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大學生就業難 供求不匹配爲主要原因

學問君 人氣:1.43W

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成爲社會的一大問題,不時能看到萬人攢動爭職位的景象。不過,這並非中國獨有。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發佈報告稱,大學生就業難乃是全球共有的現象,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並不嚴重。然而,分析原因後發現,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具有特殊性,大學生數量快速增長和實際需要較少之間的不匹配是造成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就業難 供求不匹配爲主要原因

大學生就業難倒世界

這份“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稱,隨着勞動力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大學生就業就告別了無憂的歷史,1999年後的擴招使大學生迅速增加,找工作成了青年人高考後另一項巨大考驗。教育部提供的數據是,1998年普通高校招生數爲108萬人,2005年增長到505萬人,擴張了4.7倍。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進入到高等教育大衆化階段,社會經濟對大學生的吸納就不再呈供不應求的局面了。

目前,人們在討論大學生就業狀況時最常用的指標是“初次就業率”,指大學生畢業時簽定就業協議,從學校將戶口及檔案遷出的比例。2005年,這個數字是72.6%。人口所的報告指出,“初次就業率”不能全面反映大學生就業狀況。它的理由是,不顯示在正式合同和登記之中的靈活就業大量存在,比如爲了方便流動,有些學生雖然找到了單位,但是並不把人事關係轉出等。

即便以“初次就業率”爲標準,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情況也不算特別糟糕。日本這一指標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大約是80%,現在基本在 60%~70%。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日本平均每名求職大學生要經過16家公司的筆試、面試等各種各樣的考試。落實到具體人身上,則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的人自身條件好,可能會被多家公司搶着要,有的人條件差,跑斷腿也無人問津。

歐洲國家的情況也差不多。在瑞典,IT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對剛進公司的月薪要求已降低。大學畢業生當然期望每週工作40小時,但現在46小時也能接受。以往,他們不願意到自己認爲很煩悶的崗位工作,如政府機關、稅務部門等,而現在則認爲政府部門的工作比起那些經常裁員的大公司安穩得多。

不過,上述事實不是說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就該樂觀、就是合理。事實上,儘管我國少年兒童人口絕對數量出現下降,但是受高等教育大衆化繼續突進的影響,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在未來若干年內還會持續增長,這無疑會給就業帶來更大的壓力。況且,我國大學生的絕對數量五年前就已經位居全球第一。

社會需要的不培養

不需要的拼命培養

和別的國家相比既然並不更加困難,那麼爲什麼畢業生、家長和學校都在抱怨工作難找呢?人口所的報告分析認爲,這裏面既有全球共性的原因,也有我國特殊的情況,尤其是大學教育和實際需求的脫節。

學新聞的小王剛剛大三就焦慮上了。因爲他就讀學校的牌子不夠硬,再加上,現在是個學校就能開新聞專業,所以他對自己的前景很不樂觀。“現在實習都得託關係,別說工作了。”這更讓小王沮喪了,因爲他來自西部農村,根本沒有可以指望上的社會關係。

小王的煩惱是普遍的。人口所的報告說,高等教育的專業設定與勞動力市場脫節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目前的大學生培養機制脫離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經濟發展需要的很多人才,大學不能提供,而經濟發展不需要的,大學反而拼命“生產”。

過去幾年,全國高校一窩蜂地辦了許多“面向市場”的專業,比如新聞傳播、影視、廣告,包括MBA、EMBA等,其師資來源和教育質量更成問題。有人戲言,從未做過一筆生意、沒有在銀行開過一張支票的.老師,在課堂上教人如何賺錢。結果可想而知,大學畢業即失業,出了校門進家門。

再者,從供需狀況看,大規模的擴招和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數量少形成了矛盾。1998年,大學畢業生不過83萬,而七年後這個數字達到了307萬。 2005年,城市新增就業崗位900萬個。這其中,除了大學畢業生外,其他各級教育畢業生和下崗失業人員等,都要競爭這些崗位,而且大學生還不佔什麼優勢。因爲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在勞動密集型,新增加的就業崗位也以此類爲主,對普通勞動者和技術工人需求更大。這就造成了供給需求的不匹配。

不無諷刺的是,逢到歲末年終,當衆多高校畢業生奔波穿梭於各類招聘會時,有部分學子卻悄然選擇了“回爐”上技校。據說僅廣州市便有3000人。大學生“回爐”已從個體行爲演變爲羣體現象,還呈快速“升溫”趨勢。

再加上對地域和所有制的偏好以及大學生對工作過高的預期,都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各高校的校園網上,有的學生甚至寫道:“死也要死在大城市”“讓傻子們去基層吧”……

當然,大學生儘管受教育水平高,卻缺乏工作經驗,這跟日益注重工作經驗的勞動力市場相悖,難免會遭受冷落。何況,我國勞動力市場還很不完善,用人單位和大學生雙方的搜尋成本都很高。這種由於大學生工作經驗缺乏而造成就業困難,是所有國家普遍存在的現象。

靠發展解決就業

用政策引導流動

鑑於上述情況,人口所報告建議,隨着城市下崗失業基本結束,青年失業將會成爲未來的突出矛盾,而且還可能會呈現出過度性、不穩定性和歷史依賴性等特點,政府和社會必須充分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樹立就業優先的目標,透過產業、金融、財政和稅收等措施,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大化地實現充分就業。

其次,建立和完善勞動預備制度、提高青年勞動者素質已成當務之急。對於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可採取見習補貼計劃,補貼可以直接補給個人,也可以透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補貼機構或者企業。採取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扶持措施,鼓勵和促進大學生創業。

再者,該報告提到,還應該引導大學生改變一些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例如只有大城市、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纔有發展前途等等。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非國有企業工作。

此外,政府和社會要大力促進勞動力市場的發育,減少大學生求職的摩擦成本,建立大學生就業資訊系統。如果政府能夠充分地獲取用人單位的需求資訊,也可以及時地調整高等教育的專業設定,使兩方面都相互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