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開題報告>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學問君 人氣:5.39K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一:

一、開題活動簡況:

1、開題時間:20xx年1月10日下午

2、地點:xx市xx鎮中心小學會議室

3、主持人:鍾景雲校長

4、評議專家:

xx大學何xx教授;xx市教育局教研室易校林主任;

xx市教育股李xx;xx市xx中學德育處李xx主任。

5、到會領導:

xx市教育局教育股彭xx股長,xx鎮中心小學常務副校長楊xx;

xx鎮中心小學副校長曾貴華同志;

6、參與人員:課題組成員:

二、會議過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主持人鍾景雲校長介紹參加開題會的領導、專家。

2、李xx宣讀課題立項通知。

3、教育局領導、何教授爲課題組成員頒發聘書。

4、課題執行組長徐秀峯作課題開題報告。

簡介課題實驗方案,包括:課題背景、概念界定、研究的目標、內容、課題研究方法、措施、組織分工、預期成果等。

5、單位領導對課題研究的實施作表態性發言。

6、專家對課題做可行性、切入點、研究要點論證指導,提出建議和意見。

何教授從課題審題、課題的理論界定、研究方案、課題成果展現形式等方面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和指導,並對目前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和與會人員進行交流探討。

7、市教育局領導對課題開題報告進行評議和提出研究建議。教研室易校林主任高度肯定了現階段該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對課題的立項表示祝賀,同時對當前xx市教育教學課題研究現狀做了分析。易主任同時建議,課題研究要有規劃,階段目標要明確,活動設計要合理,同時還應設計有效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課題研究要重視專家的指導和引領,緊密結合教學實際。

教育股彭股長對外來工子女家校協同教育、家庭教育等提了幾點建議。

8、課題組成員就課題研究方法、研究目標、研究計劃安排、存在問題等等方面向專家進行請教。

9、全體合影留念

三、開題報告要點:

(一)題目:外來工子女家校協同教育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

隨着社會向城市化發展,近六年,大量外來工不斷涌入我市鎮鄉村,他們隨帶子女在我鎮學校插班就讀的比例也在逐年提高。xx鎮中心小學由於計劃生育人口政策的作用,本地生源不斷的下降,外來農民工子女的數量急劇上升,2012學年外來工子女佔全校學生總數的50%。

不可否認,大量外來工子女的流入,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衝擊,部分教師有意無意地會表露出對他們的不歡迎和不尊重的舉動,導致挫傷他們的自尊心。透過理論學習和時效分析,使我們認識到:作爲xx國公民,外來工學生和本地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應該是平等的。外來工爲我們城市、鄉鎮注入了新鮮血液,他們的到來促進了我們鄉鎮的經濟發展。按照九年義務教育的公平原則,每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外來工子女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父母爲我們xx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或許若干年後,他們就是xx的未來建設者,因此,我們要有寬廣的胸懷、遠見和愛心,解決好外來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保證他們都能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外來工子女理所當然應獲得和我們本地孩子一樣的公共福利。在外工子女教育問題上一直存在如下問題:

1.學習習慣差

這些學生缺少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多動;作業馬虎、字跡潦草,不整潔,時有拖拉現象,正確率較低,效果差;課前準備不足,缺乏基本的自學能力。

2.學習基礎薄

相當一部分一年級新生,沒有受過學前教育,與同學交往存在困難,上課不專心學習;其他年級轉入的學生,由於教材的不同,其學習水平較低。尤其是英語學習,更是有較大的距離。

3.心理問題重

由於以上等各種原因,再加上經濟原因,農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嚴重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比較內向,不容易與同學和老師溝通;或是心理偏激,爭強好鬥、魯莽衝動,不受老師和同學喜歡。

4.行爲習慣差

另外一些孩子由於父母的流動性大而頻繁轉學,雖然適應環境較快,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膽大無理,行爲習慣不好,常常惹事生非。

(三)概念界定:

