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與生活>

生活中的26種趣味心理學現象

學問君 人氣:3.09W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爲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活中的26種趣味心理學現象,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活中的26種趣味心理學現象

1、安慰劑效應:假藥也會讓人有心理安慰功能

又稱假藥效應,指的是在不讓病人知情的情況下服用完全沒有藥效的假藥,但病人卻得到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

啓示:心理學家給南都記者舉了例子,幾個城裏人到野外郊遊,到達山腰時,他們爲眼前清澈的泉水、碧綠的草地和迷人的風景所深深吸引。休息時,其中一人很高興地接過同伴遞過來的水壺喝了一口水,情不自禁地感嘆道:山裏的水真甜,城裏的水跟這兒真是沒法比。水壺的主人聽罷笑了起來,他說,壺裏的水是城市裏最普通的水,是出發前從家裏的自來水管接的。這說明我們在對現實進行分析的時候,很明顯地攙雜了很多個人因素,包括我們的期望、經驗和信念等。

2、韋奇定理

10個人跟你意見相反,就會動搖?

即使你已有了主見,已經認爲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完全正確的,但如果身邊有10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

啓示: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個不斷地做出各種選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聽取他人意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但只聽取他人意見卻沒有主見的人,不能根據衆人的意見做出真正有效的判斷。要想克服韋奇定理的消極作用,就得有自己的主見,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準確把握客觀情況,用自己的觀念和思維方式來選擇什麼是自己想要做的,什麼是自己認爲做好的辦法,才能做到“自信而不自大,聽從而不盲從”。

3、破窗效應

落井下石是天性,你要怎麼繞開?

對於完美的東西,人們總是抱着推崇和觀賞的態度,希望它一直保持着這樣的完美,從而下意識地去保護它的完美;而對於破損的東西,人們往往存有一種“反正都這樣了,再破點也無所謂”的態度,自覺不自覺地對它進行更大的破壞。

啓示:在工作中,我們要謹防破窗效應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說有人開始不遵守公司規定,我們一定要把握自己的原則,不能跟着瞎混,盲目模仿,同事中有人不小心倒黴了,我們也不能跟着別人一起對他落井下石。更重要的是,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警戒,別讓自己成爲職場上那扇任人踐踏的破窗戶。

4、馬太效應:保持在某個領域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有錢人,往往越來越有錢;有名的人,往往越來越有名;有地位的人,往往地位越來越高。社會中,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任何個體、羣體或地區,一旦在某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啓示:即使你先天背景條件不夠好,但只要在某個領域做出成就,保持一定的優勢,你就能夠將大部分有利的資源聚攏在你的身邊。要在某個領域保持某種優勢,就必須在這個領域裏刻苦鑽研,看準機遇,迅速做大做強,這纔是職場王道。

5、旁觀者效應:人越多的地方反而越少人做好事

救助行爲出現的可能與在場旁觀人數成反比,即旁觀人數越多,救助行爲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小。比如在夜深人靜的街頭,你碰到一個人痛苦地倒地,似乎是什麼急性病犯了,此時一般你都會選擇報警或者提供幫助,而在鬧市街頭,往往會選擇無動於衷地旁觀,而不會採取措施。

啓示:如果你想做善事,不要因爲旁邊有很多人就不做了,因爲人越多,責任已經分散,大家反而都不想做了。

6、凡勃倫效應:商品定價越高,消費者越喜歡

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爲“凡勃倫效應”。

啓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也是一種商品,要想得到好價錢,就要把自己琢磨成器,放在對的地方,待價而沽。如果你是奢侈品,而不只是生活必需品,就沒有人敢殺價,反而會趕着爭你搶你。職場和人生,都是如此。

7、黑暗效應:約人到黑暗處容易“騙取信任”

在光線比較暗的場所,約會雙方彼此看不清對方表情,就很容易減少戒備感而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彼此產生親近的可能性就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場所。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之爲“黑暗效應”。

啓示:對於談情說愛的男女來說,再沒有比昏暗的燈光來得更愜意的了。昏暗的燈光由於阻礙了別人的視線,會讓人更容易產生安全感。在這種情境下,男性和女性更容易產生身體和心理上的親近。“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古時的才子,情商真高,現代人趕緊自卑去吧。

8、三明治效應:把批評夾在兩個表揚之中效果最好

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爲三明治效應。

啓示:這種現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層總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着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總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援和幫助,使之後味無窮。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否則純粹的激烈批評會挫傷對方積極性/或者激起強烈反彈,並不收到良好效果。

