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人力資源>

女白領患“午飯恐懼症” 與職場壓力有關

學問君 人氣:1.98W

“走!一起吃午飯!”面對同事的邀約,龔巧妮婉拒,“你們去吃,我還不餓。”在銀行工作的龔巧妮已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婉拒同事了。每到午餐時間,她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女白領患“午飯恐懼症” 與職場壓力有關

爲什麼恐懼吃午飯?英國東倫敦大學心理碩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陳志林稱,白領“午飯恐懼症”其實與在職場上的壓力有關。

一到午餐時間就恐懼

25歲的龔巧妮在江北觀音橋步行街一家銀行上班,時間不到3個月。她上午、下午都好過,反正就是把手中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但是到了中午就感覺恐懼,“單位外面也就幾家吃飯的地方,看見同事們都扎堆在一起吃飯,自己卻一個人坐一桌感覺特別尷尬。”

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上班一個月後。那天到了中午,龔巧妮一個人到離分理處不遠的一家快餐店吃飯。她剛端着飯菜在一張4人坐的桌子坐定,5個同事也來到了這家快餐店。等5位同事相繼端着飯菜找座位時,龔巧妮以爲她們會和自己坐在一起,結果她們齊刷刷地坐在了離她不遠的空餐桌(4座)上,就好像完全沒看見她一樣。

“哎!你不知道,那次我感覺好尷尬,看見那5個同事在一起吃飯有說有笑的,我卻一個人悶頭吃!”龔巧妮說。

不敢和同事同桌吃飯

兩個多月過去了,龔巧妮和同事間的關係融洽了許多,然而每到吃午飯的時候,她仍是一個“獨行俠”。

《社會心態藍皮書: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日前發佈,這是我國首部有關社會心態研究的年度報告。報告指出,望子成龍成爲中國人生活的首要動力。

望子成龍恐怕是自古以來中國家長的心態寫照,從古至今,透過考試改變命運的希冀令家長“望子成龍”的願望有實現的公平路徑,但是,什麼纔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應該做的正確的事?透過這樣一項調查,我們的社會該有什麼樣的考慮與反思呢?

解讀

美好的初衷

望子成龍無可厚非,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學業有成,事業有成。這種做法從小處講可以光耀門庭,往大了說可以報效國家。

但是,有些中國的父母誤解了其真正的含義,以爲只要學習好了別的都不重要了。因而有了名目繁多的培訓班、特長班,父母們不惜花錢,效仿哈佛女孩、鋼琴王子郎朗……不顧孩子的個性和興趣,強迫兒女順從父母的`意願,使孩子丟失了應有的活潑與歡笑。這種拔苗助長,急於求成的做法表面上速成了天才,實際上許多不可缺少的人生積累體驗過程被忽略了。比如:與人交往的技巧,面對挫折的態度,生活的自理能力這些隱性的學習都被淡化了。這些“天才”就像是生活在象牙塔中,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別的一無所知。學校裏沒有學到的,走上社會一定會遇到。所以就有了天才孩子上大學後因爲生活不能自理半途而廢的例子、有了走上社會後不能正確處理人際關係導致自己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尷尬,更有遇到挫折就失去生活信心從而了結生命的例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有某一方面的天賦,作爲父母要學會發現並積極引導、鼓勵,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讓他們輕鬆快樂地全面發展。這樣,孩子長大了即使沒有成爲天才,也一定會成爲對國家對社會有益、有用的人才,也會成爲一個可以自食其力,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劉文燕

反思

有心理

社會學知識告訴我們,個人的外顯行爲並非對外部刺激的首要反應,而是在外部環境各種刺激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種反射的複雜總體。“望子成龍成爲中國人生活的首要動力”,在我看來,並非空穴來風,是有其“理論基礎”的。

例如,在我國市場經濟已經實行十幾年了,雖然這對社會是一種有效的激勵作用,可是給人們帶來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差距,在沉重的現實面前,有的人經過多次努力想改變現實,可是顯得力不從心,只好把迎頭趕上的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再如,我國有“人過四十不學藝”之說,更重要的是,人一過社會預設的某個年齡階段就已經老了,也就沒用了。如高校不招收四十歲以上的研究生,除非特殊人才、特別優秀;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年齡限制……所有的這一切,不由得讓人們唏噓吁嘆,年齡真的是一道“坎”,所以,別讓自己的下一代重蹈自己的覆轍,別讓下一代失去一個個機會,讓下一代接受好的教育,將來成龍成鳳成爲大多人爲之努力的方向。

大家都把望子成龍作爲生活的首要動力,可毫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投機和心理,下一代人身上承載着幾代人的夢想和希望,他們揹負着巨大的壓力讓他們不堪重負,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對當代人來說也是轉嫁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避免“望子成龍成爲中國人的生活首要動力”,一方面國人應樹立起正確的成才觀、人生觀、價值觀,別把所有的期待都讓下一代承擔,“你的就是你的,孩子的是孩子的”,他們是獨立的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應尊重他們的權利和選擇;另一方面,社會應爲每一個人、每一個社會羣體實現夢想和人生價值提供更多的機會,別讓人們的生活和努力止步於社會所預設的某一特殊年齡,這樣的社會纔會有活力和創造力。

龔巧妮無奈地告訴重慶晨報記者,“之前跟同事們也一起吃過幾次,但因爲沒有共同話題,我幾乎接不上口,即使在一起吃飯,我也很少說話,所以想到既然每次吃飯我都很沉默,不如就儘量少和同事們在一起吃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龔巧妮說,“有時候,同事們會叫上單位領導一起吃飯,那個時候我就特別緊張。”

怎麼才能避免吃午餐時的恐懼?龔巧妮想到了兩個辦法,“同事要是問到是否要去吃午飯”這個問題,要麼她就說現在還不餓,晚點去吃;要麼就說在減肥,中午不吃飯了。

恐懼與職場壓力有關

“‘午飯恐懼症’其實與白領在職場上的壓力有關。”昨日下午,英國東倫敦大學心理碩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陳志林稱,由於白領在職場上的競爭壓力太大,往往造成白領對同事的不信任,同時對自己的不自信。因此聚在一起時,不願相互敞開心扉,直接導致了白領人際關係的不好相處。

陳志林建議,患有“午飯恐懼症”的白領可以透過以下方法緩解症狀:第一,自我暗示。告訴自己願意和同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一起共事;第二,降低自己的目標。正確認識自己在職場上的能量;第三,建立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生活方式;第四,勞逸結合,不要太勞累,多鍛鍊身體;第五,多發現自己身邊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