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演講稿>說課稿範文>

高中語文的說課稿格式

學問君 人氣:8.89K

高中語文說課稿格式(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語文的說課稿格式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 》。

一、教材分析:

《 》選自人教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 年級 冊第 單元中的一篇_____課文,本單元是____ 單元,《 》是(文章體裁),主要寫了(主要內容),表達了(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一般是: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細緻充滿詩情)"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

鑑於教材內容基礎之上,結合 年級學生心理、智力發展水平以及他們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需求,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義,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品味重要詞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集中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重的教學理念。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的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說教學法:

關於教法和學法,有一句話對我的啓發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麼,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係。"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

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定法——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將文字聲音和圖像直觀的展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使學生興趣盎然的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

2、朗讀法——俗話說的好:三分文章七分讀。爲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種形式的讀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再現課堂書聲琅琅的本來面目,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思,在思中得。讓學生透過反覆誦讀,揣摩重點詞句的含義,領會文章所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討論法——利用質疑,組織討論,引導學生髮揮集體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4、提前預習法:課前發放學案,佈置學生充分預習,以便進行很好的課堂展示。

5、當堂展示法:把課堂變成學生展示的舞臺,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小組比賽法:全班分爲若干個學習小組,透過學生答對問題就給所在組加分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教學程序: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在上課伊始,我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視頻片段,然後伴以教師精彩而又富有深情的.開場白,營造課堂教學氣氛,掀起學生情感波瀾,促使學生進入最佳情境。達到課伊始,趣亦生。

(二)課始測評,預習反饋。

教師在課前給學生髮放導學案,佈置學生充分預習,讓學生藉助工具書、網絡等途徑收集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自學,分析動手的能力,體現課程改革的精神。在檢驗學生預習成果時,採用了分組競賽的形式。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又爲下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首先由教師進行配樂朗誦課文。我認爲教師本人在課堂上的範讀是任何現代化的工具都不能代替的,課堂上教師如癡如醉的朗讀,能夠真正喚醒學生誦讀課文的意識,觸發他們誦讀課文的激情。然後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師生評價。

(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這一環節中,首先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然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競賽展示。

(五)精讀課文,感悟研析

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爲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爲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新課標指出閱讀應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探究文字的過程中我採取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最後合作探究出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並讓學生揣摩重點詞句,應怎樣讀才能把作品的感情表現出來。在這裏教師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體驗性學習,即學生要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感受,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力促進成長的需要。教師設計讓學生上臺表演讀,將課堂推向高潮。透過表演讀讓課堂成爲了學生表演的舞臺。把課堂真正的還給了學生。

六、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這一環節的設定,一方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爲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爲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在教學活動中起着畫龍點睛的作用。這一板書,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理解課文,又恰如其分地落實了教學的重點。形象直觀,新穎有趣,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學生爲主體的設計理念,讓學生大膽質疑、踊躍發言、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高中語文說課稿格式(二)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單元屬於"溝通與應用"板塊,學習新聞和報告文學,所選的都是這兩類文體中的典範作品。報告文學《包身工》是中國報告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作者以鐵的事實、精確的數據、精闢的分析和評論,把勞動強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隸一樣做工的女孩子們的遭遇公諸於衆,憤怒控訴了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的殘酷剝削和掠奪中國工人的罪行。夏衍先生在1959年《從"包身工"引起的回憶》中寫道:"對現在的年青工人來說,大概這些都已經是歷史上的‘陳跡’了,在那個悲慘的時代,今天的青年人還沒有出世。那麼,我想,回頭來知道一點過去的事情,應付更深刻地感到作爲一個毛澤東時代工人的幸福。幸福不是無代價可以得來的。爲了今天的幸福,爲了更幸福的將來:愛黨、愛社會主義。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新中國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應該是我們青年一代的責任。" 我們現在學習這篇作品,其中最大的意義就是懂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地來之不易的。

(二)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徵和結構特徵,培養閱讀能力和篩選資訊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把握報告文學所用到的材料,即: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並學會據此分析一篇報告文學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依據:課標指出,閱讀新聞、通訊(包括特寫和報告文學)作品,瞭解其社會功用、體裁特點和構成要素。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真實地再現了包身工的苦難生活,包含着對包身工的無限同情,對包身工制度的無比憤慨。使學生介入心靈,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劇"作品的審美之中陶冶心情,鍛造"人格", 淨化心靈,辯別真善美的目的,實現"悲劇"作品的情感美。

