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君>實用寫作>讀後感600字>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600字(通用12篇)

學問君 人氣:4.18K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的讀後感600字(通用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600字(通用12篇)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

老師讓我們讀過《三國演義》後,我受益匪淺。從書中我認識了許多朋友:有一身是膽的趙雲、忠義雙全的關羽、一吼天驚的張飛、絕世聰明的諸葛亮……

可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趙子龍和關雲長了!就先說趙雲吧,在長阪坡之戰中以一敵萬,只見他左手持槍右手持劍殺的曹軍是血肉橫飛、滿地找牙,談“趙”色變呀。後被曹軍四員大將團團包圍卻還面無懼色、挺槍迎戰。

你們想啊,在當時就算他武藝再高,也有可能因寡不敵衆而命喪黃泉。可如果投降的話,像曹操那樣的愛才之士定會保他一生榮華富貴。世上能有幾人又這樣的勇氣和赤膽忠心呢?蜀國能有如此勇猛的將領真不愧是三國之一。

接下來就是關羽了,關羽不用我說,中國人都認識他。他可真是個人盡皆知的大英雄了,從前我只聽說他十分的勇猛,所以也很喜歡他。讀過這本書之後更是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

先說他的勇敢吧,在關雲長單刀赴會2中明知對方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可還是一人赴會。這種敢闖龍潭攪虎穴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然後說他的忠義吧,當時把他給擒住了,卻給他榮華富貴可當得知了劉備一行人的行蹤後還是過五關斬六將的尋找他們。這種對自己祖國的忠心,對自己夥伴的義氣、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啊!

最後說他的智慧吧!在《關雲長水淹七軍》裏他利用大雨把水堵住到水位很高時放水,把敵方全變成龜、魚了!他只是一介武將,卻還知天文,通地理。他這種好學的精神,奮鬥的勇氣是我們所沒有的。

我也要向書中那些英雄一般好好學習,來報效祖國。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2

這個寒假,我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被裏面的內容深深的吸引了,使我讀的如癡如醉,廢寢忘食。

這本書的內容是:東漢末年,黃巾起義,黃帝招兵鎮壓,各路英雄聚集。之後,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來三人透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打出了一片天下,建立了蜀國。最後蜀、魏、吳三國爲爭奪政權,而展開的激烈的鬥爭。因爲魏國實力龐大,蜀國就和東吳聯盟一起對付魏國……

我喜歡的人物有:劉備、關羽、諸葛亮。劉備以德服人,求賢若渴。劉備得知諸葛亮很有才華學識,不惜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第一次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也不在家,直到第三次諸葛亮在家午睡。爲了不吵醒諸葛亮,劉備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了才進去,諸葛亮被劉備的禮賢下士,仁義仁德所感動,於是就追隨劉備,做了劉備的軍師。

因爲諸葛亮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使蜀國打了許多勝仗如:草船借箭,讓曹操白白送給東吳十萬多支箭。空城計,不用一兵一卒嚇的司馬懿落荒而逃。

巧借東風,火燒赤壁。一個個精彩的戰役,使我熱血沸騰,佩服的五體投地!

關羽以忠肝義膽聞名,關羽被曹操抓住後,曹操給了他許多金銀珠寶,想讓他留在魏國,而關羽並沒有爲金銀珠寶而投靠曹操。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遠千里萬里去投奔故主。忠於故主的關羽使我欽佩!我也要忠於我的老師,忠於長輩,對朋友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三國演義》真不愧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啊!裏面的人物個個厲害,故事情節也十分吸引人。劉備的禮賢下士,關羽的忠誠,諸葛亮的智慧,都值得我們去學習。有勇有謀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3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張飛的粗中有細,關羽的驍勇善戰,曹操的足智多謀,周瑜的疾賢妒能。三國演義真的爲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瞭解到了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錯綜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

