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作文>

《問學餘秋雨》讀後感

學問君 人氣:4.91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問學餘秋雨》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問學餘秋雨》讀後感

《問學餘秋雨》讀後感1

時光荏苒,逝者如斯,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滄海一粟。浮生若夢,斗轉星移,時間在指尖不經意流走,更讓人珍惜讀書的可貴。

《問學》以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爲主線,從甲骨文的發現說開去,從先秦諸子講到唐詩宋詞,從書法、繪畫講到西方文明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從古代政治體制講到歷史的演進,涉獵之廣,讓人歎爲觀止。

本書夾敘夾議,透過餘秋雨與北大學生關於中國文化的對話,在這裏進行了辨析與思考。生動的課堂氣氛,令人心馳神往、如沐春風。這是一本面向當代大學生的讀物,這更是爲廣大讀者朋友準備的精品大餐。《問學》是一張帶領讀者穿越到過去領略中國文化的導遊圖,而帶着我們進行文字之旅、遊覽各個時期歷史景點的講解員就是餘秋雨和他的那些北大學生。讀者觀後身心愉悅,魂靈暫脫軀殼片刻,世俗之心也略得昇華。

秋雨先生梳理了以《詩經》、莊子、司馬遷、唐宋詩詞、元代戲劇、明清小說、白話文運動爲里程碑的中國文學史;又簡述了以先秦諸子、儒道之爭、佛教匯入、南宋重整中國哲學、明清心學、近代中西之辯的中國思想史。視角廣漫而深刻,語言生動而平實,對文化史中重要人物的精彩評述使歷史線條更加豐滿,着實可作爲一部中國文化史的簡明讀本。

這本質地厚重,內容豐沛的《問學》,是一部課堂問答集。近十餘年來,餘秋雨先生一直在以親身歷險的方式考察着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考察成果透過電視和書籍在全球華文界造成巨大影響。本書淵源就是餘秋雨老師在鳳凰衛視主持的文化類座談節目《秋雨時分》。餘秋雨在自序中寫道:“我以整整一年時間與北大的中文、歷史、哲學與藝術院系的學生在鳳凰衛視演播室做了以師生問答爲形式的文化節目,此節目持續了一年有餘,好評如潮。《問學》一書,即是此電視系列節目的文字整理。”

餘先生用童年的歌聲,來形象地比喻甲骨文所代表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他用宏觀比較的視野來展示東方的稷下學宮與雅典學院的文化差異;他將老子的哲學思想放到世界性的哲人羣中進行全方位的比較,且用魯迅的小說來深入淺出地刻畫出老子的超越和飄逸;他用文學的胸襟來觀照先秦諸子百家,得出莊子是先秦百家裏文學品質最高者的結論。

我很欣賞他在書中說的這句話:“一個比較負責的老師,每次思考問題的時候,眼前都有一羣學生,我們會想學生會提出什麼問題。很多學生也會這樣,不管他到哪裏,心中永遠有這麼一個師生相遇的教室。”

正文後面的“閃問”其實挺值得一看,關於中醫是否“僞科學”的問題,餘老師的反應頗爲得體,“世界歷史上人口最多的族羣,是由中醫佑護下來的,佑護的時間比科學的時間長得多。科學不會這麼狹隘,把自己一時解釋不了的“存在狀態”判定爲人爲科學。當天文學還沒有發現很多行星的時候,它們已經存在了。未被天文學關照的行星,並不是一種非科學的存在。”

最後我引用一位讀者的讀後感言:

“歷史已經收起了它往日的一本正經的面容,露出了難得一見的笑臉,它像一道風景,招徠着過往的每一個向它窺望的人……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本歷史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解讀歷史的方法,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座標觀察曾經的起起伏伏的歷史風雲……

中國歷史,以她的特有的寬厚和容忍,接納了人們對她的正解、反解、戲解。在一片嘻嘻哈哈的娛樂聲裏,歷史,就像蒙娜麗莎一樣,用微笑注視着每一個在她面前路過的人。她的笑,彷彿在鼓勵着每一個走近她的人去親近她,去解讀她。然而,在她的笑裏,我們又不難讀出其中含着有多少的蔑視!

中國歷史,實在是太深奧了。就像斷臂維納斯那支不知遺落在何方的臂膀一樣。也許正因爲深奧,才引來了這麼多人的解讀。

我想,最近出版的餘秋雨先生的五年來唯一新著《問學》,也應該是屬於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解讀吧。不過,他是用中國文化史的視角來一探中國歷史的衰盛走向。

與他的其它敘述文化史的著作不同的是,這一回,餘秋雨先生試圖在他的新著裏用另外一種方式來爲我們展開中國文化史畫卷。”

《問學餘秋雨》讀後感2

剛進大學,首先就是軍訓,實是無聊,於是就到書店找本書看,看了會兒,想起了高中看的餘秋雨的《文化苦旅》,於是想繼續看看餘秋雨的書,終於又發現了他的《問學,餘秋雨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於是,一個軍訓期間主要由這本書陪着我度過。