依據:"教學建議"指出:重在指導學生閱讀典範性新聞作品,深入把握作者立場、觀點,學習其敬業精神和捕捉重大新聞的能力。培養認識歷史、認識社會、認識人生的能力,提高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脈絡,概括課文的內容要點。

2.認識包身工制度的殘酷野蠻的反人道本質,接受情感教育。

教學難點:典型場面、人物描寫和抒情議論片段所表達的深層意思。

二、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

學生與其中人物所處時代的隔膜,彼此生活境遇,體驗的迥異,特別是情感體驗的限制,使得作品情感與學生情感上產生差異,這在一定程度上有礙於心靈的"介入". 要讓學生從現實再回到那個黑暗的時代去感受殘酷這本身就是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它有賴於教師的講解和學生是否能從中受到感染。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調節

前四自然段將是最好的導語,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語言給學生以最具有衝擊力的感受,以促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蒐集資料法、講讀法、問題啓發法

指導學生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聯繫起來,開發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引導學生走向社會,並以社會的文化土壤滋潤基礎教育的語文之樹。讓同學們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投入關注,增強了對社會的認識,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解題

包身工──舊社會一種變相的販賣奴隸的形式。被販賣的多是女孩子由承辦人送到工廠做工,無人身自由,所得工資全部歸承辦人所有,在這種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稱包身工。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時間),在上海東洋紗廠裏(地點),爲外國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質)。因爲這些女工在進廠時已經簽訂了賣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權,所以被稱爲"包身工". 標題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對中國女童工的殘酷剝削的罪行,控訴了他們的野蠻殘暴的統治手段,以激起人們的義憤和同情,這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二)關於報告文學

《包身工》屬於報告文學。( 同類題材有初中的《地質之光》、《誰是最可愛的人》) 報告文學,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散文的一類,是文藝通訊、速寫、特寫的總稱,是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它是一種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中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經過適當的藝術加工,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文學品種。可以寫人,可以寫事,也可以寫問題。因爲它是"報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爲它是"文學",就要求反映出來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許一定的藝術加工。

(三)寫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於1935年,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實際考察之後寫出來的。1936年春發表在《光明》(左聯機關刊物、沈起予主編)的創刊號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後到抗日戰爭以前這一個時期國統區的黑暗。那時中國農村在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日益破產,加上地主的剝削,農民生活極爲痛苦。靠近上海的蘇北地區,每年有大批無法生活的農家婦女被誘騙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國人民的抗日情緒不斷高漲,上海工人運動十分活躍。日本資本家爲了避免罷工的威脅,就更大量的僱用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自由勞動者。這篇文章針對帝國主義這種殘暴掠奪進行了有力地揭發和嚴厲的抨擊,它對於動員人民起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起了一定的作用。

高中語文說課稿格式(三)

____________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的課題是______________,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語文第_______冊第_______單元_______課《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單元是_______單元,要求__________ ___________,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_______個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3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謂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啓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啓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理。"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爲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啓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衆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程序:

(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學之端。"可以對學生髮問: "____________ ____?"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讀中學讀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應該首先讓學生帶着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讀後討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研析結構,精讀感悟

劉勰說得好:"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悟情。

1、細讀悟理

(1)整體層次:做到思之有序。這部分可分三個環節:

A、提供自學材料;B、個人嘗試練習;C、小組交流反饋。

(2)研讀悟學法:讀中解惑悟情。這部分採用教、扶、放的方式。(導讀、交流、自學)

2、精讀悟情

抓住本課中你認爲最精彩的語段進行分析,談談你認爲他寫得好在哪裏?可進行遣詞造句的錘練。

四、總結遷移,形成積澱。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爲此,可以利用這樣的問題總結全篇課文:你認爲自己這節課學得怎麼樣?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師這節課教得怎麼樣?有哪些地方你覺得還沒有講清楚?繼而根據學生情況做出綜合性總結和評價。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佈置的課外作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