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學問君 人氣:1.37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字,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字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字,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字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文字,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透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字細讀的設定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定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字,透過上下文的聯繫來理解文字,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說,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字。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着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爲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讚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字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並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爲了什麼?你從中理解了什麼?這樣做,不光是對文字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字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字細讀,對文字細想,對文字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爲“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真是一個悲劇,更能激起讀者的痛心與仇恨。

在設計這篇課文教案時,我首先閱讀了竇桂梅老師上這篇課文的教學實錄。她重在讓學生感悟“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既然有不可估量的損失,那必定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那有那些價值呢?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教學。教學中,竇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巧妙運用數學計算讓學生感受時間的長久,以及板書的巧妙設計,都讓我拍手稱讚。她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不知不覺中浸潤着每一個孩子。但是,我在豎然起敬的同時,也在深深的思考:學生在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中,是否有長足時間的思考,是否真正觸及了他們的心靈?像《圓明園的毀滅》這樣的課文所包羅的東西太多太多,是否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做,深入地去了解歷史,去感悟課文呢?

思及至此,爲了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透過課前的預習,填寫“自讀收穫卡”,收穫卡分兩部分,一是從課文中的收穫;二是從自己蒐集資料中的收穫。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且落到實處。在課堂上,我首先讓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交流了課前收穫,記錄員做記錄,發言人彙報交流,其他小組補充說明。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交流的收穫也很多,體現了生生之間真正的對話。

要讓學生由愛到恨產生強烈的情感碰撞,因此“愛”的情感就必須到位,這也是作者爲什麼用大篇幅寫它輝煌過去的原因。在讓學生感悟圓明園輝煌的過去時,我根據學生的興趣,從“佈局”“建築”“文物”三個方面讓孩子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進行二次分組,大大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在二次分組的小組內,我透過任務單的形式,讓孩子們明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有目標纔有動力。孩子們在組長的帶領下,非常認真地朗讀,非常熱烈地討論,非常團結地畫“佈局”平面圖······動起來了,孩子真正的動起來了!

接下來的彙報交流中,我注重培養學生傾聽的能力。讓他們從“我和他的意見一樣,因爲······”“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從······”“我對他的看法有補充······”幾個方面發表自己的意見,讓孩子思考——表達——傾聽——思考——表達,經歷思維的碰撞,智慧的閃現,情感的激發,將合作探究,生生互動落到實處。並透過作圖實踐,想象建築景觀,欣賞建築美景,閱讀歷史文物資料等,讓孩子感悟到圓明園的輝煌,從而自然產生“愛”的情感。

越愛就越恨,當孩子們觀看了“圓明園毀滅”的影片後,那失去真愛的痛,那對野蠻侵略者的恨涌及胸口。這是,我再讓孩子們在小組裏結合課文抓字詞談感受,那就是真情流露,水到渠成。看着孩子們討論時憤怒的眼神,聽到他們激動的話語,我知道孩子們真正走進了課文,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內心。最後,透過愛與恨的強烈衝擊,我想孩子們有很多的感悟。透過老師的語言創設情景,我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一句話寫下來,並用你所有的感情表達出來,這節課就在孩子們激昂的話語中結束了。

整堂課,孩子們積極參與,充分表現了孩子的自主性。小組合作探究,提升了孩子們團隊的意識,讓他們懂得合作的力量,團隊的力量,並從中感受到樂趣。但與傳統教學相比,我覺得字詞深入的挖掘還不夠,課堂質疑還欠缺。如何將小組合作與傳統教學相結合,找到切實可行的語文教學方式,我想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與探索。文章來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早》是一篇遊記散文,課文還是比較短小,語言樸實,課文從三個方面講述了遊三味書屋時的見聞以及感受,分別是三味書屋的陳設、蠟梅花開得早和魯迅“早”的小故事。

教學時我先組織學生分段。(1)爲一段介紹了時間、地點、事件,(2—3)主要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4—8)爲魯迅的故事。

在教學第2小節時我重點圍繞“還沒進門,迎面先撲來一陣清香……蘭花卻還要遲些日子纔開”展開,讓學生理解作者未進門先聞到清香的驚喜,並透過反覆的朗讀明白昨天被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決心要探個究竟的心理活動,也是爲下文教學揭開香味鋪墊。教學第3小節時,我組織學生找出方位詞及對應的陳設,畫出平面圖,再對應課文上的插圖認識理解。

第4小節是過渡段,指名讓學生回答照應前文的香味並引出下文描寫蠟梅花。在欣賞蠟梅花時讓學生找出蠟梅花的特點,即花開得多,開得早,開得美,開得香。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臘梅花的高貴品格。此後學習魯迅的小故事,圍繞“魯迅遲到的原因、遲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體會魯迅的優良品格。在透過課後習題3理解到作者花筆墨寫梅花的意圖是以花喻人。