蜀國的大將趙雲,在曹操分兵八路攻打樊城一戰,趙雲孤身一人,大戰曹軍,趙雲殺散曹軍,剛衝出一條血路,前面又有一隊人馬擋住了去路,趙雲不敢戀戰,奪路先走,一不小心,連人帶馬跌進了土坑,曹軍正要挺槍上前,只聽到一聲長嘶,那匹馬像長了翅膀似的騰空而起,飛出了土坑。殺死曹操幾十員大將,血染戰袍,殺出一條血路,救出了劉備的孩子。看了這一段精彩的描寫,我彷彿真的目睹了這場戰爭

我最喜歡的蜀國猛將張飛,智奪瓦口隘一戰,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張飛命令士兵把營寨移到山前,張飛也不去挑戰,只是每天飲酒大醉而眠,只有諸葛亮知道那是張飛的破敵之計,有探子把這事告訴張頜,張頜聽後,不由大怒:“張飛欺人太甚!”當天晚上張頜帶領人馬繞道下山只見張飛端坐帳中張頜衝入帳中,直刺張飛仔細一看原來是個稻草人張頜知道中了計,只好拼死突圍,逃到瓦口隘去了。張飛想出一條智取瓦口隘的計謀張飛假裝退兵,自己率領幾千精兵悄悄從小路上山,張頜命令士兵作好撤退準備正在這時,魏延從山前殺來,張飛一舉攻下了瓦口隘。

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緣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

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4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這一長篇鉅著的作者是羅貫中,他從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從桃園結義開始,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內容,講述了東漢末年至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的戰爭故事。

1、{過五關,斬六將}關羽打聽到劉備的消息後,決定去河北尋找劉備,他帶上嫂嫂,殺死了東嶺關的孔秀、洛陽的韓福、泥水關的卞喜、滎陽的王植以及曹操的大將蔡陽。

上面這一則故事寫出了關羽重情重義,不論曹操對他有多好可以,也不忘記劉備的恩情,決心找劉備。是啊,我們在日常生活也要重情重義,畢竟重情義可以交到朋友,朋友是非常重要的,畢竟衆人拾柴火焰高,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2、[黃蓋巧使苦肉計。曹操打到江東後,連吃敗仗,便想出讓蔡氏兄弟當間諜,結果,黃蓋使用苦肉計,讓曹操83萬大軍,全軍覆沒。

上面這一則故事,主要寫了黃蓋不顧個人的安危,爲了擊退曹操,捨棄自己的身體,來打退曹操,這個故事讓我想到課本《天鵝的故事》,其中天鵝也是不顧自己的安危,爲了破冰讓自己和其他天鵝吃上食物—魚兒,讓自己的身體受傷了,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要向他們學習,做事一定要爲他人着想,不能只想自己,否則你的路會越走越窄的。

上面這兩則故事是我在三國裏最喜歡的,透過閱讀《三國演義》,我相信只要經過我們後天的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解決的辦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過程當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最後透過不斷的努力和追求,你的人生永遠會被一片爛燦的陽光所照亮。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5

最近,我們金筆作文學校轟轟烈烈地開展了“21天小書蟲”的閱讀活動。我也看了不少書,不僅讓我開闊了視野,還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令我受益匪淺。其中我最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

《三國演義》主要寫了從黃巾起義,到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爲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統治軍事鬥爭,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官渡之戰,魏蜀吳赤壁之戰,每次戰役都各有特色。《三國演義》裏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劉備、關羽、張飛、曹操、諸葛亮……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關羽了。關羽率軍向樊城進攻,被曹軍毒箭射中右臂。後來發現毒性已經入骨,手臂不能正常活動了。衆人四處求醫,忽然有一天,一個人要求面見關羽,來給他醫治。這人正是神醫華佗!華佗說:“用繩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開皮肉,颳去骨頭上的箭毒,再敷上藥縫合就沒事了。”關羽飲了幾杯酒,便坐下與馬良下棋。華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開皮肉,用刀刮骨。直到把毒全部清除。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由來。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內心被關羽的鎮定和非凡的氣概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設一下,如果自己是關羽,也會在刮骨療毒時飲酒吃肉、談笑下棋嗎?我想,所有的回答幾乎都應該是“不可能”。