9、鳥籠效應:職場中可利用慣性思維來引起重視

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放在自己家的客廳裏,過了一段時間,他一般會丟掉這個鳥籠或者買一隻鳥回來養。

啓示:鳥籠效應告訴我們: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採用慣性思維。在職場上,不妨巧妙地利用這個心理特點,來引起人們的好奇和重視。慣性思維是不可避免的,幾乎人人都有,可是要想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必須跳脫出慣性思維的限制。在團隊中,吸取同事和領導的工作經驗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經驗總有慣性思維的痕跡,所以有選擇性地接收這些經驗,並適當地做一些反向思考,才能得到更高的效用。

10、青蛙效應:“以不變應萬變”會死得很難看?

是指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裏,它因感受到巨大的痛苦便會用力一蹬,躍出水面,從而獲得生存的機會。當把一隻青蛙放在一盆溫水裏並逐漸加熱時,由於青蛙已慢慢適應了那愜意的水溫,所以當溫度已升高到一定程度時,青蛙便再也沒有力量躍出水面了。於是,青蛙便在舒適之中被燙死了。

啓示:人們總是和青蛙一樣,對突如其來的威脅能夠做出劇烈的反應,對慢慢累積起來的危機卻缺乏警覺。常言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每個人都需要在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種危機感,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狀態,而不要“以不變應萬變”。

11、聚光燈效應:別以爲出醜時大家都會關注到

有時候我們總是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爲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的。

啓示:你自信地去參加一次聚會,衣裝整潔,精神煥發,只是微風稍稍弄亂了你的頭髮。正當你打算推門而入時,門口的一面鏡子讓你驚駭不已——你感覺衣服邋遢零亂、頭髮簡直就是鳥窩。突然之間,似乎所有的眼睛都在盯着你看,所有的竊竊私語都在談論你的“倒黴樣兒”。你緊張不安,但事實可能根本是——大家完全不會在意到你,更別說你自以爲的“糗態”。

12、史華慈論斷:壞事能造成多大影響,決定權在你

所有的壞事情,只有在我們認爲它是不好的情況下,纔會真正成爲不幸事件。

啓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現實生活中,動盪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常常使企業的周遭危機四伏,一不留神就會走上下行的坡道。面對挫敗,你是自暴自棄,讓它成爲不可逆轉的事實,還是讓它變成促使你重新奮發的動力?其實,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裏。打擊究竟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最終決定權是在你手中。只要能夠從壞中看好,採取有效的措施扭轉這個趨勢,耐心地找準一個方向,就一定會別有洞天。這樣不僅能解一時之圍,更能找出公司的病症並徹底消除隱患,使公司增強持久贏利的能力。

13、名片效應:想說服誰先同意他的部分觀點

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啓示:要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爲一體,首先向交際對方傳播一些他們所能接受的和熟悉並喜歡的觀點或思想,然後再悄悄地將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滲透和組織進去,使對方產生一種印象,似乎我們的思想觀點與他們已認可的思想觀點是相近的。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

14、責任分散效應:不要迷信“人多力量大”

也稱爲旁觀者效應,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羣體共同完成任務,羣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因爲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啓示:這個現象告訴我們,尤其是自己在遇到兇險狀況的時候,向特定的某個對象求助比向圍觀者集體求救有效果。我們要防止責任分散效應作用到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爲一個懶散而沒有責任感的人。同時,也要理性對待合作,不要迷信“人多力量大”,有時候,這句話顯然不是什麼真理。

15、巴納姆效應:解釋了爲何很多人相信星座分析

人們常常認爲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爲“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多少解釋了爲什麼有些星座或生肖書刊能夠“準確地”指出某人的性格。原因在於那些用來描述性格的詞句,其實根本屬“人之常情”或基本上適用於大部分人身上的。換言之那些詞句的適用範圍是如此的空泛,以至往往說了等於沒說。例如:水瓶座理性而愛好自由,巨蟹座感性而富愛心;然而巨蟹座的人就永遠沒理性,水瓶座的人就缺乏愛心嗎?

啓示:我們不去否定星座存在的價值,畢竟它存有統計的基礎在。但如果你想成爲一個聰明人,不去迷信星座,我又得告訴你,你又錯了!既然身旁有超過半數的人相信星座,你又何苦試着去推翻那根植於心的觀念(實際上也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