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39W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1

(一)

部分實驗用品可由學生來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組爲單位由學生自己提供,牛奶則可以使用學生的課間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工作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學生會問:“爲什麼說水是無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時會感到是甜的。”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個提前準備,有可能的話準備一個簡單的蒸餾水實驗,模擬自然水的形成,讓學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並不是水本來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礦物質的原因。

(二)

這節課和以前的觀察水有很大的改變,以前的課設計中非常注重怎樣觀察?實際觀察,結果反而容易把學生搞混,什麼有味道有氣味啊...如果老師再把水的特徵理出來,反而更顯探究的虛假,教條化.現在好了,直接揭題後,和孩子們一起交流對水的認識,發現學生對水的感性經驗其實是很豐富的!我覺得這樣的課的設計更加適合現在的孩子!

課文的第二個環節,我進行了形式上的改變.我準備了6杯不同的液體,讓孩子們利用水無色透明,無嗅,等特點來區分,而且還能滲透對不瞭解情況的液體不能嘗,聞的時候也要小心等安全意識.

這一節課跟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比以前的《觀察水》一課更好,後面的活動也更加吸引孩子,是一節動靜結合的,學生興趣高昂的好課!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2

課題內容是五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第2課《給冷水加熱》,現在就該課教學的情況做一個反思。

首先談談教學實驗器材的準備方面,教學設計在科組裏集體討論,各個教學環節進行了討論,結合教師你們的建議進行了修改。在實驗的器材準備方面也做了比較細緻的準備。實驗中要用到熱水,要事先燒熱,並用買來的水壺裝好保溫,爲保險起見,我還找來加熱棒放在裝滿水的桶裏提前加熱一桶水備用。實驗用到的燒杯、試管、小塑料袋、毛巾、這些工作自我認爲準備得比較充分。燒杯要找足夠大口徑的,因爲要容的下裝滿水的塑料袋,而且還要能讓塑料袋自由沉浮不受阻礙。小塑料袋的選擇也很重要,要帶有密封扣的,像衣服拉鍊那樣,大小要合適,在文具店裏找到的。裝冷水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有氣泡在袋子裏面。還有試管,要求實驗前裝滿水,並有氣球皮包住試管口,也是不能有氣泡。要使沒氣泡,只需裝水和封蓋在水下進行就可以了。

其次談談不足之處吧。感覺上課過程還是比較順利的,教師的演示和學生的實驗也都很成功。不足之處在於實驗過後引導學生解釋冷水袋沉浮的現象,不理想。沒有從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關,水袋由沉變浮能不能用物體沉浮的幾個因素來進行解釋,啓發學生從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體積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後把問題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體積的變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應該利用板書引導回顧之前學過的的浮力的知識,引導學生找出合理的解釋。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3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展開教學時我着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提供結構性的材料。本課提供給學生的實物都是杯子,避免在教學中出現杯、瓶等詞語混沌不清的現象。其次,第三組杯子是在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時,判斷哪杯水多?這組是要引導學生做分組實驗,每組有三個杯子,提供給學生的杯子是:高矮不同,粗細不同,杯壁厚度不同,材質不同,杯底的厚度也不同,讓學生根本就無法用眼睛準確的判斷出哪杯水多,哪杯水少。這樣才能引出其他判斷哪杯水多的方法,因此在定向探究實驗中,提供結構性的實驗材料顯得尤爲重要。

二是注重“猜想”。猜想的提出,是通向科學理論道路的`重要環節。當提出一個問題後,讓孩子們預測其結果可能是什麼樣的,這是極具有教育意義的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生無法用眼睛判斷出哪杯水多時,我就順勢一轉:“誰的猜想準確呢?能不能想個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在學生動手做之前先“想一想”方法,調動起他們的知識經驗,並藉助於判斷和推理,使孩子們的腦子裏產生許多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給他們機會表達,解釋,不管解決問題的方法本身的對錯,只要他們動腦筋去想了,有機會去說了就是有意義的,對他們的思維的發展就會有促進。

本節課中,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和親自實驗,進行主題探究,給了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使學生的主體探究得以有效地進行,學生的聰明才智、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整節課閃現着思維的火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學生主動探索、大膽創新的精神得到培養。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4

我的水鍾是學生已經認識兩種水鐘的夠着,經歷了滴漏實驗的研究,學生對滴漏能作爲計時工具有了新的瞭解,有了製作更加精確的水鐘的慾望和基礎,讓學生經歷設計方案—實驗製作—修正方案的科學活動過程。針對本節課反思:

1.前期準備,有利實驗

本節課學習之前,需要學生明白製作水鍾需要的材料,這也是接下來課堂上更好的進行實驗的基礎,課前實驗材料的準備也需要學生思考:如何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如何用這些材料來製作,製作過程中需要做些什麼?標出刻度是製作水鐘的需要,標出刻度在哪裏標?只有明確才能更好的製作水鍾。

2.預測時間,實驗驗證

學生第一次測量1分鐘水流出的量,做上記號,以此類推,在2分鐘,3分鐘,4分鐘,5分鐘分別做上計劃,這裏的做上計劃有2種,一種是在接水的瓶子上做記號,一種是在滴水的瓶子上做實驗,兩種實驗方法標出的刻度相反。引導學生分析,爲何每一分鐘刻度不是等長?這個問題學生在前一節課已經有所經歷,這節課需要學生明瞭,孩子們很多都回答是由於水的重力的原因。

