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精選13篇)

學問君 人氣:9.74K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反思意爲自我反省。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精選13篇)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1

一、案例描述:

在幼兒園裏,有個簡單的模仿遊戲很受孩子們的歡迎,那就是教師:“請你跟我這樣做……”幼兒:“我就跟你這樣做……”。可有一天,我正帶着孩子在玩這個遊戲,琳琳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不想象你那樣做!”我一聽愣住了,馬上停下來問她爲什麼?她搖搖頭說:“就是不想!我想做和老師不一樣的動作。”聽完後,我想,如果強行拒絕琳琳,她一定不想繼續玩下去了。於是,我說:“那好,琳琳就和老師做不一樣的動作吧。”遊戲又開始了,琳琳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和我不一樣,我拍手,她就做舞姿動作;我做小山羊,她就學花貓……慢慢地好多小朋友低聲說着:“老師,我也不想跟你做一樣的。”看到孩子們對遊戲規則變化比較感興趣,我說:“好,我們把兒歌改成:請你跟我這樣做,我不跟你這樣做。每個小朋友的動作都要跟老師的不一樣。”遊戲重新開始,孩子們特別的認真,他們創編了許多平時沒有的動作。我看到了這樣的變化比單純的模仿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帶動每一個孩子都參與遊戲,而且使孩子的反應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得到發展。遊戲結束後,孩子們仍然十分興奮,都說:“老師,這樣真好玩!

二、案例分析與反思:

以上的案例讓我覺得要善於發現和抓住每一個教育契機,不要忽視和反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應該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習的主體——幼兒。新教育主張以人的個體生命爲本位,根據個人發展的需要確定教育的目標並實施教育,從知識的人本化和學習的人本化出發,引導每一個幼兒發展個性、舒展自我,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它透過對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爲的變革,爲學生終生髮展奠定基礎。進一步確立教育民主的思想,充分尊重、信任、激勵幼兒;進一步確立以幼兒爲主體的思想,千方百計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幼兒自主發展。

幼兒在各項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教師在組織、安排課程、遊戲等活動時必須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制定其目標、規則及方法。教師一直被認爲是知識的傳授者,“傳道、授業、解惑”被認爲是教師的天職。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幼兒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應充分重視幼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個主導者,充當的是參與、促進和指導的角色。即教師以幼兒爲學習的主體,引導幼兒自己動腦,善於思索。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要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幼兒自覺的能動性,啓發幼兒積極動腦,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爲教育者,教師更多的是作爲知識的啓發者,而非灌輸者。

我國傳統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典型的主體——客體的交往關係,教師始終處於控制與主導的地位,學生處於服從與被控制的地位。新課改要求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關係,提倡尊重幼兒,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幼兒;根據幼兒的需要、興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選擇,發揮幼兒在學習與發展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加強教師對個別幼兒的瞭解,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互動和教育。因此,作爲教育主導者——教師的傳統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爲等要發生轉變。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並進行必要的角色調試以適應改革的大潮。有時,孩子也能成爲我們的老師。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2

案例:

一、動畫激趣,匯入新課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6自然段,看看狼是怎樣找碴兒的。(多媒體播放動畫)

師:請同學們邊看邊想:狼找了幾次碴兒?

生:狼我了三次碴。

師:同學們看得很認真,我們來看看課文是怎樣寫狼找碴兒的。

二、讀文質疑,讀議解疑,學會讀書

1、讀文質疑

師:我們先來看狼第一次是怎樣找碴兒的,請大家自由讀2~3自然段,邊讀邊想,有哪些內容讀不懂可以提出來。(讀書思考後質疑)

生:哪裏是上游?哪裏是下游?

生:“溫和”、“找碴兒”各是什麼意思?

生:狼是怎樣找碴兒的?它的態度怎樣?

生:它爲什麼要找碴兒?

生:小羊是怎樣講道理的?(師摘要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

師:同學們真聰明,會讀書會思考,不僅能發現問題還能提出問題,真了不起。(實物投影儀顯示學生所提問題)

2、讀議解疑

師:請同學們邊讀課文邊思考,看看自己能讀懂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不懂,可以四人一組討論解決。(生自讀後,展開討論)

生:我覺得“溫和”就是“善良,和藹,溫柔”的意思。

師:你能溫和地跟大家說一句話嗎?

生:親愛的小羊,我真爲你擔心!

生:“找碴兒”就是“找藉口”、“挑毛病”。

生:狼是有意說小羊把它喝的水弄髒,實際上是想吃小羊。

生:小羊跟狼講道理說自己在下游,狼在上游,自己不會把狼喝的水弄髒的。它講話的態度很溫和。

師:誰來指一指哪是上游?哪是下游?(多媒體顯示圖畫)

師:學完狼和小羊的第一次對話,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生:真是氣人,狼爲什麼非要找小羊的碴兒,和小羊同飲一條河裏的水不是很好嗎?

