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書籍>

心理學書籍:《心理學常識》

學問君 人氣:1.4W

簡介:

心理學書籍:《心理學常識》

《心理學常識》系德國人格爾德·米策爾的著作,是一部風靡歐洲三十餘年、再版23次的心理學常識書。

大衆的語言,作者用讀者耳熟能詳的語言進行描述,選用專業術語慎之又慎;採用日常的案例。作者啓動自我體驗,力求描述和解釋每一位讀者在自己和朋友或熟人身上能夠觀察到的心理過程;該著作不略過基礎的知識。對讀者目前心理學各流派回答了哪些問題、又留下哪些問題。因爲德奧本是心理學的故鄉,對中國學界很有啓發意義;該著的核心是教我們如何運用心理學,怎樣用心理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問題;在體力上,插圖、列表、舉例、擴展資訊,全書欄目豐富,綱舉目張。

目錄:

前言

1.心理學的宗旨、觀點和應用

1.1.研究人的行爲和經歷是心理學的任務

1.2.心理學是研究領域

1.2.1.科學研究的目的

1.2.2.科學調查的若干特徵

1.3.關於人類行爲的觀點

1.3.1.科學心理學的開端

1.3.2.近代的理論觀點

1.4.應用心理學的若干工作領域

1.4.1.教育心理學

1.4.2.健康心理學

1.4.3.環境心理學

1.4.4.犯罪和司法心理學

1.4.5.臨牀心理學

1.4.6.勞動心理學、企業和組織心理學

1.5.後續章節展望

2.人類的發展心理學:基礎和開端

2.1.發展心理學的目的

2.2.發展心理學的基本問題

2.2.1.發育的連續性或者間歇性

2.2.2.遺傳—環境問題

2.3.出生前的發育

2.4.出生

2.4.1.出生的正常過程

2.4.2.分娩併發症

2.5.童年早期

2.5.1.身體運功機能的發育

2.5.2.視力的發育

2.5.3.社會—情感聯繫的發育

2.5.4.認知功能的發育

2.5.5.語言能力的發育

2.5.6.符號功能

2.6.學齡前兒童

2.6.1.認知發育

2.6.2.社會發展

2.7.入學兒童

2.7.1.認知發育

2.7.2.道德判斷力的發育

2.7.3.友情關係的發展

3.青春期和成年後的發育

3.1.青春期

3.1.1.入學兒童和成年人之間的發育階段

3.1.2.身體上的變化

3.1.3.認知發育

3.1.4.父母的教育方式

3.1.5.重新調整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3.1.6.尋找自我身份

3.2.成人期

3.2.1.成年期發展的若干基礎

3.2.2.所選擇的領域的發展

3.2.3.人到中年

3.2.4.身體變化:成功養生的其他例子

3.3.人生的終點

3.3.1.近期歷史上關於死亡的觀念的改變

3.3.2.對死亡的恐懼

3.3.3.面臨死亡時的情感反應

4.感覺心理學

4.1.感覺系統

4.1.1.感覺器官的一般功能

4.1.2.心理物理學

4.2.感覺數據的解析

4.2.1.感受和感覺之間的區別

4.2.2.信號發現理論

4.3.視覺器官的結構和作用方式

4.3.1.電磁波是視覺感覺印象的基礎

4.3.2.接受物理能量並轉化爲神經搏動

4.3.3.中樞神經系統處理和傳遞視覺資訊

4.4.解釋色覺的理論

4.5.形狀感覺

4.5.1.加工視覺資訊的等級結構

4.5.2.形狀感覺中的格式塔原則

4.6.對運動的感覺

4.7.用單眼或雙眼觀看時的距離感覺

4.8.文化對感覺的影響

4.9.人的意識

4.9.1.意識的特徵

4.9.2.意識和注意力

5.學習的基本過程

5.1.學習是行爲變化的過程

5.2.學習的理論

5.2.1.經典的條件反射

5.2.2.工具性條件反射

5.2.3.操作性條件反射

5.2.4.從認知角度看條件反射

5.2.5.愛德華·托爾曼的認知學習理論

5.2.6.從嘗試行爲和失敗行爲到認識

5.2.7.在觀察中學習

6.記憶心理學

6.1.記憶是資訊處理

6.1.1.感覺記錄器:感官刺激的入口

6.1.2.短期記憶

6.1.3.長期記憶

6.2.記憶能力的提高

6.2.1.設計練習活動的建議

6.2.2.記憶術

7.問題的解決及其前提

7.1.思維

7.1.1.形象的表象:沒有感官刺激的感覺

7.1.2.概念的形成和運用

7.1.3.推斷性思維

7.2.問題的解決

7.2.1.解決問題的過程的研究

7.2.2.早期經驗妨礙問題的解決

7.3.解決問題的行爲是智力的表現

7.3.1.智力的特徵

7.3.2.探求智力測試方法:途徑和歧途

7.3.3.智力研究之路:從結果到過程

8.動機心理學

8.1.有動機的行爲:特徵描述和闡釋

8.1.1.有動機的行爲的特徵

8.1.2.覺察到有目的的行爲方式的差別是進行解釋的前提

8.1.3.爲有動機行爲所作的解釋和虛假解釋:本能論

8.2.關於具體動機的理論

8.2.1.進食行爲及其解釋

8.2.2.攻擊行爲及其解釋

8.2.3.促進學習動機的若干條件

8.2.4.感覺經歷是取得成績的.結果

8.2.5.意願心理學

9.情感心理學

9.1.情感的特徵和分類

