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精選7篇)

學問君 人氣:1.37W

緊張又充實的大學生活將要謝下帷幕,畢業前學生們都要寫畢業設計,而我們做畢業設計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開題報告,寫開題報告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精選7篇)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1

20xx年3月6日下午,五(2)班全體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在學校多功能教室舉行了主題班會活動——快快樂樂過春節。這是以“傳統節日”課程爲切入點,把家長會和班會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創新班會。

主題班會上,老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觀賞學生成長足跡照片、競賽答題,趣味遊戲、才藝展示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貫穿始終,教師運用多媒體組合課件,讓活動的程序完整合理,形式新穎,尤其是以學生爲主體,內容實在,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極大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和參與熱情。

透過開展這次以“春節”爲主題的班會,不僅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春節的文化內涵,知道了怎樣過春節才更快樂,更有意義,而且由於家長的參與,既豐富了主題班會的內容,又爲增強學校、教師、家長之間的溝通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時也增進了家長對孩子、孩子對家長的瞭解,爲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有利於家校合作共育的進一步深化。

現將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一、注重實效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個年代久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故事。每個傳統節日都給人以熱愛生活,講禮儀,重情義,報效祖國和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但是這些節日在孩子們課本上沒有詳細的介紹,再加上近年來受“洋節”的衝擊,使得孩子們對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瞭解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少年兒童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表現出了嚴重的“營養不良”。因此學校領導決定利用傳統節日資源開發活動育人課程,以“中國的傳統節日” 教育資源活動爲切入點,以人文傳統教育爲主線,以實踐體驗爲途徑,把豐富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文化,透過整合、創新、分層,以主題班會活動的形式進行重新設計,大膽創新,不斷深化,賦予傳統節日活動以新的內容的同時,使“中國傳統節日”豐富的教育內涵根植於孩子們的心間。

二、精心準備

爲了給家長提供全面瞭解孩子成長的機會,班主任老師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孩子兩年來與她朝夕相處的成長照片及視頻作了整理,並自制成有音樂、有畫面解說的幻燈片。爲了組織好本次活動,老師就活動課的展示內容反覆推敲,仔細琢磨。

三、家長積極參與,及時反饋

這次活動中,家長的出席率是90%,可見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對學校的工作也是大力支援的。到校的家長們不僅能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活動,而且反饋及時,談感受收穫的同時也給我們提了合理化建議。

四、學生情緒高漲,收穫很大

本次的節日課程雖然是以主題班會和家長會的形式展開的,但同時也是一次親子課堂。李老師在設計時,共分成了六個版塊:一是展示“成長足跡”照片;二是“家長即興答題”;三是“孩子與家長分組競賽”;四是談家風;五是倡導“熱情小主人,文明小客人”活動;六是“家長與孩子合作製作燈籠”。中間在見縫插針地穿插了“才藝展示”。每個活動都那麼的有趣,孩子和家長配合默契,都全情投入到活動中。加油聲、掌聲、笑聲充斥在一起,家長和孩子都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特別是最後的合作製作環節。讓每個組的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勁,氣氛很是熱烈,也讓年的味道更濃了。最後大紅燈籠掛起來後,家長和孩子們都是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活動已過去幾天了,我還在一直回想整個活動的過程,不斷地與聽課的老師溝通交流,不斷的認真閱讀家長與孩子們的反饋資訊:雖然老師們覺得這樣的形式非常新穎也很實用,家長的反饋全是讚賞與支援,孩子們的收穫也很豐實。但也有待完善改進的地方:

1.活動前應邀請幾位老師、學孩生同在一起,把“活動的內容與程序”再來一次磨合,嚴格把關後,活動呈現中可能更緊湊。

2.孩子們反饋表交回後,我發現孩子們寫得作業五花八門,才意識到自己工作的失誤。應該在孩子們的反饋表一欄中打上格,這樣的作業才能乾淨整潔。

3.課前我與家長、孩子們互動時,應該給家長一個溫馨的提醒:因爲是親子共堂,家長不僅要在課堂上以身作則認真聽講做好榜樣,還應在孩子聽課時加以引導和鼓勵。這樣的話,老師在“掌控”活動中就會少費力。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2

