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心理輔導>考試心理>

孩子的後高考心理問題

學問君 人氣:3.06W

高考過後,孩子的後高考心理問題層出不窮,那麼大家知道應該怎麼應對孩子的後高考心理問題嗎?

孩子的後高考心理問題

焦慮、抑鬱、興奮、焦慮……這些情緒背後是一種心理認知

一般來說,高考後會有以下四類情緒反應:

一類是歡天喜地型,覺得考完了就萬事大吉了,這類考生一般來說發揮得很好,有自信取得好成績;

一類是考試焦慮型,他們平時考試就容易焦慮擔心,而面對高考這樣重大的考試則更加焦慮、擔心,不知道自己考得好還是不好,因此,對未來充滿焦慮和恐懼;

一類是抑鬱型,認爲沒有考好或者沒有發揮正常水平,認爲自己的人生就此失敗了,因而鬱鬱寡歡,充滿自責、內疚、後悔;

還有一類是分離焦慮型,他們一直處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社交圈,這個圈中有他們難以割捨的同學、老師,甚至戀人,高考結束也意味着要與他們分離,對於有些同學難免會產生焦慮情緒。

每一種情緒的後面都會有不同的認知模式,而不同的認知模式也會引發不同的行爲反應。蘇豔麗說,從行爲層面上來看,歡天喜地型的孩子容易過於放鬆,甚至放縱自己,出現作息不規律,抽菸、喝酒、熬夜等不良行爲習慣;考試焦慮型的考生往往把精力投入到對未來的擔心,惶惶不可終日;而分離焦慮型的考生把精力投入到難以割捨的過去,沉浸在離愁別緒當中,他們都沒有辦法充分投入到當下的生活中;抑鬱型的考生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社交退縮,甚至出現自我傷害或自我懲罰的行爲。

孩子愛哭、易怒、愛談論死亡話題等,應看心理醫生

針對不同情緒的考生,應該怎麼去緩解呢?

對於歡天喜地型的考生,建議他們保持規律作息,注意放鬆不等於放縱;對於考試焦慮型的考生,可以讓他們適當放鬆,可以聽聽音樂、練習瑜伽、旅遊等都可以調整考生過於緊張的.情緒;對於抑鬱情緒的孩子,家長要仔細關注這類孩子的表現,是否經常跟你討論關於死亡的問題,比如說一些像“活着真累”、“幹什麼都沒興趣”、“人死了會是什麼樣子”等話題,或孩子整日悶悶不樂、不出門、不與人交流、愛哭、易怒、食慾下降、失眠等表現,如果出現類似情況,一定要找專業的心理醫生及時干預;對於分離焦慮型的孩子,家長需要注意引導,引導他們培養一種“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豁達心態,必要時可以爲孩子準備一個告別儀式與過去告別。

家長的情緒會影響孩子,要客觀看待孩子的成績

“每個焦慮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更加焦慮的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家長也應控制自己的情緒。家長過度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會影響孩子。

家長不僅要讓孩子對高考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家長自己也要對高考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認識,客觀看待孩子平時的表現和成績,調整自己的期望值。高考就是學業階段的一次總結和測驗,並不代表人生的成敗。做到多陪伴孩子,不要埋怨和指責,支援孩子的選擇,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可以帶孩子去做義工、志願者等,尋找孩子的興趣點,並鼓勵和培養。

不要對孩子有“補償心理”,適當干預不合理的減壓計劃

"適當放鬆,對緩解疲憊,調節情緒和軀體自然平和是十分必要的,但放鬆不等於放縱,放縱不利於生理和心理健康。"

放縱則會出現諸多問題,一是考生的生物鐘容易發生紊亂,導致身體出現許多不適;二是往往情緒會失衡,宣泄不當引起偏激或冒險行爲發生;三是樂極生悲,對個人或他人安全造成損害,甚至釀成悲劇。”李豫成補充說。

家長對孩子高考後不要有那種所謂的“補償心理”,讓孩子去肆意放縱,更不能對孩子“徹底放羊”,而是調整關注策略,仍然緊密伴隨孩子平穩度過“後高考期”。

專家建議,在充分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適當干預孩子的一些偏激的、不合理的減壓放鬆計劃和日常安排,幫助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循序漸進的生活作息安排計劃,比如,陪孩子打打球、逛逛街、聽聽音樂會等,還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接觸新環境的機會,有條件的可以帶孩子去旅遊、爬山,接觸大自然;引導和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爲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做好熱身準備。

  


TAGS: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