“古有三千弟子「論語」孔夫子,今有北大學生「問學」餘秋雨”——這,便是餘秋雨的《問學》。

從《問學?餘秋雨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可以窺視餘先生對文化傳承的執着和熱愛。說來慚愧,他們談論的一些文化內容雖有些久遠和高深,讓我讀得有些艱澀,似懂非懂,就像烈日下蝸牛的行程,但我還是饒有興趣地堅持把它讀完。每每讀完一課心胸總有一種亮敞的感覺,眼前驀然少有的開闊。推開《問學》的大門,餘秋雨老師與一羣北大學子(王安安、何琳、王牧笛??)一起正在探討着古老的話題,散發着自然的青春色彩。從“童年的歌聲”到“古老王朝的歸來”;從“尋找真實的孔子”到“一座默默無聲的高峯”;從“光耀千古的324個字”到“走向文明的困惑”。我看到了,一個個偉大廢墟間文明隕滅的'印證;看到了王懿榮殉國時最放心不下的那一堆甲骨文;看到了孔子三十歲起就懷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恭敬態度,周遊列國拜師問學,到處推行他的仁政,但處處碰壁,最終一路冷遇成就了的偉大;聽到了老子《道德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帶來的反傳統的觀念忠告;明白了莊子爲心靈提供快樂的依據;明白了曹丕與曹植因“七步”而互相殘殺的真相;感動於墨子作爲一個“黑衣壯士”爲“兼愛”“非攻”奔走相告,解救人民的疾苦,成爲了一位跨時代的精神導師;感動於《離騷》中憂國憂民、“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以及他選擇那山河斷裂式的壯美,懸崖峭壁式的決絕;體會到了司馬遷《史記》那樸素的文筆,來詮釋“世間文字,過巧即僞”的真諦;參觀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精神家園??一個個詩人、詞人,一個個畫家、書法家,一個個魏晉名士、諸子百家,彷彿就在我們的眼前,活躍在中華文化這片肥沃而廣袤的土地上,顯示出了勃勃生機。因爲,在這片土地上,中華綿延不絕的文明是滋潤他們的土壤,他們生命因文化的滋潤而鮮活。

想想這本書最讓我喜歡的應該是諸子百家時期及老子的瞭解,雖然餘秋雨似乎很多精力都放在研究孔子身上。老子的道德經的講解有點觸動我的心靈,雖然很多人都說21世紀最重要的是孔子的論語,但是我感覺老子的道德經也不失爲一本很好的處世之道良書,短短五千字,實是集我國大文化,大思想於一體。我對於道德經的瞭解比較少,因爲看不懂,就像餘秋雨說的,第一句就難倒了一大批人,以下各句更是難以理解。“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生活中,我們的態度讓世界形成了對立面,我們認定了好,相應的就存在了不好,我們認定了善,自然而然就定義了惡,由此,迎來了很多的繁瑣,如果我們沒有定義這些,這個世界又會怎樣呢?

對於諸子百家的喜歡可能也是來自對於墨家的喜歡,對於《秦時明月》這部動漫的喜歡。諸子百家的時代是張揚的時代,是中華文化鼎盛的時代,那是思想完全解放的時代,每個人對社會,對人生,對未來的都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當然,我最喜歡的還是墨家,墨家主要有十大基本思想,雖然也有一些感覺上是矛盾的思想,但是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現在學習的,墨家的思想對現代人也是有比較大的影響,比如,墨家的俠盜精神,一直影響着中國人,墨家的反對侵略戰爭??餘先生說:“文化能夠滋潤生命,生命也能夠滋潤文化。中國文化,本應與更多的青春生命產生互動。”既然這樣,我就想,趁我們還算年輕,多讀點書,就讓文化滋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煥發更多的青春活力,瀟灑走一回!

《問學餘秋雨》讀後感3

讀了餘秋雨的《君子之道》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闡述了何爲中國人人格理想。“君子”,是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體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標識。除了國外的紳士、騎士、浪人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着巨大的區別,是很難透過學習和模仿。這是因爲,所有的集體人格,各有自己的“故鄉”。

“君子”作爲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早已經過儒家的選擇、闡釋,結果就成了一種人格理想。儒家學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爲“君子之道”。甚至,中國文化的精髓也在何爲君子之道。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預示一切。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國人。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

君子之道在外在形態上,是君子坦蕩蕩,爲國家爲他人;而小人常慼慼,整天捉摸人,總以爲危險潛伏在四周,小人一生都會非常苦惱的;二是君子有禮,一個單位、一個人都要建立簡單易行的禮節,比如孝道是每個人必須做到的,又是從小的文明訓練,懂得敬讓,從家庭放大到社會,就成爲合格的公民。餘秋雨談到,君子之道的閥門是有恥,要做到知恥和不恥,不恥比知恥更進一層,有羞恥之感就成君子之道了。作者認爲對僞君子,要識破道義之僞、風度之僞,人人做一個真君子。“君子”精神是傳統儒學的理想人格。它有不適合現代社會生活的部分,但是,也有若干道德理念和行爲規範具有永恆價值和普遍價值。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曾經幻想過“人人君子”的理想境界。政治家謙恭和藹,平易近人。老百姓民風淳厚,相讓不爭,寧可損己,不能損人。假如人人成爲“君子”,國家都成爲“君子國”。君子是一個理想境界,但是對於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來說,人人可以參與,人人可以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