課文內容較爲清楚,大部分學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學上的銜接不夠協調,教學環節上不夠流暢,比如教學完蠟梅花這一段該如何回到魯迅書桌上,仍需加強對本課的研究。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爲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爲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因此,我在教學第二課時時,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現做個回顧和體會。

一、抓思路,教路、學路,和諧統一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啓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爲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爲“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繫,挖掘內涵,理解課文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爲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爲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爲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重訓練,以讀爲本,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透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以三個問句爲突破口,串聯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同時,填補了文字的空白,挖掘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了三個“不知道”。既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點遺憾,在課堂上忽視了對學困生的引導,今後會注意優差兼顧,共同進步。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刷子李》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爲話題。既爲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去年10月,到杭州參加語文教研組長培訓活動,曾經聽過特級教師虞大明上過這節課,他以一個“奇”字,“奇”在何處?一石激起千層浪。引導學生沉入文字,潛心涵詠。抓好重點詞,課堂內容來自語言,課堂操作落實語言,課堂細節敲打語言。他又引導學生憑藉對曹小三內心世界的揣摩,憑藉對小說佈局謀篇的初步認識,體會“一波三折”的寫作手法。他是大師級的,我自然無法讓自己的課堂達到他的境界。當然,我也還記得在聽完他的課後汪潮教授的點評指導,他說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有機延伸,是將精讀學習所習得的方法進行實踐運用。是半獨立閱讀的課文,主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方法,要減少教師的設問和牽引,要更多的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不應該把略讀課文當成精讀課文來上。

於是我把這堂課定位爲“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即目標求簡明,過程求簡要,引導求簡練。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我把本課教學定爲兩大板塊:聚焦文字內容,從細節描寫中感知“技藝高超”;聚焦表達形式,在揣摩曹小三內心活動中感知“一波三折”。本設計,始終考慮學生的需要,立足於學生的發展,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取捨,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課堂是一門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課堂上語言賞析還不夠地道,這也是我備課時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讓學生深刻體會文字津味語言特色,從而深刻解讀帶有天津烙印的刷子李的生命形態,挖掘人物背後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蘊。對這一點,我自覺只做到了蜻蜓點水。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我所執教的《徐霞客遊記》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十組的第一篇主體閱讀課文。這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主要記敘了明末奇人徐霞客爲了考察祖國山川地貌,不避艱險、徒步走遍了半個中國大陸,並將其遊歷、觀察和研究記錄下來,形成了不朽的傑作《徐霞客遊記》,歌頌了徐霞客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結合學生的情況和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明確地將這節課進行了定位:一是透過閱讀理解徐霞客這位奇人“奇”在哪裏,讓學生知道他的一生爲中國的旅遊考察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是在閱讀理解中幫學生體會徐霞客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求真求實的科學研究精神。三是聯繫上下文理解“卓爾不羣”等詞語,領悟“閱讀大地”的含義,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本課教學時,我借學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難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討論價值和開放性的問題:從哪能看出徐霞客是一位“奇”人?讓學生在一個問題的引領下展開自主學習,之後,在全班交流的環節中透過教師的順學而導,一步一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處。學生在默讀課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詞語和句子畫出來,反覆讀一讀,在旁邊批註後,使學生主動地與文字對話,主動地去探尋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這是一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由內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內心的過程,使學生處於一種興奮狀態,積極地去思考、去表達,迸發了智慧,同時情感受到了薰陶。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文字之間進行了這樣的對話,學生自然融入其中。一節課學生始終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學習,這樣學生的頭腦是清楚的,學習思路是清晰的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再精彩,環節再精細,如果離開學生對課文的熟練掌握也談不出獨到的理解,讀不出味道。所以,設計有目的的朗讀,有層次的朗讀和多樣的讀書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學生一切的回答都將是誇誇其談,都將是空洞的說大話。離開文字本身談感受,任何話語將缺少力度,所以,只有在熟練讀書、讀句子的基礎上,再去讓學生體會文字背後想要傳達出的思想,那時的理解和體會纔是最準確的,最有價值的。因此,在引導學生朗讀的時候,我設計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式,如默讀、指名讀、想象讀、配樂讀、抓重點詞語體會讀……試圖透過多樣的讀書方式,讓學生與文字進行對話,真正走進徐霞客的內心世界。

教學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自己畢竟還是年輕,不論在課堂駕御能力上,還是教材的把握上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也留下了些須遺憾。