生:狼是不會和小羊同飲一條河裏的水的,因爲它想找藉口吃掉小羊。

3、感情練讀

師:同學們真會學習,下面我們再來比一比誰能把這段話有感情地讀出來。其他同學都來當小老師聽一聽他哪些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讀得不好。

師:請大家先自由練讀,再指名讀。(引導評價)

生:他讀出了狼說話時有意找藉口,盛氣凌人的語氣。

生:他把小羊說的話讀得很溫和,但是沒有讀出小羊小心翼翼據理申辯的語氣。

師:你聽得真仔細,你能把這段話再讀一讀嗎?

三、總結學法,小組合作學習4~5自然段

師:我們在學習狼和小羊第一次對話時,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最後幹什麼?

生:先讀書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再讀書討論弄懂問題,最後練習感情朗讀。

師:我們還用這種方法學習狼和小羊的第二次對話。請大家自由結合分成學習小組,先讀讀課文找出自己讀不懂的內容再討論解決,最後練習分角色感情朗讀。(多媒體顯示學法)

生:(自讀思考後,小組討論學習)

師:(巡視指導交流)

師:哪一組來彙報一下學習情況。

生:狼第二次找碴兒比第一次態度更壞了。它氣沖沖地說,不管小羊怎麼申辯,都是壞傢伙。

師;你能用“氣沖沖”的語氣跟大家說一句話嗎?

生:兇惡的狼你真是個壞傢伙,總想辦法找藉口幹壞事。

生:狼又找一個藉口,說小羊去年在背後說它的壞話,這個藉口真可笑,那時候小羊還沒生出來呢!

生:小羊真可憐,它在向兇惡的狼求情,和它講道理也沒有用。

師:大家學得非常認真,哪一組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把這段話讀一讀。

師:自學了這一段你對狼和小羊有什麼看法?請同桌互相說一說。

四、自主探究學習第六自然段

師:雖然小羊駁倒了狼,但是窮兇極惡的狼會就此罷休嗎?請同學們用學習2、3自然段的方法獨立學習第六自然段。(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生:狼第三次找碴兒,態度變得非常殘暴,它罵小羊是個小壞蛋。

生:狼找不到理由,只好說小羊的爸爸說過它的壞話,它不許小羊再申辯了,露出了原形,齜着牙向小羊撲去。

師:兇惡的狼就要吃掉可憐的小羊(多媒體顯示狼撲向小羊的定格畫面),在它撲向小羊的一瞬間,可能會發生什麼事?

生:小羊被狼吃掉了。

生:狼等不急了,撲向小羊的時候用力太大了,栽到河裏,在河裏掙扎着淹死了。

生:狼撲向小羊的時候,小羊靈機一動,用它的小角猛戳狼的肚皮,狼疼得怪叫,這時候一位獵人聽到了,一槍打死了狼。

五、分角色表演複述故事

反思:

1、注重閱讀感悟。

“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在這一教學片段中,“讀”貫穿始終。首先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其次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最後引導學生參與朗讀評價,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閱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2、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自主、發現探究式學習策略。

縱觀整個教學片段無論是引導學習2、3自然段,還是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相結合學習4、5、6自然段,都體現了在教師創設情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讀議結合解決問題——小組討論合作交流——深入領會的教學策略。在閱讀教學中把發現問題的權利留給學生,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探索學習狀態。另外小組合作形式多樣,有兩人組、四人組、自由結合組,在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人交往的合作精神。

3、注重學法指導,引導學生拓展想像。

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教學中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學法,即:讀文質疑——讀議解疑——感情練讀等閱讀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有法可循,學會讀書。另外寓言故事留有豐富的想像空間,教學課文結尾時,利用多媒體定格狼撲向小羊的畫面,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在學生奇妙的想像中賦予故事新的結尾。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3

觀察背景:

水是幼兒生活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並且經常接觸的一種物質,幼兒從小就非常喜歡玩水,每當吃點心和吃午飯時都要求幼兒洗手,孩子們一聽到洗手都非常的興奮,總是會洗很長時間,雖然孩子們養成了愛清潔的良好習慣,但是對於節約這方面卻有所欠缺。

活動實錄:

爲了讓幼兒能夠正確使用生活用水,導致一些不良的行爲習慣的任意滋生,我組織幼兒開展了本次活動,目的是讓幼兒體驗怎樣正確使用生活水,達到不浪費水,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爲了達成本次的活動目標,我做了較充足的教學準備:大盆3—4個,內裝有半盆水,每人一個塑料筐,裏面盛有多種材料。(小積木、塑料玩具、鐵夾子和木夾子等)

1、聽聲音匯入。

師: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聽一個好聽的聲音,小朋友們要仔細聽好這是什麼聲音哦!是什麼聲音呀?(水聲)

2、討論水的用處。

師:你們都在什麼地方見過水呢?(幼兒回答)師:那小朋友們動動你們的小腦筋想想看,水能幹什麼呢?(喝、澆花等)。

師小結:哦,原來水有這麼多的用處呢。如果沒有了水,小朋友們喝不到水,就會渴死,小花小草也會渴死,所以水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小朋友們也要記住一定要節約用水,洗完手之後要把水龍頭關緊,不能讓水跑掉哦!

