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住宅樓設計的開題報告

學問君 人氣:1.96W

住宅樓設計方面的開題報告應該要怎麼進行制定才能使論文更好地進行編寫呢?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住宅樓設計的開題報告,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住宅樓設計的開題報告

住宅樓設計的開題報告【1】

課題目的、意義及相關研究動態:

一、課題目的:

1、鞏固、深化、拓寬所學過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知識,提高綜合運用這些知識獨立進行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掌握建築工程專業設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瞭解我國有關的建設方針和政策,正確使用本專業的有關技術規範和規定,熟悉相應的設計軟件性能及其操作使用方法;

3、學會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廣泛地蒐集國內外有關資料,瞭解國內外的水平和狀況;

4、培養深入細緻調查研究,理論聯繫實際,從經濟、技術的觀點全面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及闡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5、提高工程製圖技能,掌握正確的圖紙表現方法。

二、課題意義:

1、 培養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和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的能力;

2、 畢業設計可以提高我們多方面能力,包括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料查詢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與協調合作能力等;

3、 本次設計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它用到了建築製圖﹑技術經濟學﹑施工技術,還涉及到現行相關的建築法規和質量驗收等方面的知識;

4、 畢業設計加強師生間的交流,發現教學上的不足,儘量縮小教與學之間的不同步差異。

三、相關研究動態:

1、 經濟發展帶動了建築業的快速發展;

2、 實用、經濟、美觀仍然是建築設計的基本之點;

3、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推廣正從多方面改變着傳統的建築設計方法。

4、 各種建材在建築設計中更新及逐漸完善,向專業化發展 ;

5、 當代建築設計趨向生態化:建築與自然環境和諧、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建築節能;

6、現代建築行業的專業化和多樣化共同發展;

7、現代輕型木結構建築、以其環保、節能、設計靈活舒適便利等已經越來越多地進入我國建築領域。

課題的主要內容(觀點)、創新之處:

任務:詳見任務書

內容:獨立完成主要建築、結構施工圖及施工組織設計一套。

具體完成內容如下:

(1)建築施工圖6~9張,分別爲平面、立面、剖面和主要構造大樣,要求符合“製圖標準”,達到施工圖深度。

(2)結構施工圖6~9張,分別爲樓蓋結構佈置和現澆板配筋、主樑和次樑配筋、框架配筋、樓梯結構佈置及配筋、基礎平面佈置及配筋詳圖。

(3)施工組織設計2張:施工平面圖設計並編制施工進度計劃圖。

(4)設計計算說明書一份,其要求詳見《土木工程畢業設計規範化要求》。

(5)交給學院的圖紙:手畫1#圖紙4張(必須包括底層平面圖,標準層平面圖,正立面圖,樓梯剖面),裝訂成冊的3#圖紙一套。全部3#施工圖(含建築、結構及施工組織)必須用計算機繪製,要求符合“製圖標準”,達到施工圖深度。最後選擇適當比例打印在A3紙上並裝訂成冊。

(6)中英文摘要,不少於200個詞。

研究方法、設計方案或論文撰寫提綱:

綜合運用有關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所學知識,依據有關設計規範,完成設計中各項任務。建築結構圖的設計,我計劃遵循下面的方法和步驟進行:

1、 收集基礎檔案資料(包括一套建築結構施工圖、相近結構設計計算書、有住宅樓設計的規範、圖集以及設計工作手冊等檔案或資源);

2、 根據設計任務和使用要求確定設計方案,完成建築物的平面、立面、剖面設計,繪製建築施工圖;

3、 掌握多層框架結構的佈置方法,進行結構佈置;

4、 對結構進行荷載計算,內力計算,內力組合及配筋計算,完成結構主要構件的配筋:

(1)荷載計算:恆載計算→樓面荷載分配爲等效均布荷載→活載計算→風載計算

→地震荷載

(2)內力計算:恆載作用下內力→豎向活載作用下內力→風載作用下的內力計算→地震作用下內計算

(3)內力組合:框架樑的內力組合→框架柱配筋計算

(4)雙向板樓蓋設計:現澆板的配筋計算→屋面板設計→樓面板設計

(5)樓梯配筋計算:建築設計→樓梯梯段→平臺板計算→平臺樑的計算

(6)基礎設計:採用獨立基礎→驗算基礎高度→基礎板配筋計算

(7)縱向框架樑設計:荷載計算→內力計算→承載力計算

5、 運用AUTOCAD、PKPM等軟件繪製結構施工圖;

6、 整理計算書。

完成期限和預期進度:

完成期限:

月  日~月  日。

預期進度:

建設設計:2周

結構設計:8周

施工設計:1周

資料整理及答辯:1周

住宅樓設計的開題報告【2】

一、選題背景與意義(300字左右)