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過去,轉眼間我們迎來了20xx年的結束,社團這一年的工作已告一段落。在過去的這一學期裏,民俗文化沙龍在校院各級領導幹部以及社聯各部門的指導和關懷下,結合社團宗旨“揚民俗之風采,傳文化之精華”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這一年裏,我們不斷摸索,不斷總結,不斷前進。 這一年的社團工作中,不同的活動、不同的問題讓我們體會到了社團工作的種種苦澀,也在問題解決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同時在各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鍛鍊。正是有了各種問題,我們纔有了不斷前進的方向,讓我們開始去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讓我們在一次次受挫中逐漸成長。而獲得的成就感則使我們感到了社團工作的喜悅,讓我們在社團工作這條路上能夠堅持走下去。回首這學期的種種,我們發現我們成長了,社團也成長了,下面將對20xx年的工作從各個方面進行一個總結。

一、組織建設

不知不覺,民俗文化沙龍已經成立三年了,各方面建設已經逐漸健全,在不斷總結自己以及吸取別人經驗,不斷嘗試新的管理制度,逐漸形成了自己特色。但是,社團的管理體制仍存在一定的問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社團的體制是一個不斷摸索、改善的體制。

1、理事會

民俗文化沙龍社現設有社長,理事長各一名,理事6名,會員70名,會員人數比上屆增加了一倍。每星期四晚上會定時召開社團例會,傳達社聯例會的會議內容,總結這一週工作中的優點與不足,討論和安排下個活動的流程和工作,。在理事會的制度建設中,社團理事會建立了較爲完善的理事會制度,並嚴格執行,讓理事保持一份良好的精神面貌,加強理事對工作的認真負責的態度,保證各方面工作按時完成。定期開展理事會交流會,加強理事會的交流,增進大家的感情,培養團隊凝聚力,透過交流提高大家的團隊合作力。

2、項目化

在20xx年下半年我們社團重在培養理事各方面的能力,活動是由社長指導開展的。在同時我們鼓勵有想法的理事積極組織活動。在一學期的工作開展後,理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鍊。新的一年,我們要求想要擔任項目負責人的理事將活動項目申報書在開學時填好,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活動,讓理事有足夠的時間去完善活動。活動後項目負責人對活動進行總結,項目小組成員寫活動總結。在大家一起努力下打造一個自由明主,活躍創新,能夠讓大家想法有處可施,能力有處可發揮的舞臺。同時,我們也將鼓勵會員積極參與策劃活動,讓會員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融入社團。

3、團支部建設

本學年我社在團工委的指導下建立了完整的團支部體系,目前團支部下設:團支書、辦公室、宣傳部、時間服務部,並且安排了相關負責人員。我們舉行各類小型團日活動,關注團支部成員的生活現狀,營造社團的“家”文化,同時加強支部成員思想認識,提高社團成員的責任意識。

二、工作開展

根據活動開展的需要,社團工作主要包括活動策劃及申報,宣傳,財務,材料整理四大部分。關於這四大塊工作總結如下:

1、活動策劃及申報

在本學年的工作中,雖然在起初的時候做出了集體的年度工作安排,學期工作安排。但在具體的工作中卻沒有按安排開展下去。開展活動的順序也因爲一些原因而改變。不斷地增加新的元素。同時,我們發現當社團連續每週搞活動時,社團難以按照相關規定上交材料,經常需要熬夜去趕材料。使得活動開展的準備十分不充分,活動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多。新的一年我們將會在開學時形成所有的項目申報書,然後大家協調開展,儘量少出現趕材料、不能按時上交材料的問題。

2、宣傳

本學年的宣傳工作,有做的好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每次活動社團都要求按質按量的完成前期的宣傳海報和後期海報,以及通訊稿的撰寫。可是,我們的海報有些不能夠及時地做出來、拍照並粘貼出去。通訊稿雖然能夠按時發過去,可是一般都只是在院網上投,沒有做到遍地開花,使得宣傳的範圍有了很大的侷限性。我們對此已經進行了總結,相信我們會做得更好。同時,我社加強了網絡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3、財務

這學年我社團的經費使用情況是非常良好的,這與我們的活動規模較小、開支較小有一定關係,不過我們不可否認的是相關理事對經費的把握情況較好。本學期社團財務明細清楚,沒有與院財務部造成糾紛。社團總會費是1457元,13年下學期下撥614元,餘148元,總體來說本學期財務狀況良好,下學期將繼續保持。