3、運用各種感官,感知水的特性。

①視覺感官。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些水,你們看,誰是什麼顏色的呢?(白色)。

師:有的小朋友說誰是白色的,老師說水是沒有顏色的,是透明的,小朋友們看,你們能不能看到水裏面的石子呢?

師:我們能透過水面看到水底的東西,那麼水有沒有顏色呢?

師小結:水是沒有顏色的,是透明的。

②嗅覺感官。

師:那麼你們說水有沒有味道呢?用你們的小鼻子聞聞看。(沒有)。

師小結:對了,水是沒有味道的,它是無色無味的。

③觸覺感官。

師:小朋友們,你們覺得水會不會跑呢?

師:你們看,水有沒有從我的手中跑掉,有沒有漏出來呢?

師:你們也來試試看,能不能從你們的手上漏出來。

4、遊戲:調皮的水寶寶。

①幼兒獨自探索。

師:小朋友們,你們剛纔和水玩得開不開心呀?瞧,你們的椅子下面藏着一些東西,我們把它找出來。小杯子裏面有很多的玩具,它們說:"我也想和水玩"。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帶着它和水寶寶再玩一會兒,好不好?

師:玩得時候小朋友們要仔細觀察哦,把你看到的東西用你們的小腦袋記下來告訴我哦!

②師幼討論。

師:剛纔小朋友們在玩得時候發現了什麼?(幼兒回答)師小結:小朋友們真聰明,發現了木夾子是浮在水面上的,而鐵夾子是沉在水底的等等。

③驗證現象。

師: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好不好?(教師操作)師:你們真棒,原來真的是這樣的。

5、結束。

師:水寶寶和玩具寶寶們說:我好累,我要回家休息了。小朋友們,我們也一起回家休息休息吧!

活動反思:

《玩水》,這節活動目的是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知道水是無色、無味的,還會流動的並培養幼兒玩水的興趣。小朋友對水特別的感興趣,積極性都很高。都盼望着上這節科學活動。在活動開展時,我準備了四個裝有水的水桶,讓每位幼兒進行仔細觀察。孩子們都積極地用手用小鼻子用眼睛去感知水的特性,知道了水是無色,無味的,會流動的。小朋友最感興趣的就是沉浮現象,每個人都用我所提供的材料放進水中,並發現了有些玩具是沉在水底,有些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他們在說說,玩玩中輕鬆地掌握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對水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而且他們透過本節活動知道了水對人們的重要性,不可以隨便浪費水。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4

一、情況分析

1、幼兒已學過詩歌《搖籃》,對詩歌的結構有初步的理解,並曾有過仿編其它詩歌的經驗。

2、多數幼兒已能將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有聯繫的事物告訴老師,能力較強的已開始學會用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3、多數幼兒講述時用詞較爲準確,但表達不很流暢。

4、部分幼兒未能養成主動討論,積極傾聽的良好習慣(如莊濤、藝友等)。

二、活動目標

1、學習較有表情地朗誦詩歌,進一步感受詩歌的優美形象,增長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2、要求幼兒運用學過的動詞,結合已有的經驗仿編詩歌,並能透過畫畫、擺圖等形式表現詩歌的內容。

3、培養幼兒主動與同伴討論、交流的良好習慣,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活動過程與指導

1、集體活動: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回憶詩歌名稱,引入課題;

(2)複習朗讀詩歌;

(3)教師示範仿編詩歌,激發幼兒對仿編詩歌的興趣;

(4)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學習仿編詩歌;

(5)幼兒上來仿編詩歌,教師及時給予肯定或糾正,集體將仿編較好的詩歌朗誦出來。

2、延伸活動:

(1)擺圖仿編

水平一:能用教師提供的底板做搖籃,畫出相應的寶寶卡片,仿編詩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礎上能有表情地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

(2)畫畫仿編:

水平一:要求幼兒能將有聯繫的事物畫在一起,根據繪畫內容仿編詩歌;

水平二:在完成水平一的基礎上能有表情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

(3)表演組:

水平一:要求在課堂上已仿編好詩歌的幼兒能兩兩合作製作搖籃與寶寶的頭飾、仿編詩歌;

水平二:要求幼兒合作將仿編的詩歌表演出來。

四、環境與材料

1、環境佈置:搖籃(大樹、泥土);

2、壁畫:搖籃(大海、天空、泥土);

3、教學掛圖4張;

4、底版與小卡片;

5、紙、筆、幼兒自編的綵帶。

五、評估

由於本次活動無論在材料方面或知識豐富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得較細緻,準備較充分,因而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能達到我們預定的教育教學目標。

