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求職陷阱>

形形色色求職路上“荊棘密佈” 無辜遭遇“黑職介”

學問君 人氣:1.11W
  新聞背景

  近年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的社會現狀,給職業中介行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職業中介行業可謂是魚龍混雜,無照經營、欺騙求職者行爲頻頻見諸報端。一些急於求職的人把希望寄託在一些職業中介所上,可希望背後收穫的往往卻是被騙的痛苦。

  巧立名目收取費用

  一些職業中介機構往往抓住求職者想找高職、高薪工作的心理,先以介紹理想工作,保證薪水高,工作輕鬆等名義來“套”住求職者,然後再提出收費要求。當然,爲了不嚇退求職者,這些收費通常都是些小數目的,如體檢費、驗證費等等,一般不會超過100元。因此,求職者交得心甘情願,職介所拿得“心安理得”。

  市民周先生一年前去北京打工,由於人生地不熟,他首先找了一家名叫“前行”的職業介紹所。這家職業介紹所看上去比較“正規”,營業執照和政府批文都掛在求職者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求職合同的格式也很清晰。於是,周先生按要求交了200元中介費,工作人員爲他填寫了合同。然而,當週先生提出想找一個有條件學習電腦知識的單位時,這裏的工作人員很爽快地答道:“行啊!我們這裏有‘專門推薦’,不過介紹費貴了點兒,得再交100元錢。”就這樣,周先生又交了100元拿不到任何票據的“專門推薦”費用。之後的幾天裏,職介所先後給周先生推薦了3個工作崗位,一個是在餐廳裏端盤子,一個是在桑拿中心打掃衛生,一個是在維修部修理煤氣竈、熱水器,結果哪個都和職介所當初承諾的“專門推薦”不沾邊。

  不收現金標榜“清白”

  在收費上,每個職業介紹所的.操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有的是收取小額費用,而有的乾脆註明“本職介所不收取任何費用,待工作落實後,一次性收取月工資的一定比例作爲中介費用”。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近日,市民張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在四川省綿陽市打工的一段遭遇。

  2003年5月,張先生獨自一人到四川省綿陽市打工。爲了儘快找到工作,張先生走進一家職業中介所,想透過職介所找到一份可心的工作。職介所的工作人員非常熱心地把某製衣廠的招工啓事拿給張先生,並稱他們不收中介費,等找到工作後才收取一定的費用。張先生聞聽非常高興。

  第二天,張先生一大早就趕到了該製衣廠,情況和他想像的差不多,前去應聘的人很多,大約有五六百人。工廠的負責人將應聘者帶到指定地點後,開始分發報名表,並且每張收取20元費用。張先生開始感到納悶:“怎麼還需要交錢?”但看到其他應聘者爭先恐後地交錢,張先生也掏了20元錢領了張報名表。交完錢後,張先生便在報名表上填寫自己的簡歷。

  然而,讓衆多應聘者沒想到的是,報名表剛交上去,工廠的負責人便宣佈只錄用兩人。張某感到不服,便去問工廠負責人爲什麼不在廣告中明確註明只錄用兩人,而工廠負責人辯稱看了報名表後只有兩個人合格,所以只能錄用兩個人。當張某還想爭辯幾句時,工廠的幾名保安員便圍過來將他趕了出去。

  事後,張先生才明白,這家中介所是與該製衣廠勾結,在製衣廠收取的費用中得到提成。

  針對這種情況,記者採訪了我市某職業中介所的張經理,據他介紹,目前,有很多職介所與不法公司相勾結,先把求職者推薦到公司去,然後借公司之手收取費用。其實,這些公司提供的職位都是虛假的,待求職者與公司達成意向後,公司就開始以各種藉口向求職者收取費用,而當求職者繳納了全部費用後,公司就會誇大困難來逼退求職者。當然,求職者一旦放棄,前期繳納的各種費用也就無法索回了。

  “黑分店”害人不淺

  據介紹,正規的職業中介機構需要有工商部門頒發的經營許可證和勞動部門頒發的職介許可證。於是,一些非法的職業中介機構便玩起了“買證辦分店”的遊戲,求職者略有不慎便會上當。

  據市民高先生講,他下崗後曾在一家職業中介所交了300元服務費,但一直未被推薦到合適的工作,當他找該公司要求退費時,對方卻藉口負責人沒在本市爲由,拒絕給高先生退費。過了一段時間,高先生竟然發現這家公司已是人去樓空了。據高先生回憶,他第一次到該公司時,只注意到對方有營業執照,而對其職介許可證是從他處複印來的卻全然不知。

  據瞭解,出賣、轉讓、轉借職介許可證複印件已成爲一些合法職業中介機構盈利的主要手段。他們以一定的價格轉讓自己的職介許可證複印件,允許對方打着自己的旗號開分店,而非法職業中介機構在購得合法職業中介機構的職介許可證複印件後,四處招搖撞騙,坑害求職者。當求職者找到他們時,兩家公司就會互相推諉,玩起“踢皮球”的遊戲。

  相關連結

  求職者到職業中介機構登記求職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是否在經營場所的顯著位置懸掛《職業介紹許可證》原件以及該證件上是否蓋有勞動部門的公章。

  2.機構名稱、地址、法定負責人等是否與工商執照相一致,特別應該注意登記地址是否與實際經營場所相一致。

  3、是否超業務範圍經營。

  4、使用的《職業介紹許可證》是否超過有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