1.家校協同

目前已有的文獻中,對於家庭與學校聯合參與學生教育的表達有“家校協同教育”、“家校合作教育”,英文中也有其表達方式,儘管表達方式多種多樣,但在現實工作中其內涵基本相同。從已有文獻分析來看,大部分研究者將“家校協同”等同於“家校合作”,且使用後者居多。另外,鑑於已有文獻中涉及“家校協同教育”時未提及其來源,而且其主要思想也與“家校合作”一致,故該綜述中將“家校協同”教育等同於“家校合作”教育。關於“家校協同”和“家校合作”,到目前爲止,仍未形成確切的、被廣泛接受的概念。而對於我國教育研究者馬忠虎認爲,家校合作就是指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形成合力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援,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馬忠虎的這一觀點,強調了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變了以往教育界認爲家庭教育是從屬於學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關係,深入到了家校合作的本質。

在我國,“家校合作”儘管尚無確切定義,但是教育專家和教育實際工作者都一致認爲,應主要把握以下幾點內涵:(1)家校合作是一種雙向活動,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相互配 合,家長要對學校教育給予支援,學校要對家庭教育做出指導,其中學校應起主導作用;(2)家校合作活動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學生,學生是家庭和學校共同的服務對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家校合作活動的最終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會參與學校教育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我國學者提出的“三結合”理論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協調一致、相互配合,有利於達到加強教育的效果。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起主導作用,社會教育則是家庭和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續。

2.外來務工子女:是指來自xx以外的外省外市來到本地工作的人員的子女。

3.家庭教育:按照傳統觀念,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則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

4.外來務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依託學校教育,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施加影響,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培養健全人格,營造適合這些學生良好發展的家庭氛圍,它是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具體表現。

(四)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透過學校與家庭的協同教育,讓孩子能健康茁壯成長,開開心心地學習,學會生活,努力提高學生的品德、行爲習慣和學業水平。

1.教師能力的提高:教師教育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師指導家長配合能力的提高;

2.家長能力的提高:家長教育孩子能力的提高;家長配合學校能力的提高;

3.建立家庭與學校協同教育的有效制度;

4.外來工子女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的轉變;

(五)研究內容:

1.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的研究;

2.外來務工子女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調查;

3.學校教育外來工子女的有效方法;

4.家庭教育有效方法的建立;

5.家庭與學校協同教育有效制度的建立.

(六)研究方法:

1.調查法:問卷調查班中外來務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的狀況,調查他們的家庭教育情況,以便在今後的研究有的放矢地採取方法、策略。

2.文獻法:結合本課題的研究內容,閱讀有關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報道、調查報告,學習有關課題研究的專著,增強課題研究意識。

3.個案分析法:選擇班級中來自不同外地、原有基礎等方面有代表性的個體學生進行追蹤建檔分析。

4.經驗總結法:研究過程中,不斷的階段交流、總結,再透過不斷付諸實踐、驗證,不斷地完善,針對有特徵的個案進行交流、總結,完善研究成果。

(七)研究措施:

(一)調查分析

1.調查準備。針對我校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現狀,設計一份問卷調查。

2.調查實施。對1—5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選擇不同班級、不同基礎,不同個性的個體學生進行建檔分析。

3.調查分析。對問卷調查和個案進行分析,找出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

(二)隊伍建設

搭建研究平臺:每月一次課題組例會,例會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進行與課題相關的理論學習。二是探討研究中碰到的困惑。三是彙報階段性的研究總結,反思實施途徑與策略的有效性。四是對課題研究計劃逐步調整,對研究方案進行修改,保證研究的實效性。

(三)家校合力

1.開辦家長學校,專設外來務工子女家長學校。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對這一弱勢羣體的接納與關注。

2.學校設立家長接待日,專門接待來訪家長,在某些問題上進行交流、溝通,達成共識。

3.教師要定期進行家訪,瞭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以及學生在家裏的表現,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利用“校訊通”,與家長進行短信交流,並回收反饋資訊,使學校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學生。