一是在教學中感覺自己導的痕跡還是重了些,總是放不開,牽制學生的地方多了些,讓學生讀的說的少。二是課堂的節奏控制的不是很好,當有學生回答出現預設中沒有設想到的情況時,引導語處理的比較生硬,有些急於求成。三是對學生回答問題的傾聽不夠專心,因爲只是想着自己教的思路而忽略了對學生及時的評價。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忙碌了半個多月的現場會終於結束了,本以爲自己會很放鬆。可是,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沉重,靜靜的躺下來想想自己參與現場會的整個過程,發現自己的身上真的有很多的不足,從語文團隊的集體備課的組稿,到《爺爺的壓歲錢》一課的講解,雖然自己用了很多時間和經歷,可是並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就像郝老師說的,自己並沒有沉下心來去研究課,遇事過於浮躁。特別是在《爺爺的壓歲錢》一課,覺得自己在教學方面還存在着很多的缺失。

我在第一次設計《爺爺的壓歲錢》時,我是把爺爺將壓歲錢放在三個地方作爲主線,讓孩子在小組中去讀,去找爺爺說的話,然後,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彙報,在彙報時進行點撥。這是我在平時的常規課中的講法,我是把所有的任務都推給了學生,我覺得這樣的課堂我是很輕鬆的。可是自己心裏沒有底氣,因爲我不知道孩子在課堂中會生成什麼,還是有些怕不能很好的駕馭課堂。而且總是覺得這樣的設計沒有抓住中心,沒有體現語文中的詞語。但是在郝老師的指導下,有了對第一段的指導,我沉下心來,認真的研讀課文,才發現自己的不足,設計的環節再完美,我們還是要挖掘課文,特別是在最後一段的設計時,由於課堂時間關係,講完前三個環節,最後一段不知道該怎樣設計時,我又把課文重新的讀了幾遍,最後在爺爺把壓歲錢放在我身上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靠養幾隻雞賣零花錢的爺爺對我說:;對土地一往情深的爺爺希望我沒上過什麼學,識不了幾個字的爺爺,但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生活艱辛的爺爺希望我;透過這個環節的設計,孩子既說出了爺爺對母雞、對土地和對我的希望,同時把爺爺的三次壓歲錢放在三個不同的地方這三個主線連在了一起,而且說出了爺爺想說而未說出的話。我覺得這個環節的設計,是自己透過郝老師指導第一環節的指導,以及研讀文字之後才進行的設計。

在本結課後兩個環節的設計中也有很多生成問題,孩子們能夠表達出來,但是自己在教學本節課時並沒有將領導的意見融合到自己的課堂中,特別是自己的心裏素質還需要磨練,遇到問題不能急躁,在今後的工作中,我也會在反思中總結,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平時的課堂中就鍛鍊自己,我還會把提高孩子的語文能力作爲重點工作來抓,讓我的每一個孩子在課堂上敢說,會說,並且真正的利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來教育孩子,在課堂中挖掘每篇課文的育人點。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人物描寫一組》由3個片段組成,分別描寫了小嘎子、嚴監生、鳳辣子三個人物形象,每個人物的個性非常鮮明,每個片段,作家描寫人物的方法,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是人物描寫的經典。因此,教學中重點達成兩個目標1:感受這三個鮮活的人物形象;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中,我根據每個片段所運用的不同的描寫人物方法,有側重點地進行教學。

《小嘎子和小胖墩比賽摔跤》文中對小嘎子摔跤時的動作描寫極爲細緻,作者用了“站、圍、蹦、轉、推、拉、拽、頂板”等表示動作的詞語,從不同方面對小嘎子摔跤動作進行細緻描寫。對於這些動作的體會,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閱讀,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小嘎子與胖墩摔跤的情景,邊讀邊加上動作體會,同時播放電影片段,增強學生的親身感受,接着組織交流:小嘎子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課文透過什麼方法塑造這一形象的?

《臨死前的嚴監生》抓住嚴監生臨死前,伸着兩個手指頭卻總是斷不了氣動作描寫,用語言創設情境,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想象當時嚴監生的心理活動,體會作者所刻畫的愛財勝過愛生命的守財奴形象。然後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假如你就站在奄奄一息的嚴監生牀前,你想對他說什麼?使學生對嚴監生留下深刻印象。

《“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抓住描寫鳳辣子語言的句子,透過介紹賈府的人際關係以及鳳辣子的身份,引導學生體會到鳳辣子的話外之音,言外之意,感受鳳辣子的性格特點。

分別閱讀各個片段後,將三個片段進行比較閱讀,看看同是寫人,寫人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使學生明確這些寫人的方法在寫人的文章中要恰當、合理、選擇地運用。

