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冷眼看品生小學思品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23W

自從與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結緣以來,我就發現要上好品生(品社)課確實不容易。因爲它涵蓋的知識非常豐富,活動的設計非常多樣,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內容太多……雖然,我一直用心地投入到品生(品社)教學中,但是總感覺自己猶如初學游泳的孩子,也就剛剛學會了划水而已,並無暢遊的技能。

冷眼看品生小學思品教學反思

在用心參與“山東省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研討會”的過程中,我收穫着,也困惑着。準確地說,每聽一節課,我的困惑都會接踵而來。或許我的認識有些偏頗,但是我願意把它記錄下來,因爲這字裏行間融入了我的思考。

一、“生活化”不應成爲水中撈月

品生(品社)教學不僅要從生活中來,還要回歸於生活,服務於生活。這一理念,我想每一個品生(品社)教師都耳熟能詳。可是走進教師的課堂,我卻遺憾地發現,不少環節看似用心良苦,實則並不切合實際。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快樂的六一》中設計瞭如下環節:“瞭解戰爭及貧困地區兒童的不幸—以不同的方式(畫一畫、寫一寫、做一做)對不幸的兒童表達關愛之情”。在展示交流時,教師出示了一個非常漂亮的白鴿,讓學生把作品貼在上面。

乍一看,這一環節處理得也算合理,可是靜心琢磨你就會發現問題。一則,戰爭及貧困地區的兒童距離孩子的生活還是比較遙遠的,不如教師在課中提到的“汶川災區的孩子”來得真實。二則,學生用心表達的祝願只是貼在了和平鴿上,課後教師將如何處置這隻和平鴿並不知曉。假如,這隻和平鴿就此遺棄,那麼“服務於生活,實踐於生活”就成了空頭支票。所以我認爲,教師在設計類似活動的時候,一定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注重它的實效性,這樣纔不會給人水中撈月的虛無感受。

二、“探究性”不應成爲走馬觀花

探究性學習方式,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問題,主動去尋找與問題有關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反思,從而獲得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之所以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就是爲了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索知識,並在收集、歸納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髮現並創造出新知識的能力。冷眼看我們的品社課堂,你會發現,探究只是淺嘗輒止。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和平》一課時,爲學生提供了大量關於戰爭的資料。課堂上,除了教師的提問就是學生讀材料中的相關資訊。整節課,沒有一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的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從海量資訊中找出某個例證。試問,這樣的課堂,探究表現在哪兒?這樣乏味的課堂有何情趣?

再如:有位教師在教學《電視裏看世界》時,設計了《製作電視選單》的環節。因爲不少學生並沒有準確掌握自己喜歡的節目的播出時間,所以製作時,內容大多雷同,並沒有凸顯學生自身的'個性,當然也就缺少了探究的深度。

因此,我認爲,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敢於把探究的時間下放給學生,又要做到巧妙點撥、收放自如。而要達到這種和諧的境界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真正瞭解學情,使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馬觀花。

三、資訊技術不應狂轟濫炸

資訊技術的使用的確能讓教學情境生動具體,讓課堂教學動感十足。但是如果視頻資料和音樂渲染太多,就會給人眼花繚亂之感。

如有位教師在教學《同在藍天下》一課時,就多次播放視頻。爲了讓學生體驗“耳朵失聰的人”的感受,教師播放了《讓我們蕩起雙槳》的視頻。在“關愛殘疾人”環節中,她播放了《最可愛的女交警》的視頻。在“感受殘疾人自強不息”環節中,她播放了殘疾人舞蹈家馬麗的故事。應該說,整節課,大量的視頻資料、音樂、圖片等充斥着學生的視線,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究的時間。

所以我認爲,視頻、音樂等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而一定要精、短,注重實效。否則一味狂轟濫炸,學生就成了配角,就成了接收資訊的容器。

冷眼看品生(品社)教學,確實會發現不少瑕疵。人說“教育是遺憾的藝術”,我相信在解讀這一個又一個遺憾中,我成長得腳步會邁得更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