4、材料整理

材料整理是每個活動的最後一項工作,即是將活動的項目申報書、財務預算決算、宣傳材料、活動總結、等等相關材料進行分類、修改、彙總並交到院學社聯辦公室。這時一份比較繁瑣的工作,我認爲這學年社團這項工作還是完成的比較好的,材料的完整度很不錯,可是材料的質量有待提高。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3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對象: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 、網絡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爲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竈

所謂“祭竈”,即祭祀竈神,竈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竈在臘月二十四,祭竈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爲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竈稱爲“地鍋”,竈臺稱爲“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竈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竈王爺的吃食,家裏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纔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竈臺上供奉竈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着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裏,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着炸。把搓好的麪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裏,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麪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裏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爲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裏,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麪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裏,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着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裏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裏任選一天,家裏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着孩子到自家田裏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着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牀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竈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擡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裏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竈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4

調查目的:

此次調查主要是將我的家鄉安福縣的飲食文化系統地形成文字,將其展現出來,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組同學對我的家鄉的飲食文化有深入瞭解。

調查對象:

安福縣部分村落

調查方法:

查找資料,問卷調查,實地考察

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縣史,是江西省18個文明古縣之一,歷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遠流長,民俗文化儲存較爲完整,有表嫂茶、吃新節、火把節、燒塔等數十種民俗活動。

表嫂茶

在元宵節後到春播之前,安福會以自然村爲主,每天一戶,輪流進行“表嫂茶”習俗表演。“表嫂茶”,俗稱“請茶碗”,是安福縣境內農村已婚婦女們之間流行的一種獨特茶俗,氣氛熱烈,特色鮮明。它分佈於安福的南鄉片和西鄉片,而以南鄉洲湖鎮塘邊村最典型。請茶時,請茶主婦要用黃條蘿蔔、甜姜、黃豆等茶點熱情款待。喝茶時,不講究規矩程式,大家無所不談,氣氛熱鬧祥和,平日裏的各種嫌隙,都在暢談中化爲烏有。待到茶興濃時,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會唱《採茶歌》、《三碗茶》等來助興。

吃新節

至每年早稻收穫之前,安福將會舉行“吃新節”盛宴。安福吃新節是安福縣68個鄉村盛行的一種地方性傳統民俗節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島。人們困在島上,一天,一隻大花狗泅上了孤島,從尾巴上抖落數十粒稻種,救了人們的大難。故此,豐收的稻穗便像彎彎的狗尾。後來每年早稻收穫之前,人們便舉行盛宴,讓大花狗嘗新,以表謝意。另一種傳說武功山有隻“白霧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霧,把農民即將收割的稻穀毀掉。後來,“五穀神”將“白霧精”打敗,救了農民,人們在新谷登場前舉行宴會,請五穀神嘗新,以致謝忱。

節日的內容主要是祭祀五穀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諸神菩薩。形式有敬齋、耍龍燈、遊壠、打火把、唱山歌等。節日主要是爲了慶賀豐收,並祈禱神靈,祝願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也是爲了聯絡親朋好友、愉悅心身,促進社會和諧。吃新節羣衆參與面廣,場面喜慶熱烈,規模宏大,其隆重程度,勝過端午,超過中秋,僅次於春節。

六月六

每年六月六,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古老的山村一片歡樂,以迎接垇雲火把節的到來。垇雲火把節歷史悠久,僅在安福縣彭坊鄉垇雲村就歷經9代約170餘年。當日,家家戶戶備好祭品,製作祭祀法器,相邀山下親朋好友來山裏。他們白天在自家田裏祭拜山神、土地,並點起火把向田埂裏四下燎蟲;晚飯後,全村男女老小敲鑼打鼓,燃起熊熊篝火,隆重祭拜各路神靈,祈求神靈驅魔消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期間,他們還打着火把遊壠,圍着篝火唱山歌。

燒塔

待至中秋佳節之日,安福百姓爲祈求風調雨順、日子興旺、歡慶中秋佳節,又將開展“燒塔”民俗活動。安福縣是“吉安中秋燒塔”習俗儲存最好的地區。境內南部陳山河流域的六個鄉鎮尤爲盛行,而以金田鄉柘溪村最爲典型。“安福中秋燒塔”習俗主要內容有壘塔、燒塔、封塔三部分,燒塔過程伴有祭月、對唱山歌、小調、舞龍燈、舉龍鳳旗、撐宮燈等活動,特色鮮明。