9.1.1.人的情緒的組成

9.1.2.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

9.1.3.對未來感情的預知

9.2.解釋情感的理論觀點

9.3.主觀幸福感:特徵和產生

9.3.1.主觀幸福感的個人原因和社會原因

9.3.2.富裕和主觀幸福感

9.3.3.社會比較和主觀幸福感

9.3.4.促進產生幸福感的條件

9.4.透過表情社會地傳遞情感

9.4.1.表達情感是爲了增進理解

9.4.2.情感表達的生物學的和經驗的前提

9.4.3.所表達的情感對旁觀者的影響

9.4.4.在社會狀況下表達情感的規則

9.4.5. “僞裝”情感的可能性

9.5.透過體態和手勢社會地傳達情感

9.6.情商

10.社會過程心理學

10.1.社會的感覺

10.1.1.社會公式及其功能

10.1.2.個人感覺過程中的歸因

10.1.3.偏見心理學

10.2.從相遇到社會吸引

10.2.1.促進產生第一次社會接觸的條件

10.2.2.促進相互吸引的條件

10.2.3.透過愛情建立社會情感聯繫

10.3.羣體對成員的影響:適應

10.3.1.經典實驗

10.3.2.接受社會影響的不同原因

10.3.3.多數人對持不同意見者的反應

10.3.4.持不同意見者改變多數人的信念

參考文獻

內容:

1.3 關於人類行爲的觀點

取決於人物形象的觀點。大多數心理學家都以提高關於人的行爲及其產生條件的知識爲己任。但是,實現這一目標有各種條件。也就是說,心理學家像其他科學家一樣,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他們從人的天性出發表現什麼形象、他們具有怎樣的人物形象。他們在理解科學方面完全不一致,他們在研究中偏好採用不同的方法。有些心理學家深信,(24)在研究過程中應該限於那些可觀察到的人的行爲,因爲他們認爲不可能客觀地把握感覺和思維等主觀體驗和“內心的”過程。有些心理學家主要關注生理過程,也就是說他們研究神經系統、腺體的功能和感覺器官的功能。而另外一些心理學家則把研究知覺、思維和感覺等視爲最重要的任務。

人們的理論決定觀點。顯然,把特定環境中的人的行爲當作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許多觀點是以不同的知識興趣,從而以各自形成的某種理論爲基礎的。而這些觀點反過來又使一些方法顯得比另一些方法更適用。就像人們看了一張漫遊圖、旅遊圖、經濟圖或者氣候圖就能瞭解一個地區的地理一樣,各種觀點在研究人的過程中增進了——總括地說——全面理解人及其行爲的知識。下面介紹心理學的幾種重要觀點:

1.3.1 科學心理學的開端

一個心理物理學家的早期激勵。最早按照科學要求從事人的研究的心理學家關注的是人產生思維和感覺的內在條件(結構主義者),但同時也關注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功能主義者)。他們想弄清楚,頭腦是怎樣構建(“構造”)的或者是怎樣“發揮功能”的。這些先驅者中的許多人都是由一本書啓發了自己的工作,這本書就是古斯塔夫·泰奧多爾·費希納(1801-1887)於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學綱要》。他在書中揭示了物理事件(如光線或者聲音)與心理學上的感覺和知覺之間的聯繫,而且還揭示了衡量這些事件的作用的方法。人們可以認爲心理學史就是從這本書的出版開始的。但是,大多數歷史學家認定,1879年第一家心理學研究所的建立(參看第10頁)是心理學誕生之日。

結構主義:問“這是什麼?”19世紀,許多自然科學領域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因爲人們揭示了複雜的聯繫是怎樣構成的。比如,化學家把分子分解爲單個的元素(原子)。他們指出,一個水分子可以分解爲氫原子和氧原子。這些認識給心理學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們懷疑,比如說人的大腦是否同樣可以歸因於這類元素。比如,威廉·馮特在研究中就以下面的問題爲出發點:“什麼東西構成了能使人進行思維的大腦?”馮特的美國學生愛德華·鐵欽納(1867-1927)在回國後把構造主義介紹給了新大陸。他也像馮特一樣希望能夠找到人的大腦的組成部分或者內容,從而以這種方式揭示其構造原理。然而,在美國,有許多批評家反對他,他們關注的是查理·達爾文(1809-1882)提出的他們認爲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功能主義:問“人在做什麼和爲什麼這樣做?”(25)達爾文在他關於物種起源的學說中認爲,所有生物屈服於不斷適應環境的壓力,只有最適合的人(“狀態最好的人”)才能成功地承受這種壓力,即只有適者才能生存,才能繁殖後代。關於適應能力是生物生死存亡的問題這種想法也決定了威廉·詹姆斯(1842-1910)的思想。他並不熱衷於尋找意識的元素,作爲功能主義的奠基人,他認爲更重要的似乎是澄清這樣的問題,即個體是怎樣適應自己的環境的。他得出結論說,意識之所以能夠發展,就是因爲它在駕馭個體行爲的過程中達到了某種目的。