記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帶我去醫院檢查。當我得知要做胃鏡時,膽小害怕的我立刻放聲大哭,死活不願意,媽媽連拖帶拉才強行讓我做完了檢查。

透過讀《三國演義》,讓我學會了很多:劉備教我們不管什麼事情都要冷靜對待;關羽教我們忠誠就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曹操教我們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多疑。我們只要取長補短,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6

這個暑假,我讀了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這部書的確是堪稱神來之作,不僅將歷史上的很多真實事件寫進了著作中,增強了真實感,而且同時有杜撰了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讓著作讀起來更加有趣味。

如果說我對哪個人印象深刻,那麼我最想寫的人物就是諸葛亮。諸葛亮,號臥龍,曾躬耕於南陽,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襄陽,滿腹詩書,書中說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歷史上的諸葛亮真的是這樣的嗎?未必如此。

雖然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但根據一些史學家的研究,覺得《三國志》是比較尊重史實的著作,著作中介紹的諸葛亮是一個善於治國的人才,但其軍事才能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寫得那樣厲害!

個人認爲:諸葛亮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戰略規劃和治國方面,在軍事上並沒有特別大的建樹。有史實爲證:諸葛亮在襄陽時,已經頗有名氣,因此劉備慕名而去,而知名的隆中對其實表現的是諸葛亮的戰略才能,他知道怎樣逐鹿中原,政治智慧和戰略才能卓著,但諸葛亮出山後,並非書中所講的直接指揮將士打仗,譬如知名的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等故事都屬於杜撰。再舉一例:例如劉備取得西川以後,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而法正正是與老將黃忠在定軍山戰役中大破曹操,斬殺魏國名將夏侯淵的軍事參謀。

再者,即便是夷陵之戰中,劉備親征,也沒有帶諸葛亮隨軍,如果諸葛亮的軍事草能真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般深不可測,劉備斷然是不會不委以重任的,畢竟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個寒假,我懷着激動的心情,讀完了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內容。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書中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被作者羅貫中刻畫得淋漓盡致。義重如山的關羽,陰險多疑的曹操,愛民如子的劉備,嫉賢妒能的周瑜等。而諸葛亮更是作者心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他不僅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還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物。

諸葛亮至死效忠於劉備,一心爲他統一三國,纔想出這麼多成功的計謀。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去實現它,不能輕言放棄。火燒新野,草船借箭,三氣周瑜,巧擺八陣圖,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這些計謀都叫人意想不到的。在生活中,我們也需要諸葛亮這樣的精神。告訴人們在做事之前,要先把事情考慮好,謀遠慮足,不要魯莽,用智慧去解決問題,遇事謹慎小心。看到諸葛亮,我不由的想到了自己,我做到了嗎?在每次完成事情之前,我總是不計後果、魯莽行事,以爲遇到困難時總會有辦法解決,等到真的有困難了,才發現沒那麼簡單,就變得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做事情就事半功倍了。有時我還沒認真去想辦法,就知難而退。回想起來,我這種做法是多麼慚愧呀!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每位英雄都給我留下不同的感想。從這一個個故事中,我有了很大的收穫。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8

暑期裏,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分崩離析,羣雄逐鹿。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造就了許多獨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隘的周瑜;胸懷大志、知人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爲人奸詐的梟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尤其是他在《草船借箭》中表現得十分機智。

周瑜千方百計想刁難諸葛亮,命他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結果,諸葛亮回答說:“不用十天,三日即可”。並立下軍令狀。爲此,東吳謀士魯肅十分擔心,認爲是諸葛亮在說大話。但是,諸葛亮卻一點兒也不擔心。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有三十個人,還要扎一千個稻草人並排在船的兩側。