結束語

這種種民俗文化旅遊風采的展示,帶動了安福鄉村旅遊發展,也使安福越來越受遊客的青睞。民俗文化不僅代表了農民生活中的喜悅的凝結,也展現了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之間的和睦友好,是我的家鄉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研究安福的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5

xxx鎮位於xxx縣的xxx邊陲,西與xxx省xxx縣相接,南與xxxxxx縣相鄰,是兩省三縣的交界處,距縣城80多公里。轄有10個行政村,217個村民組,約2.2萬人口。

這裏風景優美,景色迷人,民風樸實,羣衆熱情好客,實屬休閒度假之福地。轄區內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遊景點,爲中國佛教二祖禪師所創,是其練法之地,上有二祖禪剎(又名雲中石屋)、太白書堂、南崖瀑布、洗馬春池、赤壁丹砂銀河夜月、烏牛古石、銀河夜月、北嶺松風八景十分聞名。這裏曾經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區,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國內革命時期,羣衆的革命熱情都非常高昂,游擊隊活動都曾十分活躍,狠狠的打擊日僞寇和反動派,爲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鎮位於大別山腹地,屬於農村山區,以前交通閉塞,道路險窄,人們以種田地爲生,生活比較貧困。現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這裏,在黨和政府的支援和關心下,這裏的境況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變得更寬了,與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們不僅靠種莊稼,也學會了種茶葉、植板栗、大棚蔬菜,並且漸成規模。許多剩餘勞動力在外地務工帶回了不少技術和資金,在家鄉辦起了企業,人們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來。

這裏歷史悠久,地方風俗習慣甚多,民間文藝活動也十分頻繁,筆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進行了一些採訪調查,現就所見所聞進行一些總結和闡述。

一、鄉風民俗

民俗,顧名思義,民間的習俗。鄉村的人民比較樂意保留傳統,他們把先人們創造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都繼承下來,甚至還有美麗的傳說。

1.佛祖豆粑是我鎮傳統營養食品,也是農家最便捷的飯食之一。現在已成爲遠近聞名的地方特產,是人們饋贈親友的禮品,或招待賓客的佳餚。每年秋冬農閒時,農婦會選擇優質稻米,配綠豆、黃豆、豌豆、花生、小麥等多種雜糧,採集松針作烘乾原料,烘烤、切絲、晾曬,經精細加工而成。人們一邊感受豐收的喜悅,一邊體驗着親友相聚的歡樂。製成的豆粑品鮮味美,還便於運輸和儲存。然而豆粑的歷史可追溯到禪宗鼻祖慧可大師。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初居xxx山開闢道場,立意改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現象,尋求補充衆僧身體必需的營養品。佛祖把五穀雜糧配南方稻米,精心加工成爲xxx山衆僧的主要食品,於是豆粑流傳至今。

2.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一天,全國上下,家家團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過一個團圓年。小孩開心地圍着家長要壓歲錢,從不顧慮父母是否同意他們這樣做,只是隨自己的心情行事。這一天,他們總是很有收穫。在團圓飯以後,成年人大都不睡覺,要過了午夜12 :00會有人去休息。樸實的農民把這稱爲守歲,滿滿的守完了今年的,明年纔會有好的開始。對於春節,農村裏總會有很多規則和禮節春節之前,家裏的一切事物必須清理好,要除舊迎新;打掃房間時一定要向屋內掃垃圾,不然會掃除財氣;初一上午,不可以叫醒任何人,打攪別人的美夢,以免趕走他人的瑞氣;初一整日不可向他人討要東西或錢物,若不然,則會使他人漏財,也許正是因爲如此,村裏的人總會在除夕以前還請力所能及的債務。或許你會認爲他們是有些迷信的,但其實那只是人們對於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只有在春假期間,忙碌的農民纔會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他們纔會放下彼此之間的成見,和平地過活;貪睡的人才能夠真正地睡飽。對於農民來說,春節是幸福的,春節是美麗的嚴冬一過,春天就要到來,萬物復甦,又可以種植莊稼了。他們興高采烈地燃放鞭炮,舞起龍燈、魚燈,到寺廟裏燒柱香、抽支籤,他們真的愉悅了。

