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歷史名人故事400字

學問君 人氣:3.1W

在平常,我們可以多閱讀歷史人物故事,增加自己的課外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精心蒐集的歷史名人故事400字,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歷史名人故事400字

歷史名人故事400字一

蘇東坡才華出衆,加上長得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因此擁有大批的粉絲。雖然蘇東坡“星途坎坷”,但這些忠實的粉絲卻一直追隨,對他不離不棄。

蘇東坡任杭州通判時,喜歡到西湖遊玩。有一天,蘇東坡遊覽西湖時,忽然着到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駕船追了上來。蘇東坡不知其來意,一時愕然。女子激動萬分地說,她自小就仰慕蘇東坡,但一直無緣相見,現已嫁爲民妻,今日親眼看見自己的偶像,也了卻了多年的願望。之後,美女粉絲給蘇東坡彈奏了一曲古箏,便駕船翩然而去。蘇東坡無比感慨,爲此,他寫下一首《江神子》。

蘇東坡謫居黃州時,有一個叫李琪的粉絲,非常想要蘇東坡的簽名墨寶,但一直沒有機會。多年過去了,李琪仍拿不到偶像的簽名墨寶,眼看蘇東坡就要調離黃州,她心急如焚。離開當日,黃州官員設宴爲蘇東坡餞行,宴席就設在李琪所服務的酒店。真是天賜良機,李琪決定豁出去了。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蘇東坡酒興正酣。看到時機成熟,李琪便捧着酒杯跪拜在偶像面前,隨即拿出自己的隨身汗巾,求蘇東坡簽名墨寶。蘇東坡倒也爽快,讓李琪取來筆墨,揮手便在汗巾上寫道:“東坡七載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到此,即擲筆袖手,復與賓客談笑。只寫兩句?這可把李琪急壞了,於是她再次跪拜,求蘇東坡再續。蘇東坡大笑,接着寫了兩句:“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書畢,在座賓客無不擊節讚歎,李琪也了卻多年心願,激動得流下眼淚。

蘇東坡59歲時被貶至惠州,當時,他的鄰居溫氏有個女兒叫溫超超,年方16歲,貌美如花。在當時,16歲已經是談婚論嫁的年齡了,但溫超超的眼光極高,任提親的踏破門檻,她就是不肯嫁人。直到蘇東坡被貶謫到惠州,她纔算是找到了意中人,她高興地對人說:“嫁人只嫁蘇東坡!”於是,每天晚上,溫超超不顧其淑女形象,愣是翻過高牆,來到蘇東坡窗前聽他吟詩誦讀。一個晚上,窗外的溫超超被蘇東坡發現了,慌亂之中,溫超超馬上就翻牆跑回家中。蘇軾跟蹤尋到溫家,問其緣故。溫父無奈地告訴了蘇東坡實情。蘇東坡並不是好色之徒,他答應溫父,要給溫超超找到一個好歸宿。但天有不測風雲,不久,蘇東坡就又被貶到海南儋州去了,此事也因此不了了之。到蘇東坡遇赦放還,途經惠州時,溫超超已經抑鬱而終。

在京城的皇宮裏,蘇東坡的粉絲也不在少數。當時,皇宮中的皇太后、皇后、公主和不少宮女都是蘇東坡的超級粉絲。她們對蘇東坡的一貶再貶非常憤慨,但始終無能爲力。北宋元豐年間,“烏臺詩案”案發,蘇軾被逮捕下獄。宋神宗當時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看到自己的偶像入獄,神宗爲此悶悶不樂。後來,皇太后向宋神宗哭訴,搬出了當年宋仁宗“吾爲子孫得兩宰相”的祖訓,爲蘇東坡說情。最終,宋神宗決定對蘇東坡從輕處理。所謂的“吾爲子孫得兩宰相”,其實就是前任皇帝宋仁宗對蘇東坡愛戴有加的一個體現。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宋朝疆域之外,也有蘇東坡的粉絲。有一回,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在遼國,蘇轍驚奇地發現,遼國人常常向他打聽蘇東坡的情況。後來,蘇轍在給蘇東坡的信中寫道:“誰將家譜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由此可見,蘇東坡在遼國也有極大的影響力。當時高麗國有兩個兄弟,也是蘇東坡的忠實粉絲,他們分別取名爲金富軾、金富轍。軾和轍,正是蘇東坡兄弟的名字,由此又可見,蘇東坡被外國人崇拜的程度。