1、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做到教態自然,語言簡練明瞭,能以親切的口吻將孩子帶到詩歌的意境中,但在引導幼兒討論時,對於個別未能留心傾聽同伴意見的幼兒,教師未能及時引導他積極討論,留心傾聽;

2、由於《搖籃》這首詩歌很優美,多數孩子能積極參與討論,學習仿編詩歌,並能將自己仿編的詩歌念給全體小朋友聽,多數孩子能認真地傾聽並簡單評價同伴仿編的詩歌,但有極少數幼兒未能留心地傾聽,偶爾要打岔;(林旭、沈育)

3、在延伸活動中,由於我們本着讓孩子“多動手”的宗旨,每組活動都給孩子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因而孩子們活動的積極性極高,全班孩子都能分別以畫畫,或製作頭飾,製作磁鐵卡片等形式仿編詩歌,並有表情地朗誦自己仿編的詩歌。但還有少數孩子未能聲音響亮地朗誦及主動念給客人老師聽。

總而言之,幼兒在整個活動中都是主動、積極的,對仿編詩歌充滿了興趣。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5

實錄:

“我是排第一個的,我排在你前面”“是我,我先來的,我排在第一個的”。吃完飯在門口排隊就看見付赫和劉振兩個人在那邊爭搶排隊,兩個人各執一詞誰也不肯讓着對方。兩個人還在那邊動起手來,最後兩個人開始打起架來。見狀,我把他們拉出了門外,兩個人排到了隊伍的最後面。

反思:

付赫和劉振是我們班上長的最爲高大的兩個男孩子,平日裏他們也是好兄弟相稱。我怎麼也想不到兩個人會爲了排隊這件事情打起架來,兩個人都忘記了昔日的兄弟友情。回到教室後,我問他們你們覺得誰應該排在排頭,他們相互討論着有的說是付赫有的贊成劉振排在第一個,他們兩個也還是各執一詞互不搭理。過了一會兒何孟凡說道:“排在第一個的應該是曹雨強,因爲他長得最矮人最小。”大夥兒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後來異口同聲的說道“曹雨強排在第一個纔對。”付赫和劉振起初還不服氣,現在聽了大夥的話,再仔細想想覺得有點道理,態度也就不那麼兇巴巴了。

“老師也是這麼覺得的,曹雨強是我們班上最矮小的小朋友,隊伍的排頭應該是最矮的那個人,所以以後排隊弟弟小朋友就讓曹雨強排在排頭吧,後面的小朋友也可以根據高矮來幫自己排排隊。”付赫馬上應道:“老師我以後讓曹雨強排在第一個,因爲他是長得最矮的,我以後排到最後面去我長得高。”劉振也應和道“我也是,我也排到後面去。”兩個人彼此看了一眼又高興地笑出聲來,好兄弟又重歸於好咯。

策略:

1、老師要擺事實,講道理讓孩子明白隊伍到底是根據什麼來排的,到底應該有誰來排在第一個。

2、培養孩子遵守排隊,不插隊的好習慣。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6

設計意圖:

隨着現代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時尚玩具(價格高、科技含量高、對幼兒教育意義與發展功能不高)佔據了幼兒有限的遊戲空間。其實,生活中的許多普通用具都富有潛在的教育功能。板凳遊戲可以鍛鍊幼兒勇敢的品質、培養善於與人合作、交往的習慣,啓迪幼兒利用生活用具自創遊戲的創新思維。

活動目標:

1、透過板凳遊戲進一步培養幼兒活潑開朗、自信大方的個性。

2、進一步鍛鍊、發展幼兒的動協調能力。

3、發展幼兒的創造性、鍛鍊幼兒大膽勇敢的品質。

活動反思:

幼兒活動過程中興趣與積極性。

從幼兒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分析:大部分幼兒對遊戲活動很感興趣,積極性很高,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交流自然輕鬆。孩子們很喜歡教師在引導語言中用"玩"這個字眼,聽到老師說要讓大家一起來"玩",孩子們表現出了異常的興奮和創意,語言表達的積極性也比往常高了許多,這時,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頻率也大幅度的提高了。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7

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按圖片內容的順序進行較細緻的觀察,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2、繼續培養幼兒傾聽習慣。

3、讓幼兒感受到助人爲樂的情感,知道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

教學準備:

大圖片6張、小圖片8張、錄音故事《奇怪的橋》、動物頭飾。

教學反思:

《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是透過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運用而發展起來的,單靠教師直接“教”是難以掌握的,教室應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引導幼兒積極運用語言交往。在本課內容中,透過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內容,並用語言講述內容和故事情節,鼓勵幼兒當衆表達,在講述中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幼兒看到美麗的圖畫,興趣濃厚,觀察畫面很認真,很細緻,基本上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講出來,對於本活動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如下:

1、教師對於幼兒的習慣培養這方面強調的不夠,應隨時關注孩子的習慣培養,如傾聽習慣、站姿、舉手姿勢等。

2、教師的評價過於簡單,或乾脆不評價。遇到一些特殊的“回答”,教室不予理睬,這樣會影響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3、個別幼兒沒有照顧到,可能整個活動他都是旁觀者,沒有參與進來。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8