3.元宵戲燈。戲燈是一種集體活動,全村人籌錢來請人扎燈。燈的種類有很多,如:龍、刀斧手、竹馬、花籃、花燈。龍只有一條,兩個刀斧手,五匹竹馬,花籃兩隻,花燈是越多越好。再就是人物,人物是最繁雜的,一共要扎壹佰零八位,主要人物是聞太師、姜子牙、包青天等一大批爲國爲民的忠臣義士;再就是神仙,如:送子觀音、文曲星、七仙女、唐僧師徒等一批神話人物。到了戲燈的那天傍晚,馱燈的人們排好隊,按照順序出門。首先走在前面的是舉着兩排肅靜、迴避的牌子,接着是兩排刀斧手,再後面就是聞太師、姜子牙這中間按照一定的順序排下去,最後的是觀音撒淨。緊跟在人物後面是舞龍的、耍獅子的、騎竹馬的、挑花籃的,夾雜在他們中間的是鼓手和鑼手。戲燈的時候,陣陣的鑼鼓聲吸引來一大批觀衆。人們跟着燈跑。戲燈的到每一戶,那戶人家就要放禮炮迎接,還要擺貢品貢品的種類很多,如紅棗、花生、蛋、菸酒等。接燈之前,要檢查燈是不是亮着的,如果是熄滅的,就不讓進,那樣會不吉利。戲燈的在你家轉了一圈後,你要給糕點、茶食、紅包等,以圖個吉利。獅子進門時把口張得大大的,出門時把口緊閉,這樣就吸走了你家的晦氣,新的一年就會變得更好。戲燈雖然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主要是爲了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同時也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就是風調雨順、歲歲平安、六畜興旺、萬事如意。

4.八月十五中秋節時,老奶奶會將月餅做的大大的,然後在裏面填滿好吃的核桃仁,蜂密,花生米等,形成獨具新特色的大花月餅。出嫁的女兒會在這一天帶着兒女和丈夫去孃家送中秋禮,一塊肉加上月餅或是什麼東西的,禮品雖不一樣,但心情都一樣高興。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其氛圍不是我等所能用筆描繪出來的。

5.俗話說,男人當婚,女大當嫁。20幾歲的姑娘小夥當然不能呆在家裏,等待愛情的悄然而至。他們會錯過每一個熱鬧的聚會嗎?當然不會啊!男孩女孩在廟會和秧歌會上彼此吸引的事兒還真不少。他們一但瞅對了男方會請一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去的時候人們一般帶一盒點心算作見面禮,媒人和女方家談好後,男方和女方就可以正式戀愛,慢慢接觸了。如果男女方在彼此的瞭解後,認爲對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時,會提出訂婚的請求,當然提出的對方肯定是男方,這樣他們就已經邁出了進入婚姻的第一步了。男方會在訂婚時大擺酒席的時候,託媒人給女方家送去彩禮,真正到婚期一到,男方會託媒人再去送彩禮,女方家也會爲女兒送一些出嫁品。新娘子出嫁一般在中午12點離開自家去婆家,當地也有哭嫁這一習俗,新娘子會由一個特定屬相的男性親戚背出家門直到從車離去,新娘會哭着與家中的親人一一告別,結婚酒席三天後,女方會帶着男方回孃家探望家中的父母。第四天孃家的親人朋友會帶着祝福和希望去男方家看望女方。

6.紅白喜事,有紅即有白,喪事一般辦的有聲有色,算是生的人對已熟者的一種緬懷和紀念。花圈,紙花,紙馬,庭院等喪葬用品是必不可少的。死者在死後三天才可以下葬,一是死者家屬有足夠的時間購置喪葬用品,二是讓死者的靈魂可以在家多停留幾日與親人的夢裏相遇,死後三天,即不葬之昌,親人們著白衣,戴白帽,排成三列縱隊跟隨着棺木之後,或哭泣或沉墨。家屬在親人逝世三年之內不能貼對聯等,並在親人逝世十年後置辦酒席,宴請賓客以懷念逝者。

本地的鄉風民俗還有很多,舉不勝舉,如果你來過這裏你一定有所體驗。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必將在以後的.歲月裏大放光彩,照耀古今。