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的迅猛發展人皆可見,發展的背後是各行各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人們的壓力也逐步加大。特別是代表着中國新一代勢力的80後、90後的大學生們,他們頂着強大的工作和住房的雙重壓力,爲社會主義建設奮鬥着,他們的住房問題已經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蜂巢公寓就是爲了解決目前一些正在求職的畢業大學生租房困難而設計的一種快節奏緊湊型公寓,希望能達到高度節省空間及運營成本,低碳、環保等特點。齊全的設施在滿足大學生居住的同時,還在心理,健康等方面給予關懷,打破常見閉塞空間的思維定式,創造新型的快節奏開放式生態居住空間。小區的生態景觀設計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人們在面臨學習、工作與生活壓力時,總渴望能找到一個休閒居住場所來減輕這份緊張,調整情緒,融入到優美的、恬淡的生活空間去享受那一份寧靜與輕鬆。營造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追求建築與景觀的融合,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它隨着時代背景及意識形態的發展而發展,並呈現新的特色。

二、課題關鍵問題及難點(300左右字)

蜂巢公寓社區的意義在於用較低的成本來解決最大程度的大學生以及外來人口的臨時居住問題,因此,如何採用相對較低的成本來建造出功能性相對較強的公寓建築是一個難點,這不僅要考慮到材料的使用,還要最大程度的滿足其應有的需求。

同時,環保也是此次項目的一個重點,環保節能一直是如今熱門的話題之一,如何合理的運用材料,搭配材料,將這個公寓建築設計得環保節能也是本次項目能否成功實現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以建築設計爲着眼點,生態建築主要表現爲: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風,自然採光與遮陰,爲改善小氣候採用多種綠化方式,爲增強空間適應性採用大跨度輕型結構,水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處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築廢棄物等。僅以上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論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種的配合,需要結構、設備、園林等工種,建築物理、建築材料等學科的通力協作才能得以實現。

三、文獻綜述(或調研報告)(1200字左右)

當今世界,人口劇增,資源銳減,生態失衡,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爲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

爲了建築、城市、景觀環境的“可持續”,建築學、城市規劃學、景觀建築學學科開始了可持續人類聚居環境建設的思考。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人類本身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它與其支撐的環境休慼相關。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問題,並將其置於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同時,還要進一步高瞻遠矚,通盤考慮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即我們今天的發展應該是“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這就是1992 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它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選擇,也是我們一切行爲的準則。建築及其建成環境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續發展原理的設計需要對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對健康的影響、對材料的選擇等方面進行綜合思考,從而使其滿足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近幾年提出的生態建築及生態城市的建設理論,就是以自然生態原則爲依據,探索人、建築、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爲人類塑造一個最爲舒適合理且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的理論。生態建築是21 世紀建築設計發展的方向。

經典案例:

馬來西亞米那亞大廈 主要(生態)設計特徵:

1. 空中花園從一個三層高的植物綠化護堤開始,沿建築表面螺旋上升。 (平面中每三層凹進一次,設定空中花園,直至建築屋頂)

2. 中庭 使涼空氣能透過建築的過度空間。

3. 綠化種植爲建築提供陰影和富氧環境空間

4. 曲面玻璃牆在南北兩面爲建築調整日輻射得熱量。構造細部使淺綠色的玻璃成爲通風濾過器,從而使室內不至於完全被封閉

5. 每層 辦公室都設有外陽臺和通高的推拉玻璃門以便控制自然通風的程度

6. 所有樓 電梯和衛生間都是自然採光和通風

7. 屋頂露臺由鋼和鋁的支架結構所覆蓋,它同時爲屋頂游泳池及頂層體育館的曲屋頂(遠期有安裝太陽能電池的可能性)提供遮陽 和自然採光

8. 被圍和的房間形成一個核心桶,透過交流空間的設定消除了黑暗空間 9. 一套自動檢測系統被用於減少設備和空調系統的能耗

原生的生態建築設計是在節約經濟和低技術的條件下,不用或者很少用現代的技術手段來達到生態化的目的。然而,此類建築的節能效率和可持續性都不甚理想,缺乏普適性。

同時,停滯不前的生態技術。並不是可持續的生態觀。因此,應當考慮將現代的生態技術運用到普通的建築設計中去,即“適宜技術”。

“適宜技術”就是具有一定適宜性、普遍性的技術,又能根據環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態建築應該成爲研究的重點。也就是說,從滿足基本的人居環境的要求出發,透過“適宜技術”這個設計手段,運用當地的資源,結合適宜的經濟的技術,進行生態建築設計來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生態建築設計從“原生的”向“適宜技術”轉變通常有三種手法:一是將傳統技術進行改造;二是將先進的技術改革、調整以滿足適宜技術的需要;三是進行實驗研究,直接效力於適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