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經典名言>名人故事>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學問君 人氣:1.68W

以史爲鑑可以明得失。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培養我們的歷史文化底蘊,可以瞭解更多的歷史文化人物,觀摩更多的歷史文化古蹟。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可以效法古人的明智之舉,同時以可以反省自我。下面有本站小編整理的中國歷史名人故事,歡迎閱讀!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岑文字的憂懼

據《舊唐書,岑文字傳》載,岑文字踏進仕途不久,就以自己傑出的才華和品行被封爲中書令(唐代爲天子制訂詔書、起草政令的進階官員),他回到家裏,臉上顯出憂愁的神色。母親感到奇怪,問他爲何如此?他說: "我沒有什麼功勳,也不是皇上的舊臣,不恰當地蒙受這樣的恩寵榮耀,責任重大,職位很高,這就是我憂愁、恐懼的原因。"

親朋好友來向他慶賀,他總是說: "如今我只接受慰問,不接受慶賀,因爲我無功而被封如此高官,無德而享如此榮譽,實在慚愧!"又有人勸他經營產業,岑文字嘆息道: "我本是南方一個平民,步行進入關中。往昔我的願望,不過是當到祕書郎或一個縣令罷了,如今我受到這樣高的榮耀,令人恐懼的地方已經夠多了,怎可再談添置產業的.事呢?"後來,岑文字果然成了憂國愛民的大臣,深受老百姓的敬愛。

周新掛鵝

明朝永樂年間,南海人周新任監察御史。他正直廉潔,對於官場中的流弊,敢直言披露,行爲不軌的貴戚們都很怕他,視之爲'"冷麪寒鐵"。後來,周新改任浙江按察使,當地含冤負屈的老百姓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紛紛奔走相告;"我們得救了。"周新到任後,果然澄清了許多積年冤案,懲處於-德育名人小故事

貪贓枉法的官吏。很快,就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爲了感謝他,經常有人給他送禮品、財物。周新恪守自己的誓言:份禮不受,分文不取。一次次當面退還了禮品、財物。一次,有人趁周新不在家,給他送去一隻烤鵝。周新的管家推辭不掉,就留下了。周新回家後知道了這件事,爲了杜絕人們再來送禮,他便把那隻烤鵝高掛在家裏很顯眼的地方。以後有人再來送禮,他就指着那烤鵝說:"你要是不拿走,照掛不誤!"從此,再沒人敢給他送禮了。

于謙清風兩袖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謙,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過不小的官。當時官場黑暗,營私舞弊貪贓賄賂成風,于謙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頗有政績

據說,于謙當"兵部侍郎"時,有一次巡撫河南。其時朝中宦官王振專權,驕橫跋扈,貪贓納賄,無所不用其極。地方官進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須向他獻納金銀珠寶等貢品禮物,如若不然,就會遭到種種非難、打擊和排擠。于謙對王振的不法妄爲,早已十分厭惡。這次回京之時,有人私下勸他帶些絹帕、蘑茹、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品?送給權貴們作個人情。于謙聽了哈哈一笑,當即展紙揮毫,賦詩一首:

絹帕茹蘑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爲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然後,他果然不帶一物,兩袖清風地上路了。由此,"清風兩袖" (或曰"兩袖清風" )這個成語便常常被用來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司馬遷.無瑕玉璧不可收

西漢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編寫《史記》的時候,朝中最受漢武帝劉徹寵信的將軍李廣利派人給他送來一件禮物。司馬遷的女兒開啟精緻的盒子一看,不禁欣喜於色。原來,盒子裏放着一對圓潤、光滑的稀世珍寶--玉壁。於是,她喜盈盈地跑過去告訴了父親。