兩天過去了沒有動靜。到第三天四更諸葛亮派人來請魯肅喝酒。魯肅很是生氣,道:“先生大難臨頭了還有心思喝酒?”諸葛亮哈哈大笑:“魯肅,你不用擔心只管喝酒就是。”隨後,魯肅和諸葛亮一起出發了。五更,江上濃霧大起。船隊接近了曹軍水寨,諸葛亮命令船隊一字排開並將船尾朝江北方向,然後命士兵擂鼓吶喊。曹軍不明情況,便讓萬餘名弓箭手向江中放箭。當船上稻草人上插滿箭時,諸葛亮下令船隊迅速離開。回到碼頭,周瑜派人到碼頭去取箭。一數,的確有十萬多支箭。

有了這十萬支箭,周瑜指揮的孫劉聯軍在隨後的赤壁之戰中大顯身手並取得了大勝。從此以後,諸葛亮取得了周瑜的信任,周瑜不再爲難諸葛亮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了一個道理:在困難面前不要低頭,我們要善於利用已有的條件,開動腦筋、想方設法,迎難而上。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9

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仁的重要性;這本書,使我感到了那個戰國時期用鮮血凝成的友誼;這本書,使我終生受益,一直勉勵着我,鼓舞着我做一個重情義,講義氣的人。這本書就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讓我們翻開這本傳世之作,讓我們在一次體會一下當時他們的別樣人生。

《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比較欣賞劉備這個人。他文武雙全,憑藉着自己的仁義和虛心,將不少名將都招入自己的勢力中。著名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都收入他的膝下,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當年劉備因沒有一個好軍師而愁困不已,聽說諸葛亮是一個上至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人,便帶上關羽、張飛去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結果第一次沒見到,第二次不顧張飛關羽阻攔,冒着大雪去請仍沒見到,第三次等諸葛亮睡醒後才終於見到他本人。這顯示了劉備真情實意的邀請諸葛亮出山來協助他統一天下,同時第二次請諸葛亮時,關羽等人說要把諸葛亮綁起來威脅他,劉備卻狠狠地斥責了他們,這又體現了劉備的以誠待人。

《三國演義》中不只有劉備的“仁”去值得我們學習,還有諸葛亮的“智”關羽的“忠”,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其實人生就像一場戰爭,正義的信念使我們看清前進的道路,而邪惡的信念會讓我們迷失方向,誤入歧途。最後告訴大家一句話“仁”可治天下,“智”可管理好人民,“邪”再怎麼努力,終究還是會一敗塗地。

祝大家都能打贏人生這場戰爭,祝大家都能成功,成才!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國演義》。這本書,讓我感受頗深。我被它不可抵擋的魅力所折服,不過折服我的不是戰爭,而是那戰爭中的智慧。

故事從劉備開始,因結識關張二人,招兵買馬,後投靠董卓。再後來劉備、孫權、曹操反了董卓,並各立一方,三國演義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從此展開了。

《三國演義》有三種藝術:借、人才戰、人物賽。

借的高手無疑有兩個,孔明和曹操。曹操在未反董卓時,借天子之名,叫劉備攻荊州,叫孫權打齊公,並把湖南作爲他所有等等。大家心知肚明曹操的陰謀,可又不敢反抗,可見這借的威力。孔明更是借的高手。借荊州,名爲借,實爲佔;借大火,燒新野;借東風,滅曹軍;借草船,拿萬箭;借曹膽,退萬軍;借大水,淹大軍……無處不借。

人才戰發生在開國初。劉備和曹操在開國時,急需人才。曹操見張飛不錯,抓了劉備老婆,然後騙張飛到一座山的小屋裏。張飛眼皮也不眨,提着大刀蹲在門口守了幾天幾夜。曹操的計劃自然沒成功。劉備不一樣,他不能像曹操那樣撒大手筆。趙雲是被劉備抹眼淚抹來的;孔明是衝劉備那三顧茅廬的情義纔出山。可以說,人才戰,劉備大獲全勝。