詹姆斯把意識理解爲影像和感覺的一種連續不斷的流動,而不是一套無生命的基本粒子。對於功能主義者來說,典型的一個問題是:“人們在做什麼,爲什麼這樣做?”爲了探索生物是怎樣適應自己周圍的環境的,功能主義者主張觀察個體的現實行爲。

解釋生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這一問題,成了行爲主義者的最大心願,但在他們的觀點中也注入了結構主義者的觀念,比如,他們相信,複雜的體驗可以分解爲元素。

1.3.2 近代的理論觀點

接近人的不同的理論途徑。關於構造主義者和功能主義者的概述已經表明,把人類的行爲作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具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各種觀點是以不同的認識興趣以及各自形成的關於人的理論爲基礎的。而這些觀點反過來又使一些方法顯得比另一些方法更適用。下面介紹幾種近代的(即影響深遠的)心理學觀點:

生物學觀點

歷史根源。生物學觀點的歷史源遠流長。比如,生於約公元前460年的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類型學,根據這種類型學,人的不同的氣質源於四種體液(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的混合比例。與現代“生物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極爲相似的是,醫生們在19世紀中葉發現,一定的行爲方式明顯受大腦的某個部分所控制。

歷史回顧。1861年4月11日,法國神經外科醫生保羅·布洛卡見到一位來自精神病院的病人。這位病人的左腿嚴重感染。然而,這個人已經在精神病院度過了21年,這件事情引起了布洛卡的注意。這個病人的聲帶雖然完全正常,但他不能說話。布洛卡未能找到機會幫助這位病人,因爲他在他們第一次見面六天以後就去世了。接着,這位醫生比較詳細地檢查了這個病人的大腦。他在一開啟頭蓋骨就有了一項重大發現:大腦左邊靠近額頭的地方有許多疤痕非常引人注目。這些疤痕要麼源於以前的某次創傷,要麼源於某種疾病。(26)布洛卡透過研究得出結論說,一個健康人說話很可能由大腦某個區域所控制,也就是受他的已死去的病人受傷的那些區域所控制。

還有一項與此相關的重要發現是德國醫生古斯塔夫·弗裏奇作出的。他在戰爭期間不得不反覆治療那些在戰鬥中頭部受傷的士兵。有時,傷員的大腦是裸露的,因爲頭蓋骨被打碎了。弗裏奇斷定,偶然觸碰大腦各個區域的表皮,病人相應部位的肌肉就會抽搐。難道身體的運動是由大腦直接引起的?弗裏奇想進一步弄清這個問題。戰爭結束以後,這位醫生終於有了研究這個問題的機會。1870年,他在柏林與同事一起決定深入研究大腦的機能。據報道,一項決定性的實驗由於沒有地方只能在家裏的五屜櫃上進行:在開啟一條狗的頭蓋骨以後,用電線電擊大腦的各個區域。這時就能觀察到,刺激大腦的某個區域,腿部肌肉就會抽動,而刺激另一區域時,頭部肌肉就會有反映。(Price et al?,1982)

透過“歷史回顧”中所說的研究,人們在19世紀就已經發現,在大腦的某些區域與生物的可觀察到的反應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

尋找行爲、情感、學習和思考的生物學根源。在幾十年的時間裏,許多以生物學研究爲方向的心理學家開始研究這樣一個問題:人的行爲以及諸如情感、學習和思考等內部過程是否是或者透過什麼方式由大腦的生物學因素或者神經系統的其他部位共同決定的?許多心理生物學家都對大腦作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主要試圖解釋以下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腦中會產生怎樣的化學變化?化學物質是怎樣作用於大腦的?行爲異常有生化基礎嗎?另外一些以生物學研究爲方向的心理學家則致力於揭示遺傳基因與行爲之間的聯繫。涵蓋各個專業方向的行爲遺傳學的代表人物則嘗試解釋,某些行爲方式以及以它們爲基礎的性格特徵有些是否是由於特定的基因而產生的?

大腦的“命令”向其他部位的傳達。大腦是身體的最高“指揮中心”。但是,大腦的命令是怎樣傳達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的呢?怎樣使心臟快些或慢些跳動的?雙手是怎樣知道該抓起某個東西的?一個年輕人的身體怎麼知道到了一定的時候就不再長高了?大腦一方面透過神經系統傳達它的資訊(在這一過程中,神經系統負責高速傳遞層次極爲分明的信號),另一方面是利用腺,也就是所謂的內分泌系統傳達它的資訊。荷爾蒙在這裏充當使者,透過循環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