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旅遊>美食特產>

衡水阜城縣特色美食攻略

學問君 人氣:3.28W

千年大運河的甘霖,哺育了勤勞和富有創新精神的運河兒女。他們在美麗富饒的運河流域良田沃土上,辛勤勞作,休養生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靠一顆顆美好的心靈,一雙雙勤勞的巧手,發明創造了許多具有本地特色的物產和風味美食。

衡水阜城縣特色美食攻略

落鍋燒雞

原名“羅鍋燒雞”,創始人是阜城縣王集村的張運起(1921—1992),他年輕時曾以屠宰爲業,後拜王集鄉葦子灣村一位做燒雞的師傅(姓名不詳)爲師,學成後,他做了燒雞到王集、霞口、崔廟等集市上去賣。他做的燒雞肉爛脫骨,有一種混合而成的獨特的清香,又準斤準兩,很受人們喜愛,在集市上賣得最多最快。由於張運起先天殘疾是個羅鍋,人們便把他做的燒雞稱爲“羅鍋燒雞”,這個名字不脛而走。改革開放後,“羅鍋燒雞”恢復製作,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1992年,第二代傳人張子傑(張運起之子)和妻子李俊珍爲燒雞產品註冊時,爲尊重老人,便將自家制作的燒雞註冊爲“落鍋燒雞”。

很長時間以來,“落鍋燒雞”主要在阜城縣的王集、霞口、崔廟等農村集市及鄰近的泊頭、南皮、阜城、東光等幾個縣城銷售,因之在那一帶的影響也較大。1993年,第二代傳人李俊珍在天津東北角小五莊的橋頭打出“王集落鍋燒雞”的牌子經營,曾轟動一時。之後的幾年,“落鍋燒雞”應外地老鄉的邀請,相繼在瀋陽、石家莊和西安這三個大城市設店銷售,經營時間不長,便以獨特的品質廣泛吸引了當地的`消費者,使這一品牌在當地紮下了根。近幾年,北京奧運村、雲南機場、天津東北角等地陸續有人請“落鍋燒雞”的傳人去那裏合作經營。可見,“落鍋燒雞”這一品牌已聲名遠播。現在許多阜城人都把“落鍋燒雞”作爲一種家鄉特產饋贈親友。來衡水的外地客人也在品嚐後買幾隻回去,作爲禮品送給親友。

三合面窩窩頭

起源於民間打囤蒸囤尖、吃囤尖的習俗,歷史最爲悠久。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及桃城區、阜城縣、景縣周邊的集貿市場,經常會看到有賣窩窩頭的,這便是阜城人用小米麪、黃豆麪、玉米麪蒸制而成的三合面窩窩頭,它的特點是:清香微甜,暄而不散,食而不厭,長期食用能有效地降低膽固醇,並對防治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效果。這種小吃是當地一大特色美食,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金黃色的三合面窩窩頭,像一個倒扣着的陀螺,底下有一個窩兒,阜城人把它形容成“囤尖”。每年正月二十五打囤家家戶戶都蒸窩窩頭,這一傳統習俗被稱做蒸囤尖,吃囤尖。村民們懷着美好的祝願,企盼來年五穀豐登,糧食堆到囤尖上,多得吃不了。鄉村人家樸素的情感,簡單的追求,使尋常小吃有了傳統文化的意味,也使平淡的生活顯得那樣富有情趣。據說,“華北第一才子”無產階級革命家王任重,非常愛吃三合面窩窩頭。1988年他老人家重回故鄉景縣時,吃到久別40年的阜城窩窩頭,高興地說,還是早先那味道,一點都沒變,吃着還是那麼順口,越嚼越香。

五香豆腐乾

在運河西岸霞口、王集一帶,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加工製作豆腐乾的技藝。早期的豆腐乾介於水豆腐和豆腐皮之間(指含水量),首先將大豆用水浸泡後,用石磨打成漿,然後點滷、打包、擠壓成型。,後來人們在傳統豆腐乾製作技藝的基地上,摻進少量的鹽和五種香料進行水煮,即爲五香豆腐乾。

五香豆腐乾香味撲鼻,口感筋道,酥軟,久吃不厭,五香豆腐乾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且含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營養價值較高,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地方名吃。

