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不恥下問的名人故事

學問君 人氣:2.98W

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習沒有止境,在求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恥下問,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不恥下問的名人故事,歡迎大家閱覽與學習

不恥下問的名人故事

《岳飛學藝》100字(一)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

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程門立雪》300字(二)

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着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是已經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爲得意門生,得其真傳。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是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衆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華佗拜師學藝》1100字(三)

華佗是東漢末年安徽省亳縣城北小華莊人,全家人僅靠父親教書,母親養蠶織布爲生。可是當時,宦官當道,捐稅徭役繁重,加之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家家顧命不得,誰還有心叫孩子上學?這樣一來,華佗家的生活就更拮据了。

一天,華佗的父親帶他到城裏“鬥武營”(即當地富豪鬥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後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醫治不及,死了!華佗娘倆悲痛欲絕,設法把父親安葬後,家中更是揭不開鍋了。那時華佗才七歲,娘把他叫到跟前說:“兒呀!你父已死,我織布也沒有本錢,今後咱娘倆怎麼生活呀?”華佗想了一想說:“娘,不怕,城內藥鋪裏的蔡醫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個徒弟,學醫,既能給人治病,又能養活娘,不行嗎?”娘聽了滿心歡喜,就給華佗洗洗臉,換了件乾淨的衣服,讓他去了。

華佗拜了師傅,就跟蔡醫生學徒,不管是幹雜活,採草藥,都很勤快賣力,師傅很高興。一天,師傅把華佗叫到跟前說:“你已學了一年,認識了不少藥草,也懂得了些藥性,以後就跟你師兄抓藥吧!”華佗當然樂意,就開始學抓藥。誰知師兄們欺負華佗年幼,鋪子裏只有一杆戥秤,你用過後我用,從不讓他沾手。華佗想:若把這事告訴師傅,責怪起師兄,必然會鬧得師兄弟之間不和,但不說又怎麼學抓藥呢?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華佗看着師傅開單的數量,將師兄稱好的藥逐樣都用手掂了掂,心裏默默記着分量,等閒下時再偷偷將自己掂量過的藥草用戥秤稱稱,對證一下,這樣天長日久,手也就練熟了。

有一回,師傅來看華佗抓藥,見華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裏很氣憤,責備華佗說:“你這個小搗蛋,我誠心教你,你卻不長進,你知道藥的份量拿錯了會藥死人的嗎?”華佗笑笑說:“師傅,錯不了,不信你稱稱看。”蔡醫生拿過華佗包的藥,逐一稱了份量,跟自己開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稱幾劑,依然如此,心裏暗暗稱奇。後來一查問,才知道是華佗刻苦練習的結果,便激動地說:“能繼承我的醫學者,必華佗也!”此後,便開始專心地教華佗望聞問切。

一次,丁家坑李寡婦的兒子在渦河裏洗澡被淹壞了,李氏飛奔來找蔡醫生,蔡醫生見孩子雙眼緊閉,肚子脹得象鼓,便嘆氣說:“孩子難救了。”李氏聽了哭得死去活來。華佗過去摸了摸脈,低聲對師傅說:“孩子可能還有救!”蔡醫生不信。華佗叫人牽頭牛來,先把孩子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後再放平孩子,用雙腿壓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雙手,慢慢一起一落地活動着,約摸一刻鐘工夫,孩子漸漸喘氣,睜開了眼。華佗又給開了劑湯藥,把孩子治好了。華佗起死回生的消息象風一樣的傳開了。蔡醫生羞愧地對華佗說:“你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沒本事教你了,你出師開業去吧!”華佗出了師,也不開業,卻遊學徐土一帶,尋訪名醫,探求醫理,給人治病。

據說華佗死後,亳縣蓋的華祖庵,就是李氏爲紀念華佗救活自己的孩子而捐錢修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