歷史名人故事400字二

說起懷才,唐伯虎有一大堆話要說。

死了的不管,活着的人裏,確實沒有比他更有才的了。從小是個神童,玩什麼都第一,詩文書畫個個冒尖,十七歲畫了一幅畫,禮部尚書吳一鵬一看,我靠,這不是天才吧。

而且人家還特不愛學習,跟今天的學霸一樣,該寫詩寫詩,古時候寫詩其實跟現在寫網文是一樣的,純爲好玩。該畫畫也畫畫,該練字練字。這些東西又不像現在搞得好了可以高考加分。人家就是圖個玩。

太有才了,不找點地方發泄,可能會憋壞。還是好朋友祝枝山看不下去,說你也看點正書吧。

所謂正書,就是四書五經這些高考指定教材。

好吧,那就找出來翻翻唄。突擊抱了下佛腿。中考的時候,大家吃飯,唐伯虎說了一句話:這一次的中考狀元就是我了。

大家都點頭,沒有人說他吹牛。

事情也證明他沒有吹牛。這一次鄉試,唐寅考第一,爲應天府解元。

第二年會試,也就是高考。考完出來,大家聚會,聊聊高考情況。作爲學霸,標準的迴應是:唉,這次考砸了。

唐伯虎沒有,他說:不好意思,這一次的會元就是我了。

依然沒有太多人懷疑這句話,畢竟唐伯虎的名氣已經傳開了。畢竟唐伯虎是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事實上,把江南這個區域定語去掉,也是基本成立的。但是,不能去掉“才”字。因爲如果評江南四大人物,或者江南四大傑出貢獻人物、江南四大優秀青年等等,可能唐伯虎就排不上了。

有一個可以排上,那是比唐伯虎少兩歲的陽明。

說起懷才,陽明也有一大堆可以說的。

陽明同樣是個天才,什麼東西一教就會,還能舉一反三。

跟唐伯虎一樣,陽明也不是一個三好學生。唐伯虎喜歡詩詞書畫這些能宣泄才氣的東西。陽明喜歡琢磨。一開始就琢磨起月亮跟山的關係來。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這種繞口令的東西,現在我們知道叫哲學。那一年,陽明十二歲,就開始研究形而上的哲學了。他照着哲學系教授朱熹編的《聖人是怎麼練成的》一書,在院子裏琢磨竹子,以期發現“理”這種傳說中的東西,從而成爲聖人。

但最終,他還是被父親打回了教室,開始讀起高考指定教材。第一次中考,陽明沒有說一定是狀元。畢竟他也是臨時抱抱佛教,也不是什麼四大才子之首,目標不敢那麼宏大。確實也不是狀元,好在,也考上了。

鄉試透過了,接下來是會試。

陽明還是老一套,平時琢磨形而上,臨考突擊一下《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之類的書。

好了,懷才的階段結束了,接下來,該吐吐嘈不遇了。

唐伯虎落榜了,不但落榜了,連復讀的機會都沒有了。

唐伯虎被人告了,他在酒店吹牛時,不是每個人都認爲他牛逼,還有人認爲他作弊。往上一舉報,發現確實已經定唐伯虎爲會元。

政府纔不管你是不是天下第一才子。他們只會問:爲什麼榜單還沒公佈,你唐伯虎就敢宣稱已經穩拿第一了?再一查,果然有問題。當然這裏面有很多巧合。唐伯虎冤不冤,已經說不清了。

處理的結果是,主考官被提前退休,唐伯虎被貶爲小吏,不得爲官。

這等於唐伯虎是去考北大的,結果被調劑到了藍翔學開挖掘機。

不遇啊不遇!