二、民間文化

隨着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文化站室建設退步明顯。近年來,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自覺意識增強,一改過去的單純求樂意識,科普、法律宣傳、讀書看報也融進了文化站室建設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趨於多功能化,儘可能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鎮還把電影院改進爲集放映、演出、集會多功能爲一體的文化中心。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戰績斐然,普及率達到100%,絕大多數農民都可以在電視上接受資訊、新知識,觀看電視節目成爲農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各村文體活動室建有圖書室。鎮文化市場建設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檯球廳、電子遊戲廳、練歌廳繼續紅火,近年又興起了網吧,農村集鎮與城市一樣共同進入網絡時代。

總體上講本地農村文化活動比較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表現在:一是農村文化活動得到普及。鎮每年都斥資開展大型文體活動,如慶國慶晚會、全鎮籃球比賽等。由於從農民自身的願望出發,活動質量也有提高。二是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據調查,農民已習慣於把腰包裏的錢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對玩樂的支出,可見農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如今在農村,自資聘請健身操教師、農作物專家、科技資訊部門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邀請藝術團演出,電影隊放映更是常見。農民自發舉辦活動佔了農村文化活動很大的比重。打麻將、撲克、下棋、打乒乓球等傳統活動繼續顯示很強的生命力。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成效顯著。鎮文化部門透過陣地宣傳、圖片展覽、文藝宣傳等形式向農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廣大農民振奮了精神,堅持了信心。活動的實效性讓農民真正受益,也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臺階。

總之,本地的民俗甚多,文化建設雖存在一些不足,但成績顯著。但我相信,今後在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些民俗文化必將得到發揚光大,造福後代。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6

一、問題背景

我國曆史源遠流長,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各個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習俗和文化。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對於許多學生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傳統的節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膚淺的含義上,對它反應冷淡,相反,對於外國的聖誕節,反應強烈,以多種形式來慶賀,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透過探尋,力圖在生活中全面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習中國的傳統知識,在教學中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讓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從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透過對我國傳統民風民俗的瞭解和認識,可以使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團結意識,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三、研究的方法

(1)分組探究,確立主題。

(2)協作分工,利用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

(3)小組探討,對資料進行整合。

(4)形成總結論文,製作課件。

四、研究過程及研究結論

第一階段:動員和培訓(初步認識研究性學習、理解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方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初步接觸和討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課題的有關問題。

2、瞭解本課題的學習目的。

3、學習瞭解本次活動的步驟、方法、各項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計劃表。

5、瞭解相關技術的要求,商議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法。

教師活動:

1、出示一組關於民風民俗的照片(包括節日、娛樂活動、食物)

2、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民風民俗,激發學生參與本次活動的積極性和興趣。

3、組織學生對研究課作提問和談想法。

4、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驟。

第二階段 課題準備階段

(1).提出和選擇課題

學生活動:

1、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2、中國各個地方的傳統節日有什麼傳統的習慣?處理過程是什麼樣的?

3、瞭解地區的傳統節日活動有哪些?這此活動表現了什麼意義?

4、隨機採訪百姓對這些傳統風俗持怎樣的態度?從中反映了什麼?我們應不應該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遺產?談談自己的體會。

5、查閱資料和調查訪問,收集各項中國各項民風民俗,並從收集了解到的民間風俗資料中,談談自己產生的一些想法,對中國風俗的繼承與發揚有什麼好建議?

教師活動:

1、組織學生研究、討論各個問題。

2、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並協助學生選好研究內容與課題。

(2)成立課題組

學生活動:

1、學生分組,根據自己的專長和喜好確定自己的選題,每7人組成一個課題小組,選出組長,填寫小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組成立後,學習討論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量規。

3、根據自己的選題,進行小組分工。

教師活動:

1、合理調配各組成員,以利於能力強弱搭配,力求使每一個學生工作到位。

2、制訂合作學習評價量規提供給每一位學生。

3、組織、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小組成員分工合作。

第三階段:課題實施階段

學生活動:

1、收集有關中國各地民風民俗資料活動。

初步收集相關資料。本活動採取的形式多樣,例如:到圖書室查閱、到計算機室上網搜尋資料、網上採訪各地少數民族。

活動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採取小組分小隊的分散方式。讓一部分同學上網搜尋資料,其餘的同學到圖書室查閱廣泛蒐集各類相關書籍資料。第二階段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到少數民族地區採訪有關羣衆,特別是採訪一些老一輩老人家。瞭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收集有代表性的相片。

