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500字>

【精華】讀後感作文500字錦集六篇

學問君 人氣:9.07K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後感作文500字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讀後感作文500字錦集六篇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1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問題,我時常問自己。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人們的心境卻更加複雜,想要找到往日的純真更加困難。爲什麼人類總是缺乏安全感、幸福感,終歸還是浮躁的內心,沒有沉澱自我。希阿榮博堪布對現代人的困惑和煩惱所作的開示,從一個佛法修行人的角度,解讀該如何對待寶貴而短暫的生命,如何面對煩惱重重的生活。《寂靜之道》沉澱自我,將人生歸零,重新起航。

浮躁的社會,浮躁的人羣,負面情緒應運而生。遇見負面情緒,我們大多數人選擇不處理或者以強制強的方式,借酒消愁或以瘋狂的舉止將其壓制下去。有時,我會想,我們到底應當如何去應對?比如人際交往、比如負面情緒,讀着希阿榮博堪布的文字,從佛法中突然悟出點什麼。修行就是修心,我們無須出家,無須去寺廟求神拜佛,只需要靜靜一人,一書,一茶,一座,然後靜靜地尋找解惑的方法,沉澱自我,撫平浮躁的心。

我不懂佛法,也不懂如何去讀佛法,但是我得承認,佛法無邊,在現代的快節奏下,我們需要一些深刻的感悟來沉澱自己,來思考人生。佛法浩如煙海,《寂靜之道》恰恰用淺顯的文字爲我們這些俗世之人找到入口,找到進入平靜心境的入口。每每捧着《寂靜之道》總會在佛法中體會到一些現實生活的解惑之道。

我們每天都處於高壓力下,每天忙忙碌碌,奔走於事業、家庭,從未停下來想想人生到底爲了什麼?我們如此艱辛卻不快樂的活着是爲了什麼?我們太過癡迷成功,太過追求完美,這或許就是浮躁的根源。想要排除負面情緒,或許首先我們應當學會的是沉澱自己,將人生歸零。

將人生歸零,放掉以往的種種,不要沉陷於過去的種種,感受現在,將所有的觸感都放在此刻,學會怎樣去幸福,怎樣去感悟。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2

生與死的抉擇,他毅然選擇了前者。

——題記

前幾天,我讀完了《雙面獵犬》這本書,讀完後,我的心裏不禁蕩起了陣陣漣漪,這是一隻怎樣的豺或獵犬呢?她在生與死之間做出了抉擇,毅然選擇了生。

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一隻名叫洛嘎的獵犬和一隻名叫達維婭的母豺生下了一隻名叫白眉兒的獵犬和豺混血的豺。可是洛嘎卻因爲主人的尋找,不顧達維婭,回到了主人身邊。達維婭因爲氣憤,一不小心把洛嘎從懸崖上推了下去,繼而帶着肚子裏的白眉兒逃之夭夭,回到豺羣。回到豺羣后,達維婭便生下了白眉兒,達維亞也因爲失血過多而死亡。白眉兒長大後,因爲體格強壯而受到他豺的嫉妒,因而被變爲苦豺,再一次捕獵過程中,由於白眉兒嚇跑了獵物,被趕出了豺羣,去投靠了人類,成爲獵犬,

寫着,我的眼前就已經浮現了那本書中的一幕幕畫面。獵犬洛嘎是如此的忘恩負義,母豺達維婭是如此的善良。俄混血的白眉兒又是那麼聰明。因爲他知道,這個世界是很殘忍的,如果他們的王,也就是豺王,看他不順眼,他就不可能存活下去。他也很理智,投靠了人,搖身一變,成了獵犬。他的對事物的冥界反應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

想想我們,在學習上我們不也有兩條路可選擇嗎?一條路是我們上課時好好學習,玩耍時竟請的玩,第二條路是學也學不好,玩也玩不好。我相信大家都會選擇第一條路吧。因爲第一條路它就象徵着一條通天大道,寬敞,明亮。也代表着我們玩耍時玩的開心,學習時學的認真!寓意着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纔可以玩的開心,學的快樂!

在生活中,我們不都是應該向第一條路進發嗎?學習時好好學,玩耍時好好玩,做個兩全其美的“雙面人”!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3

“寧願是荒野上飢餓的鷹,也不願做肥碩的井蛙”這是簡媜的《荒野之鷹》裏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女作家簡媜在中學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高中則更甚。她沒錢上補習班,只得自己擬定“大學聯考作戰計劃”,害怕自己聯考失誤,只得了兩百多分,不得不將所有稿件貼上封條。後來她竟將學習當成了“遊戲”,歷史成了探險志,地理成了旅行見聞。國文,地理,數學……都是有聯繫的。她就這樣,輕鬆地進了臺大。

我的心被深深觸動了,像是找到了支點一般。在此之前,我一直只是一隻低飛的鷺鷥,一直在炫耀着自己比雞還好的成績,一直不敢擡頭看天空,一直不敢與高飛的雄鷹相比。我認爲,我只是一隻鷺鷥,永遠都是,不會有鷹一樣雄健的雙翅,鷹一樣敏銳的目光。

我像頭腦清醒了一般,開始學着向天空衝刺,儘管風撕裂了我的雙翅,儘管陽光刺透了我的胸膛。我仍是那麼執着,希望有一天能像蒼鷹一樣撲向藍天的胸懷。

我時常想象着這樣一幅動人的情景。我坐在小屋裏靜靜地燒着在困難中掙扎的過去。我的心中懷着淡淡的喜悅——我終於起飛了,我考上了一所重點大學。但這離我太遙遠了,我連小學畢業考都還沒參加呢。但,這一切雖是很遠,卻也很近。

“當老天賜給你荒野時,意味着它要你成爲高飛的.鷹”我獨自立在枝頭,望着空中飛翔的鷹,心裏忽的泛起一陣興奮。明日此時,會有一場考驗擺在我面前,它決定了我今後的翱翔,我必須爲了它而奮戰!

