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1000字>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後感5篇

學問君 人氣:1.2W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的第二部散文集。接下來小編本站給你們帶來5篇山居筆記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餘秋雨山居筆記讀後感5篇

山居筆記讀後感一

餘秋雨的《山居筆記》在前兩年的書市上可確實火了一把,我也買了一本想領略一下大師的寫作風範,不過工作繁忙,最近終於抽出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頗有體會。

可憐的正本

首先得知《山居筆記》算不得餘秋雨的新作,因爲《收穫》發過,臺灣出過,盜版盜過,早已失了新鮮。但書中新增的自序《可憐的正本》卻很值得一讀。餘秋雨在這篇自序裏哀而不怨地歷數了他的著作被可恥地盜版的經過,並且根據傳聞將對他的部分批評宣判爲盜版者的鬼域伎倆,另外一些批評則一一指出它們的幼稚可笑,斷定爲”看不慣”他的”文化生態方式”。精彩極了,必將再次誘發讀者的同情和敬意。

蘇東坡突圍

“蘇東坡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蘇東坡就是這樣一個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是宋人的無上驕傲。然而高處不勝寒,在向文學的頂峯攀越之時,他的仕途卻因各種由嫉妒產生的流言坎坷起來,被貶黃州。戲劇性的正是這黃州,讓蘇軾擺脫紛擾,迴歸自然,成全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助他登上了文學之巔。

名爲“突圍”,再準確不過了。蘇東坡帶着被攪得一塌糊塗的名聲和被貶的官名,來到了與寧古塔、海南一樣讓衆官汗顏的遷謫之地黃州。千辛萬苦地梢了幾封信給往日的朋友,可有誰還敢和這個被朝廷貶了的人有關係?東坡被遺棄在孤僻的黃州,也使他萌生了突圍的慾望。世界遺棄了我,我爲什麼不能放下念念不忘的國家、地位、朋友,而追求一個更自然的自我空間?突圍,實則是一種超越,是一種人格的昇華。

抱愧山西

在我的眼裏,像安徽、山西都是貧困的省份。沒想到在前一個世紀乃至以前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而竟是山西!直到上世紀初,山西,仍然是中國堂而皇之的金融貿易中心,餘秋雨也不相信,這纔開始了對山西的研究。

山西土地貧瘠,不適合中國傳統的農田耕作,不安於忍飢挨餓,自甘潦倒的山西人,首先選擇的正是“走西口”。不僅走西口,還將足跡踏便中國大地,哪裏有商業上的需要,哪裏就有山西人.山西人坦然從商,目光遠大,講究信義,嚴於管理,分部遍及全國的日生昌票號是山西商人成功的代碼,喬家大院的富貴華麗是山西商人財富的象徵。

山西最終還是沒落了,但那首不甘於現狀的“走西口”還是縈繞於我的耳際。

天涯故事

海南島,年輕的獵人追趕着一頭鹿,這頭鹿不斷地向南奔逃,最後在山崖迫突然停住,前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它回過來面對獵手,雙眼閃耀出渴求生命的光彩,獵手被這種光彩鎮住了。

海南島,中國的最南方,用一種母性的溫柔的眼光遙望着北方。李德裕、李綱、趙鼎、李光、胡鈴,“五公”相繼貶嫡海南。海南母親以寬宏的胸懷接納了他們,或是給了他們安身立命之處,或是在他們回京之時深情地看他們幾眼,讓他們怎麼也忘不了。而海南人也是最愛家鄉的。邱浚、海瑞在功成名就之時,心裏的唯一念頭就是回鄉,但他們的願望沒有達成,客死他鄉的最後一個目光,投向遠處溫熱的故鄉。

海南的地理位置,使海南成了整個中國這個大問號的那一點。我很欣賞這句話:

嫣然一笑,天涯便成家鄉。

嫣然一笑,女性的笑,家園的笑,海南的笑,問號便成句號。

依稀心境

從餘秋雨的口中,聽到了近幾年來他所受到的批評和指責。其中大部分是抨擊餘秋雨散文中引用的一些史實有誤。很佩服他泰然處之的態度,因爲“對了解我的人,別人再怎麼說他們也不會相信;對不瞭解我的人。自己再怎麼辯解他們也只會將信將疑。”也很贊成餘秋雨先生把論文和散文分離開的做法。寫散文,爲的就是有自由的空間,放飛自己的心靈,如果散文都像論文一樣嚴謹而準確無誤,那它還有必要存在於世上嗎?那些盲目批評餘秋雨的人們,你們想過嗎?

