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心理學書籍>

心理學讀書筆記《登天的感覺》

學問君 人氣:2.89W

心理學書籍的意義在於讓你懂得生活中的道理,以下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的心理學讀書筆記《登天的感覺》。

心理學讀書筆記《登天的感覺》

一、作者簡介:

1985年去波士頓求學

199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取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

在哈佛呆了6年,4年的專業學習,2年的親身實踐

從到美國求學到畢業,作者呆了8年時間,作者交代初到美國選擇了教育心理學,後爲了追求“登天的感覺”,選擇了諮詢心理學;

目前他是國內唯一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現在香港城市大學任教,並受聘擔任南京大學、華南師大、南京師大等10餘所大學的客座教授。

二、關於本書

本書自1996年 完成寫作,但如今依然是國內心理諮詢師的必讀書,可見其經典程度。本書特點:

1、來訪者爲在20-30之間,所以問題多集中在情感、職業選擇、學習、人際等方面;

2、來訪者都在美國,諮詢中有文化因素的影響。

三、閱讀分析

1、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區別

心理諮詢主要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困惑與煩惱提供諮詢;

心理治療則主要爲人們在人格、情緒和行爲上的障礙及變態行爲提供治療;

解讀:簡單的講,心理諮詢的工作範疇是一般、嚴重心理問題和可疑神經症的病人;而心理治療則針對確診神經症和精神病性心理問題,是超過心理諮詢師工作範疇的對象。

2、什麼是登天的感覺?

“我感到他們的自信心在重建,也感覺到自己隨着他們一同在登天。”

解讀:登天的感覺,就是馬斯洛所說的“巔峯體驗”,即“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慄、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馬斯洛

這個類似於積極心理學家說的心流:當你沉浸在到一件事情中時體驗到的快樂和自由。一個來訪者隨着諮詢的有效進展而改變,心靈變得更加舒展和自由時,既是在登天,而諮詢師透過自己的影響看到一個人不斷髮生好的變化,這種助人的愉悅感也是在登天。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是全哈佛最自卑的人》

主人公:麗莎

問題:新生適應不良、自卑。

案例回顧:麗莎進入哈佛讀書,但是因學習、人際交往等事事不如人而苦惱,作爲過去學校的優等生,在哈佛每次成績卻只能得B,內心的不平衡讓她產生了自卑,作者採用宣泄不良情緒,轉移比較對象,採取具體行動來解決。

聯想思考1:爲什麼我們中國人更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

1.早年不良教育:多大點事兒啊,別哭忍着;再哭打你了!越哭越打!

2.缺少傾訴的對象:於是一個人默默流淚到天亮。

3.文化屬性:要堅強!戒貪嗔癡!發脾氣、哭泣是不成熟的表現;

解讀:我們對於情緒往往是透過每一次的積攢然後統一爆發的模式,心理諮詢師接待個案初期經常是認真的聽一個人邊哭邊說就可以了。在心理諮詢中,宣泄不良情緒是幫助一個人減輕心理負擔的好辦法。

聯想思考2:如何緩解心靈痛苦?

這裏告訴大家一個祕密,那就是:找同類,尤其是身邊比自己更慘的同類;

解讀:你丟了100塊錢會心疼,但是你聽說隔壁老王丟了1000塊那麼你丟錢的痛苦會降低,這就是透過對比產生的心理平衡,但你聽說馬雲損失幾個億也絕不會比隔壁老王丟錢更讓你平衡,所以,緩解痛苦的前提是兩個:找你身邊的,比你慘。

聯想思考3:自卑怎麼破?

趙氏談自卑:自卑就是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較並忽略自己的長處;

自卑的人的'幾個屬性:

1.想獲得別人的長處

2.但無論如何努力卻始終無法超越別人

3.給自己一個現階段沒有能力實現的目標作標準

如何破?就像長跑,始終追不上別人,咋弄?

1.接受事實,追不上,老子我不追了;

2.由對外關注到對內關注,以前只能跑1千米,這次跑了1200米,比以前的自己有進步;

3.不斷積累成功事件,透過幫助別人(發現自己可以做更多的事兒)和獲得讚賞提高自信。(也是很多人從心理學受益並從事的緣故)

案例二、《我想從哈佛轉學》

來訪者:莫妮卡

問題:學習不好,想退學

案例回顧:莫妮卡是大一新生,因學習問題想轉學,但是家人不同意,比較苦惱,特來求助。作者幫他制訂了一個學習計劃、用自己的例子鼓勵她(故技重施),但是對方產生了阻抗並中斷了兩次諮詢,後來作者尋求督導,開始去尋求她的成長經歷,終於找到了想轉學的真正原因並幫助她解決了問題。

聯想思考1:看看上一個案例,同樣都是學習問題,爲什麼莫妮卡沒有自卑情結?

前者關鍵點:自己怎麼努力也趕不上別人;

後者關鍵點: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提高成績。

聯想思考2:爲什麼來訪者會出現阻抗?

作者透過兩次的交談,輕率的認爲來訪者是因爲時間管理不當才導致成績無法提高,於是幫助她制定學習計劃並拿自己的例子來說教,引導來訪者留在哈佛,努力學習,這讓來訪者聯想到了自己的父親,產生了反感,於是出現阻抗。

解讀:心理諮詢中有個好玩的現象:來訪者會跟諮詢師玩兒一個叫踢皮球的遊戲,來訪者抱着一堆問題來找諮詢師,往往一副我的問題都在這了,你是專家,求支招的姿態,這樣,就把自己的問題拋給了諮詢師,沒有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如果諮詢師接住了這個球告訴他:你這是XX問題,你應該XX。來訪者往往透過這樣的方式引誘和挑戰諮詢師,這樣的諮詢結果往往是以失敗告終。而來訪者所陳述的問題也往往不是最核心的,因爲阻抗使他想用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果。

聯想思考3:症狀是深層心理問題的外化

案例中的來訪者看似是學習問題,其實是背後的負罪感(因爲自己的原因讓姐姐殘疾而導致姐姐成績下降上了普通大學,自己上了哈佛總覺得內疚)

解讀:我們看到的問題,往往不是的真的問題,聽一個講話,不要聽他講了什麼,而要聽他沒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