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學習教育>教學反思>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記錄

學問君 人氣:1.72W

我們小班的孩子剛進入幼兒園這一新的環境中,因爲,不敢說、不願說,往往造成了在數活動經驗積累上的困難和在語言表達能力上的不完整性。下面爲大家整理的是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記錄,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記錄

篇一: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記錄

 數學活動《比比誰多誰少》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體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數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係,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

幼兒的“一一對應”觀念形成於小班中期。他們在學會了區別“l”和“許多”的基礎上,可以學習比較兩組物體數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謂的“一樣多”和“不一樣多”。在比較的過程中通常會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對應一般有兩種:重疊對應(即將第一組物體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組物體一個一個分別疊在第一組物體的上面)。並置對應(即把第一組物體排成橫列或豎行,第二組物體一一對應分別擺在第一組物體的下方或左、右方)。本節活動就是採用了並置對應,和物與物的一一對應(即相關物體的匹配)的方法,讓幼兒透過實物操作來判斷出兩組物體之間多、少和等量關係。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促使我們在活動中以遊戲爲載體,以幼兒的操作爲手段組織教學。本次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小動物形象,透過給小動物餵食的遊戲情節,增強了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又根據他們依賴於動作思維的特點,爲他們提供了直觀生動的操作材料,滿足了他們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他們在玩一玩、排一排的`過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數、物之間的邏輯關係。

在活動中教師沒有向幼兒傳授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這有利於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於他們以後對數概念的理解。如:在讓幼兒喂小雞時,教師沒有演示操作方法,只是告訴他們:一隻小雞喂一條小蟲。孩子們明白要求後,自然地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了操作。

不足之處:對幼兒來說,語言不僅僅是重要的交際工具,還能幫助思維發展。幼兒在認識數學概念的過程中,更需要語言來幫助理解概念的內涵。他們透過操作、擺弄等外部動作“內化”爲思維活動,再透過語言將感性認識予以整理、歸納、概括、明確概念的內涵。

我們小班的孩子剛進入幼兒園這一新的環境中,因爲,不敢說、不願說,往往造成了在數活動經驗積累上的困難和在語言表達能力上的不完整性。在教學中我忽略了這一點,只關注到少數幼兒,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對個別特殊幼兒沒能做到耐心施教。這也是我以後的工作中所要注意到的。

篇二:幼兒園小班教學反思記錄

 ——體育活動《烏龜寶寶真能幹》

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體能是體育的重要任務。爬行時我班孩子比較喜歡的活動,在日常的活動中經常有孩子趴在地上爬行着玩耍,根據本班孩子的興趣特點,於是就有了我今天這個活動——《烏龜寶寶真能幹》。

讓孩子自主探索烏龜爬行的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手膝向前爬、向後爬的方法,還有發展身體手腳動作協調性,體驗體育遊戲所帶來的快樂,這是我這節課的目的。在設計教案的時候,我就想到要給孩子提供輕鬆愉快的氛圍,讓他們在各個淮街中自然地過渡。於是在第一環節中,我化身爲烏龜媽媽說要帶着烏龜寶寶們出去做遊戲,伴着音樂在輕鬆環境中做到了熱身活動,這樣既能夠達到了體育活動要求的準備部分,又激發了孩子們要參與活動的興趣。接着透過情景匯入的方法,“烏龜寶寶要去幫奶奶撿蛋,就要學會本領”的情節自然而然過渡到活動的第二環節(基本部分),在第二環節中,我透過和孩子一起探索、練習烏龜走路的方法:手膝着地向前爬、向後爬,達到我教案中的第一個活動目標,在“烏龜撿蛋”的遊戲中,孩子的體育既能得到了進一步的練習和鞏固,並且體驗到了體育遊戲所帶來的快樂,這也達到了我的第二個活動目標。在第三環節(結束部分)中,透過我的小結,讓孩子知道運用自己的本領幫助別人是一件很開心、很快樂的事情,這樣在體育活動中滲透了情感教育。

總之,在本次活動中,我認爲孩子的情緒還是比較飽滿、積極性高、樂於練習,幼兒的爬行能力、手腳協調能力在活動中得到了發展。作爲活動的指導者,我也和孩子融合在一起,和他們一起爬、一起玩。當然也存在不足,比如由於本人性格原因,有的地方還放不開,在語言上還不夠激情,大部分孩子沒有創新意識,只跟着別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