極爲精彩的《山居筆記》最後一篇是《歷史的暗角》,講的是歷史上的小人,很不錯的。看完此篇我正打算歇歇,可後面又有餘先生本人按語,並附上衛建民先生的文章《談“小人”》。衛文的大意是,聲名日隆的餘先生若不是碰上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糾纏,是不會花費筆墨衝破山居的清幽,來寫歷史上的小人的。

這就是看了餘先生《山居筆記》後的一點感受,確實被餘先生銳利的文學眼光和犀利的寫作筆鋒給深深地感染了,這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長河中的一段小插曲,卻着實讓人親身地體會到了文化的源遠流長了。

山居筆記讀後感二

最引人深省的是歷史,最令人震撼的是思考,最高貴的是歷史深處的靈魂。真正喜歡歷史的人並不是喜歡它可觀的價值,而是它隨處散發的魅力。餘秋雨雖算不上歷史學大師,但他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思想者,被他折服的人自然不在少數。

秋雨無聲,卻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感悟有聲的歷史,尋找內心的真正寧靜。

獨特的思考視角,深度的思考見解,使筆下的文字渾身充滿了理性。書中對於政治功業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以清代的興衰爲例,把文化作爲一個王朝政治的體現,使我們從傳統的愛國精神轉移到一種唯物辯證的思維,從而來演繹歷代王朝興亡中的輝煌與悲涼。書中更偉大的是從清代的歷史悲劇中找到更爲重要的歷史教訓,從而使一個民族的文化上升到了民族本身,作者不愧是真正有思想的文人。

平易感人的文字,玄奧細微的感觸,這使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決的艱辛變得不再艱辛。在《流放者的土地》一節裏,作者單單用文字來真切地描述了人性的罪惡。把潛伏在歷代祖輩身上的殘忍做了深層挖掘和剖解。文章中說到:“流放不止是指生命的流放,更是指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甦,當官銜身份家產一一被剝除,剩下的就是生命對生命的直接呼喚,心靈對心靈的相互依賴。這樣深處的呼喚讓人們感到真正的友誼是存在的,但真正的友誼是很難表現用語言來表現的,而文章中作者僅僅用通俗易懂的樸實的語言來表現的,並沒有出現過多唯美華麗詞語,也沒有犀利精闢的詞語,但總令人感觸至深,這便是秋雨無聲勝有聲了吧。

淡然的山居情懷,寧靜的抓住自己,這更是這本書中體現真正的靈魂。作者在繁華的世界中,竟然真正去尋找這隱藏於幾百年間早已消失的歷史,在點點痕跡中去尋覓,得到了震撼人心的感悟。同樣在繁華的大都市裏,每個人都在城市的快節奏中變得急躁不安,更缺乏一種寧靜的思考,而餘秋雨的文字總會讓你進入一個廣闊靜謐的世界,不像過往喧鬧,一個淡然靈魂會產生更高的智慧,更深的挖掘,讓你深處其中。

瞭解歷史,並不是在那枯燥的歷史痕跡中找到價值,更要有一顆敏感的心,要有一種瀟灑的胸懷,要有一種探尋知識的勇氣,而這樣的勇氣更是一種對真理的熱愛。

如序言裏寫到:歷史和文化都在時光的歷程中前進,但總會以永恆的主題存在,文明與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這便是這本書的真正魅力。在這條默默行駛的船中會有多大的驚喜,時間纔是最後的判官。

山居筆記讀後感三

閒來無事,拜讀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卻從一開始就被深深吸引,無法從書中自拔。秋雨先生親身走遍多地,每到一地則去深深感受琢磨與此地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思考自身與人生的感觸。直到讀完全本,不禁感嘆文學大家何以成爲大家,一本書讀下來,竟能讓人感觸頗多,猶如醍醐灌頂,腦中清明,受益匪淺。

遠行

我們的一生中,多數時候是在遠行。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秋雨先生一樣,居住地已不再是自己出生時的那個小村莊,或是在某個快節奏的國際化大都市,或是在某悠閒卻也不失繁華的二三線城市,我亦是其中一員。我們所熟知的古人遠行,如蘇東坡,如李白,多爲遊歷,在山水中“誘發出關於自己的思考,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那麼,現代人又如何?讀罷《鄉關何處》這一章,我開始思考,我們爲何遠行?