情節描述:

陽陽是我們班的開心果,活潑開朗的一個小男孩。陽陽在激勵吃飯從來不動手,就是等着爺爺奶奶來喂他,不喂他他就寧願餓肚子。於是我想個辦法改變陽陽的這一行爲。今天我看見他旁邊的小朋友在大口大口地吃飯,可是陽陽就看着這份飯菜一動不動,突然我看到了眼前的旺仔小饅頭(陽陽非常喜歡的零食),於是我就跟他說:“你今天自己吃飯我就獎給你小饅頭。”他猶豫了一下,點點頭。

評價分析:

據小班的年齡特點,大部分孩子在家都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剛離開家人的照顧很多幼兒還不是很適應。作爲教師的我們應該正確理解幼兒的行爲,然後根據問題的情節嚴重給孩子一個慢慢糾正的過程,千萬不能批評,這樣會使幼兒進餐的食慾。在盛飯菜的時候請保育員老師注意不要一次性盛的過多,給幼兒自己體會自己吃完飯的成就感。事後也要和家長多交流、溝通,以便家園一致,促進孩子的進步。

所思所悟:

現在的幼兒都在優越的條件中長大,這些行爲習慣的養成不得不讓人感慨。我們要組織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或者家園聯繫欄,告訴家長几個有效的方法,如:學小兔、大嘴寶寶等,讓家長也鼓勵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告訴家長孩子自己吃完時要及時給他表揚,如小紅花等。希望在家長和幼兒園的一起努力下,讓孩子慢慢養成自己吃飯的良好習慣,當然也適當改變幼兒的挑食習慣。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9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已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也有與人交往慾望。然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孩子們爲丁點小事的爭吵、爲玩玩具而爭搶甚或相互間的打鬥現象,引發了我的深思。於是,《好朋友握握手》這個活動應運而生。我試圖透過多媒體課件的展示、遊戲"猜朋友"等環節設計,引導幼兒初步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朋友間的矛盾。

活動過程:

結合本班幼兒的年齡特徵和實際情況,我組織了本次活動。

(一)活動目標

1、在學習和實踐活動中,讓幼兒感受有朋友的快樂。

2、培養幼兒的語言、交往、合作及協調能力。

3、幼兒初步學習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朋友間的矛盾。

(二)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熟悉並會表演《拉拉勾》。

2、場地準備:佈置一個表演舞臺。

3、物質準備:電腦、投影儀、課件《小猴找朋友》、《找朋友》音樂各一。

(三)活動過程

1、遊戲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教師組織幼兒玩音樂遊戲《找朋友》,體驗交朋友的快樂。

(在熟悉的音樂背景下,幼兒與老師輕鬆遊戲,消除了幼兒交往的膽怯心理,膽子大的幼兒帶動膽子小的幼兒,有些比較內向的幼兒如黃佳玲、旭、劉曜都被熱鬧的氣氛帶動了起來,參與到遊戲中,體驗到了與朋友遊戲的快樂。)

2、播放課件,讓幼兒感受有朋友的快樂。

教師結合課件,透過學習故事《小猴找朋友》,讓幼兒知道怎樣才能找到好朋友。

(1)講述後提問:小猴子爲什麼前三次沒有找到朋友?媽媽是怎麼對小猴說的?第四次小猴子爲什麼很快找到了朋友?

(2)組織幼兒討論:怎樣才能找到更多的朋友?

(幼兒透過看自己感興趣的課件,邊看邊思考,在參與小猴子找朋友的過程,明白了要想交到朋友,首先要有禮貌、會分享、懂謙讓、守規則。透過幼兒間的討論,讓幼兒回憶、講述自己的找朋友過程,從而使幼兒們獲得更多的交友經驗。)

3、遊戲《猜朋友》,在合作中增進彼此友誼。

(1)一名幼兒上臺說出自己好朋友的特徵,如:她是個女孩子,有長長的辮子,會彈鋼琴,眼睛大大的。

(2)其他幼兒根據描述特徵猜出這位朋友是誰。

(《猜朋友》這個遊戲環節很受幼兒的喜歡。每個孩子都有好朋友,每個孩子都有發言的慾望。而且這些孩子相處快一年了,誰是誰的好朋友幼兒一般都知道,所以當幼兒上臺說出自己好朋友的特徵時,下面幼兒猜測的準確很高,幾乎沒有錯的,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互動非常好。在這個環節中,一方面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激發了幼兒擁有好朋友的自豪感,增進了彼此間的友誼。)

4、談話活動《說優點》,培養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分組開展談話活動:說出朋友的優點,並說說自己應該向好朋友學什麼?

