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優秀簡歷>簡歷模板>

教育現狀社會實踐報告淺析

學問君 人氣:5.11K

教育現狀社會實踐報告淺析

當前,農村小學教育不容樂觀,隨着農村學齡兒童數量的急速下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其中最爲顯著的問題就是農村小學學校規模的不斷縮小。如何實現教育公平?如何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現狀?本人結合跟隨青島農業大學手拉手義務支教隊三年的農村小學支教經歷和考察情況對以上問題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對策。

教育現狀社會實踐報告淺析

本人跟隨青島農業大學手拉手義務支教隊在農村小學進行連續三年的假期山區支教,去過山東濟南、青島、棗莊、臨沂、濰坊及甘肅甘南的9所農村學校,結合自己的小學教育經歷,見證了農村小學整體面貌發生的巨大變化,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逐步完備,學生的學習環境得到改善,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段壯大。但是隨着農村學齡兒童數量的急速下降,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制約農村小學發展的因素

1.辦學條件失衡

針對山東省農村小學辦學條件來看,在我去過的10餘所小學裏,按照辦學條件,可分爲三個類型:一類是,青島市城陽區的古廟小學和大北曲小學,交通相對比較便利,教學設施較強,透過近幾年的普九達標驗收,各功能室基本齊備,硬件建設基本能滿足當前教學需要。第二類是臨沂莒南龍窩學校、濰坊高密馮家莊小學以及濟南章丘閆家峪中心小學,教學設施較落後,只有一個微機室,但電腦早已淘汰,學生的微機課只是形同虛設。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功能室。光盤播放室和衛星接收室的設備在教室安裝着,很不方便,設備經常出毛病,不能正常運轉。但籃球架,乒乓球案設備基本符合學生需求,有圖書而沒有標準的圖書室。第三類是棗莊滕州魯能希望小學和濟南章丘東八井小學,教學條件更差,其中一處是一至六年級,硬件建設基本沒有,只有籃球架和一個乒乓球案,幾十本圖書放置在辦公室的書架上,學生們幾乎沒有機會翻閱,形同虛設。另一處是一至二年級,沒有任何功能室和教學設備,只有兩名教師。

從辦學條件(硬件)看,這些學校存在着巨大差異,嚴重違背了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政策。

2.師資力量薄弱

辦學條件好的學校與辦學條件差的學校的教師兩極分化嚴重。農村小學尤其是偏遠農村小學的師資力量由於種種原因而相當薄弱,教師老齡化嚴重且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後。在我去過的農村小學裏幾乎沒有30歲以下的教師,且教師資源緊缺,從而在一、二年級出現了教師每人包一個年級的現象。語文、數學、英語是農村小學的三大主課,但由於英語教師數量少,實行非專業教師任課,很大程度上陰礙英語教學的發展,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雖然開課,但農村缺少專業的教師,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大部分教師只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後、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狹窄。面對素質教育,面對新事物課改,教師力不從心。因爲人員緊張和學校經費緊張,教師很少有有機會參加業務培訓、到外地聽課學習,教學水平很難提高。

3.學生及家長素質不高

學生從小生長在農村,見少識小,視野狹窄,其本身就比城市的學生劣勢了不少。農村學生家中有用於查找資料的電腦幾乎沒有,一些知識拓展類的任務,學生很難自主完成。另外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外讀物,支教過程中在魯能滕州希望小學做過一次問卷調查,120名學生中有課外書籍的比率只佔百分之十幾,且一部分是男生喜歡的漫畫書,其餘都只有幾本教科書。目前,農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教育優勢的誘惑,大量學生流入城裏。

農村大多數家長數文盲或半文盲狀況,文化程度較低,在輔導孩子時往往表現出心有餘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們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在他們眼裏,他們的任務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在支教過程中發現,有的家長還把大量幹農活的重擔加在孩子的肩上,孩子的課餘時間幾乎無法完成家庭作業,更不用說鞏固複習了。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以至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的惡性循環。

 二.突破發展困境的對策

1.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切實保證農村教育的有效投入

改善農村小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需以政府投入爲主,教育經費、教育設施儘可能向農村傾斜。每年撥出一定的專項經費,用於加強農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現代化教育設備和圖書儀器等教學設備的配置。同時採取有力措施加強薄弱學校建設,加大教育資源的整合力度,繼續合理調整農村小學佈局,優化教育資源,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在撥款方式和撥款途徑上,要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保證各項費用都用到實處。

2.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可以每年聘用一批師範類大中專畢業生,補充“新鮮血液”;另外從城鎮學校富餘人員中選派部分教師下到邊遠窮鄉支教,從職稱評定、工資待遇等方面適當向農村教師傾斜,鼓勵教師長期從事農村教育。從多種渠道減輕農村教師心理和工作負擔,關心貧困教師,關愛長期從事農村教育的教師,切實解決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業等實際問題,促進教師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以新課程、新知識、方法爲重點,以提高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和接受計算機基礎知識爲主要內容,使教師成爲學會學習、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成爲全社會的表率。透過學習和培訓,瞭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學手段,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要注重教師培訓的實效性,爭取儘快配齊農村小學專任教師,在新招教師不到位的.情況下,考慮讓一部分教師轉崗培訓,撥專款用於農村小學音、體、美、科學、資訊技術等教師的脫產進修,從而滿足農村小學教育需求,使學校教學設備能有效利用。

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同時作爲教師,要關心、幫助、激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瞭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3.構建質量監控體系,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1)相關部門常性不定期地下到基層,深入課堂,隨機聽課,瞭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同時觀察師生的精神狀態、教學氛圍和周邊環境,並做好觀察和記錄,及時提出整改意見,督促學校加以改進。

(2)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各校徵求六年級畢業班學生對六年來學校教學工作的反饋意見。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對師德師風、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教風、學風等方面的意見與建議。以改進工作,提高質量。

(3) 透過各項調查、研究、評比,根據學校、教師、班級分設獎勵機制,以調動學校領導、教師隊伍工作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4.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交流,關注“留守兒童”

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給學校教育增加了難度,這需要教師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心與幫助。學校應要求教師根據“留守兒童”檔案,隨時跟蹤調查,關注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困難的“留守兒童”要實實在在的進行幫扶。同時,由於農村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子女的教育認識不夠和存在誤區,家長教育的好壞影響到學生人格和道德行爲等方面的發展。爲此,學校在引導家長教育孩子方面也要起到積極作用。學校透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座談會等形式加強家長的培訓工作,使家長懂得黨的教育方針和各種教育政策,明確學校的辦學思路,理解學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學育人的方法,實現家庭、社會與學校合力育人。特別是在農村,家長們更需要學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導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