三國時期人才如林中樹木般多,但我比較欣賞趙雲。趙雲武藝高強,單槍匹馬救主子的故事就足以看出。趙雲還善管劉備家事。一次戰後,劉備命令趙雲帶他兒子劉蟬回城。有人散佈趙雲投靠曹操了。但是不久後,趙雲回來了。

最後,我將上面諸多我的感悟總結一下:有志者事竟成;處處乃學問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1

讀《三國演義》,我看到了忠義與背叛、仁德與殘暴,更看到承戰爭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盟友,不覺感嘆人性的複雜。而看到一幕幕精彩的好戲;桃園三結義、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三氣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計又不禁拍案叫絕。

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令人不忍掩卷。曹操的深不可測,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劉備的愛民如子,趙子龍的一身是膽,張飛的粗中有細,關羽的義薄雲天,司馬懿的陰險狡詐等等。其中,曹操和劉備兩人帶給我的感觸最多。

羅貫中筆下,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成功的藝術渲染下,我對這個運用暴虐殘忍的手段和施展陰謀詭計統一了中國北部“奸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他身上集中了陰險狡詐、虛僞冷酷、專橫跋扈等惡行,爲曹操招了不少罵名。不過,對曹操的正面描寫也挺多,寫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博學多才,這樣的寫法是作者的主觀念和客觀真實得到統一。

而劉備,論才智,他沒有曹操機敏 ; 論文治,他沒有曹操高深 ;論武功,他沒有曹操勇猛。但他具備統治那個時代最需要的品德——仁義且謙遜!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一直被後人傳爲佳話正是憑藉性格中的虛懷若谷,劉備得以廣納賢士,從最初的關羽、張飛,到後來的趙雲、黃忠,無不爲劉備建立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

每當我讀到曹操因殘暴而失民心時,或讀到劉備因感情用事而釀成大錯時,總會幻想:若是有一位明君結合了劉備和曹操二人的優點,既具備愛民如子的仁德,又擁有權衡得失的能力,那天下不就能長治久安了嗎?然而,“人無完人,孰能無過?”我們只有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向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前進。

《三國演義》的讀後感12

我們語文課裏有兩篇課文是關於《三國演義》的。一篇是《望梅止渴》,一篇是《三個小皮匠頂個諸葛亮》。老師說,你們如果喜歡的話,也可以看看《三國演義》。我覺得很感興趣,就和爸爸去圖書館借了一本《三國演義》的書。我發現,這本書比我想象的還要好看的多了。

《三國演義》裏面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諸葛亮,因爲他很有才華。雖然他不會武功,但是他卻每次都能戰勝敵人。遇到危險的時候,他也不會那麼慌張。比如說在《空城計》裏,他沒有那麼多的人馬,而在他面前的卻是千軍萬馬,但是他卻不慌不忙靜靜地想辦法,他叫士兵大開城門,並裝成老百姓的樣子洗碗,他自己在高樓上彈琴。曹軍想諸葛亮這樣做肯定是想騙我們進去,城裏一定有很多兵馬。忽然諸葛亮的琴聲加快了速度,曹軍以爲諸葛亮要進攻了,就都逃跑了。

我覺得32課《三個小皮匠頂個諸葛亮》寫的不是真實故事。如果諸葛亮真的用了三個辦法才過江,等他過完江,敵人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諸葛亮那麼聰明,肯定會想到。

《三國演義》裏打仗最厲害的是呂布,他還有一匹叫赤兔的寶馬。大家都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劉備、關羽和張飛是好兄弟,一個人打不過呂布,但是三個人一起戰呂布就能把呂布打敗。這就叫團結就是力量。呂布雖然武功高強,但是人品不好,最後還是被曹操和劉備殺掉了。

我第二喜歡的是關羽,我感覺關羽很帥,打仗也很厲害。有一次周瑜想殺劉備,看到關羽在後面,連手都不敢動了。關羽也很有品德,知恩圖報。所以我也很喜歡他。

《三國演義》裏面還有很多講義氣又是英雄的人物,比如趙雲、張飛、曹洪、周瑜、姜維。總之,我就是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