現在知道爲什麼學霸們考完之後,都是一付痛不欲生肝腸寸斷,上天如果再給一次機會,一定再檢查一遍的模樣了吧。

低調纔是王道啊。

陽明也沒有考中,他本以爲可以照鄉試的方法突擊一下,但沒想到,地方考試的經驗搬到中央就不靈了。陽明考了二次,都落榜了。好在,他還能夠人生豪邁,從頭再來。

咬咬牙又復讀了一屆,終於考中了。考上包分配,兵部武選司主事,六品官,不大不小。這是不是懷才相遇了?

是的,他遇上了大太監劉瑾。

當時大家正在開劉瑾的批判大會 ,他一熱血青年,憤怒文青,也扯着嗓子吼了一通。

他的噪門最大,一下被劉瑾盯上了,奉送他四十大板,然後打發到邊遠山區當知青,地點在貴州龍場驛,職務:驛丞。也就是官辦招待所所長。編制只有一個,所以王所長又兼了王門衛、王保潔、王電工、王更夫……

這一下,別說遇見伯樂了,就是想遇見一個農民伯伯,也得天氣好,人家出來幹活才行。

不遇啊不遇。

唐伯虎也在倒黴當中。被下放爲辦事員後,他乾脆不去報到。在官是官,吏是吏的時代,讓一個讀書人去當吏,那簡直是一種恥辱。那是宋江們的業務範圍。

唐伯虎直接回家了,然後,跟老婆大吵了一架。

大家看唐伯虎點秋香,家裏老婆可以湊兩桌麻將,還要跑去勾搭人家的丫環。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唐伯虎,嗯,確實放蕩。當年參加錄科考試,考試期間還去逛天上人間,差點被取消錄取資格,還是蘇州知府曹鳳愛惜人才,爲唐寅求情,才錄了最後一名,纔有鄉試的機會。

但,如果就老婆來說,唐伯虎確實沒那麼牛。他一生只娶了三個老婆,第一個老婆徐氏文靜秀氣,但在生兒子時去世。唐伯虎在鄉試中考了解元第一名後,又娶了何氏。

顯然,何氏是押中他的前途。本來在家準備了慶功宴,準備接錄取通知書呢。結果收到了下放通知書。當場跟唐伯虎大吵一架,直接離婚了。據唐伯虎講,自己回家時,連家裏的狗都追着他咬。

世道炎涼,狗猶如此,人何以堪。

前程,前程沒了,老婆,老婆沒了。唐伯虎索性破罐子破摔。開始,嗯,開始環遊世界。

現在,好多人的理想就是環遊世界,美其名曰:要看盡世界的美。其實,把環遊世界當理想的人都是LOSER,他們多半也沒有機會環遊世界。嗯,可能有一種例外,有一種人,有機會陪人環遊世界。

真正能環遊世界的人絕不會說,我的理想就是環遊世界。

真正牛逼的人,是全世界在環遊他。

此時的唐伯虎就是一個LOSER,因爲交通工具的限制,他沒能去成布吉島、夏威夷,也就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轉轉。有錢了,就去挽救失足婦女,沒錢了,就賣文賣畫。這一階段,他的畫得特別好。

這樣一來,連好朋友文徵明都有點煩他了。

不遇啊,不遇,吾之伯樂,尤水中月,鏡中花,霧霾中的北京電視塔。說不見就不見了。

悲催的不遇階段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談談相遇的故事。

陽明終於遇見了。

在貴州龍場的寂寞驛站裏,他終於遇見了從少年時期就一直追索的東西:理。

更驚奇的是,他發現這個理不像他的導師朱熹說的那樣,存在於外部,而恰恰就存在於自己的心裏。也不需要像朱教授說的那樣,要壓抑自己的慾望,要滅絕自己的人性。

這個理就存在於人性裏。

儘管後面,陽明還幹了很多大事,他在江西平匪患,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收了一大堆的學生。但不重要了,那些東西,都不過是綿上添花。

