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與生活>

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

學問君 人氣:3.05W

1、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生活中常見的心理現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

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

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

2、從衆現象

一則笑話這樣說到:一日閒逛街頭,忽見一長隊綿延,趕緊站到隊後排隊,唯恐錯過什麼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牆角,

發現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纔不禁啞然失笑。這就是從衆鬧出的笑話。從衆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爲由於羣體的引導或壓力,

而向與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說,從衆就是“隨大流”。可以表現爲在臨時的特定情境中對佔優勢的行爲方式的採納,

也可以表現爲長期性的對佔優勢的觀念與行爲方式的接受。

3、暈輪效應

許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徵,比如長相啊,歌聲啊,於是就不顧一切模仿明星的行爲,蒐集他們用過的一切東西。

這其實就是暈輪效應在作怪。暈輪效應就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傾向,即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的或壞的印象後,

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徵。平時說的“愛屋及烏”就是暈輪效應的一個突出表現。

4、鮎魚效應

水池裏養着一羣魚,由於缺乏外界刺激,這些魚變得死氣沉沉,容易死亡。漁民偶然把幾條鮎魚放在這羣魚裏,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由於鮎魚喜歡擠來擠去,整個水池裏的魚都被帶動起來而顯得生機勃勃,所以漁民喜歡放幾條鮎魚在裏面增加全體魚的活力與壽命。

5、馬太效應

《聖經-馬太福音》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富翁給他的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去做生意。一年後他召集僕人想知道他們各自賺了多少,其中第一個人賺了十錠,第二個人賺了五錠,最後一個人用手巾包了那錠銀子,捂了一年沒賺一個子兒,這位富翁就命令後者把那錠銀子交給賺錢最多者。該書第二十五章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這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莫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爲“馬太效應”。

6、期望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由於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F-Jacobson)稱之爲“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們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lateblooming) 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爲,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自從羅森塔爾宣佈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後,羅森塔爾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老師們也再沒有提起過這件事。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爲,這可能是因爲老師們認爲這些晚器大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皮格馬利翁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稱爲期望效應。

7、安慰劑效應

所謂安慰劑,是指既無藥效、又無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質構成的、形似藥的製劑。安慰劑多由葡萄糖、澱粉等無藥理作用的惰性物質構成。安慰劑對那些渴求治療、對醫務人員充分信任的病人能產生良好的積極反應,出現希望達到的藥效,這種反應就稱爲安慰劑效應。

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反應的人,稱爲“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特點是:好與人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經常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

8、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着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爲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

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TAGS:心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