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名人故事

學問君 人氣:1.47W

一部《西遊記》,四百餘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永傳不衰;它的作者,就是從少年時期就被稱爲“神童”的吳承恩。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的名人故事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出生於公元1500年。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他的父親叫吳銳。吳銳自幼喪父,家中十分貧寒,靠站在課堂門外旁聽的方法讀了不少書。他後來經商,依然不忘讀書,特別是愛讀史書。他每當讀到屈原、伍子胥、諸葛亮、岳飛事蹟的時候,常感動得流淚;他又喜歡談論時政,說到不平之事,“輒撫幾憤惋,意氣鬱鬱”。吳銳的這些秉性,對吳承恩後來創作《西遊記》有着明顯的影響。

吳銳四十多歲得子,把吳承恩視若掌上明珠,十分珍愛;又見兒子聰明伶俐,便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故從吳承恩兩三歲開始,就教他讀詩學經;當他長到六歲時,便送他去私塾讀書了。

吳承恩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學習格外刻苦用功,成績在學校也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正當他學習日進的時候,父親卻不幸去世了。在這困難關頭,私塾那位老師感到自辦學以來,吳承恩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捨不得讓他失學,便說服他的母親,並表示自己只收一半學費,使吳承恩得以繼續唸書。

吳承恩在上私塾的時候,除了學習經書,還有多種愛好,對詩、詞、賦、曲無所不讀,尤其愛讀神奇故事和民間傳說。平時,父母給他的零花錢,年終親戚朋友給他的壓歲錢,他一分一文也捨不得花,都去市場買了那些稗官野史和筆記小說之類的書。他往往一看起這些書來,就忘了吃飯和睡覺;一旦看到有趣的地方,不是自言自語地叫好,就是高興得手舞足蹈。

有一次放學後,別的學生都回家了,他還在教室中讀書。老師發現後,對他說:“天黑了,快回家吃飯去吧!否則,回去晚了,你母親會着急的。”

吳承恩沒有聽見,繼續讀書。

老師又說了一遍,吳承恩依然沒吱聲。

老師心想,這孩子讀書太專心了,喊了他兩次都沒有聽見,於是便走了過去。

不料,老師走過去一看,發現吳承恩讀的並不是經書,而是一本野史時,不由得一把從他的手中搶了過來,大聲呵斥說:“這是你看的書嗎?真太讓我失望了!今後若再看這類的書,就不要來上學了。”

吳承恩低着頭說:“這是講故事的書,是講老鼠偷油吃的.故事,又不是什麼壞書!”

老師一聽,更加嚴厲地說:“那也不行,會影響學經書的!”

吳承恩只好認了錯。

又有一天晚上,吳承恩學完了功課,又拿出故事書讀,結果讀到高興處,竟哈哈大笑起來。熟睡的父親被驚醒了,一看天已經快亮了,心說:“這孩子天天如此用功,怕不是累得神經出了毛病吧,笑得多疹人!”

他急忙披上衣服去看。這一看不要緊,發現吳承恩看的竟是一本筆記小說,便一把奪了過來,罵道:“天天睡得這麼晚,光看這書嗎?讀這樣的書,將來能使你做官嗎?不成材的東西!”

經母親竭力勸阻,父親這一頓打纔沒有落在吳承恩的身上。

儘管如此,吳承恩愛看神奇故事的嗜好並沒有改,而且一發不可收。爲了不使老師生氣,不讓父母失望,他做得隱蔽一些:上下學的路上,在廁所裏,還有時在被窩裏邊看書……

正如吳承恩後來在《禹鼎志序》一文中所說:“餘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社學時,每偷市野史稗官,懼爲父師呵奪,私求隱讀之。”

意思是說:在我小的時候,就喜歡讀傳奇故事;在上學的時候,常偷偷地到集市上買些野史稗官之類的故事書來,因爲害怕老師和父親發現後訓斥、奪走,只好找一個隱蔽的地方去讀。

由此可見,吳承恩小的時候讀故事書,的確入了迷。這些故事,爲他後來創作《西遊記》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吳承恩長大後,做過貢生,曾任長興(今浙江長興)縣丞;但沒過多久,終因看不慣官場的爾虞我詐而辭官回鄉。

吳承恩回鄉後,博覽羣書,作詩填詞,爲創作《西遊記》開始了各方面的準備工作。

《西遊記》的最早源頭是“玄奘取經”,到宋朝時就有了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講的是猴行者化爲白衣秀士,保唐僧去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但沒有出現豬八戒的形象;到了元代,一些話本便寫到了“大鬧天宮”、“黃風怪”、“紅孩兒”、“女兒國”等故事。吳承恩就是根據這些民間傳說和話本,進行了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再創作。

據說他爲了寫活孫悟空這個主要人物,在遊歷名勝古蹟時,曾經到過雲臺山的青峯頂。在這裏,他聽到了一個石猴精吃蟠桃的故事,大感興趣,急着詢問石猴的來歷,經常在什麼地方活動;並以重金請當地老人帶他在青峯頂上到處觀看。他穿過鬆林,繞過山澗,觀看滿山的花果,進了大大小小七十二個山洞;到了晚上,他便在一個叫三元宮的大廟裏開始了《西遊記》的構思。

在第一個回合中,吳承恩就把雲臺山青峯頂取名爲“花果山”,把七十二洞中最大的一個洞叫做“水簾洞”。於是乎,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便有了名山名洞。從這時,孫悟空在吳承恩的筆下,開始了它波瀾壯闊的一生。

在原始材料中,故事的主人翁是唐玄奘,而不是孫悟空;而在《西遊記》中,吳承恩則把主人翁寫成了孫悟空,體現了作者要掃蕩當時腐朽社會上的妖魔鬼怪的政治理想,透過神話幻想的藝術形式,使人們喜聞樂見,這就更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張力,也因此成了舉世聞名的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