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珍珠泉》教學反思範文

學問君 人氣:1.25W

《珍珠泉》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景美情深,情景交融。課文描寫了家鄉山林中一眼美麗的清泉,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美麗又趣,表達了作者吳然對家鄉熱愛的感情,對大自然熱愛之情。

小學語文《珍珠泉》教學反思範文

本文在寫法上抓住了景物的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把景物描寫細膩生動,因此對家鄉的感情充溢其中,富於感染力。這一課在描寫上有如下特色:

1、靜態着筆。作者寫珍珠泉由靜態着筆,描寫珍珠泉的外觀:“石頭鑲嵌,青苔、綠草、野花環繞”,你看,“那綠得沒有一點兒雜色的蕨草,那悄悄開放着的花朵”,是珍珠泉“樸素的花環”。“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三個“那樣”,說明了泉水的又綠又深,清可見底“這一眼清泉,無論是周圍的環境還是本身都滲透着如養着深閨的女兒般的“綠”“深”“清”“幽”的美感,讓人賞之不忍離去,流連忘返。

2、活用動詞。作者在描寫珍珠的靜態後,筆鋒一轉,由靜而動,集中筆墨描寫泉水從地下“冒”出來的'形態:“水泡很小,搖晃着越升越高,越來越大,最後在水面綻開了,在‘撲哧’一笑中消失了。”這裏的“搖晃”“升”“綻開”“撲哧”等動詞的運用把珍珠泉活潑、調皮的靈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作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描摹,把我們帶入一個美的世界。

3、語言活潑。文章中有惟妙惟肖的描寫:“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銀色的光斑交錯着”;有精巧的摹色:“水泡閃亮閃亮的,射出紅的光,黃的光,綠的光,紫的光……”有形象的比喻:“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還有充滿激情的重複:“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表達了發自內心的自豪和讚美之情。僅這一段中就有如此豐富的語言表現形式。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根據連接語中的學習提示,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只作點撥指導,並預設在一節課內完成。

教學時,先是初讀,要求讀通課文初步感知。這一環節中,我預留了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讀書,並邊讀邊思考連接語中的問題。因爲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讀書,所以在交流自己讀後的印象和感受時,孩子們都表現得比較積極,對珍珠泉都有一定了解。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並圍繞珍珠泉的特點展開討論。這一環節節,我重點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的描寫做文章,透過啓發、引導和朗讀,讓學生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產生更深的印象。

1、泉水的特點。泉水的特點是:綠、深、清。我讓學生充分的想象: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爲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讀書能力教好的學生讀原文,其他生想象畫面,爲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讓學生充分談感受,又重點指導了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水泡的顏色多從哪看出來的?怎麼讀?從讀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透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整節課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學習氣氛融洽,課堂上學生活動的時間多了,老師只要加以點撥、引導就行了。

學完本課,成功之處在於:在第一單元的作文訓練寫家鄉的景色時,有不少學生寫到家鄉的小河或池塘裏的水時,就靈活地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運用到了自己的作文當中,走出了學生寫作由模仿到創作的第一步。

 不足之處:

因爲本課是預設一課時完成,有些關鍵詞理解得不夠,沒有體會用詞之精妙。本文在寫珍珠泉的水泡時,有這樣一句:“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寫陽光有見過用照用射的,卻很少用“篩”字,在教學時,我就是讓學生一讀而過,事後反思,覺得這是自己很大的失誤,學習語文其實就是學習語言的過程,對於一些不同常規的用詞點,老師應該好好帶領學生去體會。要讓學生明白,射下表示太陽光直射,而這裏因爲有密密的樹葉遮擋着,太陽光不能直射到。太陽光透過密密的樹葉,有些光線被遮住了,有些光線穿過縫隙,照到地上,所以用篩下一束束金光。一個“篩”字看出了樹葉的密,看出陽光的柔和,形象又貼切。

一篇美文對孩子的心靈的“詩化”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潤物無聲的過程,這種影響既有感覺、思想認識等因素,也有表達情感的語言和方法的因素,這兩者是相互融合的,因此它對學生心靈的“詩化”是全面的。“心靈詩化”的過程也是人文化的過程,是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墊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