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人在職場>就業指導>

畢業生求職警惕招聘“陷阱”

學問君 人氣:1.59W

      好不容易等來一個面試機會,用人單位卻提出了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上崗培訓費、保證金、辦信用卡,甚至未進公司就要先購買一份產品…… “真沒想到自己竟然真的碰到了騙子公司!”清華大學的小楊急切地告訴筆者,就在2005年12月13日,她還聽朋友講社會上有的招聘單位欺騙大學生的事例,沒想到第二天自己就遭遇了陷阱。“那家房地產公司的名字和網上的竟然不是同一個,而且招聘中許諾的都不給兌現。”小楊還算幸運,正在和另一位應聘者等候消息時,在外面遇到了來該公司辦業務的一個人,那人在手機上打出了“這是個騙子公司”幾個字,這讓小楊立刻逃也似的離開了。 

畢業生求職警惕招聘“陷阱”

      據統計,2006年我國普通高校的畢業生人數將從2005年的338萬人增加到400萬人左右,是2001年104萬人的近4倍。面對壓力,大學生求職的心態愈加趨於急切。加上目前就業市場還不太規範,不少大學生爲投出去的簡歷遲遲沒有回覆而焦慮時,另一些同學也正爲身陷虛假招聘的黑陷阱而苦惱和無奈。 被騙學生往往息事寧人 採訪中發現,那些進行虛假招聘的公司一般都打着培訓的幌子收取費用,更有一些獅子大張口,收費名目還包括所謂的會員費、報名費等等。還有一類虛假招聘就是,招聘單位所承諾提供的待遇根本就不可能兌現,甚至一開始就沒有準備兌現。然而,幾乎沒有一個受騙者事後向有關部門反映,即使有怨言,也只是到BBS上發泄一下。 

      上海的馮秋傑在大學學的是多媒體制作,去年10月下旬,小馮在招聘網上向上海某工藝有限公司投了簡歷。到了單位面試時,談到對公司產品的瞭解,一位經理就讓他花310元買產品“回去瞭解”。而所謂的產品就是一個鐵框裏面鑲着一幅畫。小馮當時帶的錢不夠,就委婉地說明天帶錢來。回家查了資料,發現該公司資料非常少,小馮暗自慶幸沒有上當。來自山東的小云也被要求購買產品,只不過他所遇到的“產品”是標價350元的光盤資料。 東北女孩小雪也遭遇了一樁虛假招聘。小雪原來在慧聰網絡公司做新聞編輯,去年11月上旬到某大報下的一家週刊應聘編輯職位。去了之後才發現招聘很不正規,十幾個人隨意地圍坐一圈任意發言,一位“主任”說招他們來是要利用刊物資源去搞經營。不僅應聘的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招聘啓事上所承諾的各種待遇也壓根兒不提,“連這點誠信都沒有,怎麼想像到裏面工作呢?”小雪忿忿地說。 求職遭遇“陷阱”,爲何不追究?“要畢業了,精力有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代表着大學生的普遍心態,更有不少人把交納的冤枉錢“權當步入社會的學費”。也許正是由於他們的息事寧人,更多的騙局還在繼續。 民間打假遭遇風險尷尬 在百度搜尋引擎上輸入“黑名單”,搜尋結果的第一項就是“求職黑名單”的網頁,上面彙集了來自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應聘者受騙後的留言。

      “求職黑名單”的創辦者小霖去年6月畢業於南昌大學,目前在上海一家技術公司任職。小霖找工作時就遭遇過一些虛假招聘資訊帶來的困擾,加上週圍朋友的一些類似經歷,才萌發了創辦資訊平臺的想法,“就是讓大家把受騙的經歷與其他人分享,防止其他剛畢業的學生朋友在求職過程中再次上當受騙”。

       去年9月份,小霖正式向有關部門申請了域名,網站便開張了。“其實,從開張起到現在,也是隻有我一個人在忙活”,資訊來源則主要來自網友們的舉報。 由於在網上發佈的應聘虛假資訊針對性很強,包括公司的'名字、地址、電話、面試描述,因此也遇到過幾家被“曝光”企業的質疑,“由於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核實網友所反映的情況,篩選資訊都是靠自己的主觀判斷,所以既然人家質問我,我就只好刪掉”,小霖一臉無奈。 談到網站的影響,小霖有些黯然:“靠我個人的力量目前來看收效甚微,基本上都是網友們被騙了之後纔在這裏發佈資訊的,而多數人在受騙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個網站。我也曾試圖找些朋友和我一起做,可因爲這是得罪人的事情,大家顧慮很多,我真不知道應該怎麼做纔好……” 目前工作繁忙的小霖迫切希望能有一個機構或組織能接手這個網站,“哪怕讓我交出來,只讓我做一些編務工作都可以。” 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新認爲,應當鼓勵和支援對虛假招聘的民間打假行爲。但是他同時認爲,這類打假往往會出現問題,比如有的應聘者覺得招聘方態度不好,或者聽別人說是虛假的就將資訊放在網上,容易侵權。如果出現侵權行爲,資訊發佈者和服務提供者都要承擔責任,尤其是網站的負責人承擔的風險更大。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餘雅鳳博士對此有相同的看法。她認爲這種事情不應讓公民個人來做,“即使這個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在資訊篩選中難以保證真實性,就會給他帶來一定的風險。如果交給相關組織或部門來做,由於公信度高,效果會更好”。同時她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大打擊此類詐騙活動的力度,這樣才能對不法行爲起到震懾作用。 求職被騙維權難上加難 爲什麼虛假招聘的受害者往往是大學畢業生呢?人力資源管理師胡繼明把此歸結到人才市場的不夠規範和畢業生的認識欠缺上。胡繼明說:“一方面,當前的人才市場還不是很完善,像網絡上的招聘資訊就魚龍混雜,正規招聘會也難保所有公司都正規;另一方面,很多畢業生對招聘的認識有偏差,他們往往認爲中介要收費,人才服務中心程序又太煩瑣,只有面對面的接觸纔是最值得信賴的,這就在思想上麻痹了。” 人事部人事科學研究院羅雙平研究員認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淡薄是導致上當受騙的主要原因,“法律規定用工合同中不允許要求求職者交納任何的費用。如果大學生能在去面試之前瞭解一下的話,就會避免上當”。 

      北京市西三角人事技術研究所所長黃亨煜認爲,當前還沒有一個機構來處理求職者在應聘過程中遇到的糾紛,公安部門往往會因爲“錢太少”不予立案,而勞動仲裁 部門的管轄範圍也侷限在已形成勞資關係的糾紛上,致使對招聘市場上的虛假行爲打擊不力。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餘雅鳳博士認爲,由於畢業生處於弱勢羣體的地位,資訊不對稱,保護自我權益的意識還不強,加上有關訴訟方面的程序比較複雜,大學生維權還不是很容易做到。 應聘中有過受騙經歷的衆多“過來人”也給出了他們的建議:拒交各種名義的費用,警惕所有伸手要錢的公司;面對招聘資訊,尤其是網絡上的,注意去核實,面試前最好上網查一下公司的資料,看看他們在各大網站的招聘資訊,特別注意公佈日期;對於房地產類的“風光”的行業,最好仔細向有關人員瞭解一下其中的規律和規則,以免輕信招聘方的話;多瞭解有關的法律,特別是在簽訂有關試用或聘用合同時,更要做到有備無患;不要將重要證件如身份證等作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