在偏遠的山區,他已經遇到了自己該遇到的伯樂。

唐伯虎似乎也遇到了。

巧的是,如果唐伯虎遲走二步,還可能跟陽明打個照面。因爲唐伯虎遇到的伯樂就是陽明後面打掉的寧王朱宸濠。

因爲要組建造反團隊,朱宸濠看上了唐伯虎的才氣,請他過來當師爺。

雖然也是吏,但好壞是給王爺當吏。這個檔次還是可以的。

但唐伯虎發現那是一個大坑。

朱宸濠在準備造反,天天招聘各地流竄犯,沒事在家裏磨磨刀,跟一些人嘀嘀咕咕。

細思極恐。

當不當官還是小事,上了賊船是要掉腦袋的。

好在,唐伯虎是有才的。

於是,在南昌城,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快五十的中年怪叔叔,脫得精光在大街上裸奔,邊跑邊喊:“我是寧王貴賓。”

寧王快瘋了,趕緊請唐伯虎走人,爲了打發唐伯虎,還送了點路費。

唐伯虎這才溜出了南昌。

這倒是遇了,卻是遇人不淑。還不如不遇!

其實,進南昌城,唐伯虎沒有遇,但他從南昌城出來進,是真的遇了。

因爲,他放下了自己的欲!

唐伯虎一生追求做官。這不是懷才待遇。這是懷欲待沽,或者說,是懷春待孕。

我們常常有一種錯覺,我們有才,就一定要遇。我們有才,就一定要發財,我們有才,就一定要做官。

錯了,才從來就不一定通向財富跟地位。如果,你奔着財富地位,那你懷的一定不是才,而是慾望。是懷着春天給你的洪荒之力,希望達到人生的大和諧,然後孕上。

才只能通向才。而才的唯一伯樂,不是第三者,而正是自己。

在貴州的驛所,陽明沒有遇見任何他人,他只遇到了自己,一個更好的自己。所以,他得遇了。

唐伯虎也終於遇見了最好的自己。

從南昌出來,他徹底放下了當官念頭,姿意自己的文才,他的文章、他的書法、他的繪畫達到了人生的頂峯。雖然,腦洞老師還是最欣賞他的。

原來,真正的伯樂,真正的貴人,不是別人,正是自己。

如果你是千里馬,就繼續奔跑,你並不需要一個伯樂。

有一本,內容我沒看過,但它的名字我很喜歡:遇見最好的自己

與其懷着才期待遇見什麼貴人、伯樂,不如調整一下姿態,去遇見最好的自己。

歷史名人故事400字三

在舉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腳下,有一座古樸的祠堂。它是爲紀念耶律楚材而建立的。

耶律楚材是蒙古汗國的一代名臣。他字晉卿,契丹族,是遼東丹王突欲八世孫,世居金中都(今北京),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通曉天文曆法。1215年,成吉思汗(元太祖)奪取燕地後,召用耶律楚材,十分信任他。成吉思汗去世後,拖雷監國時期和窩闊臺即位後,他越來越受重用。他建議設定州郡長官,使軍民分治;反對改中原地區爲牧場的錯誤主張,建立賦稅制度。蒙古軍隊攻陷金國汴京時,耶律楚材力諫廢除野蠻的屠城舊制,召用儒者,設定經籍所、編修所,文教事業逐步興起。耶律楚材從成吉思汗至窩闊臺,受重用三十多年,官至中書令,國家的典章制度大都是由他奠定的。1236年春天,蒙古大汗窩闊臺(元太宗)宴請羣臣。他親自端着酒杯爲耶律楚材敬酒,並且說:“我之所以誠心誠意地信任你,是遵照先帝的遺命。如果沒有你,中原地區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安定局面。我能夠高枕無憂,全靠你的努力。”

窩闊臺去世後,皇后乃馬真氏執掌政權。她崇信奸臣,擾亂朝政。有一個叫奧都剌合蠻的人,他用重金賄賂皇后乃馬真氏,得到權柄,滿朝文武百官都奉迎他,只有耶律楚材敢與他面折廷爭。