5.閱讀各類家庭教育的雜誌,蒐集並整理完成每月一期的家庭教育專欄,由學生帶回家給家長閱讀。

6.在研究過程中,學校邀請部分學生家長來校交流家庭教育的經驗與成功之處。共同探討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方法。

(四)社區教育輻射作用

首先要加強對學校開辦的家長學校的管理,加強家庭教育課程建設,使家長能得到較爲全面、系統、科學的家庭教育指導。各級各類學校應把指導家庭教育工作看成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建立校級、年級、班級家長學校,要定期開展活動,要注意活動形式的靈活性、多樣性,不斷提高家長學校的質量。其次要積極拓寬辦學渠道,鼓勵支援社會力量興辦家庭教育培訓機構,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家長學校辦學體制,增加各類家長學校的數量,特別是爲特殊兒童、特殊家庭服務的家長學校。三要充分發揮傳媒優勢,辦好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家長學校。四要充分認識社區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作用,充分認識家庭教育在社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大力推進社區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進程中,在構建學習化單位、學習型家庭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拓展渠道,逐步建立社區指導家庭教育的工作機制。?

(八)分工:

鍾景雲:課題組組長,負責協調工作

徐秀峯:課題執行組長,負責統籌工作

鍾卓宏:副組長,負責收集資料

呂冠雄、冼羣定、黃偉庭,負責材料整理

楊月逢、楊麗娟、葉開科、鄭子權、楊文紅、鍾敬好,姚春柏負責資源庫建設

(九)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2013.12—20xx.2):針對我校生源的特點及學生家庭教育的現狀,進行課題方案的設計,制訂較爲完善、切實可行的課題方案。

2.實施階段(20xx.3—20xx.6):定期學習家庭教育科研理論、與課題相關專著等。利用問卷調查,透過統計分析外來務工子女家庭教育不理想的原因,形成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方法。將研究成果上升爲經驗,完善理論假設改進方法,優化操作,做好資料積累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3.結題階段(20xx.7—20xx.8):整理研究資料,反思研究過程,總結出有效的外來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方法,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十)經費分配:

1.資料費:3000元

2.數據採集費:1000元

3.調研差旅費:3000元

4.小型會議費:1000元

5.計算機及輔助設備使用費:1000元

6.專家諮詢費:3000元

7.成果印刷費:2000元

8.管理費:1500元

9.其他:8000元

合計:23500元

(十一)課題研究預期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個案彙編(文字形式 完成時間:20xx年4月)

2.課題研究理論摘編成冊 (文字形式 完成時間:20xx年10月)

3.課題研究隨筆、論文集 (文字形式 完成時間:20xx年12月)

4.研討活動影象集景( 完成時間:20xx年6月)

5.課題結題報告(文字形式 完成時間:20xx年8月)

四、專家評議要點:側重於對課題組彙報的開題報告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論證、評估,並提出意見和建議,限1000字內。

本課題的研究的側重是透過學校與家庭的協同教育,讓孩子能健康茁壯成長,開開心心地學習,學會生活,努力提高學生的品德、行爲習慣和學業水平。透過研究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以及教師指導家長配合能力;加強建立家庭與學校協同教育的有效機制,讓外來工子女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的得到轉變。

但從申報材料來看,課題中申報論證過程不夠充分,課題全面展開階段工作欠具體。建議進一步加強課題的目標、研究的方法、措施要更加具體,要結合實際細化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並取得成果。

五、重要修正: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報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內(可加頁)。

暫時還沒有。

六、所在單位意見

同意本課題的申報。

德育課題開題報告範文二:

一、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教育專心於未來。教育是若干年後什麼都去掉,留下的積澱——真善美。因而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關乎孩子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強調:“啓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時期,凡人生之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這個時期養成,以後只需繼續地培養下去,自然成爲社會的優良分子。”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行爲習慣,是保證其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是在爲未來奠基。

