園建築中找出圖形,有助於喚醒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已有的認識。接着讓學生透過猜想——驗證的方法來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經過這堂課的教學以及之後的揣摩,讓我有以下幾點體會。首先是對於教材的把握。對於教材的把握是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把握教材不僅是把握當堂課的教材,本課前後以及想關聯的知識,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層次,這些都是需要把握好的。在充分把握教材熟悉教材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融入課堂。

其次是做爲數學教師,很多數學上科學化規範化的語言值得我們推敲。學生可能在課堂上出現很多出乎我們預料的口語化的語言詞彙,我們應怎樣引導到正確的科學的描述上去,也值得我們推敲。上課前概念清晰,思路明確,這是必要的條件。

第三,教學設計中的重難點要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體現?一節課,在重難點上花的時間有多少,採取的手段是否多樣,是否適合學生,這點很值得我推敲。在課堂上我也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就是在重點難點上花的時間不夠,以爲學生都會了,這樣往往會忽略一些後進生。因此應該在重點難點上做足功夫,採取有效的手段,真正讓教學爲目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