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資訊>

抑鬱不只是心理問題

學問君 人氣:3.13W

某些怪病,想想都害怕。新聞版面被埃博拉病毒、瘋牛病或早衰症之類疾病引起的悲劇佔據,但在說到日常疾病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比重性抑鬱更加普遍。它讓生命失去光彩,讓數以百萬計的人(約佔總人口的15%)變成殘疾,並有可能在10年之內成爲全球醫學殘疾的第二大原因。

抑鬱不只是心理問題


  很多因素都會增加罹患重性抑鬱的風險,包括幾種基因的變異、幼年精神創傷、內分泌異常和免疫功能異常等。壓力是一個常見的誘因。近來的研究揭示了壓力可能導致重性抑鬱的機制。


  從壓力這個角度出發就要涉及到“快感缺乏”(anhedonia)這個心理學術語。它是重性抑鬱之經典定義——“惡性悲傷”——的關鍵。


  新研究揭示了抑鬱症背後一部分具體的生物學機制。


  期待、追求和感受快樂的能力,關鍵在於大腦“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區域內一種名叫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素。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茱莉亞·萊默斯(Julia Lemos)、馬修·瓦納特(Matthew Wanat)、保羅·菲利浦斯(Paul Phillips)及其同事在《自然》(Nature)和《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發表論文,探索了老鼠身上壓力對多巴胺的影響。他們並沒有簡單地研究性或甜食等樂事的獎勵屬性,而是考察了一種更加細微的快感。


  在鼠籠裏放一件新奇的物體,比如說一個球。當老鼠發現這個球並對其進行探查的時候,神祕、困惑、挑戰的感覺出現,導致伏隔核中釋放出一種名叫CRF、促進多巴胺釋放的.分子。如果意外出現的新奇物體是一隻貓,老鼠大腦的工作機制就會大爲不同。但獲得最優數量的挑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刺激”)讓老鼠感覺良好。


  CRF協調這樣一種反應:用一種藥物屏蔽CRF的行爲,那麼便不再有多巴胺的激增,老鼠也不再會有探查行爲。或者根據另一種實驗方法,每逢老鼠溜達到籠子的某一個角落時就將CRF噴進伏隔核,那麼老鼠就會反覆回到那個地方;也就是說,CRF具有“強化特性”。


  但如果將老鼠連續幾天暴露於重性、持續的壓力之下,一切就都不一樣了。CRF不再增強多巴胺的釋放,老鼠會避開新奇物體。另外,現在CRF有了嫌惡特性:把它噴進伏隔核,現在老鼠就不會再去籠子裏那個角落。論文作者指出,這是緣於“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這種壓力激素產生的作用。一切都反轉過來了,一般情況下會激起積極探索行爲與獎勵感覺的刺激,現在激起的是相反的東西。值得一提的是,那幾天的壓力導致老鼠的快感缺乏狀態持續了至少三個月。


  和所有的好研究一樣,更多的問題被提了出來:糖皮質激素是怎樣引起這些變化的?老鼠會不會恢復?是不是有些個體能夠抵抗這些效應?人類身上也是同樣的機制嗎?


  但與此同時,這些發現有着一個重要的含義。生活把討厭的東西扔向我們;我們時常都會覺得抑鬱,只不過不是抑鬱症的那種抑鬱。而且大多數人都會像俗話說的那樣東山再起,證明堅強之人會在困境中愈挫愈勇。那麼,因爲重性抑鬱而變成臨牀殘疾的人們又是怎麼回事呢?不幸的是,在很多人看來,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這種疾病是缺乏魄力導致的:“加油,振作起來!”其中隱約存在着一種道德上的貶低。


  因此,當科學家揭示出抑鬱症的具體生物學機制時,它不僅在醫學上有益,也有社會學意義上的益處,因爲這些研究可以指出,抑鬱症是一種客觀的生物學障礙。它像糖尿病一樣客觀存在,我們不會讓糖尿病患者坐在前面對他說:“別再放縱了,你必須克服自己對胰島素的癡迷。”

TAGS: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