粉玍巴

當地人習慣稱作粉嘎巴、嘎巴兒、粉嘎扎,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主要成份是綠豆,具有口感細膩,味道獨特的特點。它是把綠豆麪和成糊狀,在平底鍋上攤成餅,烙一面,待熟後摺疊成四角狀,然後採用蒸、炒、燉等不同方式食用。因綠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胡蘿蔔素、葉酸、物質鈣、磷、鐵等,具有抗菌抑菌,降血脂,降膽固醇,抗腫瘤,抗過敏,保肝護腎,美容養顏,增強食慾的作用,因此粉玍巴倍愛當地人青睞。

大龍燒餅

源於碼頭鎮(原屬大龍鄉)譚莊村人譚清波,早在公私合營時期,他結合連鎮街的“雷家燒餅”做法,並進行了大膽的改進,把吊爐改爲燒煤的烤箱式土爐,在保留雷家盤絲燒餅的基礎上,又開發了油酥、雙卷、單卷、硬酥糖等新花樣,形成了大龍燒餅色澤金黃、外酥裏嫩的特點。後來其長子譚仁華結合在食品廠做糕點的經驗,在燒餅的餡料、工藝上又做了改進,增加了到口酥、白皮、廣東餅、月餅式燒餅,並把食品廠烤制糕點時用到的鉤子、鉗子等工具引用到烤燒餅上,日益形成了大龍燒餅獨特風味,逐漸在滄州、天津、石家莊等地站穩市場,加之打燒餅投資小,煤、面、油都能賒賬,壘個土爐子、買點五香面等佐料就能幹,所以打燒餅就成爲人們的首選,就這樣,“親戚傳親戚”、“朋友帶朋友”,掀起了大龍一帶外出打燒餅的滾滾洪流,打燒餅熱在1990年前後達到高潮,波及到景縣、東光、阜城三縣的幾十個村子,譚莊、回莊、大龍、東小崔、大周、孫莊、邊莊、八里、戈家墳等村到了“家家外出打燒餅”的程度,村裏除了老人、小孩以外,青壯年的幾乎全部外出,甚至出現了耕地大面積撂荒現象。

王集灌湯包

源於“王集劉家包子”,其創始人爲阜城縣王集村的劉文通。清末民初,劉文通和好友“兩眼眯”(綽號)合夥兒做小吃生意,他們挑着擔子走村串巷賣餛飩、面片湯,兼賣饅頭和窩頭,生意不是很紅火。後來,劉文通結識了樊閣莊的樊回成,虛心向他學習蒸包子,手藝,從此放棄了小吃生意,打出了“王集劉家包子”的牌子。劉文通爲人實在,做事一絲不苟,包子蒸出來香氣四溢,被趕集的人一搶而空,從此“王集劉家包子”名聲鵲起,劉文通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在阜城縣崔廟鎮出了名。

“王集劉家包子”小有名氣後,劉文通沒有滿足已有的成績,而是不斷探索如何使包子質量更好,更受人們歡迎。他與曾在天津狗不理包子鋪做師傅的紅廟村人邱立仁相識,並聘請他到自己的包子作坊做了師傅。這樣,“王集劉家包子”很自然地就汲取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先進製作工藝,並結合自身優點,形成了既不同天津狗不理包子又不同於開封灌湯包,而是自成體系的風格特點。當時,“王集劉家包子”的麪皮採用發槓面;餡料也講究,並把用配方特殊熬製的肉湯揉進餡裏;捏包子時講究最少捏30個褶以上,以使包子外形美觀,形似花朵;每籠放50個包子,急火快蒸。包子蒸熟後餡湯分離,湯鮮肉嫩,皮薄流油,食後脣齒留香。加之劉文通處事大方,重義輕利,有錢沒錢都可以吃包子,使他人緣頗佳,生意更好,“王集劉家包子”的名氣很快傳遍方圓百里。

阜城十八滷麪

又稱阜城全滷麪 是阜城縣賓館廚師李慶雨1985年潛心研製的一種特色手擀全滷麪。該面條加工製作工藝流程考究,採用本地產優質小麥加工生產的強筋麪粉和本地綠色生態農業開發區——萬畝森林公園自然放養柴雞的雞蛋蛋清,經手工和麪、醒面、機揉麪、手擀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十八種全滷採用無污染、無公害蔬菜和優質芝麻等材料,科學配方,分別透過炒、烹、炸、煮等多種烹飪技術製成,既保留了固有元素的品質,又調出了各自的特色味道。全滷麪不僅口感細膩、勁道,色、香、味俱全,而且營養豐富,可以補充人體必須的各種維生素,從而使廣大顧客百吃不厭,贏得了廣泛的讚譽。20多年來,全滷麪已成爲阜城賓館的一大特色主食。衡水也有飯店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