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考研>

2017考研擇名校一定慎重考慮6個方面

學問君 人氣:8.16K

名校夢是每一位考研學子的美好追求,名校情結也是很多學生甚至家長都會有的一種情懷,所以每年名校的報考人數是非常多的,那麼,選名校真的好嗎?關於考研擇校擇名的問題,下面具體談談關於它的原因及面臨的挑戰和弊端,供2017考生參考。

2017考研擇名校一定慎重考慮6個方面

 情結一:冠上名牌,揚眉吐氣

持有這樣的考研動機的考生爲數不少,很多人都想透過考上名校來證實自己。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往往有很多人對於自身的實際情況認識不清,盲目的選擇名校,最終導致考研失敗。選擇考研證實自己並沒有什麼不好,但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能一味的看重名校。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目標的效價和可能性同時影響人們的行爲,名校的效價自然很高,但如果實現的可能性不大,這樣的目標並不是最優的目標,只有那些“跳一跳,能夠得着”的目標產生的動力纔是最大的,因此,考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各種情況綜合考慮。

 情結二:改變命運,對抗社會壓力

都說“英雄不問出處”,就業市場上企業招聘也本着“唯纔是用”的原則,但實際上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要求上明確要求求職者需具備“985”、“211”工程院校的大學生,讓不少大學生們堅定了一個信念——非名校不考!

考生在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客觀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優缺點、優劣勢有一個符合實際的評價,選擇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從衆;要正確地對待名譽,而不是熱衷於表面空有的虛名,要儘可能擺脫對錶面東西的追求,努力去爭取自己心中最想要的也是最可能實現的目標和理想,只有這樣,纔不會在白髮蒼蒼的時候,後悔嘆息。

情結三:滿足虛榮心的考研動機

這種滿足虛榮心的考研動機帶有較經的功利性,所以才使得這類人缺少足夠的動力和意志力,來面對考研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

考研不同於高考,如果說高考是一場羣體性的戰役,那麼考研則更像是單打獨鬥、分散作戰。高考,在身邊可能有很多戰友和對手;考研,最大的對手則是自己。

從某種意義上說,考研更像是一個人的舞蹈,是一場長期的戰役,要能長期忍受孤獨和寂寞,在這場戰役中取勝,如果沒有強烈而正確的動機,無法產生強大的動力和意志力去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就難以獲得成功。

考生勇於向名校進軍,是一個好現象,體現了考生的氣魄與膽識。但選擇名校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資訊的盲區。

 選擇名牌大學的弊端

1、名牌扎堆現象。名牌大學實力雄厚,聲名顯赫,這吸引了大量考生集中報考,直接導致報名人數多,競爭激烈。一些知名大學分數線水漲船高,錄取比率低,導致大批報考者落榜或選擇調劑。

 2、名牌大學也有弱勢學科。名牌大學並不是所有專業都是最好的,在一些知名的綜合性大學中,一些非傳統專業和非強勢專業往往是隨着學校擴招而新增加的,師資力量有限,學科建設也相對薄弱,這些新開設專業的實力甚至不如某些普通院校。

 3、就業同樣面臨壓力。名牌並非萬能通行證。現在一些單位在招聘人才時,更重視應聘者的綜合素質。並不是每個名牌院校的畢業生都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較高的操作水平,深入的理論知識和前沿的學科研究也不一定適用於一般的企業。

名校保研率連年攀升,“升研”通道被擠壓

“我在對保研生和統考生的面試中發現,本校本專業保研生在分析能力、計算能力和邏輯思維方面更勝一籌,他們在校期間獲得的專業滋養更多。”

這位教授指出,一些統考生考研的功利性太強,有的又繞到“爲了更好找工作”的怪圈中來,僅靠集中精力準備幾門科目考高分。

除了二三本院校的“升研”通道被擠壓,在高校內部,不同學院之間的保研比例也受到質疑。“每個高考考上名校的學生都很優秀,爲什麼要分三六九等,基地班就有資格獲得超出普通班的保研比例?”

“效率與公平完全可以兼顧。”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爲,保研應該消除學校歧視,給每所本科院校畢業生平等的申請機會,而不僅是“一本”院校的福利,這就需要大學建立明晰的評價體系。相對來說,我國大學的多元評價體系還不成熟,尤其是學校的自主評價部分,總給人隨意之感。

推免生比例增高,名校考研大門是否越開越小

每年考研之前,已經有部分本科生經由推薦免試(以下稱推免)成爲一名準研究生。

北京大學等四所國內知名高校研究生院的官方網站顯示,不少專業的研究生推免數量佔到招生總額的一半,有些理工科專業的比重達到70%~80%。

依照各高校公開的數據,這些知名高校的碩士生推免數量在整個招生總額的比重有一定的上升趨勢,即“統考變窄”。

“優中選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推免生的質量。”正是因爲這一點,研招辦也會盡可能地尊重院系方的意見而不會進行過多幹預,目前也沒有對推免生的比重加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