2、討論活動心得體會。

各小組扼要彙報研究情況,重點是各小組向其它小組提出意見和建議。在收集的資料內容中進行分類處理,並做好記錄工作。討論活動過程的心得和體會。

3、彙編研究活動作品。

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各組員將研究活動中的各項材料整理成宣傳小冊子、攝影作品、

完成“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

教師活動:

1、透過與學生交流及時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和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2、聯繫少數民族地區的有關人員和採訪人員。

3、給學生一些明確的走訪線路。

4、給小組長髮放“活動記錄表”,以用作每次小組活動後收集整理資訊。

5、及時跟蹤瞭解各小組活動進行情況,爲學生出謀劃策,當好參謀指導作用,讓學生隨着活動的開展,不斷修改活動方案,調整活動方式,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6、提供有關作品材料模板。例如:宣傳小冊子製作嚮導、攝影作品製作嚮導、“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習作文章寫作指南等。

第四階段:課題總結階段

研究總結:

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風俗特色。春節前還要進行的活動有:掃塵;貼春聯;倒貼“福”字等。

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爲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爲“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爲四季,每季又分爲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端午節。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將包好的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端午節小孩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系在手腕腳腕處,用以避邪,到端午後的第一場雨方纔摘下。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用以驅瘴。

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寒食節的設立是爲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作爲清明節重要節日內容的祭祀、踏青等習俗則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寒食節與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相關。在中國,寒食之後重生新火就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透露的是季節交替的資訊,象徵着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環的開始。後來則有了“感恩”意味,更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和深刻的文化底蘊,在國人心中往往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同時,它也是中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個國家都具有本國特色的節日,節日不是一個形式,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民族凝聚力,一種潛在的社會內涵。我們必須以端正的態度,優良的思想看待我國的傳統節日,認識到其重要性和知識性,這是對傳統節日的尊重,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我們不能脫離民族的根,無論是青少年兒童還是老一輩人民都應支援傳統節日,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結束語

在2個多月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們走進了社會、走進了少數民族的生活,瞭解了很多關於當地人民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習俗,與很多本地民衆交流、學習。學生們以全新的視野來重新審視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風民俗,以及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的觀念與做法。並從中溶合了語文教學之中,以生活實際體現語文。學生的參與面廣,積極性高,提高了調查、訪問、合作、分析、評價等能力;同時,經過了一系列的展示、製作活動和寫作活動,學生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用語文的方法與意義,使學生有了更大的提高。

在“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文化”研究活動中,還有待提高評價方面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待提加強對較被動的學生作好指引,以及團隊合作協調能力。

中國民俗文化開題報告7

一、調查時間:

寒假期間

二、調查對象

家鄉人民主要是村裏人

三、調查方式:

採訪式調查,查資料,親身實踐

一、調查目的

1、圍繞風俗習慣、民間建築、方言土語等主題,指導學生透過網上調查、社會考察、採訪等方式和收集相關資料等方式瞭解家鄉傳統文化。

2、引導學生透過對身邊傳統文化的調查瞭解家鄉的傳統文化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的教育。

3、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活動成果,互相學習,增強彼此對傳統文化的瞭解。

二、調查內容

1、風俗習慣

下面是有關春節時候的習俗,雖說小打小鬧,但也是地方的風俗吧。大年初二上午,各村民在村領導的帶領下,開啟祠堂的大門,把裏面供奉的觀音壽星公公等神仙擡出來,用新毛巾,新汲的井水,由村裏輩分較大的前輩們將其擦洗乾淨,再給他們一番仔細裝幀。神門便被打扮的光彩奪目。隨着他們便在鞭炮嗩吶聲中被請入到專制的木架上,將木架放入一頂裝飾的十分漂亮的木轎裏,由村裏的青年人或中年人扛擡圍繞遊走。後面通常跟着浩浩蕩蕩的觀看隊伍,尤其是孩子們喜歡跟隨木轎追打嬉戲,場面甚爲熱鬧!木轎過處,人皆歡喜!當然你還可以請他們到你家停放一會兒,但你必須不停地放鞭炮,還得包紅包,圖的一個吉利。這些財務便充當村費 ,供以後一些農節開支,爲各種村裏活動提供保障。