有一次,皇后乃馬真氏將起草詔書使用的印璽和白紙,都交給奧都剌合蠻,讓他辦事自己填寫用印就行了,不必啓奏她。耶律楚材認爲不妥當,立刻上奏皇后乃馬真氏,說:“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有憲xian章規矩,現在您要破壞它,老臣不敢接受這個指示。”皇后乃馬真氏自知理虧,只得將交給奧都剌合蠻的.印璽和白紙收回去。過了不久,皇后乃馬真氏又降旨,說:“凡是奧都剌合蠻提出的建議,想要辦的事情,各部門的官吏們都要按照他的意見起草命令,不照辦者,就把他的手剁下來。”耶律楚材接到皇后乃馬真氏的旨意後,再一次上殿抗爭。

他對皇后乃馬真氏說:“國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交給老臣我負責,與各部門的官吏們沒關係。奧都剌合蠻的建議如果合理,我自當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如果建議不合理,就不能辦。老臣死且不避,何況剁手呢!”皇后乃馬真氏聽後很不高興,不接受耶律楚材的意見。耶律楚材滔滔不絕,爭辯不已,最後大聲說:“老臣侍奉太祖、太宗皇帝三十餘年,沒有辜負國家,皇后難道能以無罪殺害老臣嗎?”皇后乃馬真氏雖然很生氣,但在忠誠剛直的三朝元老重臣耶律楚材面前,不得不深深地表示敬畏,宣佈所降旨意作廢。

歷史名人故事400字四

北魏太武帝當政時期,司徒崔浩奉旨率領衆位史官編修國史,太子的老師、中書侍郎高允也參加了國史的編輯工作,因爲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許多醜事都不加避諱地寫在了史書上,還把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員,他們認爲此史官給皇族丟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發,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責任。太武帝大怒,便興起了一場文字獄,下令將參與編寫史書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獄。

太子聞訊後,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護起來,第二天早上,他親自帶着高允去見太武帝,以便當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囑高允說:“如果皇上問你話,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徑回答!”

見到太武帝后,太子說:“我在東宮和老師(指高允)相處多年,知道他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他雖然也參與了國史的編輯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請您赦免他吧!”見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問他道:“國史都是崔浩寫的嗎?”顯然,太武帝這是在給高允找了個臺階,只要高允順着他意思說“是”,也就萬事大吉了。可沒想到,高允竟然說:“不是,《太祖紀》是鄧淵寫的,《先帝紀》和《今紀》是我和崔浩合寫的。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綱要,至於具體註疏,我寫得比崔浩多。”太武帝一聽,鼻子差點兒氣歪了,大怒道:“照這麼說,你的罪過比崔浩還要大,我怎麼能饒了你呢!”太子連忙替高允辯解道:“高允是被嚇壞了,所以才胡言亂語,我之前問過他,他說全是崔浩寫的!”太武帝便又問高允:“是這樣的嗎?”等於再次給了他一次機會。哪知高允竟然說:“太子是爲了救我的命才這樣說的,其實他從沒問過我修史的事,我說的全是真話,我並沒有被嚇傻。”按理說,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變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了。但沒想到,高允的這種誠實、大無畏的精神,感動了太武帝,他沒有堅持追究高允的責任,當場下令赦免了他。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時,太子責怪高允不知見機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給自己找麻煩;但高允卻回答:“按照歷史事實撰寫國史論述朝政得失,這並沒有錯。我和崔浩一起編寫史書,應當共享生死榮辱,出了事,我怎麼能全推給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爲了活命而說違背良心的話啊!”

趨利避害是人的一種本能,很多人在災禍到來時,出於自保的本能,都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來漂白自己。但高允的做法卻恰恰相反,大難當頭之際,高允並沒有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而是寧可被殺頭也不肯污衊他人,表現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擔當。“不能爲了活命而說違背良心的話”,是高允精神風骨的真實寫照,也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處世原則。

TAGS: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