(幼兒先分組討論,再歸納總結,幼兒不再侷限於自己好朋友的優點,而是從衆多幼兒口中認知到不同好朋友的優點,提高了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規範了幼兒的行爲標準。)

5、歌表演《拉拉勾》,幼兒學習與朋友鬧矛盾的處理方法。

(1)幼兒隨音樂進行表演。

(2)表演後啓發幼兒討論:如果你和朋友鬧矛盾了,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解決?

(《拉拉勾》是幼兒比較喜歡的音樂律動,歌詞講述的是幼兒由生氣到和解的過程。幼兒與好朋友共同表演律動後,再來討論怎樣解決朋友間的矛盾,讓幼兒在輕鬆的氣氛中開啟了話匣子,想出了很多的辦法,如:惹朋友生氣了趕緊說"對不起";講笑話給朋友聽;和好朋友握握手和好等。)

6、教師小結,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組織本次活動後,班上幼兒的行爲習慣好了許多,爲丁點小事爭吵、打鬥的現象少了,幼兒社會交往技能有所提高,如玩玩具時不會爭搶了,學會了合作拼搭;想進人多的區角玩時要學會等待,遵守區角規則;有好東西會和朋友一起分享;借東西時,會用禮貌語言,如果沒有得到允許,還會尋求老師的幫忙;和好朋友發生矛盾時,能用自己學會的.方法解決,不再像以前只知道哭鼻子。每個幼兒都很珍惜現在的朋友。

組織完這次活動後,我也有一些感想:

1、把幼兒一日生活看作是一個教育整體《綱要》社會領域目標中提出: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本次活動的生成來源於幼兒一日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現象,爲了引導幼兒學會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朋友間的矛盾,積累正確的交往經驗,我採用了遊戲、故事、討論、歌表演等組織形式,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自主學習,創設了一個幼兒容易接納的環境,避免了單一的言語說教。當然,幼兒良好社會交往行爲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養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這就需要老師關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隨時發現問題,隨時教育,使幼兒的一日生活成爲一個真正的教育整體。

2、有效發揮幼幼互動的教育優勢在新型的師幼互動中,教師與幼兒是相互促進的合作伙伴,但這並非表示,教師在智力和能力上完全等同於幼兒,幼兒有幼兒的認知角度和認知方式。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每個環節都是以幼兒爲主體,充分發揮師幼互動的教育優勢。如音樂遊戲《找朋友》環節中,膽子大的幼兒帶着膽子小的幼兒遊戲;在故事提問環節中,教師只是拋出問題,讓幼兒在相互討論中找出原因;在遊戲《猜朋友》環節中,幼兒的講述激發了幼兒的積極參與;在談話環節《說優點》中,幼兒的討論結果,提高了幼兒分辨是非的能力,規範了幼兒的行爲標準。在歌表演《拉拉勾》環節,幼兒間的合作表演,讓幼兒體驗到了與朋友合作的快樂等。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10

活動產生的背景:

在主題活動《香香的蔬菜》中,幼兒對一些蔬菜的外形特徵透過觀察、觸摸等方式有了更多的瞭解。孩子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和各種各樣的蔬菜交上了朋友。《蔬菜的舞蹈》作爲本主題的最後一個活動,是希望幼兒在對蔬菜有了豐富的認識之後能用繪畫的方式將觀察、瞭解到的蔬菜畫下來。

活動的產生過程:

在集體備課中,我們也將此活動作爲了重點復備的內容,而大家的爭議也是比較多。有的老師認爲,應該將蔬菜的外形特徵準確表現作爲重點,重點引導幼兒畫出他的外形。有的老師則認爲,身體的姿態是個重點,應引導幼兒透過四肢的不同來表現蔬菜的動態。也有老師將重點定位在準確攝取顏色塗色。大家都考慮了本班孩子的能力水平的不同,所以設想也不同。在大家對此進行爭論的時候,我們首先否決了將重點準確攝取顏色塗色上,對於中班的孩子來說,平時的生活經驗加上這幾天對常見蔬菜的觀察,這已經不再是難點或重點。其次,我們也覺得美術活動不應該是重技能的,準確繪畫出蔬菜的外形一看就知道很偏向於繪畫的技能技巧,我們要給孩子的不是要能把一樣蔬菜畫得多好多像而是讓他產生對繪畫蔬菜的興趣。其次,活動名稱《蔬菜的舞蹈》,着眼點可能不是蔬菜更偏向於“舞蹈”。所以我們把難點確定放在透過手腳的不同姿態來表現蔬菜的一種動態,讓幼兒在畫畫動感的蔬菜中感受到一種蔬菜在跳舞的快樂。

活動的過程設想:

讓幼兒在音樂中作畫是首先想到的,還有就是要讓幼兒把自己想象成一種蔬菜進行動作的創編。在動作創編、觀察中來積累一些動作經驗以便於孩子繪畫表現。音樂的選擇:既然是舞蹈,那麼就離不開音樂的支援。有的老師選擇了一段歡快的音樂,也有老師選擇的是一段柔美的音樂。而我選擇了前一個活動《木瓜恰恰恰》的音樂爲背景。設想,陌生的音樂可能對幼兒動作的創編上要難於他們所熟悉的音樂,透過實踐也證實了這一想法的可行性。

