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000字>

讀後感1000字餘秋雨

學問君 人氣:2.76W

餘秋雨是中國著名文化學者,理論家、文化史學家、作家、散文家。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餘秋雨作品讀後感1000字,歡迎閱讀參考!

讀後感1000字餘秋雨

餘秋雨作品讀後感1000字一

餘秋雨《何謂文化》讀後感

繼《文化苦旅》面世20年之後,著名文化學者餘秋雨日前又推出了新著《何謂文化》。這20年來,以餘秋雨爲代表的"文化大散文"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散文發展的走向。這類創作模式讓散文成爲一種承載歷史和文化、言之有物的文體,其中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拷問,無疑讓散文字身擁有更爲豐沛的生命力。上世紀90年代之後,中國的詩歌創作日漸式微,而散文則接過了接力棒,創作方面發展有力,而且顯得朝氣蓬勃,不得不說"文化大散文"模式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何謂文化》一書中,餘秋雨延續了自己一直以來對文化內核的探求,透過"學理的回答"、"生命的回答"、"大地的回答"、"古典的回答"四個部分,對"文化"這一人類的共同命題進行了分析。書名爲"何謂文化",而不是"何爲文化",說明作者並不奢求試圖去真正闡釋文化的內涵,而是透過對歷史的反思、文化巨匠的言行、學者間的辯論等多重維度,盡力去還原人們所謂的"文化",也在當今社會普遍"渴求文化"這一重要的精神契機中,讓文化不再遠離生活,而更具有現實意義,甚至指導意義。

此外,《何謂文化》裏,餘秋雨還動情追憶了許多文化巨匠的往事,在"生命的回答"這部分中,和讀者分享了謝晉、巴金、章培恆等人給他帶來的文化衝擊,比如大導演謝晉的兒子,曾每天在門空上張望,等待父親回來,結果連眉毛都磨光了,"謝家的門孔就是文化的象徵,在封閉的大門上尋找一個亮點,投出一份企盼。謝晉就像他兒子,在門孔上不離不棄"。這樣的文字,讀來令人嗟嘆。此外,還有同臺灣文化耆宿林懷民、白先勇和余光中等人的文化交流,所謂"讀人如讀書",在文化前輩的親身垂範之下,文化變得觸手可及的,能真正給人以正能量,感人至深。

文化的深層奧義,並非簡單的文藝創作,而是面對種種困境,依然能傳遞文明的精髓,比如餘秋雨在文中講述,蕭伯納的中國學生黃佐臨在抗日戰爭爆發後第三天就告別老師,遠赴國難,年邁之後又創立寫意戲劇觀,震動國際文化界。還有巴金用百年生命身體力行的"講真話",用《何謂文化》裏的文字來說,這些都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中最正派的精神脈絡"。這樣的梳理,並不僅僅針對文化,同時也是對擔當、求真、務實等中國傳統精神的`梳理。弄清楚中國文化的隱祕傳承,對文化的匱乏進行修復,這是餘秋雨一直努力的方向,本書無疑也是其20年來的一個重要積澱。

餘秋雨作品讀後感1000字二

餘秋雨《文化苦旅》讀後感

喜歡讀餘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於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蹟。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爲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鬆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蹟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蹟背後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爲人知的祕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餘秋雨先生憑藉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蹟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鬆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於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動的車潮和人羣,每每,處處不在宣泄着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着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