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學問君 人氣:1.61W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描寫的風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間遊戲,使得樹葉顫動,林木點頭,河水起波,詩歌想象力豐富,將孩子們經常看到的景物描寫得如詩如畫。

1、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情境教學是依據兒童的心理特徵,認識規律,把從生動,直觀的形象思維入手創設情境作爲教學過程的啓動契機,從而帶動語言的訓練,促進智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因此,我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始,謎語激趣,匯入新課。

2、以讀爲主,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朗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閱讀真正成爲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爲。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接受學習之外,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髮現,鼓勵他們進行探究性學習。

4、擴展思維,激發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積極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學重點,難點,聯繫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2

《觀潮》這篇課文裏,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研究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繫上下文,並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爲本,讓學生聽範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並採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爲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我的見解,允許有不一樣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經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我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讀自我最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上《觀潮》這課,是我第一次開始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在上完這課後,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運用過早時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時也應研究“因課施教”。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3

近幾年,我在教學中也積累了部分經驗,但卻沒有能積極記載,使得寶貴的教學體驗隨着記憶的消磨而流失了。現在,我終於鼓足勇氣,坐在電腦前,飛快地擊打着鍵盤,爲的是記錄下教學中的點滴,爲自己今後的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援。

新課程的改革如浪潮一樣涌來,於是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人幸喜。其實,我認爲最重要的應該是教師的觀念轉變問題。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沒有教師的參與,科課程改革也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然而,當前最要緊的就是部分教師用老方法教新課程,方法還是那樣的方法,將學生視爲知識的容器,肢解文字,嚼碎後餵給學生,學生得到的是無味的知識殘渣。一些老師從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胸無丘壑,目中無人。學生被動的接受,於是語文課堂,變成了對課文的講解,沒有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與體驗。學生成爲老師和課本的奴隸,成爲課堂的配角。像這樣的課堂,今天還在繼續上演着這樣的悲劇。倘若這樣實在是新課改的悲哀。

新課程標準最核心的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每一個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把握課程的基本實質。其實,我們不是要課課精彩,但必須課課精心。要始終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充分的感悟文字,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課堂上,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說,學生能問的,讓學生問,學生能寫的,讓學生寫。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深刻得體悟課文。讓每一節語文課,都成爲學生的課堂,成爲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我想如果這樣,新課改就有希望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4

近幾年,小學語文課本中都增加了一項內容,那就是“口語交際”,如“討價還價”、“介紹你的'同桌”、“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等等,這些內容的安排都是爲了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但我在教學某些辯論性話題,如“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我們還需要學習雷鋒嗎”等時,卻發現學生常常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後,不會用語言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更不知道怎樣有步驟地去反駁對方的觀點。

學生在平時做一些問答題時,對於答案,學生往往心裏很清楚明白,但就是不善於用自己的語言去有邏輯有條理地解答,這些都說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議論辯論能力還很薄弱,我想,學生的這種狀況與我們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們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所學的,都是一些記敘文、說明文、散文詩歌之類的,他們的作文也都是一些寫景、狀物、抒情的文章。所以,議論文還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空缺。

學生的口語表達中,與抒情、敘事、說明等方式相比,議論運用十分廣泛。比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會提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然後就要拿出理由來支援自己的看法,有些學生經常會找出老師語言中的錯誤,“我認爲老師說的不對”,老師說的那些地方不對呢?他也需要論證一下。除此而外,其他場合學生也常常會用到論證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或反駁別人的觀點。

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安排一些議論文的教學,讓學生去學習一些論證的方法,提高他們的議論能力,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筆者認爲,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小學高年級教學中,來點議論文也是未嘗不可的。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5

一段精彩的導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以高漲的情緒貫穿全課,同時能使學生的思維放飛,激發學生探索的積極性,誘導學生思考,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根雕》一課時,導語我是這樣設計的:一位木匠到山裏去選材,當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狀的樹根時,讓爲是無用之材,搖搖頭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藝術家也來到這裏,看到樹根,喜出望外,就把它們拾回家,加以精雕細琢,這堆樹根就成了價值不菲的藝術珍品。就在人們對這位根雕藝術家大加稱讚之時,他卻意味深長地說:“其實這也沒什麼,只不過是我們的眼光不同罷了,別人是看它們不能做什麼,而我是看它們能做什麼。”同學們,我看你們都是未來的根雕藝術家,就讓我們以根雕藝術家的眼光來學習本課好不好?

同學們這節課特別有興趣,一個個都好像真是小小根雕藝術家一樣,認真研究樹根的材質、紋理,小組合作製作時,也好像很在行地進行去皮、雕琢、打磨、着色、上漆處理。同學們這節課表現得都很積極,學習熱情很高。在課程結束時,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思考透過對本課的學習,除了掌握了根雕技術還懂得了什麼?有的同學說:“做人也要像根雕一樣,要順其自然、遇事不能強求。”有的說:“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要學會揚長避短。”一段精彩的導語,一個恰到好處的點撥,不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看得更遠、想得更多。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和學生的回答,使我也懂得一些哲理,其實根雕也蘊涵着一種育人的理念,即“人人有才,都可成才。”只有“揚長避短、因勢育才”才能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最大潛能。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6

一直以來,我對課堂表演在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感情朗讀、活躍課堂氣氛等方面的作用都是很有自信的。但今天這一節課,給我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課堂環境對課堂表演的影響。