這對玉璧使司馬遷思緒萬千,他想到;我是一個平凡而品位低下的小官,人家是皇上的寵臣,爲什麼要送我這麼珍貴的禮物呢?況且,這無瑕玉壁,不正是做人的一個榜樣嗎?富貴貧賤不由人,而品行則可以追求,使其潔白似玉。如果收下這對玉璧,我身上就增添了一分瘢痕污點。想到這裏,他對女兒說: "自古無功不受祿,這無瑕玉璧咱們不能收。"說罷,他包好玉壁,交給來人帶回去了。

顧炎武.收回門生貼子

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是一位很有骨氣的人,他曾出生入死地從事抗清鬥爭。清朝統一中國後,他堅持不合作的態度,多次拒絕清政府的威脅利誘,不出來做官,致力於研究學問,多有建樹。

據說,有個官僚地主葉方恆,看中了顧炎武的家產,便卑鄙地唆使別人誣告顧炎武有"通海"的罪,說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結,圖謀推翻清王朝。這在當時是最大的罪名。於是,顧炎武被抓了起來。

顧炎武的親朋好友聞汛後,立即四處奔走,多方營救。好友歸莊爲此求救於當時的漢奸官僚錢謙益,錢知道顧炎武是當時的有名學者,企圖藉此沽名釣譽,便說: "救他不難,只要他送我一張門生帖子,拜我爲師就行了。"歸莊深知顧炎武的爲人,決不肯屈節求生,但事到此時也只得從權,'便悄悄地代寫了一張門生帖子,送給錢謙益。果然,顧炎武很快便被保釋了。

顧炎武出獄後,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臉都變色了,覺得拜錢謙益這個漢奸官僚爲師是太侮辱自己了,便對歸莊說;"一定要把門生帖子要回來。要不回來,我就在大街上貼通告,聲明並沒這件事。"由於顧炎武堅持,後來錢謙益只好交還了這張門生帖子,顧炎武的氣節,因此而更爲時人所景仰了。

鄭成功四抗父命

民族英雄鄭成功四抗父母不肯投降的趣事廣爲人知。他的父親鄭芝龍是一個賣國求榮的大漢奸,南明之時,朝廷兵權操縱在他手裏,清廷以閩粵總督的官職爲誘餌,他就心有所動。一天他把兒子鄭成功找來,講了自己的心思。當時才二十三歲的鄭成功不僅文武雙全,而且有一顆愛國忠心,他對父親的叛變行爲十分震驚,他耐心地勸說父親;清廷一向,背信棄義,我們如今地處福建有險可守,抗清地利人和,中興大明並非毫無希望;即使失敗,有史可法爲榜樣,也要名垂青史。但鄭芝龍迷戀清廷的高官厚祿,執意投降。鄭成功當夜逃走,決心抗清到底。他在給父親的信中說: "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父教子以貳。"

鄭芝龍投降清廷了,然而家財沒有保住,妻子田川氏(鄭成功生母)被清兵姦污,自縊身死。鄭芝龍有此國恨家仇而不思圖報,反而爲了保全性命,在清廷的指使、配合下三次寫信勸兒子投降,都遭到嚴辭拒絕。

第三次勸降時,鄭芝龍派鄭成功最喜歡的弟弟鄭渡,陪伺清廷的欽差大臣去勸降。這一次清廷出價更高,不但封公,而且答應將福州、泉州、漳州、興化四府的土地撥給鄭成功管轄,鄭渡到廈門,一見哥哥就痛哭不已,懇求哥哥爲了全家人的性命忍辱投降。鄭成功思念骨肉,心如刀絞,更覺得倘若投降清廷,就對不起天地良心,會成爲民族罪人。於是他堅定地說; "我要的不是個人的富貴,一家的平安,而是大:明的天下,故國的山河。父親賣國求榮,致使隆武帝被俘遇害,幾十萬軍民流血犧牲,至今萬人唾罵!"他還勸弟弟到杭州祭掃嶽墓,當岳飛而不當秦檜。後來,鄭成功進軍臺灣,趕跑荷蘭侵略者,使臺灣迴歸祖國。

TAGS: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