活動的效果:

幼兒在聽到他們熟悉的音樂後開始回憶他們已有的動作經驗,孩子表現很積極,創編出了很多的動作,再經過老師的動作指導、提煉,幼兒在觀察、模仿中對舞蹈時四肢的位置有了想法,那麼繪畫的時候也算是,下筆如有神了吧。作品展示中,幼兒看到了同伴畫出的各種舞蹈姿勢,想法很獨特,也能準確表現,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11

幼兒園中有一個很受兒童歡迎的簡單模仿遊戲。老師說,“請和,和我一樣……”孩子們說“環繞太平洋”。一天,當我和我的孩子們玩這個遊戲時,林林突然站起來說:“老師,我沒想到你會這麼做!”聽到我驚呆了,我停下來問她爲什麼。她搖搖頭說,她想做一些與老師不同的事情,“聽了之後,如果她強行拒絕林林,她就不想繼續演奏了。

所以我說,“好吧,林林和老師做不同的事情。”遊戲開始了。林林做的每件事都和我不一樣。我鼓掌,她跳舞,我學山羊,她學小貓慢慢地許多孩子低聲說,“老師,我和你一樣。”看到孩子們對遊戲規則的改變感興趣,“是的,請放孩子們的歌”喜歡我。我不會和你一樣。孩子們的行爲與老師不同。”比賽又開始了。孩子們很認真。他們做了很多平時不做的事。我看到,這種變化不僅僅是模仿,更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讓所有的孩子都參與到遊戲中來,培養孩子們的反應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比賽結束後,孩子們仍然興奮地說:“老師,太好玩了!

在上述情況下,我們應該善於發現和抓住教育的機會。我們不應忽視兒童的意見和想法,也不應反對兒童的意見和想法。我們應該把學習的權利賦予學習的主體——孩子。新的教育是以人們的個人生活爲基礎的。根據人的發展需要,制定教育目標,實施教育,發展個性,拓展自我,實現人從知識的人性化、學習的人性化到每個孩子的“自我實現”,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透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爲的改革,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

要進一步樹立教育民主、尊重、信任、鼓勵兒童的理念,進一步樹立以兒童爲主體的理念,以多種方式激發兒童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兒童自主發展。

兒童在各種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決定了教師在組織和安排課堂遊戲等活動時,必須從兒童的角度制定客觀的規則和方法。教師被視爲知識的教師,“教、教、惑”被視爲教師的天職。然而,對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學習是一個積極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應充分關注兒童的主體地位。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只是領導者,起着參與、促進和引導的作用。

換言之,教師善於以孩子爲學習主體,以自己的思想進行思考。也就是說,教師教育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孩子的自覺主動性,培養和提高孩子主動動腦、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爲教育者,教師不是教師,而是知識的啓蒙者。

我國傳統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典型的主客體交往關係。教師總是處於支配和支配地位,學生處於服從和支配地位。新課程改革要求打破這種傳統的教育關係,尊重兒童,根據兒童的需要、興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選擇,充分發揮兒童的自主性和學習發展的積極性,加強教師對兒童個體的理解,並提供個性化的溝通和教育,以適應兒童的發展水平和特點。因此,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方法,加強教師的教育行爲。教師應充分做好心理準備,調整角色,以適應改革的趨勢。有時孩子們會成爲我們的老師。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12

剛入園的小班孩子年齡偏小自我意識強,對老師在班上提出的一些規則不能很好的接受。本學期我嘗試了幼兒喜歡的一些卡通動物形象、簡單的角色遊戲和生活化的遊戲來協助幼兒規則意識的萌發,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以“媽媽”的形象,引起孩子的親近感。

小班的孩子對自己的媽媽有種特別的依戀感和親近感,所以老師也可以抓住這個特徵,用媽媽的口吻與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如談話時:“我們每個小朋家裏都有自己的媽媽,範老師是小朋友幼兒園裏的媽媽,我也會向你們的媽媽一樣愛護你們,關心你們,範媽媽肚子裏有很多好聽的故事,有好多好玩的遊戲呢,還有好多好多的新本領呢,你們想跟媽媽學本領嗎……”在散步時如:“今天媽媽帶你們去散步,你們都是媽媽的好寶寶,你們可要一個跟好一個,千萬不能走丟。寶寶們在散步的路途中可要睜大眼睛,等會把你看到的來告訴媽媽。”這樣孩子就能很好的記住老師的要求,也便於孩子能很好的做到,孩子們也把依戀情感轉移到老師身上,產生親近的感覺,能爲建立規則意識打下基礎。