陽光溫暖地灑在我身上,我堅定地望着蔚藍的天際,展開了雙翅。我努力地向上飛去,飛到雲層上方,飛到太陽腳下,我還是很執着地飛着,心裏只有一個信念:只有天空纔是我的極限!

以上是我讀了《荒野之鷹》後的所想,所行,所感。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4

《我會好好愛你》講訴的是12歲的女孩熊苗苗原本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媽媽告訴小熊,爸爸被公司調到遙遠的長春工作了。之後,媽媽莫名其妙的帶小熊搬到了外婆家,而原先的鄰居告訴小熊,小熊家客廳的燈在午夜亮了。一連串怪異的現象使單純的小熊產生了可怕的猜想———爸媽離婚了!小熊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讓爸媽“和好”。但意外發生了,媽媽的生意被騙心力交瘁,奶奶重病,爸爸的手機停機,QQ頭像暗淡……終於,小熊還是面臨了巨大的痛苦——爸爸早已在車禍中去世,種種怪異的現象只是媽媽夥同家人朋友拒絕讓小熊受到傷害而“導演”的劇情。不過,小熊很勇敢,她堅強的面對了,還發誓一定要讓媽媽幸福。

噙淚讀完了這篇文章,心中震痛不已。印象最深的是序言:你注意到那兩條軌道了嗎?“如果我們是一列懵懂的火車,那麼爸爸媽媽就是我們身體底下兩條並肩的鐵軌,他們以仰臥的姿態,匍匐於藍天之下大地之上,託舉起我們的身體,爲我們舒展開前進的路,送我們到達幸福的未來”。是呀,我們都是如此,有時我們也許會迷失方向,也許會很煩惱,可身下的兩條軌道卻能及時指引。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而父母總是欣慰的看着,用自己的年齡紀錄我們的變化。

這個故事很是曲折,但,不曲折的故事又怎算故事呢?就如我們經歷着的人生。

從這本書中我學到:珍愛眼前的親人,用心的愛他們。無論你走到天涯或是海角,別忘了常在心中向我們生命中的兩條軌道說:“謝謝。我愛你們!”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5

在《信仰與覺醒》一書中把康德列在黑格爾之後,這在中外學者中並不少見。這樣做實際上是把康德擺到了黑格爾之上的位置。在反形而上學的氛圍中,這是很自然的。但我卻不是太贊同這種做法。尤其當談到信仰時,我認爲黑格爾還是應當擺到康德之後,後面可以再加一個波蘭尼。

康德說,我限制知識,爲的是給信仰留下地盤。但他把知識限制得太過了,以至於只把自然科學作爲科學,而人文社會科學則全部作爲準科學或次科學。新康德主義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截然二分,就是這種做法的延續。如果說近代經驗主義(經驗論)把物理學作爲知識的典範,理性主義(唯理論)把數學作爲知識的典範,那麼我們就可以說,黑格爾是把人文社會科學作爲知識的典範,儘管當時作爲典範被公認的人文社會科學還不存在。狄爾泰等哲學家的貢獻,恰恰在於像康德爲自然科學劃定範圍那樣,爲人文社會科學劃定了範圍。信仰與知識的界限,由此才獲得了充分的含義。也就是說,信仰與知識的差別,不僅是信仰與自然科學的差別,而且是信仰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差別。

馬克思認爲,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對立,實際上是由勞動和資本的對立造成的。當勞動從屬於資本的時候,人文社會科學必然會被從屬於自然科學,而當勞動起而反對資本的時候,人文社會科學也會起而反對自然科學。當勞動與資本的對立消除之後,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對立也將消失,“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將成爲同一門科學”。

讀後感作文500字 篇6

兩小兒辯日這篇文言文雖然很短,但是給我的感悟卻很深:這篇文言文主要講了孔子在東邊遊學時,看見兩個小孩兒在爭論,就去問他們爭吵的原因。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進,而正午時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兒確認爲太陽剛升起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進。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剛出來時大的就如車蓋,而正午時就如一個小盤子,這不是遠的時候小而近的時候熱的道理嗎?。“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剛出來時,給人一種清涼的感覺,而正午時熱的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這不就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的道理嗎?“孔子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兒笑着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

這篇文言文中給我感悟最大的有兩句話分別是:孔子不能決也。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都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還有一句就是孰爲汝多知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及使再聰明的人,也有回答不上的問題,這就是學無止境的道理。

這讓我想起了我自己,前幾天,快考試時,老師讓在家裏複習,我也複習了,可是有一道很難得題,爸爸來後,耐心的給我講了一遍,可我似懂非懂,爸爸看我一臉迷茫的樣子就又給我講了一遍,可我還是沒有聽明白,我害怕爸爸會批評我,就裝作會了點了點頭,可是在不久後的一次考試中,我遇到了與爸爸給我講的那道題極其相似的題,可是應爲那次沒有聽懂,想在又忘了,所以不會,這件事告訴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