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幼兒中班比大小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2.09W

反思是教師對自己工作的總結和反省,在中班的大小教學上有什麼要注意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中班比大小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幼兒中班比大小教學反思

幼兒中班比大小教學反思一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進行簡單的小數大小比較,這次教學安排在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之後,讓學生在幼兒階段對小數有個完整的認識。課後,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效果,我感覺在這次教學中我比較注意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注意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注重遷移,提供充分發揮的空間

這節內容與前面所學的整數大小的比較有內在聯繫。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嘗試,激發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一開始,透過讓學生對整數進行比較,回想整數比較的方法,鼓勵學生將其類推到小數的比較中。注重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路迴歸課堂,讓學生體會到“比較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體會在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時,要掌握比較的有序性、相對性和傳遞性,從而培養辯證思維。在探索中,開展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教學難點的處理

“小數的大小比較”與整數大小的比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區別,正因爲此,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容易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誤認爲小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

針對此難點,在學生總結出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之後,我提出“位數多的小數就一定大”這句話對嗎?讓學分析判斷,將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透過小組討論、舉例驗證的方法,得出“位數多的小數不一定大”的結論,學生明確“小數的大小與位數的多少沒有關係”,這樣學生認識了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與小數的比較大小的方法的聯繫與區別,促進數學知識的系統化。

三、營造氛圍,使學生樂於學習

整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爲學生中的一員,以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使學生感到親切、輕鬆、能主動的學習。在教學問題設計上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將問題設定梯度,分層提問。這樣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其次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各類學生都有熱情參與、有能力參與。總之,多給學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老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學習,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

不足:

1.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們完全可以透過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遷移到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上來,絕大多數的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非常的輕鬆,對知識點還掌握的比較好,但我還是覺得在設計時忽略了學生的整體參與。

2.我覺得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太單一,不能及時的給與學生以鼓勵,也就是沒有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不能讓學生的激情去染升。

3.有的地方講的太多,還不夠放手,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幼兒中班比大小教學反思二

教材呈現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是透過圖形表示分數,讓學生透過具體、直觀的思維操作去理解和掌握。這樣編排,可以進一步加強分數意義的理解和鞏固,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突出現階段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本節沒有建構分數比較大小法則的任務(它是第二學段進一步學習的內容)。

學生的思維水平總體上還處在具體運算操作的發展階段,形象思維是他們的優勢。直觀不僅是他們理解數學知識的手段,也是他們探索數學、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工具。所以,比較分數大小,我主要以掌握圖示等直觀方法爲主,在此基礎上藉助具體背景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也許有人認爲這節課沒什麼好研究的,分數的意義已經學過,比較的又是簡單分數的大小,沒什麼難度,可以上成練習課。從目前看,學生暴露不出什麼問題,可隨着時間的推移,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我曾不只一次地聽到老師抱怨:爲什麼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數比大小和分母相同的分數比大小時學生不怎麼出錯,偏偏分子相同時卻出錯不少呢?這些孩子真粗心!聽這話時我只是一愣:真是因爲粗心嗎?可再聯繫我們的教學反思一下:我們在教學中是否有盲點,我們的學生對意義的感悟是否深刻?作爲教師,我們怎樣成爲學生學習的真正的促進者?

同分母分數的大小比較和整數的大小比較思路是一致的,都是看哪個數包含的相同單位多,哪個就大。而分子是1的`分數卻是分母越大的分數反而越小。既然出錯學生都是受整數大小比較的影響,那如何儘快地消除這種負遷移的影響呢?

既然學生出錯是受整數大小比較的影響,那就不要回避,讓學生直面可能出現的錯誤,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激起學生的認知衝突,然後在現實背景中幫助學生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繫,使學生不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這樣,站在系統的角度思考問題,既能見樹木也能見森林。

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創設了合理的故事情境,讓學生聯繫生活實踐來體會不同分數的大小是如何比較的,創設了豐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體會不同的比較方法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從而更好地應用與以後的獨自分析判斷中。由於充分地考慮到了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豐富的體驗活動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投入課堂的活動中,鍛鍊面比較廣,因此課堂氣氛活躍,熱烈而有序,活躍而有成效,課堂效率較高。

遺憾之處是,在學生透過比較2和4誰大,引出 和 時激起了學生的認知矛盾,有人說 大,有人說 大,由此順理成章地開展了我預設的三個體驗活動。(1)折一折,塗一塗。透過面積的大小來驗證體驗 和 誰大。(2)分別圈出兩堆桃子的 和 ,再比較它們的大小。透過數量的多少來驗證體驗 和 誰大。(3)比一比,米尺的 和 哪段長?透過米尺中部分量的長短來驗證體驗 和 誰大。遺憾的是我只注重了 和 誰大的結果的得出,而沒有很明確的指出透過“面積的大小”,“數量的多少”,“長短”這樣豐富的素材都可以幫助我們得出 和 誰大這一結論。

透過一次課的設計,一次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使我對教學研究有有了一次更高的認識,也激勵我應遵循探究的思路來行走以後的教學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