時代迅猛發展,要求我們必須用新的視角來看待、研究學生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問題。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爲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爲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爲規範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二、課題的界定

1、“習慣”,是指人對於某種刺激的“固定性反應”,久而久之形成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某種規律性活動。習慣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並逐漸穩固下來的。行爲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爲大約只有5%是屬於非習慣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習慣性的。因而習慣對人們的生活有着絕對的影響。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專家孫雲曉指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2、養成教育,一般物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養成和教育。從廣義上說,養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礎的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包括思維方式、道德品質、行爲習慣和生存能力,健康體魄的培養和教育。狹義的養成教育單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規範和行爲習慣的養成。而且特別是指少年兒童的道德品質和行爲習慣的養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學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學校注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隊工作方面積極探索。鑑於小學生多數爲獨生子女,家長重智輕德較爲普遍的情況,進一步加強日常行爲習慣養成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很有必要。

反觀現有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研究現狀,我們認爲(1)學校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城區、礦區、農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爲習慣有較大差距。學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應更具針對性、層次性。(2)日常行爲習慣的培養方法途徑較爲簡單,缺乏評價與反饋。我們認爲:從行爲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新形勢下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習慣教育的的有效途徑,有利於學校管理工作的高效、優化,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能促進學生髮展,適應新時期的挑戰和要求。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1、結合時代要求和少先隊教育特色,透過研究和實踐,探索一套適合寄宿制、小班化辦學體制的“小學生日常行爲習慣養成”的教育對策,以利推廣。

2、透過研究和實踐,引導使少年兒童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深入理解道德規範,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3、透過研究和實踐,優化班主任隊伍,提升教師德育工作水平,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內容:

1、探討小學生日常行爲習慣培養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2、探討家校社會多維立體的教育途徑和策略。如何將本課題研究與家庭教育相結合,調動家長、社會教育積極因素。

3、探討優化班級管理、提升學校德育成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

四、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理論方面,在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有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班杜拉和西亞斯的社會學習理論,重點研究了兒童道德行爲的訓練和發展問題。實踐方面美國更加註重“自然教育”,引導孩子“自我成長”。

我國心理學界有一些學者關注兒童教育研究。如早期的陳鶴琴,近期潘菽和朱智賢等人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基本側重於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論研究方面,對兒童道德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行"的研究比較少。而“知情意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和過程,前三者最終都要落實在“行”上。近期不少專家從行爲習慣入手研究少年兒童德育,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如由中國科學院的王極盛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雲曉研究員主持的,關於傑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養獨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等。實踐方面,北京懷柔區、大興區開展了文明禮儀調查研究、家校合作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研究,山東濰坊市探索了網絡對於小學生行爲習慣的作用研究等等,進行了有益探索。但總的來看,在寄宿制學校小學生行爲習慣培養方面的研究較爲匱乏。

(二)本課題研究創新點及突破之處

本課題爲應用基礎研究,在強調應用性的同時,也注重一定層次的理論探索。着眼於寄宿制、小班化學校兒童的日常行爲,着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爲習慣,爲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爲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爲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爲規範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着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爲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透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爲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爲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五、完成條件分析、研究方法與路線

(一)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

1、領導支援,課題研究有經費保障。校領導對課題研究大力支援,爲課題研究開展提供環境支援、經濟支援。良好的教學條件和領導的重視、指導,爲課題研究提供了基礎保證。

2、資料豐富,研究有理論支撐。

學校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6萬冊圖書的電子閱覽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理論著作,又有新穎生動的光盤資料,還有時效性較強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隊工作》、《輔導員》等刊物雜誌,使課題研究的展開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背景。我們課題組擬推薦篩選專題學習材料,供課題組成員集中學習,提升理論素養。

3、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學習、研究氛圍濃厚。參研12位教師中有五位小學進階教師,兩位爲市教壇新星,4位參加全國十一五或相關課題研究,成績突出。年輕教師均爲大學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教研後勁足。班級管理經驗較爲豐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二)、研究方法與路線:

