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學反思

學問君 人氣:9.45K

本學期是我個人初次教授“新課改”課程地理《必修三》(新課程人教版),在此歷程中,我對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及感受,結合“必修3”“國土整治”特點,談幾點看法。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一:兩種教學設計的啓示——看教學案例的優化

高中地理新課程包括三個必修模組,“地理1”、“地理2”兩個模組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和人類活動對環境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係,“地理三”則是在前兩個模組基礎之上,使學生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學習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於實踐。這一模組以區域爲研究對象。由於區域存在差異性,各區域可持續發展也各有其特性。課程標準和教材選擇了“區域發展與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流域的綜合開發問題”、“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區域發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及其產生的問題”等五個典型論題進行了剖析。各版本教材採用不同的案例來呈現這五個專題內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組是典型的案例教學,甚至是“範例教學”。

以第二章《荒漠化的防治》爲例,《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區域可持續發展》內容的第一個案例,這部分內容的課標要求:“以某區域爲例,分析該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森林、溼地等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瞭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分析課程標準,我們發現這可以是案例教學的典型範例。在這個章節裏,教材除了選取我國西北地區作爲案例分析的主要對象外,還選取了非洲薩赫勒地區和前蘇聯墾荒區爲分析的次目標,將這些區域的各種情況透過圖表、資料呈現,分析荒漠化發生的過程、成因、危害,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和措施。因爲學校教學的需要,我在高二文理科班教授必修三。在這兩類不同學生的教學中,我對《荒漠化的防治》這一章節內容進行了不同的教學嘗試,感到教學效果差異很大。

教學設計一:教師講解荒漠化的概念,提出教學主題“西北地區是我國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師生分析我國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原因——完成教材“活動”內容: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的自然、人爲原因分析——師生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完成教材“活動”內容:前蘇聯墾荒區的荒漠化問題及防治措施

教學設計二——展示一組荒漠化景觀圖片,學生思考什麼是荒漠化?有哪些表現?——引導學生找出課本呈現的三個相關案例: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非洲薩赫勒地區荒漠化、前蘇聯墾荒區的荒漠化,全班同學依據個人興趣自主選擇案例,自由組合成三個小組

——各小組學生閱讀教材呈現的資料,討論、分析案例——各小組表述案例分析成果,並板書主要結論——教師引導學生髮現三個案例中的共同點(如分佈地區、原因、措施)和差異性——師生總結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一般研究方法和思路:介紹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帶來的危害→治理措施——教師提出新課題:嘗試分析“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學生課後完成

地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有三條要求:

(1)“初步學會透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地理資訊,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資訊進行整理、分析,並把地理資訊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

(2)“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透過課堂教學的實踐,我發現第二種教學設計很好地達成了課程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的三條目標,體現了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生參與度高,積極性強。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學習了新知識,更學會了探究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一般研究規律和方法,體會了問題探究的過程。這爲學生分析新的案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