由於課文中的人物學生比較陌生,加上教學中引導不到位,講得多,讀得少,所以學生的感悟和體會還是比較膚淺。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網絡的誕生即意味着現行的教育教學正面臨着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種變革下產生了許多新興的教學形式,網絡閱讀便是其中的一種。在許多發達國家裏,它的普及率相當高。隨着我們資訊條件的逐漸成熟,我們即開始嘗試研究這種新型的閱讀教學形式——網絡閱讀教學。所謂網絡閱讀教學就是指導學生開展基於網絡,利用網絡資源,體驗網絡感覺的閱讀實踐活動,以形成適應網絡時代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多元化的表達能力的教學過程。本次課例教學從前期準備到成果展示歷時近三個多星期,收穫頗豐,感觸也頗深,略加整理,簡歸如下。

一、互動中實現主體

個體閱讀不是一個封閉的歷程,在閱讀過程中思維的發展有賴於讀者與文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積極交互。互聯網交互性的技術特質,促進開放學習環境中智慧共同體的形成,並促進共同體實現互動發展。在這種發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真正的實現。教師引導和學生主體之間的關係:拓展閱讀過程中,是透過教師、學生和資訊資源三者積極互動而實現的。教師只從學習者差異出發,適度代理資訊,適度輔導,既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過程的困難,又預留能力發展的空間,才能促進學生主體發展。拓展閱讀時,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活動,只建議學生如何以某種角色查找資料,查找什麼資料,完成與角色相應的作業。正是如此,網絡環境下特有的資訊傳播方式,促進了學習者成爲主動閱讀的行爲主體,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改變原有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

二、情境中追求體驗

網絡使得學習的時空和資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互聯網以其豐富便捷的資訊資源優勢,使得學習者在拓展的閱讀過程中,可以廣泛收集與閱讀文字相關的資訊,並結合自身的體驗實現閱讀文字語境的新構建,實現學習者認知、觀念、經驗的重構。這一過程,是學習者自我意義建構的過程。實現這種學習方式的閱讀,無論是閱讀的內容,還是閱讀過程,對於學習者來說具有心理意義和生命價值,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心靈感悟的過程。本次拓展閱讀中,每個研究小組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由於角色的定位,因此,在深入閱讀中,他們從自己擔任的不同社會角色的視點出發,從反映某一景點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着手,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深入閱讀,使研究主題的背景進一步擴展,同時迴歸到某一名勝的情境之中。例如:唐老鴨小組在研究埃及時,就站在考古學家的角度,單“金字塔的研究”這一部分,就從金字塔的結構特點,金字塔的建造來源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樣便觸及到了當時埃及社會歷史背景。而協作時,更由於角色的定位,使同學站在自己所擔任角色的角度去完成一篇論文、遊記或是導遊解說詞,和平時的寫作有了質的區別。

三、合作中發展能力

拓展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透過本課例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基本的分工與合作,而且充分地發展其探究能力和文化認同能力。即:學生作爲學習主體就閱讀主題提出問題,透過各種渠道查找資料,分析問題,在體驗推敲中探究,在合作探討中探究,獲得自己的心得,作出自己的判斷,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學生還認識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吸收一定廣博的文化智慧,並學會尊重多元文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並逐漸形成“地球村”概念,樹立世界公民意識。

與此同時,反思我們的探究歷程,也遇到不少困惑亟待於今後去努力解決,如:對學習方式個性化的探究;對拓展閱讀教學目標深度的把握;引導學生如何對學習資源的篩選和整合;應該樹立怎樣正確的新型的評價觀和網絡觀等等問題。雖然如此,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着網絡教學在各學科領域的深入開展,我們一定會取得更豐碩的研究成果。

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這是篇略讀課文,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以讀爲本,讀中思考,讀中領悟,在文字中讀出想象來。

教學前,我首先讓學生收集資料,瞭解作者,並做以下幾件事:

⑴自己透過查字典,解決課文中不認、不懂的字、詞;

⑵圍繞閱讀提示,通讀課文3—5遍,瞭解課文內容;

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並試着自我解決;

⑷摘抄自己喜歡的好詞好句。

透過查閱孩子們的預習筆記,發現對閱讀提示中的“文中寫了作者讀書、寫作的哪幾件事”,分析的都比較到位,但孩子們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根據以上情況,我的教學思路改爲以學生問題爲主的教學方式。

教學時,首先在匯入中以四大名著《西遊記》中的“長生果”爲話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接着,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爲線,引導學生讀課文,理解課文。在此環節中,爲解決學生理解“讀書與作文”的關係,我讓學生閱讀了《讀書與作文》的文章,不僅能夠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同時還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懂得了讀書與作文的關係,透過重點段的閱讀,讓學生明白:一個是要構思新穎,別出心裁;一個是要寫真情實感,在模仿借鑑後要進行嘔心瀝血的創造,才能夠打動人心,獲得成功。

透過本節棵的教學,我覺得要相信學生,學生中蘊藏着巨大的潛能。學生的頭腦不是容器,而是火把,教師要做的工作不是填充它,而是點燃它。只要教師引導點撥到位,就能煥發出燦爛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