二、以“動物”的形象,引起孩子的追隨感

動物卡通是每個孩子很喜歡的形象之一,讓孩子跟着動物的形象來學學、做做,從而形成一定的規則。如:“每天幼兒早晨來園時要向大白鵝一樣,要向老師和小朋友點頭問好;我們教幼兒在活動室走路時,要學小花貓,輕輕的;要向小烏龜一樣,慢慢的;上課時要學長頸鹿脖子伸的長長的;吃飯時要學大老虎一樣,大口大口吃”,讓動物的形象吸引孩子的興趣,產生追隨的感覺,規則就在無意間逐漸形成。

三、以“生活化”的遊戲,引起孩子的愉悅感。

生活化的遊戲在我們成人和孩子的身邊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把生活化的遊戲融入小班的孩子,相信肯定有不小的收穫。如每次讓小班的孩子在戶外集合時,孩子們總是我行我素,而且慢吞吞的,還不聽老師的口令。如果我們利用警察的紅綠燈的遊戲,讓孩子看着老師手裏的紅綠燈來駕駛自己的小氣車來排隊集合。(小汽車笛笛笛,紅燈亮了,停下來了;綠燈亮了,向前開)同時還可以變化角色,如:小飛機(我的飛機就要開,嗚嗚嗚嗚,飛到隊伍快集合,快快快;小鯉魚遊啊遊,快快游到媽媽旁,快快快)。讓孩子透過遊戲的形式來形成規則意識,這樣就能很好與老師和小朋友融爲一體,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規則。

教育是無痕的,規則的建立也應該是無痕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輕鬆接受,樂於執行,也才能讓規則散發永遠的魅力。

幼兒園教師教學案例和反思 篇13

一、活動設計

教師節前的一天,欣欣小朋友手持一束鮮花,鄭重其事地送給我,並說:教師節到了,祝老師節日快樂,謝謝老師。

一句謝謝老師的話,讓我非常感動,似乎眼前的這羣孩子都長大了,懂得了尊重、自信和感恩。於是,我設計了《謝謝老師》這次活動。目的就是引導、激發和培養孩子們對社會、對家庭以及對老師的情感。

二、活動目的

1、讓孩子們理解教師的工作,激發孩子們對教師的情感。

2、讓孩子們知道九月十日是教師節,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祝賀。

三、活動準備

1、準備配樂散文《謝謝老師》的錄音磁帶;

2、與《謝謝老師》散文詩歌內容相關的掛圖;

3、畫紙、彩筆、彩條等繪畫材料。

四、活動過程

懸掛圖片,同時播放配樂散文《謝謝老師》。

(在輕鬆活潑的配樂中,讓孩子們在感受音樂的同時,聆聽詩一般的朗誦,靜心感受其內涵,與孩子們的心靈產生共鳴。)

1、在後續輕柔的音樂中,請孩子們回答這首詩歌的名字。

(經過老師的引導和提示,讓孩子們回顧剛剛聽過的詩歌,觀看圖片,慢慢體會,回答出詩歌的名字。)

2、肯定孩子們的回答,用真情打動孩子們,讓孩子們記住教師節。

(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老師是辛勤的勞動者,就像園丁一樣,澆灌孩子們的未來。)

五、說講詩歌《謝謝老師》

1、帶領孩子們重複一遍《謝謝老師》,向孩子們說講其意義及其內涵;讓孩子們說一說老師的工作。

(透過孩子們的平時觀察,發揮孩子們的總結及其語言表達能力。)

2、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情感。與孩子們分享節日的快樂和祝願,產生共鳴,師生同樂。

(可以讓孩子們手工製作賀卡,或用說一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平時給孩子們講了許多感恩的內容,現在給孩子們一個臨場發揮的機會,不要說誰好不好,關鍵要孩子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六、活動延伸

教師節是教師的節日,孩子們還知道什麼節日?以此來喚起孩子們記憶中的其它節日(例如國慶節、母親節、父親節?在這些節日裏,孩子們該做些什麼呢?(讓孩子們分別回答,讓感恩的情懷返回家庭,返回社會,讓家庭與社會的概念深刻在孩子們的心靈中。)

活動評析

在平時的教學中,孩子們做過不少手工,回答過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次活動是集中時間,集中統一話題和內容,讓孩子們充分發揮實踐,實踐一種親情、一份自信、一份創新和一份感恩。

我們透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們在學習中體會勞動帶來的快樂和回報;讓孩子們理解勞動、學會勞動,在勞動中學會互助,學會集體與統一,併產生快樂。在分享別人的勞動回報時,學會尊重、學會感恩、學會自信。

七、課後反思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孩子們的愛心。愛心是一種情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她需要家庭、幼兒園,乃至整個社會的向上的、俱有情感的教育。

因而,在這個特定的節日裏,充分利用小朋友一次表達情感的行動,發揮這個主題的內涵,給孩子們一個集創造和語言於一體的活動,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激發孩子們的內心世界的靈感。

這次活動,採用發生在孩子們身邊的真人真事爲典型,具有真實感,更能讓孩子們體會:表達自己的心聲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是每一位小朋友都能做好的,最終提高孩子們的自信心,提高孩子們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