1、行動研究法。主要包括問卷調查法:針對家庭教育方面、教師設計的與課題實施內容相關的系列問題。透過家長的問答,更進一步地、全面地瞭解學生習慣的現有發展水平。

2、個案研究法。對學生個體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跟蹤記錄與觀察分析,並加以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進其良好行爲習慣的培養。

3、觀察法。在研究中,教師透過對學生行爲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觀察記錄,思考研究,獲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資料。

4、問卷法。文獻研究法。對國內外的已有相關理論做綜合參考研究等。

堅持課題的理論研究、課題的實驗研究和羣衆性教研活動三結合的研究辦法。以理論研究爲先導,以實驗研究爲中心,以廣大教師參與的研究活動爲基礎,以班隊會課堂爲主渠道,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的,研究學生、探索方法、總結經驗,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積極探索新時期背景下,寄宿制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徑;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養成教育模式,營造積極進取、健康成長的氛圍。

六、課題研究組織管理及主要研究人員分工

本課題由我校一批銳意改革,不斷進取的青年教師組成。

1.本課題研究指導專家。

張敬鄰(淮北市教科所課題主任)

張德華(淮北市教研室) 田志峯 (淮北市教研室)

邱援軍(淮北市教研室)

2.課題研究實驗小組。

組長:盛 波 國家級課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子課題負責人,省級課題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主要成員。多篇教學論文在省、市級獲獎;區級學科帶頭人。多年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現從事小學德育工作,對小學生日常行爲教育有較高的興趣和豐富的經驗。全面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學習、內容安排,活動召集、組織等。

組長:魏雪雁 全國十一五中央電教館資訊技術整合專項課題主要成員兼執筆人。資訊技術課題研究報告獲省三等獎。論文、教學設計、課題報告等獲國家級獎項十餘篇次,並部分發表;獲省級獎項8篇次。從事小語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安徽省骨幹教師,淮北市教壇新星,校本培訓指導教師。分工:負責課題研究的各項工作,協助開展課題研究各項工作。收集材料,撰寫報告並上傳。

主要成員:

歐陽麗穎,淮北市教壇新星,骨幹教師;夏麗娟,青年骨幹教師,大隊部輔導員。負責收集課題研究資料,整理歸檔。

參研教師:孫麗、張培 、孟春,負責會議內容記錄整理,活動宣傳。

參研教師:杜淑華、王玉香、王琳、王芳慧、謝軍、許小燕,負責相關子課題的研究、實施,並做好材料的積累、分析、總結等。

七、實施步驟

課題研究的工作進度計劃:本課題預計20xx年3月——20xx年12月分三個階段完成。爲期二年。

(一)、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做好課題申報、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課題啓動、課題分工、理論學習工作,培訓參研教師,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組織開題啓動研究。

研究呈現形式:課題立項申請書、研究方案、開題報告。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7月)

組織交流、研討等活動。主要是理論實踐研究,課題材料資訊收集,課題研究論文,優秀班會課例和階段性研究報告的撰寫。並對典型案例加以積累分析。

①課題組制定實驗計劃,堅持半月集中研究一次,學習交流相關理論。

②實驗教師、班主任探索養成教育實施途徑,精心設計上好班會課,及時總結實驗體會,積累、整理好相關資料。

③每月一次專題研討,與全校同學科教師共同探討、交流體會。

階段成果呈現方式:1、教師研究案例 2、階段研究報告 3、班主任工作論文4、班隊會及活動案例 5、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結論 6、班級日誌樣本。

(三)、總結評定、成果發佈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撰寫課題研究報告、整理行爲習慣研究經驗論文,將成功班會課例刻錄光盤,論文編輯成冊,總結、發佈和推廣研究成果。20xx年12月迎接上級領導對學校課題研究工作的評估驗收。

成果呈現方式:結題報告、相關研究的論文集和其它相應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論文彙編 、班隊會等活動案例彙編及光盤、教師研究案例彙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