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遠行,是高中畢業前往南京求學。而直到現在,我纔開始領悟到這一次遠行在我生命中的意義,不可謂不是人生中的一次轉折。這一次遠行,識得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們,在一個小角落卻粗略感受到了祖國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時,也算是爲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了一個選擇。而現在,我回到長沙工作,其實也是離開了家鄉,開始另外一段旅途,工作一年有餘,其中的收穫是無法估算的。我到現在仍記得在南京時偶爾會感受到的那種迷惘,偌大的城市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也記得剛參加工作時的那種迷惑與無助。現在回想起來這些迷惘與無助的情緒,我似乎領悟到了一點遠行的意義:遠行,不過是成長而已。

我們的認知來源於我們的生活。遠行,擴大了這個生活的區域,也自然擴大了我們認知的範圍。如同秋雨先生一般,身臨其境方能深切感受到一個地域能給人帶來的思考,這一點,我相信不僅適用於先生這樣的大家,也同樣適用於我們這樣的平凡人。走過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遇見不同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思考,從而不斷成長。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除卻這人之初,其他的品質均要從生活中體驗學習。堅定不移的自信,百折不撓的堅韌,自強不息的品質,這些,均是由後天的學習帶給我們的,而遠行,則創造了這個學習的條件。所以我們要遠行,但我們也不能只是遠行,要在遠行中不斷成長,要在不同的經歷中發掘自我,要在不同的歷練中探索人生價值,甚至體驗到生活的真諦,這便是遠行的意義所在。

歸根

秋雨先生在《脆弱的都城》一章中敘述了渤海國的興盛衰亡,他在文章末尾討論到,中國的文明多起於農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農村的比重遠大於城市,“例如,城市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但又必須吸納大量的農產品,它離不開農村,而農村卻又未必需要它。”先生的這句話,細細琢磨,發現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適用於現代社會。隨着科技發展,城市呈現出其多元化,具備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們也是魚龍混雜、三教九流共處的狀態。這其中,既有走在文化、經濟各方面前列的優秀人士,但也不乏唯恐天下不亂興風作浪之人,然而這類興風作浪之人的影響卻不可小覷,在中國古代甚至是近現代,一句謠言常可在城市中掀起風浪,動搖人心,城市的脆弱性也顯示出來。然而農村相比之下要穩定的多,從古至今,農村幾千年不變的從事着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農業生產支撐着城市的發展,即便是在今日,城市對於科技的研究很多又迴歸到了農村,用於農村,終究還是迴歸了根本。

秋雨先生高瞻遠矚,眼界開闊,而我作爲一個拜讀者,至此感嘆的卻是人不能忘本。社會的發展尚且脫離不了最初的根本,更何況只是這社會中小小一員的人呢。如今社會發展迅速,生活節奏也不斷加快,路上看到的總是人們的腳步匆匆,生活中誘惑比比皆是。但不論在這人生的歷程中經歷了什麼,學到了什麼,都應該維持本心,古人追求落葉歸根,而如今,我們該追求內心的迴歸。面對社會的複雜與誘惑,都不應忘記人性的善良,堅強,這樣才能使自己不走歪路,在社會中不斷成長,不斷收穫。而諸如親情、友情、婚姻,都該用自己的真心來維持,這樣才能得以長久。

文末,秋雨先生寫道:“說到底,我是一個世俗之人,我熱愛城市。”曾經我也故作清高,只道自己厭倦城市的喧鬧,想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安然度日。然讀完這一章,恍然醒悟,其實我也是熱愛城市的,就如渤海國廢墟與其附近的鏡泊湖,“廢墟是以往功業的遺留”,渤海國存在時間雖短,但其發展過,熱鬧過,燃燒過,鏡泊湖雖已存在上萬年,卻依然是一派清冷與漠然。我想即使最後會毀滅,我也希望自己曾經燃燒過,閃亮過,讓我這樣長時間遠離城市的熱鬧,終其一生平淡無奇,沒有奉獻,沒有自我價值的體現,這樣會更覺得寂寞與迷惘吧。城市中雖存在着邪惡,卻也不乏善與美,“我們即便無法消滅邪惡也能快步走過它,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保持本心不亂,在這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證明自己不是無用之人,如此,也是在心中真正做到了“歸根”。

帶着歸根的心遠行,不忘本,也不固步自封,且歌且唱且行,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