今天,教學《青蛙看海》時,爲了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領悟文章中文字後面的內涵。小松鼠和青蛙一級一級跳石階登山這部分,我讓學生先自由活動,同桌之間邊讀書邊表演。學生興趣盎然,但我很快發現,猶豫這節課是借在很寬大的自然實驗室上的,空曠的教室讓我的聲音對後排的學生無能爲力。他們幾乎在遊戲中忘記了課堂。後來,我喊了幾名同學到教室前面表演。後面的學生由於看不清,紛紛站起來,給課堂紀律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這一現象,引起我的思考。在考慮課堂表演的時候,除了表演的情節、時機等,課堂環境也是必須考慮的一個方面。教室大,學生坐得較散的情況下,教師要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學生表演的位置,以及音響設備的準備。

課後,我又在班級中進行了一次表演。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了,紀律明顯好轉,對錶演的評議也顯得深刻起來。

另外,由於學生課文的不熟悉,導致學生在表演時只注意了片面的動作,人物的語言無從顧及。雖然我在旁邊輕聲提醒,但無疑表演的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教後,我發現:情節簡單的環節,在文字還不太熟練的情況下可以用表演幫助學生理解文字,體會感情。但是對情節比較複雜的環節,匆忙之間的表演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我認爲:對這一課,課堂上的感情朗讀應該重於課堂表演。當學生對課文融會貫通之後,進行完整的課本劇表演會大大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7

“新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特殊的葬禮》一課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記敘文。我抓住課文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閱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體會感情。並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說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透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污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本課設計注重了朗讀、穿越時空隧道的豐富想象,做到讀寫結合,使學生能借助課文的語言資料,瞭解到環境保護與生態、自然景觀的關係,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愛護地球的情感

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搜尋!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8

《看花燈》是一篇描寫我國正月十五的傳統民俗——看花燈的課文,使學生們從中感受到看花燈的快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透過朗讀感受到花燈多而且漂亮,體會看花燈的快樂。然而由於我班學生大多數沒有看過花燈,對課文內容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課前,我給學生提供了觀賞花燈的地點,鼓勵學生前去觀看。課上爲了能讓學生有個直觀的感受,我從網上下載了大量的圖片,製作成課件供上課使用,學生們看着花燈,說着自己家鄉的趣事,都覺得非常有意思,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朗讀課文時更加積極踊躍了。

二、課堂教學注重培養能力。

教學《看花燈》一課時,不僅重視了朗讀能力的培養,採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練習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同時還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積累、運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如教學花燈真漂亮一段時,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及想象,瞭解了“金魚”、“蝴蝶”、“玉龍”漂亮的樣子後,結合課件圖片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啓發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樣的花燈?學着課文中的句式展開聯想說一說。學生們開動腦筋,紛紛發言,有的說:“‘大公雞’仰着脖子,好像在唱歌。”有的說:“‘天鵝’在水中游來游去,像是在跳舞。”……漂亮的課件圖片爲學生說話提供了素材,學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不僅鍛鍊了觀察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同時也爲日後的習作做了鋪墊,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真是一舉數得。

總之,我認爲在語文教學中,作爲低年級教師,應多想辦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的興趣,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愛學、樂說,創造機會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9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6課(第四組)《橋》這篇課文敘述了老党支書在洪水即將臨村時的臨危不亂,鎮定的指揮村民有序上橋,並讓自己的兒子最後走,爲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的感人故事。完成《橋》的教學後,有些想法,記錄下來,謂之教學反思。

在《橋》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默讀課文,找出描寫情況緊急的句子和描寫老支書的語句,並在旁邊寫出自己的感受。”然後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進去,從全篇着手,走進當時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黎明。

在《橋》的備課中,我把自己假設爲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回答和提出問題。比如,如果學生沒有找當時描寫雨大的句子怎麼辦,我要用怎樣的語言把學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寫雨大的段落;學生沒談老漢和小夥子的關係我怎樣引入等。總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問題以及引導銜接的語言都寫了下來,記了下來。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師生對讀對話(7~13段)、換詞讀(把小夥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

完成《橋》的教學後,覺得有些遺憾,就是課文的結尾的處理,首先是結尾寫法的好處,由於時間的關係,顯得走了過場,沒有起到對學生今後的習作指導的作用,其次課中在體會老漢形象時學生已經理解了一些,但結尾如果給學生樹立一些優秀黨員形象,讓學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書這樣的黨員在人民生活中不僅僅只是這一個而有很多很多。這樣黨員的形象就鮮明的樹立起來了。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10

本文是一篇科普題材的課文,全文圍繞爲什麼說火星是地球的“孿生兄弟”這一中心來安排材料,文章語言科學性較強,本課讓學生對科學的認知體系有了瞭解,讓同學們知道科學中也存在許多未知,科學的海洋是遼闊和有趣的。

本文最精妙的地方在於遣詞造句的科學嚴謹,這兩個水的來源都用了比較模糊的詞語“也許”“可能”來推斷,因爲我們並沒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這些都是據理推測,並沒有絕對的把握。再寫火星上留不住水的原因:火星本身的缺陷導致了這個結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對物體的吸引力也小得多。使得火星表面的水“集體大逃亡”。“大逃亡”這個比擬放在這裏也很貼切,使得原本嚴肅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隨和、溫暖。這一點從課題“孿生兄弟”上也可以看出。這些都讓這一類的說明文多了一定的可讀性,文章也更生動有趣了。

除此之外,課後第2題中也提示我們有兩個很明顯的地方體現了課文語言的特色——非常形象生動,一處是把“太陽系內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遊蕩,彼此碰撞”的行爲說成是“家常便飯”,還有一處是把大量的火星氣體離開火星的樣子說成是“集體大逃亡”,非常形象,讀來感到情趣盎然。學生透過朗讀後不難理解這兩處的含義,爲了讓學生更能體會到這種語言的特色,我讓學生透過比較來加深體會。比如把“太陽系內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遊蕩,彼此碰撞是家常便飯”這一句改成“太陽系內無數大大小小的碎片四處遊蕩,彼此碰撞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學生透過朗讀便能很快地體會到課文語言的形象性、情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