農事安排在農村很講究的。我們村要過農曆正月十五才能下田勞作。發試下田之日叫起春早稻插秧時,各家各戶先要開秧門,下田栽禾苗時秧不夠。不能互相用手遞秧,栽不贏後面的人拋在田中間叫吃田螺。我們這有種特產紅桔,紅桔產區採摘紅桔時,摘桔人不能喝酒,還得剪指甲,並要用木製馬梯來摘。

我們還有飲茶風俗,以擂茶最爲顯著。擂茶是我們新干一枝獨秀的奇葩。過去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但現在已被新干大多數人接受,尤其是七琴和譚丘。擂茶時,擂者坐下,雙腿夾住一陶製的擂鉢,抓一把綠茶放入鉢內,我一根半米長的擂棍將茶搗碎,邊擂邊不斷的給鉢內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藥也可以。直到鉢中東西搗成碎泥,茶便擂好了。然後同瓢篩濾擂過的茶,投入銅壺加水煮沸,一時滿堂飄香。據說擂茶有解毒的功效,即可食用也可藥用。

除此以外,始於宋形於明而盛於清的新干蓮花落又稱爲落離蓮或者搖錢樹,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內容多爲勸世人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爲主。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之功效。

2、方言土語

下面是一些吉普方言,也就是我們吉安人說的話。我們肉不說肉,說妞。玩不說玩,說些。吃不說吃,說掐。掐不說掐,說撅。說不說說,說挖。掰不說掰,說缺(第四聲)。丟臉不說丟臉,說跌股。喜歡不說喜歡,說做新。很棒不說很棒,說接棍。倔強不說倔強,說熬咧。閒聊不說閒聊,說唆泡。算了不說算了,說脫卵。要命不說要命,說休命。說大八神。聊天不說聊天,說缺牙膏。騙人不說騙人,說打啞哇。完蛋不說完蛋,說切裏貨。開小差不說開小差,說過陰。倒黴不說倒黴,說草捏(造孽)。做什麼不說做什麼,說組咋過。噁心不說噁心,說膩(第一聲)卻。很不說很,說幾哦。你做夢不說你做夢,說你想粉吃。瘋瘋癲癲不說瘋瘋癲癲,說懂懂黨黨。亂七八糟不說亂七八糟,說哈死巴人。你騙人不說你騙人,說你奉鬼嘖閻王。傻了吧唧不說傻了吧唧,說神頭得腦。 顧左右而言他不說顧左右而言他,說嘖七嘖八。欺負不說欺負,說掐色。 、吉安人去不說去,說切; 髒不說髒,說瓜啦煩不說煩,說nia吉安人去不說去,說切; 髒不說髒,說瓜啦煩不說煩,說nia吉安人做不說做,說自說暢銷不說暢銷,說跑火!說好不說好,說掐尬說舒服不說舒服,說撒火

3、民間建築

新干寶塔山七級狀元塔位於105國道旁,是爲了紀念何昌言的。他直言不諱,敢疏小人,爲當朝做出了豐功偉績。也是爲了激勵廣大新干學子端正態度,積極教育每一代人要多學知識爲國家做貢獻。青銅文化公園和大洋洲青銅博物館都展示了商朝時候的文物。極大地深化和推動了江西對殷商文明的認識與研究,還有利於考古工作的進行。

三、調查結果分析

1、關於風俗習慣結果的調查分析 透過上網查資料、向父母請教等方法瞭解了家鄉的傳統節日,以及相關的文化習俗,可以收集到了很多的文字和圖片資料。

2、關於方言土語結果的調查分析 透過平日收集的一些較爲典型的家鄉話,瞭解到我們家鄉方言的獨具特色,吉普話也可以說是贛方言的主要來源之一。隨着普通話的推廣,如今的小孩都很少講家鄉方言。因此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若干年後,地方方言可能就會消失。

3、關於民居建築結果的調查分析 在活動中,我們參觀的建築不僅讓我們瞭解了家鄉的建築特色,而且瞭解到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我們也發現這裏的文物急需要保護,希望我們的政府和羣衆積極加以保護。

四、體會總結

這次關於傳統文化的調查報告活動可以加強我們學生與社會的聯繫,加深學生與社會的瞭解,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接受更多的鍛鍊。並更深的瞭解了家鄉傳統文化且對我們學生也優秀教育指導作用,希望廣大學子積極行動真正領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