3.實驗後驗證,適時修改方案

學生製作出的水鍾是否能夠來測量時間,需要進行驗證,大部分小組在測量過程中,發現時間會存在誤差,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孩子們分析,可能是水盛的量不同;滴漏速度的控制上(滴孔的大小);盛水容器的形狀;刻度劃分時候存在誤差。發現原因這就需要解決,如何解決,孩子們根據這些方面課後對自己的水鍾進行再修改。

4.激發矛盾,延續後續教學

孩子們在修改方案增加準確上始終無法來準確計算時間,那麼人類又是怎樣來準確計算時間呢?這爲下節課引出機械鐘擺打下鋪墊。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5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啓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因此,我在設計《觀察一杯水》一課時始終圍繞怎樣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這一中心,設計各種環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要想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首先要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感興趣,於是在上《觀察一杯水》一課時,我給每個小組各準備了一個觸摸袋並給它起了給神祕的名字——魔術袋,(觸摸袋裏面裝有:水、石頭、海綿、空氣、玻璃球、圓片、泡漠球、木頭等等)然後讓學生摸一摸,猜猜裏面裝的是什麼。因爲袋子是用布做的,看不到裏面的是什麼東西,只能用手去感覺,所以對於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非常感興趣。

用手摸過之後,有的學生說裏面可能裝的是水,有的學生說裝的是石頭,因爲他摸到的東西非常硬,還有的學生說裏面裝的是海綿等等。看到學生們興趣高漲,我緊接着說:“確實袋子裏面裝的是水,可是爲什麼你說它是水呢?你能告訴你是根據什麼理由確定那是水的嗎?”學生自信的答到:“能”。“那麼,這節課我們就來組織一次找水的活動”緊接着,學生討論了怎樣判斷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開始討論。俗話說:“放開的羊吃得飽吃的好”,在自主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爲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學生能夠主動去研究,老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把握一個“度”,因此,在學生自己研究的環節,我放開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將理由說出來,再在小組內討論他推斷的依據。畢竟,不同的學生她推斷的依據不同。這樣,學生的主動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在彙報環節,我也做到了讓學生的主動意識儘可能發揮,讓他們像小老師一樣到前邊來彙報,彙報時要求學生彙報完,其他學生再補充,這樣既給了彙報人充分表達的機會,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當然在後面的填寫網狀圖時,我發現孩子們由於語文學習基礎的不牢固或者說孩子對字詞的理解還完全依賴教師的講解,所以在一開始填寫水以那些形態存在時,他們就不注意理解題目的意思,看到課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開河說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鹹水等等,當然在我後面的引導時,對存在形式這個詞的解釋也不是十分準確,使得不少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這個存在所指的範疇。

當然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光在課上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而且也要注意課下的延續。我在課的最後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想一想,看一看人們利用水可以做哪些事情?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比一比誰記錄的內容多。同時,讓孩子設計一條節約用水的標語或者口號,讓孩子瞭解水這個於這樣做也是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6

本課是讓學生了解根的形態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觀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徵;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鬚根系兩類;測量根系的長度,瞭解根系的分佈特點;運用簡單的模型觀察根尖形態,從而瞭解根的作用。在這一課教學中,透過...

本課是讓學生了解根的形態和作用的。主要包括觀察、描述植物的根的特徵;知道根系有直根系和鬚根系兩類;測量根系的長度,瞭解根系的分佈特點;運用簡單的模型觀察根尖形態,從而瞭解根的作用。

在這一課教學中,透過一系列觀察、比較活動,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學習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認識神奇的植物世界,產生探索自然的慾望,培養他們崇尚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教學開始中,我先創設了學生可能見過但不一定認真思考過的問題情景,引出問題“根這麼重要嗎?” 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從而想了解根有什麼特點,它在泥土裏是怎樣分佈的。在觀察、比較和測量了根系以後,學生很自然地又會想到,根這樣分佈有什麼作用呢?因此,又讓學生了解根深扎土壤是爲了能固定植株。根還有其它作用嗎?從而讓學生在觀察、交流與分析中得出,根還有吸收並運輸水分和礦物質的作用。總體來說,本課教學還是比較流暢,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小學科學《水》教學反思7

首先我給學生展示有關一些的水流的畫面面,這裏有河流,有瀑布。在同學看的時候,提出問題:水是怎樣流動的?學生都很容易的發現:水是向下流的。然而我能夠想什麼方法使水向走。然後學生根據自己的材料進行實驗。

在學生進行操作之前,我先檢查了學生的攜帶的材料。然後講授了操作了方法。學生進行實際的操作。在學生進行操作的時候,學生都進行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髮現了水能夠衛生紙,報紙等就向上生。而鐵、塑料凳水沒有向上升。

然後我就提出比較這兩種材料,爲什麼有的的水向上升,而有的不升。比較這兩種材料,我發現有什麼不同。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整理、分析等過程發現了這些材料的共同的特點,不是很是緻密,而是許多的孔隙。這樣就引領學生總結出水向上的材料特點。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的總結出毛細現象。

然後我又提出,水向上升與孔大小有什麼關係?學生進行思考。

然後又提出了問題:怎樣用玻璃這樣沒有孔隙的材料向上升。學生利用自己的材料進行設計實驗,進行操作和發現。學生們體驗成功感。

總之學生在整個的活動的過程,進行發現,進行體驗成功的體驗。這樣學習的對於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啓示和訓練作用。我想很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